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以前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买啤酒饮料的事吗?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庄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麦收(熟),模模糊糊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收麦子都是用镰刀割的,(听我老母亲说再以前收麦子都是用手拔的)。



从割下来到颗粒归仓,要好几步才能完成,割下的麦子还得一捆一捆的捆上,大人们为了哄孩子,用捆好的麦个子搭小屋(我父亲就是这样在地里哄我玩),然后用牛拉车从地里,往提前准备好的晒场拉,麦子拉完后,各家就开始准备各种吃食,好像就跟过年一样,麦熟没个半月二十天的完不了事。那时候各家的晒场都是连着的,大人们忙碌着,我们一帮小伙伴就跑着玩,晚上就在晒场睡,大人们聊着农忙的事,我们挤在一起数天上的星星,想起童年也是非常有意思。


下面的活就是把捆好的麦个子拆开,摊在晒场上晒,差不多了,大黄牛就上场了,拉着碌碡一圈圈的围着晒场转,要好久才能把麦粒碾下来,下面还有好几道工序,就不详细介绍了。

过麦收啤酒肯定是少不了的,还有我的饮料——小香槟,没错就是它,喝一瓶真的像过年,好满足,大人们买酒,顺便买点饮料哄小孩子,还有烧鸡,猪杂碎,火腿肠……(写的我都饿了)


再后来麦收就用拖拉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了,小时候的那些快乐时光却再也找不到了。


小左生活视界


我感觉2000年以前收割小麦,基本大部分是手工或小型手扶拖拉机四轮车带收割机,那时候的夏收夏种着实辛苦无比,先是收割到场面,再用牛或车翻覆碾压,拢堆扬场,晒麦 装袋拉回家,继续夏种。我记得那时农活比较重苦,生活也比较艰辛,收麦季节一般蔬菜是青黄不接,不像现在运输方便,大棚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割麦农忙爸爸会让我去街上买些洋葱 洋白菜 比较贵点的黄瓜 西红柿,搞点变蛋,平时家里有鸡蛋 鸭蛋,老妈提前腌制的也有,以备麦忙食用。那时我对啤酒没概念,是舅舅喜欢喝啤酒吃变蛋,我当时喝着感觉有点泔水味,所以当时不大喜欢;那时的啤酒比较便宜,牌子很多我们这有金星大牌子,整天电视广告喝金星啤酒 你有我有 奥克啤酒 鸡公山啤酒 悦泉 啤酒,那时啤酒都是用绳子捆的12瓶好象,当时也就10块上下一捆,瓶子容易烂的,啤酒瓶还回收可以卖2毛一个。我当时倒是喜欢吃个冰棍或者来瓶汽水。那时麦忙找人帮忙,炒个鸡蛋 怼顿捞面条 喝瓶啤酒 抽根散花烟可算不错的待遇!那时为了赶紧把麦子打完,都要找车打,要排队的。这些就是麦忙啤酒记忆


131419鑫圭杂苑


说到这个话题,我确实还是记忆犹新的,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麦收,关于它的种种事情还历历在目。

虽然不能说是家家户户都买饮料啤酒,但这确实是很多家庭在这个农忙时候的标题之一。麦收是很忙碌甚至是急促的事情,为了赶时间把麦子收完,家家户户几乎是从早忙到晚。而这样的情况下,在家做饭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我们就自带吃的,然后买了啤酒、饮料、矿泉水等代到地头,饿了就在地里解决了,然后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干。

那个时候除了啤酒、简单的饮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时不时的地头的路上会有人来卖冰棍。麦收时节天气已经开始热了,这冰棍的叫卖声,对于大人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有诱惑的。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冰棍价格很便宜,而当时,能吃上一根已很知足。

其实那个时候,对于我们那边来说,冰酒饮料不是常态,我们会自己带咸鸭蛋、鲜鸡蛋,在带上自家烙的饼子、煎饼等,会用大的桶带上一桶凉白开,这样的装备下,一干就是一天啊,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辛苦,没有多少机械,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麦子。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一亩地也就十几分钟就搞定了,也没有那样的记忆了。


苏北申哥


这个当然记得,记忆犹新的还是小时候,爸爸买的小香槟,特别好喝,每次都喝不够,这种福利也只有在收麦子的时候能享受到。大人们都喜欢喝啤酒,他们都说喝了啤酒后,干活特别带劲,在收麦子的季节,啤酒和变蛋(皮蛋)是最佳搭配。

大人们干活太累的时候,往往都是喝啤酒吃变蛋。还记得我旁门的一个叔叔,他特别能干,家里的小孩小,地里的活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干,割麦,拉麦,轧麦都是他一个人,他会开拖拉机,我们家的晒场和他家挨着,有时候两家会搭伙干活,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老婆给他煮30多个鸡蛋,他一顿都能吃完,再喝上几瓶啤酒,每当歇下来,喝着啤酒的时候,他说,这一刻感觉是最幸福的。

收麦子的季节是一年中最辛苦和繁忙的时候,小孩子们如果不是想到能喝上美味的饮料和雪糕,真的是最不盼望过得日子,但是大人们却是在累中盼望着多干一些,因为越累,做的活越多,说明今年的收成越好,打的粮食也越多。

想一想那个时候,每天天未亮,就开始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麦子经过一个晚上的露水,会变得潮湿,不好割,但是也不能等到中午的时候割麦,不仅天气炎热,人们无法承受,麦子还容易脱粒,晚上有的时候会忙到10点到11点,打好的粮食装袋后,秸秆需要垛起来,给晒场腾地方。

想一想那段日子,不管在什么地方,能美美的睡上一觉是最幸福的事情。


农村小娜生活日记


那年我八岁,母亲那时候生病了,妹妹还小,就我跟父亲两个人,用镰刀割完了五亩地小麦。村边自己把一块地硬化了下当麦场用,割完了麦子也都拉到了麦场,父亲特别高兴,抱来了被褥,在麦场弄了个舒适的被窝,从水缸里提出一瓶啤酒,还让我喝了几口。父亲没喝几口有人叫就去给别人帮忙了,我听别人说啤酒打开盖子时间久了就坏了,见父亲好久没回来,自己一个人把几乎一整瓶的啤酒喝光了,然后就睡着了。第二天,父亲问我啤酒是倒掉了还是喝光了,我回答之后父亲哈哈大笑,一再叮嘱我别让母亲知道。转眼二十多年了,现在收麦子都用上联合收割机了,麦子也不晒了,直接在地头就卖了,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听不到豁豁的磨镰声了,没了一个挨着一个的麦场了,也没有了每个麦场必备的用来防火也能给熊孩子泡澡的水缸了。当年麦子用机器脱粒之后还会放鞭炮,麦粒堆上燃一柱香,供品有点心有饼干还有切成两半的煮鸡蛋,等香燃尽了,这些供品我就可以拿来吃了,那时候是真好吃!


用户5691267024549


我可以很荣幸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童年。大概5-6岁的样子,妈妈在集镇上批发一点点冰棒,装在一个用木头做的小箱子里,再用小棉被盖上。捆在自行车后面,在农忙季节来临的时候,把自己农活干完就忙着做小生意。记不得一个卖多少钱了,反正那时候吃着真甜。宽扁,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形状。

好像就卖一两个季节就没做过了,然后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把那个木箱子倒腾出来,我们村里有人制作‘汽水’就是用袋子装的那种。我传承了,妈妈小小的接班人。每袋买来5分钱,然后到农地头卖1毛钱一袋。一个农忙季节也可以赚上几十块钱,在加上刚好到端午节,把菜园里的‘爱草’割掉带到集镇上卖了,一毛钱一根。整个农忙假期,可以大发一笔横财。大几十块钱。那时候简直都不敢想象自己多么的土豪(哈哈……)

ps:本人出生1988年农村。有感得朋友点个赞



晓马哥2018


小时候收麦子,太TM苦了,回忆起来都是泪呀,早上三四点我妈和姐姐们起来磨镰刀,磨好了再叫我起来,摸黑走几里路到麦地里,夜色迷茫,困意沉沉来袭,走在坎坷的土路上,只想摔跟斗。

早上麦子潮,还有露水,幸好镰刀磨的比较锋利,割起来还算顺利,割十几分钟可能感觉不到累,要是弯腰,一直弯着不停割几个小时,镰刀也变得不那么锋利了,那腰疼的真是无法描述,我是小孩子,割割停停,我妈和姐姐她们一直割,不停歇。

有一次夜里我姐喊我妈起来磨镰刀,我妈腰疼的实在起不来,我姐姐说了一句,“等***(我)毕业了,咱就少种点地”,我妈顿时来了精神说:**家(邻居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就种2亩半麦子,我姐就说,“到时候咱也少种点”,我妈像看到希望一样,很快就起来了,当时我的心情呀,哎,无法形容……

正常情况天亮之前或者八点左右一大块地就割完了,我父亲也把牛喂好了,拉着架子车来装麦子,牛车一次拖的少,路途远,要拉一上午才能把一地麦子拉完,拉到场里先晾晒一下,下午再跺起来,来回折腾,麦秸垛垛好也得一天时间。

第二天再割下一块地,地块小的一天割两块,就这样反复几天,麦子收完了,

接着把麦秸从垛上拔下来,开始用牛拉着石磙打场,扬场,铡麦秸(喂牛),晒麦子,交公粮……,

一个麦季要用一二十天,这是没有下雨的情况下,要是下雨,收麦不及时,出了芽,公粮交不上不说,自己的口粮种子都会捉襟见肘……

事实上我的童年小麦基本上都没够吃过,红薯面吃的多,这东西没营养,吃多了影响智力呀,

麦季还想喝啤酒饮料,想都别想,只看别人喝过啤酒,我们就喝井水,为什么不喝凉白开呢,穷人没有那么多讲究,再说,井水喝着挺好,凉白开口渴等不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家乡都用上联合收割机了,也不交公粮了,日子也好过了,我也兑现了承诺,父母也不用种地了。

苦难也是一种经历,吃过这个苦的人,人生永远就是一片坦途……

下面是网络图片,也是我的真实经历:






大侠游天下


对于人力收麦子我的感受是恐惧!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一,特别辛苦劳累。早先,全手工收麦子,手割,面朝黄土背朝天。天空火辣辣的太阳晒,地面密麻麻麦芒刺,弯着腰拼命割,一天一亩多。到了晚上腰酸背痛,如果老天眷顾,不下雨还好,一旦阴天马上要装车运回,一铁叉一铁叉往车上装,一定要摆整齐,装到一定高度用长绳拴紧运回家,再把它堆成垛,然后盖上雨布,并把雨布拴好,压实,这样才能回家休息。种过麦子,收过麦子的都体会过,那叫一个“酸爽”。

二,场地整理。收麦子首先要把场地整理好,杂草锄掉,地表整平,用石磙周而复始地碾压地表,直到地表的土被碾压成粗粉状,洒上水,一般是头天晚上洒水,渗一夜,第二天再洒上麦康再用石磙压平,扫去麦康晒干待用。说明一下,洒水其实是人工从池塘挑水泼洒,后来有了抽水机才不用人力。

三,脱粒。把割下来的麦子铺在场地上,先暴晒上面,再把上面翻到下面,下面翻到上面暴晒,然后再用石磙碾压,八十年代是牛拉石磙人在场地中跟着石磙走,后来用拖拉机了。上面压好了,再把上面翻到下面,下面翻到上面压。压好了,用铁叉抖擞麦秸,把麦秸挑出,剩下的麦粒,麦康聚成堆,再利用自然风或机械风让麦粒和麦康分离。

三,囤收。刚脱粒的麦子是有水分的,需要在场地上晒干,再装袋运回进仓。

以上是农民收麦子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干着干着就睡着了,反正我有过,记忆犹新!每年收麦子后,人又黑又瘦,不死也得脱层皮。


寒风拂梅


说起收麦子,勾起了小编满满的回忆,那时候农村普遍都很穷,收麦的时候用联合收割机的也比较少,大部分还是靠手工去割,往往都是早上四五点起床,吃过饭就直接下地割麦,这中间到中午要很长时间,而且又是体力劳动,因此必然是要带一些吃的东西,中间饿了可以补充体力。记得那时候带的都是一些桃酥饼,有水果也会带水果,当然,馒头和蘸酱是必带的东西。这时候喝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喜欢喝茶的泡上一大杯茶叶水带上,喜欢白开水,往往都会用大水壶灌上满满一壶,当然,带啤酒饮料的也非常多,带着满身的疲惫,舒畅的喝上一大口啤酒,满身的疲惫一扫而光,又可以投入繁忙的劳作。尤其是如果地头田间有点水洼,将啤酒放在水里浸泡,虽然不是那么冰霜,但是在夏季里也能品尝到一口冰凉,也是非常的惬意。


迦南娱乐


在我们老家,种麦子当时产量不是很高,56百斤就不错了!但是割麦子农活最累,用镰刀割麦子,弓着腰,挥舞镰刀,一亩地一个人也要大半天,热天毒地,汗水,麦芒,各种煎熬,都让今天的人无法想象,但是那时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值得回忆。我那时小,工作在麦收的二线,送茶水,买冰糕,还有汽酒!我亲戚拿来的汽酒,苹果味,感觉挺好,自己不自觉的拿一瓶边走边喝,结果醉倒在麦田里,害得割麦子的父母一阵好找!今天想来真是惭愧啊!80年代俺们那里没有啤酒,基本上都是送开水,放白糖!满满的回忆!真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