水果农民卖不掉,城市买不起,你有何看法?

通信员三哥


水果,农民卖不掉,城市买不起?没有的事,这种情况很快就成为历史!!

改变这一现状的是,农村电商的兴起。

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广西融安是“中国金桔之乡”,早些年,群众种金桔价格很低,且销售不出去。老百姓说,金桔2块钱一斤,而且要天没亮拉到市场上去,还要受销售商的气。现在好了,自从农村电商搞起来后,融安金桔不愁销路,收购价格涨到五、六块钱一斤,融安金桔卖到全中国。

“桔乡里”是融安金桔的品牌,打造这个品牌的是一种留学归来的小女生,她通过电商解决也融安金桔的销路问题,每年销售300多万斤,不仅带动本村金桔产业发展,附近几个乡镇金桔销售也不成问题。“桔乡里”品牌创始人赖园园也是2019年“全国十农民”提名人选。

再有一个是“巧归九妹”,她可是大名鼎鼎的农村电商的代言人了,靠一台手机,把贫困户的水果卖向全中国。

广西是亚热带水果生产大省区,这些年生产水果很少听到销不出去的,去年广西生产水果1700多万吨,也没有听说有多少水果卖不出去。这些得益于农村电商的兴起。

前段时间荔枝等水果价格很贵,很多少感叹“水果难自由了”,买不起,吃不起,主要原因是今年吃荔枝小年,确实贵些,但总体还可以,水果还是不愁卖,买得起。

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农民卖不掉的水果,比如现在的西瓜就不得价。今天到超市转一圈,各种品种的西瓜大多不足2元一斤,刨除了运输、中间商、销售利润,很难想象瓜农一斤西瓜还剩多少钱,应该说瓜农所剩无几了。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做农业不是种什么都赚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样才赚钱。

所以,不是说水果农民卖不掉,城市买不起。凡事都是相对的,比如榴莲、车厘子等水果靠进口为主,物以稀为贵,当然买不起。西瓜、芒果大量上市,且同类产品众多当然也就“卖不去”。



从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农业,也要与市场接轨。你认为呢?更多交流请关注【三农通讯员】。


遇见广西


首先对于这个水果农民卖不掉,城市里人们买不起的现象不仅是现在才出现的情况,反而是现在互联网电商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缓解,并且这种情况也不仅出现在水果上,还是蔬菜与其他一些农产品。我认为,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说的农民卖不掉农产品的问题,主要一个还是农民们盲目去种植水果,前两年什么水果卖得好就全部都去种植什么水果,这样就导致市面上这种水果有了大量的货源,而水果蔬菜类的农产品保存期限更是极短,这样市面上同品种水果有着很大的存量,势必会导致水果的价格被压低,有时候水果出售的价格还不够付人工采摘的费用,于是很多农民甚至宁愿水果烂在地里也不愿意卖。首先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水果是一个农民卖不出去水果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信息的差异化,农民无法知道市面上哪些人是有这些水果的,一般农民的水果都是统一由水果商人们统一收购的。农民们本身并没有可以消化自己那么大量水果的销售渠道,这就是很被动的一件事,是否能把自己的水果卖出与水果的价格主动权全部都把握在水果收购商们的手里。

二、再说到城市里人们买不起水果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水果的难保存与极短的保存期决定了水果在从农民手里到城市里的实体店里会有很高的损耗率,这些都会加在消费者最后购买到的水果上。以海南香蕉为例,水果商人们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从海南果农手中购买一车香蕉运往东北售卖,其中香蕉在这几千公里路途的损耗、运输的成本、水果批发商的中间差价利润、实体零售商们的利润空间,这些都会加到消费者最后买到的水果里,这就导致了在海南几毛钱一斤的香蕉,到了东北后变成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一斤的价格。这就是城市里人们买不起水果的一个原因。

三、农民卖不出水果,而城市里人们买不起水果这种情况在现在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下,得到了不错的缓解。农民们可以自己做自媒体电商或者通过农民合作社一起去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消费者们也能更便宜更好的买到自己喜欢的水果。以最近很火的海南贵妃芒果来说,以前农民们都依靠果商们来收购,而且价格自己也没有主动权。消费者以前也许能花十来块钱买到可能质量得不到保证的芒果。而现在通过互联网电商买就花六块钱一斤的价格就能买到最新鲜的海南芒果。都是果农直发。这样的情况对一直以来的农民卖不出水果,城市里人们卖不起水果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海南黑凤梨,您的关注、点赞与评论是我最大的动力!关注后可以给你分享更多有趣的内容!











海南黑凤梨


大家好,我是海南茂哥,我是地地道道的海南农民,针对水果价格这块,我是深有体会,因为我二表哥就是专门种植水果的,前几年他包了一片山头用来种植菠萝蜜,但是前几天去市场看了下菠萝蜜的价格,和我表哥卖的价格那是一个天差地别,价格实在差的太远了,看完后我们全家都特别气不过,自己的辛苦都白白浪费了,卖力干了一年还赚不回本,没想到别人在城里转手卖这么贵。

对于农民卖不掉水果,城市买不起水果这个问题,我觉得中间的环节是关键。

在农村种植的水果要卖到城市去,看似很简单,其实中间的环节是很多的。收购商从农民的手里用最低的价格收购水果,转手加钱再倒卖给批发市场,商贩再去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售卖。经过这么多的环节,一步步的倒手,自然水果价格被提高了。

再从运输成本方面来说,新鲜的水果保质期是很短的,既要速度又要保持水果不被损烂,所以运输时花费的成本很大,但也还是避免不了个别水果烂掉,为了保本,水果商只能提高价钱了,所以才会导致城市买不起水果。

再从农民自身来说,大多数都是小面积种植,吸引不到收购商,再加上盲目跟风的人也多,竞争力大,市场走向一不稳定,就面临赔本的风险,所以一旦扎堆种植就特别容易出现卖不出的情况。

农民种植不容易,却往往卖不出去,城市居民挣钱不容易,却得天天买高价水果,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因地制宜,例如在我们海南水果特别多,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如果需要外销的话,一些保质期短和运输困难的水果就尽量不要大面积种植,可以尝试种一些海南当地的特产,例如菠萝蜜就很好,保质期长,即使在运输中被碰撞也不容易坏掉,减少运输中的损害,自然价格就能下降,农民则要因地制宜,减少滞销,水果才能卖出去。

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海南茂哥


为什么,我就是卖水果的,以前也做批发商,我最明白,问题都是在农民身上的,当一种水果刚上市的时候,批发商都到农民地里要水果的,农民看见有人来要多,就价格叫上天去,批发商没办法只能照样要,但是要求质量好的大个的才要。农民嘴巴上答应了。可是等到收果时就不讲信用了,小果质量不好的果都给你。你说不要还不得。就是不给你走人。没办法,批发商只能要了。可是这样高价钱要的小果大果还质量不好的都有,回去可能卖不上价钱,肯定要亏本的,这样有了一次。别人再也不敢来要了。农民就哭着说卖不出去了。可是都是自己玩的卖不出去的啊。


快乐好男人97522011


晌午的时候闲在家里没有事,于是我便准备下楼卖点橙子,榨个新鲜的橙汁改善生活。

刚到楼下,大爷说:“橙子20元每斤”。

我说:“橙子昨天还不是15块钱每斤吗!今天为什么卖给我是20呢”?

大爷说:“那是因为猪肉涨价了,而这几天我又馋的不得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说:“唉!就是想吃个橙子,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就那样的费劲呢”!

最期在网络上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果农卖不掉,城市吃不起”。意思是说果农家里的水果堆积成山却卖不出去,而我们城市人想吃水果可偏偏又买不起。


虽然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让人感觉非常的矛盾甚至想不通,但是它却反映出眼下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问题,水果太贵吃不起。

于是就有网友问道:今年的水果为什么会如此的贵呢?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么接下来跟随着小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同时也带动着水果价格在不断变化,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但是就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会导致今年水果的价格如此的高,吃不起吃不起。

二、由于今年春节前后极端天气的严重影响导致各地水果的产量急剧下降,其实这也是影响当下水果价格居高不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一旦当水果市场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么价格上涨也将是接下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果农卖不掉,城市买不起。通过上文对一系列现象的简单叙述,那么最后我们再将这两件事情重新结合起来一起看。

由于受到上半年恶劣天气的影响,各地水果的产量急剧下降,由此在市场水果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水果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我们反过来想,由于水果的价格一直居高不跌稳中有涨,所以直接导致我们城市人根本就吃不起水果,那么吃不起水果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去买不消费。超市里的水果卖不出去因此批发商也不敢贸然的批发水果,最后导致果农家里的水果堆积成山卖不出去。由此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有关地区领导

相关部门

对此民生信息

要强烈关注

引起足够重视

制定相关措施

加以正确引导

让老百姓

吃🉐下饭

睡🉐下觉

安🉐下心💕

也让水果🍎价格

恢复平民本色

不再傲娇

高高在上

不当贵族

也能在盛夏季节

使大家伙

有消夏的利器

水果🍎飘香

蔬菜🍅可口

西瓜🍉甜甜

一家老小

城市街道

欢歌笑语

没有后顾之忧

此事不能仅仅依靠市场

政府部门要有所为

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

使得水果🍎路堵现象

尽快消失

不给老百姓添堵。









鹅鹅曲项天


现在这个时代什么生意都不好做,从生产源头来说什么都是过剩的,卖不掉,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什么都很贵,吃不起。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现状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关键在于流通问题,一方面中间商和零售商赚的差价太大,另一方面来回运输成本太高。虽然国家有政策,三农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通行是免费的。但燃油费、人力费等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说,自媒体带货成了一股发展势头很猛的新势力。因为,他们能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中间商与零售商那一部分利润,让广大消费者能买到经济实惠的产品。

这个问题,目前除了自媒体和生产者电子商务直接对接,暂时没有其它的办法能解决。自媒体通过在自媒体平台的流量转化,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必须有自媒体平台的扶持,没有扶持也不行。而生产者电子商务这一块是很难做的,没有足够多的钱去做广告的话,可能在网络上不会冒一个泡儿,永远不被人知道。

在生产者卖不出、消费者买不到的这个问题面前,也不能全怪中间商和零售商,因为现在的人力成本、房租水电等等居高不下,特别是房租成本高得惊人。任何一个人做生意都不可能做赔本生意,都必须保持合理的利润,才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由此可见,这部分费用是很难省下来的,零售价高昂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这种状况,可能还是要从跳出中间商和零售商方面去做文章,如何做?现在好像除了自媒体带货之外,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如果是让生产者自己去通过社区系统,将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这好像也不现实。本身作为生产者的很多农民来说,这不是他们的强项,也没有那个时间。所以,很为难的。

种种迹象表明,自媒体平台扶持自媒体账号进行带货,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只要自媒体人确保自己能提供很好的货源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扶贫等渠道还是能为生产者提供很多帮助的。





贵州山妹妹


现在就这情况,地里的卖不出去烂地里也有拿西红柿喂羊的,看着都心痛,城里是价高得吃不起,只能过过眼瘾。





guanshanyhhy


大家看不起商人是症结所在。


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说到底还是因为供需矛盾的问题,为啥呢,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过于看清商人这个职业和途径,这是中国所有农产品的症结。


我们先要明确一个认识,商业流通并不是免费的,商人是逐利的,这在道德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认识里,从商鞅开始,就把商人打入十八层地狱了。商人一直都是下九流,商人都是偷奸耍滑,这个想法在古代可能还有些道理,但是在今天,基本上是与商品经济格格不入了。


好了,说了这个问题,那结果就明确了。大家都不想让商人赚钱,谁来当运货的天使呢?这不就是典型的扯淡逻辑了吗?


与此同时,大家仍然没有把水果农产品当作真正的商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水果都是自给自足的状态,顶多也就是在本地的一些简单交换,商业化的种植和贸易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结果大家都不明白,水果从地头到消费餐桌其实是经过商业流通和加工的,更不明白,为啥要加钱。


其实是中间过程的损耗还是惊人的,在运输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损失。运一个苹果是一个运法,运一万个苹果,那就是一万个苹果的运输方法了。货损率是非常高昂的成本。为了降低货损率,包装的成本也上去了啊。


如果水果产量过高,价格过低也不会有商人愿意来做流通,为啥,因为根本就看不到利润啊。像去年到今年的沙糖桔,产地收2块一斤,城里市场销售三块一斤,这样的价格差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商业行为的正常运行了。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农户看到价格稍稍涨价就会捂盘惜售,错过了黄金的销售时间,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的矛盾。


总而言之,不能正视水果贸易中商业的价值,不能遵守商业规则,是目前供需两端不对称的症结所在。


植物人史军


不光是水果,蔬菜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农民想要卖出去却找不到销售渠道,而城里人想要购买却发现价格太贵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还是农村人没有长久稳定的市场渠道,以及运输成本太高决定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光是靠农民自己很难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行。


就拿这段时间滞销的黄桃、嘎啦苹果来说,商贩之所以不愿意去收购,还在于这些水果在市场的销量不好,商贩为了确保利润,很少会在农村中大规模的收购,结果导致了农民卖不出去的现象,值得一说的是,黄桃在市场卖不动,还在于商贩在7成熟时就采摘,结果导致它的食用口感降低,消费者不愿买,最终毁了果农。

农民想要能在市场中有竞争力,还需要加大水果的品质才行,品质好了商贩会抢着购买,就拿今年的樱桃来说,滞销问题也很严重,便宜点的批发价3元,但一级樱桃批发价25元。品质是决定农村人是否能卖出去水果的关键,但很多农民太“短视”,跟着商人提前贩卖,将产品的名声搞砸了。



农民想要依靠电商渠道贩卖也可以,但利用电商的话,运费的价格却超过了水果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从产地运出去的,到网友的嘴里价格依旧不低,可以说大家也会十分的无奈。 而中间商的层层运输,也会让水果的价格上涨,总之,不是从原产地采摘的水果,价格很难会下跌。说到底还是要建立更建全的产业链,这样才能让流通成本降低,让大家都能买得起水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