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有多重要呢?

曹铁锤


我想你应该经常碰到有人说,在他的生活里,总是觉得自己好似很努力经营某段关系——不论什么样的事情他都会跟对方说,把对方放在生活中重要的位置,感觉对方就是自己最重要最好的朋友了;但直到有一天,对方竟然在出游/聚会/活动时,没有邀请自己,这让他突然间陷入一种困惑:在这友谊之间彼此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对方并不是问过自己不想参加,而是问都没有问。会被忽略,不就代表自己并没有在对方的生活圈之中,也不一定是最优先的位置,不经让人怀疑“我真的认识他吗?”……回到自己身上,要是我想要办一场聚会或是出游,我铁定会邀请对方。


这种没有获得相对应回馈的状态着实令人受伤。


我们并不喜欢这种落差:阶级上的落差,或者说是一种定位上的落差——也就是对方看得比较轻,自己看得比较重。这种不同步的状态,总不是很好受。这或许根源于我们对于关系有一种最基础的想象,就是一种互惠共生的想象,也就是当我喜欢你时,而你也等同等量的喜欢我。或许因为我们没有读心术,这种互相给与的权重有时候很难预料,但总是期望不要落差太大。如果是出游没有邀、甚至没有告知,那这种落差就太超乎我们期望了。


什么是互惠原则呢?


基本上在网络上,就是我关注你,你也会关注我,如果我时常对你的抒发有些表达的话,我也希望你在我抒发时也能给我一些关注;而现实生活中,则是当我把你看成最重要的朋友时,有心事跟你说,那我也会希望做那个第一手知道你内心事的人。


互惠原则是一种追求共生关系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我们一种本能。


所以心理学研究也是这样去探讨这种特性,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懂得互惠的气息,他就像人格的一部分一样,是我们一种想要公平地对待别人,想要我得到多少,就回给对方多少的一种倾向。这无关理性与否,或是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这关乎我们就是在意关系的对等,超过于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那些共享、分享、同理、友善、仁慈等等词语的核心是什么,可能就是互惠特质(reciprocity disposition)。因为唯有我们愿意减少自己一定要获得最大利益的想法,而把相互合作共同获得对等的利益当作最大目标,我们才能够达到那些互相受惠的状态。

但我们也不能总是正面表述互惠这件事情,互惠也暗藏玄机,代表如果我们从对方身上遭致不幸,我们也可能会用对等的原则想要回给对方,这或许也就是复仇的根本。


心理学上对这种人格特性的研究发现,有些人对于互惠原则的想法,偏向正面的,他们容易看见别人对自己做的好事,而给予适当的回报;但也有许多人在互惠原则上是以负面现象为主,也就是他们或许比较相信以牙还牙的道理,自己或的什么样的错误对待,而自己也想要如此的回给别人。所以同样的道理放大到人际互动之上,互惠与否还是我们许多人际关系考量的重点,也就是说当你愿意对别人好一点时,可能很多人在关系中就会尝试对你好一点,基于互惠的道理。但你对对方不好时,也别觉得你就可以轻易地逃过报复,因为各式各样的不好的事情,也会因为你用不良的方式在关系中运行,而最终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在关系中,你是一个给予的人,还是一个常拿好处的人呢?


如果你常常给予,或许在生命中的许多时刻,人的互惠本能会让你的给予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好处。但如果你是一个常拿好处的人,就如同开头的例子,你对于关系感受到的对待落差,基于你过去在关系中总是想要对对方好一点的基础来判断,你一定是在乎互惠的人的。于是在被别人忽略后,你或许不会摸摸鼻子就算了,你可能也会想要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而友谊或感情的恶性循环或许也就这样开端了。


所以你要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冤冤相报,在关系中恶性循环地错误对待彼此呢?或许就是在最开始没有适当地尊重别人,而本于互惠原则,我们这段不良关系不会断掉,而是走向了负面的互动。至于要怎么终止这一切,唯有放下对他人期待的偏执。我觉得这就是善待自己。


如果问我有没有像前面提到的那般期望“互惠”,一定是有的。无数个夜晚查询资料整理文章,被人当成下三滥,我想没有人会开心。但就像刚说的,读者这么多,按照比例算远远不止这么几个人讨厌我,“沉默的大多数”还没有浮现,还远没到需要调动唯心修炼的地步。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必须居于你个人的情绪幸福之下。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挽回他人的心,而是挽回自己。


这就像是对禅的领悟,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


不止一个人跟我说,你写的东西又臭又长又没人看,为什么还天天写。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内心的快乐,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快乐的智慧”。灵魂的骚动,写作后才得到抚慰。

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弗洛伊德、本雅明、老庄、禅宗……他们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我认识人生、观察生活,伟大的先哲们的那种先知先觉,对未来的世界有自己的洞见,引起我心灵的震撼。


从小我就喜欢独处,晚上一个人站在阳台看月亮,虽然有些伤感,但也和月亮达成了一种默契。旁若无人地打字,是恢复本来面目,空旷中我渺小,也完整。自由自在,自求善待。

————————————————————————————————————

关注公众号:“sunzhichaoshuo” 或 “孙志超说” 分享更多干货 若有问题,微信公众号点“有问就提”加入孙志超的知识星球,我会认真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