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看看姬丹的命

夜读史书,心生感慨!

燕国太子姬丹唯一的选项,就是发动一场不对称战争,刺杀!

燕国太子姬丹派人去刺杀秦国始皇帝嬴政!

除此外,他别无他法。

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看看姬丹的命

燕国弱,秦国强,这是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盘,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燕国在人们眼里一直就是个比较边缘的诸侯国,除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来堪比管仲的乐毅,差点灭齐复仇外,如果没有太子丹谋划的那场以失败和悲壮为标签的刺杀活动,燕国,谁又能记得什么呢?

是后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千古慨叹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看看姬丹的命

“幽燕”,“北冥”,“朔方”,“胡地”,这样的词总是让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和漫天的雪花。

“秋风聒地起,吹我至幽燕。”南北朝时期的江淹这样说。“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主席用一句“幽燕”把曾经的燕国写的辽阔而苍凉。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形容得更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荒蛮,国力积弱的燕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下,按正常逻辑,中间有好几个国家当挡箭牌,应该像齐国一样,隔岸观火,偏安一隅,苟且到最后一刻。

太子丹却选择了刺杀。

原本太子丹是不用刺杀秦王嬴政的,甚至太子丹曾经一度将秦始皇当成“救命稻草”,以期改变他个人甚至是燕国的命运!

因为,当年两人在赵国一起做人质,有过“同苦共难”的交情!严格说,太子丹和秦始皇的爹一道在赵国当过人质,秦始皇出生在赵国,作为皇孙,出生在一个人质的家庭,比燕国太子姬丹还惨,生而即为人质。

史记里说嬴政“其少时与丹欢。”

秦始皇9岁被接回秦国,他的童年是跟太子丹玩大的,是太子丹的小迷弟。

等嬴政回国当了皇上,因为国弱,太子丹仍然没有摆脱人质的命运,被燕国抵押在了秦国。

可以想象出,在太子丹心里一定把那段在赵国“同苦共难”的经历当成了友情!

曾经光着屁股在一起玩耍的小弟弟当上了威震四海的皇帝,而自己在这个小迷弟的国家里当人质。

这是多么的不幸中的万幸啊?

就凭一同共过苦的那段经历,他把秦始皇当成改变自己命运甚至国家命运的“救命稻草”,看起来是多么的合情合理啊!

可是,他错了。

千万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

太子丹的教训足够深刻!

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看看姬丹的命

在秦始皇的眼里,三皇和五帝加在一起才可与自己一比,所以他才自称“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

他怎么会和一个共过苦的人论交情?不仅不会,还会对知根知底的人颇多忌讳!

史记用“不善”来形容秦始皇对待到秦国当人质的太子丹。

受了刺激的太子丹,逃回燕国后,就开始谋划刺杀秦始皇。

刺杀秦始皇不光是国家需要,还隐含了私愤。

处心积虑,不遗余力!

为讨好死士荆轲,四五年的时间里,是要啥给啥,“杀马取肝”,“剁手美人”,几乎是无有不允,把荆轲当成了祖宗来供养。

这才有了荆轲刺秦王,史上最为无奈的慷慨悲歌之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自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就像“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一样成为经典。

经典背后的教训更值得世人汲取。

别轻易把共苦当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