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人們怎樣收麥子呢?


千秋畫


的 收麥的準備工作就要好幾天 過一個麥要一個月左右 現在 幾天就完了 記得以前 1,要弄個曬麥場 大概200平方左右 各家都有 也有的 鄰居在一起 弄個大的 麥場 從麥子快熟的時候就開始弄了 這是一個麻煩事 首先要把麥子連根拔起 然後再整平 有車的用車帶個石滾子壓 沒有拖拉機的 就套馬 要幾遍工 中間要 撒水 撒麥結 壓實 小時候就愛在麥場裡玩了 幾個小孩 脫了光腳 在上面跑來跑去的 嘻嘻打鬧 那時候 賣冰棍的都是 騎自行車 轉著賣 幾分錢一塊 吃著冰棍 坐在田間地頭 聽大人們講故事 那時候人沒錢 但是也沒壓力 生活節奏慢 2 麥場 弄好以後 就開始收麥子了 麥子不是一起熟的 好地的熟的晚 麥子好 鹼性地的熟的早 磨好鐮刀 就下地割麥子 早晨起來 也不吃飯 帶個饃饃 幾個鹹鴨蛋 一壺水 就下地了 一直到中午才回家 那時候 上學有麥假 因為 老師也要收麥子 小孩不會割麥子 就在地裡拾裝車 掉了的麥子 也會在路上拾 因為 那時候 大多都是架車子 路又不是很好 都是 土路 所以會掉 大人忙 小孩也跟著傻忙 拾麥的小孩 一個車後面 能跟一大群小孩 那場面 大家可以想象 一下 掉一個麥穗 幾個人搶 哈哈😄 那時候的動力就是 麥子可以換西瓜 還可以換油條 糖糕 以前這時候西瓜還沒有熟 只有油條 糖糕可換 等西瓜熟 一兩個月 3 麥子拉到了場裡以後 還要攆場 那是各出 各招 車 馬 牛 人 一起上 先用石攆滾 壓一遍 然後 人把麥桔梗 挑了 把麥子掃出來 這個是最累人的 整個麥場的 麥子要反幾遍才行 4 掃出來的麥子 還要弄乾淨 要等 什麼時候起風了 什麼時候楊場 就是 一個人拿著木木撬 往高處撒 這是個技術活 撒好了 麥子乾淨 撒不好 別人一個小時 他要兩個小時 起風大多在晚上 所以 一般 都在麥場裡 睡 我們小孩也喜歡在麥場裡睡 有的睡在架子車 下面 有的直接 睡樹下 也不看時間 跑累了 瘋夠了 就睡 大人們也沒空理我們 5麥子 還要曬乾才能 入庫 就怕 下雨了 有的 麥子來不及 收 就又洗了 反覆的曬 慢慢的麥子一天天的乾透 慢慢的往家拉 以前熱鬧的麥場 漸漸的冷清 幾場雨過後 因為有留在地裡的麥子 慢慢的就會發芽 一個繁忙而快樂的 麥季也過去了 到了後來 機械先進了 在也沒有 曬麥場了 回不去的 童年


暴風雨的悽美


80後的我們生為農村歡子,那時候堅苦是可想而知!我們兒時的情景說起來也許大家都不信!父親是村裡有名的木匠,八幾年就去東北遼寧打工,那時候工資還不到五塊錢,(這是父親在我們十多歲時跟我們說的)。母親種兩三畝地,一畝多田,我記得我們小學放學的時候經常還去背麥子,我們這裡是收小麥時連桿一起收回來的!麥子杆多粒少,麥穗扎勁子又熱,背一背麥子肩上還搭塊毛巾現在說洗臉帕!手還拿把莆扇,邊走邊扇!那時候真的很苦,現在基本上都不種了,產量低又累又辛苦,大家都選擇種別的嘍!


心碎小子


要說收麥子還是挺有體會的,我們四川有句諺語《麥到立夏死》,也就是在5月初開始大量收割小麥。

曾記得70年代麥收季節的熱鬧場景,那時都是大兵團作戰,以生產隊為單位,一個隊的全勞力也就3一40人,一到收麥時,隊長一聲號令::大家注意了,明天開始割麥子,以畝計公分。號令一出,社員們第二天早早便開始收割,收割完便就地晾曬,待幹後便挑進打麥場,進行打麥子(脫粒),當時都用的原始工具連蓋,說到連蓋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方在用,不得而知。

打麥的場上連蓋飛揚,一上一下噼啪作響,一排排二人一組,或四人一組,都幹得熱火朝天,汗流滿面,有的甚至幹到夜深人靜,為了搶時間,搶天氣,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以免影響大春播種。

從80年代開始,農村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到戶,實行以戶為單位,不再吃大鍋飯,每年麥收季節,都是各自安排收割時間,收割完了有的用小型脫粒機進行脫粒,有的還是傳統方法進行脫粒。在改革的春風驅使下,各行各業都在向前奮進,農村也不例外,農業機械也在農村生根開花,己告別了原來的原始勞作,現在的麥收季節只看見收割機在田間奔忙,一袋袋,一車車金黃的麥粒兒散發出新麥的芳香,再也看不見記憶中的打麥場上的熱鬧景象。


廖俊贊


胖妹是80後,家鄉又處於丘陵和山地交匯處,幾乎收麥子的場景從八九十年代的人工收麥,石磙(碌軸)壓麥的場景到現在全部機械化的場景一直都記憶猶新。

八九十年代我們那邊的農村流行著一句諺語:麥到小滿日夜黃,家家石磙壓場忙。這個場景在那個年代主要形容的是割麥之前壓麥場的情景。說起麥場還得牽扯到土地私有制,改革開放後,土地開始私有制,那時農村不光是口糧土地的私有制,家家戶戶還都能分到3分地的菜園子和5分地的麥場,麥場主要就是供大家麥收時節用來打麥的。家家戶戶在麥子成熟之前,一般提前5天左右用石磙壓場。壓場前得先擔水把自家的場地用水潑溼,然後均勻地撒上前年預留的麥糠,然後套上石磙木套,人工或者用驢、騾子,或者牛來拉著石磙碾壓場地,直至所有的麥糠都被壓到場地溼泥裡,且把場地壓實後晾曬3-4天。那時大部分都是人工拉石磙,家庭條件稍好點的,一般家裡會有頭驢、騾子或者牛來助力壓場。胖妹家那時用的最多的是驢,因為爺爺輩們分家,分到了一頭驢,所以用的最多的還是驢拉石碾。驢在上場前眼睛得需要用不透光的布擋住,以免驢發脾氣踢人,造成人員傷害;脖子上得帶上脖套,以免被拉繩傷到驢的脖頸。石磙一般是一頭粗一頭細的,兩面帶有磙眼。直至現在這個機械化的時代,我家仍保留有2個石磙子。父親說一是留作紀念,二是萬一種點小米之類的可以自行碾壓,使米和殼分離。

芒種節到收麥忙,男女老少齊上場。壓完麥場,晾曬3-4天一般小麥就到了成熟期,然後開鐮。開始家家戶戶拿著鐮刀到田間去收割小麥。那時收割的工具就是鐮刀。一般一個農戶家儲備的最多的就是鐮刀,只要會割,到了麥收時節,不管大人小孩都要上陣。那時我們叫搶收小麥,因為麥子在未割之前就曬的很乾的話,鐮刀收割時會掉很多麥粒,造成浪費。所以為了搶收,一般全家會上陣鐮刀割麥。割完麥子被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後用木推車或者地排車拉到麥場裡。

運到麥場後,還需要一道工序--掐麥穗。被運送到麥場的麥子,需要把麥穗割下來然後光曬麥穗,那時最常用掐麥穗的神器就是特製的木板帶個豁口,然後把鐮刀頭倒放在上面,把麥子捋成一小把,麥秸用特殊鐵質梳子梳去多餘的麥葉,然後成把的麥穗用倒放鐮刀頭割下。掐掉麥穗的麥秸要整齊地堆放,然後捆成小捆備用。八九十年代石棉瓦還不是很盛行,所以農村屋頂蓋頂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長麥秸,長麥秸的來源就是每年麥收時節掐麥穗後剩餘的麥秸。麥穗被掐掉後均勻地扔在麥場裡晾曬,不時的要用大鐵叉翻動,保證麥穗晾曬均勻。

掐完麥穗後需要攤場,攤場時有個小技巧,就是不能把場攤的太靠邊沿,以免石磙碾壓麥穗時,麥粒被甩到場外。曬好的麥穗一般被堆積成一個厚薄均勻的空心圓狀,再用石磙進行碾壓,碾壓的過程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得需要多次碾壓。碾壓完頭遍之後,需要用鐵叉挑翻一下,以免使上面的麥粒及時落地,下面未被碾壓到的麥穗及時翻到上面被碾壓到,這個步驟需要重複多次,直至麥粒完全被分離出來。然後用鐵叉把碎麥秸挑到一邊剁成麥垛,然後用來做冬季牛羊的食物或者農家用來做燒火時的引火。

麥粒完全被分離完畢後,需要進行揚場。揚場是門技術性的活,光有技術還不行,還要有一定的體力。揚場前還要根據風力來決定揚場的時間。炎熱的夏季很少出現春秋季嗖嗖的小風,所以對於夏季稀缺的小風,農民們格外珍惜,只要有風,一天不吃飯也先要揚場。揚場最好的搭配組合就是2人組,一個需要揚場,一個人需要在末端把一些麥糠和麥秸清掃分離出去。如果兩人配合不好,農忙的麥場地吵架的夫妻經常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揚場時一般麥粒會落到近端,因為麥粒重量沉,麥糠和麥秸會因為重量輕而落到遠端。揚場一次不會完事,得需要多次揚才會把沉甸甸的麥粒完全分離出來。

揚場後的工序是看場。揚場後的麥粒需要晾曬後才能入倉,所以在麥粒晾曬的幾天裡為防止金黃的小麥被賊惦記,得需要專人看場。小時候覺得大人看場,能睡在野外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心血來潮的娃娃們也會任性地要求跟去看場。這樣晚上可以伴著蟲鳴入睡,悠哉樂哉。

隨著現代機械化進程的推進,基本大塊麥地已經完全是聯合收割機的天下。八九十年代那種農忙搶收麥子的情景漸漸地離我們遠去,或許這隻能成為我們的記憶了。農人朋友們你們也經歷過這種八九十年代的收麥情形嗎,有的親們可以下方留言打卡,我們一起分享八九十年代那些收麥場景。


鄉村胖妹


我是豫南小平,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八九十年代,農村人幹農活全靠人力。每年的四月初八我們鎮上都會有廟會,因為快收麥子了,廟會上買有很多農具,比如鐮刀、掃把、木杈、鐵杈、木掀、篩子等,都是收麥用的農具。全鄉的農民就會去廟會上購買農具,為即將到來的麥季做準備。

麥子說熟全都熟了,割麥的時候是不能磨蹭了,一定要抓緊時間搶收,保證顆粒歸倉。因為一旦遇上連陰天氣,成熟的麥子就會發芽,造成減產甚至絕收,農民一季的辛苦付出就會白費了。



割麥的時候,父母天不亮就起床了,起來之後就開始在院裡呲呲的磨鐮刀,磨完之後就會叫上我們姊妹幾個起床,父親拉著架子車,我們一家人跟著出發,去地裡割麥子。那時候也沒有表,不知道時間,割了一畝地的麥子,天才亮。天亮以後,母親就讓我和妹妹回家做早飯,他們幾個繼續在地裡割麥子。


一塊地的麥子割完了,父親就用架子車把麥子一車車拉到打穀場裡,先堆起來。一直把十幾畝地的麥子割完之後,再一點點的壓麥子。早上很早就起床攤麥子 ,把麥子攤在打穀場上曬到小晌午的時候,父親就用牛拉著石磙圓圈轉著壓麥子,壓一會停下來,全家人就拿起杈翻麥秸,翻一遍繼續壓,再翻,再壓,一直壓到麥子全部和麥秸分離為止,農村人稱為“壓場”。最後把麥秸堆起來,把壓下來的麥粒用木掀順著風揚乾淨,把麥粒和麥糠分開,俗稱“揚場”。最後把乾淨的麥粒裝進袋子裡,才算結束了一天的勞作。


我家的十幾畝麥子,光割就需要十來天,“壓場”還需要十來天,那時候的麥季要二十多天才能結束。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收麥子的時間會更長。

八九十年代農村割麥子,天氣又熱,全靠人力勞動,現在想想,真佩服那時候的農民,如果讓現在的人再回到用鐮刀割麥子的時代,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