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仪?

郭-小-妖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煮酒君



如何评价张仪?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才思敏捷?有勇有谋?要我说,他就是“不要脸”。好好的一个外交官,为什么要说他不要脸呢?那就得来摆一摆张仪和他的“前任”攻略了。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早年师承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一毕业,便回到魏国想要一展拳脚。哪知落花有意,流水却无情,魏王看他不上。张仪只好和“初恋”魏国告别,投入“新欢”楚国的怀抱。好景不长,在一次饭局上,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不翼而飞。楚相很生气:“谁偷了我的宝贝?”一瞬间,大家全指向了张仪:“是他。”理由很简单,穷就是原罪。接着就把张仪给狠揍了一顿。张仪还是很乐观的:“只要舌头还在就行。”

初恋看不上他,前任又污蔑他,张仪的寻爱之旅,磕磕绊绊。为了一雪前耻,张仪去到了秦国。没想到和秦王一拍即合,就这样,张仪终于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子”。

(张仪画像)


身在魏营,心在秦

既然找到了“真爱”,那对于曾经“爱过”的魏国和楚国,是时候该了解了解了。

张仪的第一炮,就对准了自己的“初恋”魏国。公元前328年,秦国出兵攻占魏国蒲阳,秦胜,之后张仪却劝秦王把蒲阳还给魏国。仗着秦王对自己的“宠爱”,最后张仪不仅把蒲阳还给魏国,还把公子繇送到魏国当人质,甚至自己也留在了魏国为相。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你们的腹黑种子选手张仪领着魏国的工资,却心怀鬼胎,各种“忽悠”魏王背叛合纵、亲附秦国。摊上这种“不要脸”的前任,魏国只能自求多福。


诱骗楚王,耍下流氓

魏国毕竟是“初恋”,张仪还是有手下留情。相比之下,“前任”楚国就惨得多了。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楚已经结盟,这时候,张仪闪亮登场。张仪到楚国后,对楚王说:“只要你与齐国断交,秦国愿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王一听这天上掉的馅饼,没理由不要啊,便不顾大臣的劝谏,毅然与齐国废除盟约。

回到秦国后,张仪称病三个月没上班。楚王看到赠地之事迟迟没有眉目,以为是自己和齐国断得不彻底。于是,为了彰显弃齐投秦的决心,楚王派人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楚交恶。然而,楚王的这一波操作,只换来了张仪的一句:“六百里?没有的事儿,这里有六里,拿去吧。”

这般坑蒙拐骗,这样“厚颜无耻”的外交官,恐怕也只有张仪了。

(张仪戏楚)


三寸之舌,再欺楚王

公元前311年,秦国再次派人与楚国谈判:愿意与楚结盟,平分天下。然而,楚王对张仪怀恨在心,另可不要地,也要杀张仪泄愤。张仪听后,欣然赴楚。其实,张仪早已买通了与楚国夫人郑袖交好的靳尚。有这两人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耳根子软的楚王不仅赦免了张仪,还尊他为上宾。张仪趁机又游说楚王:“如今强国,就只剩秦国和楚国,如果大王亲附秦国,我们联盟,那些小国唾手可得啊。到时候,我们结为兄弟国家,永不开战,平分天下如何?如果大王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来楚国做人质,秦楚婚姻自由,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啊!”一番忽悠,又把楚王说得连连点头,马上同意与秦和好……

张仪离开楚国后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让其出兵攻打楚国,这不仅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还取悦了秦国。韩王自然同意这等妙计。看看这翻脸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前一秒还在和人家山盟海誓,下一秒就忽悠其他国家去攻打,可以说是张仪的嘴,骗人的鬼……

(战国七雄地图)
张仪游说六国入秦,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出发点都是为了“现任”秦国。现在我们常说“君子言而有信”,那张仪的所作所为,是该夸他忠心赤胆,还是说他“不要脸”呢?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全历史


《芈月传》中张仪是由老戏骨演员赵立新扮演的,不仅是秦惠文王的宰相,更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谋士,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张仪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好舌头,三寸不烂之舌,秦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一个个城池,都离不开张仪的嘴。

同时,张仪看上去和芈月是对立关系,但是芈月曾多次帮助张仪化解危机,两人私下是很好的知音和朋友,芈月能够成就自己辉煌的一生,也离不开张仪的帮助。

张仪因为连横的外交真诚,受到朝廷的重视,被秦王封官为武信君。不过在秦惠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只好无奈出逃魏国,不久离开了人世。
青雅钟表觉得张仪在古代实在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张仪其实是不应该被秦武王埋没的。上海青雅钟表,中国领先进口机械钟表零售集团


52娱乐圈的那些屁事儿


01

魏国人张仪是鬼谷子的弟子,与大纵横家苏秦同时授业,但是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很快张仪授业完毕下山,开始了游说诸侯的纵横生涯。

张仪第一站是楚国,有幸来到楚国令尹的府上。一日,令尹大人摆宴招待自己的所有门客,席间下人来报家中丢失一块美玉。

门客们开始互相猜测,这时候有人说肯定是张仪拿走的,因为张仪家贫而且行为低劣,因此一定是他偷了令尹大人的玉。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门客的共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将其绑缚,用鞭子抽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就是不肯承认。

最终大家见张仪奄奄一息,无奈之下只好将其扔出府外。

张仪忍痛回到家中,却面对的是妻子的嘲笑:“你要是不读书,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呢?!”

张仪对妻子说道:“你看我舌头还在吗?”

妻子笑着说:“还在呢!”

张仪说道:“那就够了。”

《史记》记载:“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02

此时张仪的师兄苏秦已经成功游说赵肃侯,准备从赵国开始联系各国推动“合纵”攻打秦国,但是怕秦国趁“合纵”未成便先攻击赵国,苏秦需要一个人去秦国忽悠住秦王。

苏秦想到了张仪,于是便给张仪一封书信,邀请其来赵国一同享用荣华富贵。

张仪收到苏秦的书信喜出望外,立即启程来到赵国。

可是苏秦并不尊重张仪,给张仪像下人一样的待遇,还当众嘲笑张仪作为同门师弟却落魄无能。

张仪本来希望能与苏秦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却不料受到当众羞辱,一怒之下来到“合纵”的敌国秦国并面见秦王,张仪巧舌如簧赢得了秦王信任,出任客卿成为秦国实权人物。

此时苏秦派门客告知张仪:“当初苏秦故意激怒先生,以激发先生释放潜能,获得更好的前程!”张仪听后大为感动,表示自己不如师兄深谋远虑,将有生之年绝不出兵进攻赵国。

但是张仪没有忘记在楚国受辱的一幕,出任客卿后立即给楚国令尹写了一封信:“当初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而你却鞭笞我,你好好防守你的国家,我一定会来偷你城池的!”

《史记》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03、魏国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兵攻占了魏国的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王将蒲阳退还给魏国,并派公子到魏国为人质。

张仪作为使臣出使魏国表达善意,席间劝说魏王:“秦国对魏国如此深情厚谊,魏国是不是应该以礼相报?”

魏国于是将十五个城池送给了秦国,表达对秦王的谢意。

秦王听说之后认为张仪才能卓越,于是任命其为百官之首的相国。

但是转年,魏国便与韩国互尊为王,相约一起出兵对抗秦国。

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张仪带领军队进攻魏国的陕县并驱逐了魏国人,威逼魏国拥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虽然本文前面称呼的是秦惠文王,但称王之前是侯爵)。

秦国称王之后,秦惠文王免去了张仪的相位,将张仪遣送回魏国。

魏惠王听闻带领群臣出城相迎,并拜张仪为相国。

张仪向魏王提出侍奉秦国以躲避列国的进攻,魏惠王对张仪非常失望。张仪暗中告知秦惠王,秦惠王立即派大军攻打魏国并占领大片城池,魏惠王从此屈服。

此后魏襄王也不听从张仪的计策,张仪故技重施,让秦国出兵打败了韩国、魏国等组成的五国联军,斩首8万余人,魏国男丁几乎全部阵亡,举国震惊。

从此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彻底屈服了秦国。

《史记》记载:“哀王於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於秦。张仪归,复相秦。”

04、楚国

这时候,秦惠文王收到坏消息:楚国和齐国结盟。

于是,张仪第二站便是楚国,一方面秦国忌惮齐楚联盟,另一方面张仪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

所以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楚国,忽悠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要来立即准备了高级宾馆,亲自接见张仪:“你来我们这个偏僻的国家,有何指教?”

张仪答道:“大王要是真听我的,就和齐国断交,秦国奉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派美女来侍奉大王,秦楚结交为兄弟之国,共同削弱齐国来一同获益。”

楚怀王一听能得到土地和美女,立即宣布与齐国断交,赠送给张仪楚国相印和大量财宝,并派使臣与张仪一同回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从马车上跌落摔断了腿,三个月没上朝。

使臣向楚王汇报,楚王认为肯定是秦国以为齐楚断交不彻底,于是派人借用宋国的符节去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与楚国断交。

秦国趁机与齐国建交。

建交之后张仪上朝,对楚国使臣说道:“我在商於封地六里,愿意如约奉送楚王。”

使臣大怒:“我是来接收商於六百里的,不是接收六里的。”

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被早已防备的秦国和齐国联军打的大败,楚国最后不得已割让两座城池结束了战争。

话说转年秦国利用和齐国联盟,要挟楚国想要得到黔中之地,并声称愿意用武关以东的土地与楚国交换。

楚怀王痛恨张仪,表示:只要张仪,不要土地也可!

秦惠文王得到楚怀王回信立即交给张仪看,张仪会意主动要求前往楚国。

秦惠文王挽留道:“楚王痛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存心报复你!”

张仪答道:“秦强楚弱,我与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不错,而靳尚与楚王夫人郑袖勾结,楚王对郑袖可谓言听计从。更何况我是奉大王您的命令出使,所以我不会有事的。即使有事,能够为大王得到黔中土地,也是值得的。”

一切如张仪所料,自己一到楚国便被囚禁起来。而张仪早有谋划。

张仪用重金贿赂靳尚,靳尚进宫面见郑袖:“您即将被大王抛弃了啊?!”

郑袖慌忙问:“为什么?”

靳尚说道:“秦王听说张仪被大王囚禁,已经决定用上庸6个郡县送给楚国,同时选派大批美女送给大王,据说不乏美貌和能歌善舞者。大王素来器重秦国,美女一定会得到大王宠爱。所以,夫人被抛弃的日子不远了。我觉得您还是赶紧向大王讲情,把张仪放了吧。”

郑袖吓得仓皇失色,日夜向楚怀王求情:“臣子各自为国效力。秦国没有向大王交接土地,派张仪来到我国,而大王却要杀张仪,秦国到时候必定大怒。我请求大王还是将我们母子送到江南去吧,免得将来受秦国鱼肉。”

楚怀王实在经不起爱妃的枕边风,开始后悔囚禁张仪,于是将其释放,待之如上宾。

《史记》记载:“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按照正常人思维,被释放后张仪应该赶紧离开楚国,以免楚王反悔,可是张仪却没有,相反兴高采烈地请求面见楚王。

因为张仪刚刚被释放就得到一个消息:“合纵”的首脑苏秦死了。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张仪认为这是分化“合纵”的绝好机会。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秦国可以不要黔中土地,并可以让秦王派太子来楚国做人质,请楚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王的女儿送来给楚王做妃子,两国结为兄弟永不侵犯。

楚王正不想让出黔中土地,一听立即心动,不顾群臣反对立刻答应与秦国结盟,同时昭告天下:永远退出“合纵”。

由于楚国的退出,“合纵”瞬间土崩瓦解。

05、齐国

离开楚国,张仪来到齐国忽悠齐湣王:“齐国是世界上第一强国,可如今替大王出主意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已。秦国和楚国结盟成为兄弟,而楚国和齐国是仇敌,韩魏赵三国争先割让土地侍奉秦国,届时将帮助秦国讨伐齐国。一旦五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恐怕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别说是侍奉秦国了。”

张仪竟然把齐湣王给唬住了,立即答应张仪向秦国称臣的建议。

《史记》记载:“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06、赵国

张仪从齐国西行来到赵国面见赵武灵王:“秦齐魏三国军队已陈兵赵国边境,我不敢隐瞒所以赶紧来告诉大王,请大王三思。不如赶紧与秦国在渑池会晤订立盟约。”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满意地离去。

07、燕国

张仪离开赵国来到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赵国,可是赵国贪得无厌,两次围攻大王并侵占十几个城池,根本不值得亲近。

如今赵国奉承秦国割让一大片土地,如果大王不向秦国屈服,那么秦国将借道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燕昭王答应了张仪,并表示自己有幸得到张仪的计策,以后愿意侍奉秦国并向秦国割让五座城池作为见面礼。

08、设计自保

张仪周游列国回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报捷报,却不料秦惠文王已经去世,新继位的秦武王不感兴趣。

各国听说秦武王反感张仪,纷纷组织恢复 “合纵”。

秦国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张仪,齐国也来信声讨张仪的欺骗,于是张仪给秦武王建议:齐湣王已经醒悟,表示张仪到哪个国家齐国就攻打哪个国家。不如让我去魏国,让齐国魏国互相厮杀,大王趁机带兵出函谷关直逼周王城,建立帝王功业。

秦武王很高兴派出三十辆车,送张仪去了魏国。

一离开秦国,张仪给齐湣王写信,化解了与齐国的矛盾,最终隐居魏国。

老王:正是一个传统礼仪崩坏的年代,学不得宋襄公,只有张这种人才能活的好,再可以反观我们当代需要神马样的人?

很简单,看看谁最成功。也许你的坚守,在“成功”人眼里就是阶梯。


汉周读书


用一个张仪出道时的故事来讲讲张仪吧。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不受重用,就像提里昂兰尼斯特在Kingslanding混不下去找龙妈一样,张仪去了秦国。此时的张仪名不见经传,又来自弱国,秦国已经是当时的强国,这注定是一场弱势谈判。

和秦王的第一次会面就这样展开了,张仪是这样开场的: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名言开场,不懂乱说是傻瓜,懂了却不说是不忠。装傻不说是死,乱说也是死。但我宁可冒着说错的风险,也要和大王说我的真实想法。

上来先占领道德制高点,一是对君王的恭敬,二也给自己找好台阶。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

我听说燕、魏、楚、齐、韩几个国家形成合纵,要来对付秦国,我觉得很好笑。

好笑在那里呢?引发悬念。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自己乱而去攻打安定的国家,自己不正而去攻打正义的国家,自己弱势而去打强势的国家,都会灭亡。

先送一顶高帽子给秦王,同时表明,我也是有备而来,天下的形势我一清二楚。接着详细说明理由。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这些国家钱粮空虚,虽然人多,但由于赏罚不明,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死战。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这段很有气势,说秦国赏罚分明,秦国人哪怕从没上过战场,一听要打仗,衣服都不穿,天上下刀子,地上冒着火也要上阵杀敌。有这样的战士,可以一打十,十打百,百胜千,千胜万,天下可得。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

说秦国地形有优势,兵力也很强,政策也清晰。都是现在秦王的领导有方。

就像和女朋友逛街试衣服,光说好看漂亮不行,还要有理有据,说出为什么好看,条理要清晰,逻辑要自洽,当然,首先你要有一个女朋友。

但说了这一大堆,都还是铺垫,你都治理那么好了,那还要我干吗?


“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我们局面那么好,为什么还不能solo1V5?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摆事实讲道理,先讲正面例子,以前齐国牛逼不,5战5胜,但中间输掉任何一场,都可能被翻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再讲反面例子,我们第一次把楚国三路打崩,已经推塔了,结果撤兵,人家兵线又起来了;第二次我们推到魏国老家,本来可以围点打援,又回城,人家援军到了;第三次我们英雄大招都放掉了还去推塔,结果给人家反杀。

为什么顺风局打成逆风?为什么我们有龙还被人家反推?秦王你看看手下是不是有个叫Jon Snow的队友?


下面一段是具体的解决方案,比较长,原文不贴了,主要是说:

先攻下赵国,接着是韩国,韩国灭亡以后,楚、魏就不能独立;韩国既破,就伤害到魏国,然后再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

如此一举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

虽然都是假设,但这个构想需要对天下的局势有清晰的洞察,而且还要有可行性,堪称战国“隆中对”,这点可以看出张仪做了大量功课的。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亲齐、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最后结尾,张仪说,我冒着死罪,希望见到大王,提出让秦国建立霸业的方案,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

最后相当于立下军令状,为整个乐章奏响最强音。

这就是张仪和秦王第一次见面的故事,后来谁成为了七国霸主,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只能感叹,龙妈没有遇上张仪啊~!

让我们总结一下张仪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1、不谈我是干嘛的,先表明诚意,我对你的了解是什么,我对贵国贵公司的业务有了解。

2、贵国在您的领导下,业务是如何如火如荼地开展。表明我不仅了解,我还做过功课。

3、提出问题,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尽管贵国做得很好,但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4、摆事实讲道理,贵国业务经过几次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领导想做好,但手下不给力,现在给力的来了。

5、我的方案是什么,具体步骤怎么操作。你看行不行?

6、如果我做不好,你就把我开了,股权期权我都放弃。有诚意有决心,不留后路,就需要这样有激情,有自驱力的员工。

整场发言,结构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思路清晰。文采方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气势磅礴。最最重要的是,讲了那么多,从头到尾没提过自己怎么牛,听完以后却让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才是最高明的说服。

这篇来自《战国策·秦策》,不知道你从张仪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C叔聊历史


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政治家,一生坎坷,终成大业。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成归来,两受折辱

与苏秦同为神人鬼谷子门下,水平在苏秦之上,可开始没有苏秦那么幸运。学成后先去他的故乡魏国,由于家贫魏王根本就不见他,又投于楚国令尹(相国)昭阳门下,有一次陪同喝酒,传看和氏璧中间因观看池中大鱼造成混乱,楚相丢失了和氏璧,由于贫穷而无行,门客们一致指认他所偷,结果被昭阳打了个半死。养好伤后听说同窗苏秦在赵国发迹过去投奔,又被苏秦用计当众羞辱,愤懑之下中了苏秦之计而去往秦国。

投靠秦王,终获重用

到了秦国,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成为秦国客卿。于是张仪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连横”的观点,很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逐渐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为破坏苏秦的“合纵”,张仪被派出使各国,先是游说魏王,魏王不听,于是他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国,说服秦王立即发兵攻打魏国,可怜张仪竟要靠出卖自己的父母之邦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真是可悲可叹!事发后魏王察觉,张仪害怕阴谋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度复任相国,但又因为惧怕齐楚联盟对秦国有所牵制,便再次赶赴楚国,然后又用“伪献地”的花招一再欺骗楚王,最终使楚怀王客死秦国。在他的游说之下,苏秦苦心孤诣经营起来的合纵被彻底粉碎。在张仪的精心策划下,秦国在纷繁的变局中一举赢得主动,并在此后多国争霸的格局中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统一。

易主失宠,终了残生

随着秦惠文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继位,张仪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对诡计多端的张仪十分反感,再加上张仪立下许多功劳也惹得群臣嫉妒,于是轮番在秦武王面前说他坏话,秦武王遂对张仪有了杀心。张仪只得借机逃回魏国,又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离间齐魏,因此而得以在魏国安度残年,最终在故土了却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惯与长夜


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秦惠文王的重要谋士,两任秦相,终其一生,只为秦王效忠。

对于他一生的功绩,李斯曾这样评价:“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太史公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则是全盘否定,并称其为‘倾危之士’!

有一句话叫:“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张仪的评价也与此雷同。张仪师从鬼谷子,很有才华,但早年经历颇为坎坷。他学业有成后,游历!诸侯国,均不得重用。后来,辗转流落到楚国,好不容易在楚相门下谋了个差事。一次宴会,楚相丢失玉璧,张仪因贫无行成了替罪羔羊,被打得死去活来。回到家,老婆也奚落他,不过张仪这人也是一朵奇葩。他有点儿逗比地问老婆:“你看我舌头在不在?”老婆一脸懵逼地回答:“在呀!”张仪道:“那就足够了(只要舌头在,我就有出头的那天)!”

后来,张仪入秦,得秦惠文王重用,先拜客卿,又因功升为秦相。意气风发的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透过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张仪这个人风趣幽默又自信坚韧。张仪一介寒士,凭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风云大势,其为秦所献连横之策,也为秦天下一统埋下了伏笔。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诚乃大丈夫也!


乐优梦然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各国所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芈月传》中舌灿莲花的张仪,在真实历史上,其实更厉害。而前期郁郁不得志,最终辗转多地后取得成功的他,也绝非偶然。

为何将同门师弟推向对立面?“合纵连横”共谱战国版的中国合伙人

两套方案,一横一纵,非此即彼,充满了互斥性,怎么能说这两位哥们是合伙人呢?

其实,是不是合伙,不只是看方案,更要看方案背后的操作者。跟《中国合伙人》里的仨主角都是燕京大学毕业生一样,苏秦张仪都是战国名导师鬼谷子的学生。按照《战国策》和《史记》的说法,苏秦是师兄,起初用的是“连横”这套方案,结果没被采用,于是转而采用“合纵”。

后者这套方案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结果苏同学成为六家大公司的经理人,六颗经理印章挂在腰上,羡煞师弟们了。师弟张仪就向师兄苏秦这里集中,想在师兄的关照下找个好差使,结果苏师兄不仅不关照,反而一顿数落。

张师弟的自尊心和战斗力被大大地激发了,他立即想到只有投奔另外一家公司——秦,才有可能报这一箭之仇,因此有了连横。

其实当时除秦国之外的六国之间,总是在“合纵”和“连横”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摇摆不定的市场形势其实给了苏秦张仪他们巨大的操作空间,张仪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搞“连横”,其实没有压缩“合纵”的施展空间,反而倒逼六国搞“合纵”;六国的“合纵”超过一定的度,又倒逼秦国加强“连横”。

它们以“反制”的方式进行合作,以倒逼的方式取得共赢。

张仪的舌头有多厉害?不仅让六国忌惮,连秦国王室宗亲都怕他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张仪之残樗里疾。

樗里疾为秦国王室宗亲,秦武王(就是内个举鼎砸死自己的倒霉鬼)的亲叔叔,历史中此人嚣张跋扈。张仪在秦惠文王下很有本事,无奈一直受樗里疾压制,而到了秦武王时期,从小加强体育锻炼的他更看不上文人出身的张仪。

若要将对手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必先将其捧到至高点,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因此,此番计策第一步便是进言武帝重用樗里疾,派其出使魏国,以示两国交好,另一方面,则向楚王进言,举荐樗里疾为相国,使得樗里疾欠楚国一个人情,今后必念旧恩。

张让的计谋按照计划顺利进行着,楚王也听信其言,张仪让趁樗里疾外出魏国,向秦武帝耳边进献谗言,正逢楚王送来书信推荐樗里疾为相国,秦武帝原本对樗里疾的声望有所忌惮,知其有背叛意图,大怒不已。

在张仪设下的局中,秦武帝与楚王都成为了他的棋子,步步为营使得樗里疾被僵死于方格之间,樗里疾得知后,无奈只得深夜逃出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郁郁而终。

当然,张仪的成功绝非偶然,重点是在乱世他做到了坚忍

作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张仪身上有着怎样非凡的人格特点和独特智慧,来支撑着他?

第一是坚忍。

草根出身的张仪,虽贫寒但也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司马迁描述张仪的态度用了“不服”二字,张仪性格中的不屈和坚韧流露出他为实现理想抱负的隐忍和顽强。

其次,超人的胆量和自信。

作为职业纵横家,张仪的任务向来牵扯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和无数人的生死安危,每一次的游说活动都是面对天下最有权势的人物,都像是在刀锋上跳舞,少有不慎便会有灭顶之灾。

第三,敏锐的机会判断力。

作为一个外交家,张仪时刻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局势,这需要超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当机立断的敏锐政治直觉,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迅速捕获。

另外,张仪在游说时根据不同对手的情况进行策略上的应变,极其灵活。

在面对楚王时,张仪看透了楚王的贪婪和昏庸,所以对其开出极高的诱惑筹码,说尽甜言蜜语,诱使其答应秦国的条件;在面对最强硬的反秦国家赵国时,张仪一改较为委婉的说服语态,强硬的分析秦国有实力联合魏国、韩国、齐国一起灭亡赵国,这番充满杀意的说词震慑住赵王,立刻答应了张仪的提议,与秦国结好。

如此乱世,张仪对秦国如此忠诚的原因是什么?

张仪对秦国的忠诚在春秋战国这种礼坏乐崩的时代让人无法理解,但笔者认为,张仪一半是忠诚,另一半是不得不忠诚。

第一,张仪辛苦得来的相位,他不想干,有的是人干。张仪之前有公孙衍,同时期又有出国谋士陈珍。把这两位都下台,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楚国被忽悠,一半为秦国,一半是私人恩怨。张仪在楚国时,和楚国相国喝了一顿酒,然而这位相国的一块玉璧丢了,见张仪穷便各种打骂,换做是你,你会不报复?

第三,一介布衣的张仪,荣登百官之首,心存感激。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虽然后人如扬雄,斥责张仪、苏秦、公孙衍等人的纵横游说为“诈术”,然而他们在乱世中独步政治舞台、纵横捭阖的事迹,却是战国历史上最闪耀的一幕。与张仪同时代的孟子弟子景春曾形容张仪之游说效力宏大,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

与他同时代,叱咤风云的纵横游士与客卿,吴起、商鞅、庞涓、苏秦,大多在荣誉的巅峰后遭遇飞来横祸,客死他乡,他能够荣归故里,寿终正寝,实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王铭苇


千古难遇之奇才,纵观华夏千年历史唯独张仪一人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攻城略地、安邦定国。此种大才,就只有张仪一人。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仪这匹千里马能有如此之成就全靠秦惠文王赢驷的赏识和信任。张仪为求官曾居于韩、楚,但都未受到赏识,唯独秦国肯重用且信任张仪,张仪才能学有所用。


“秦国东出不惟秦剑,还需横强”,秦国在张仪为相国的带领下,远交近攻,收复河西,连破三晋,血洗了秦人百年之辱。将商鞅变法之后的强大秦国展现给山东六国看,并且积极东出,勤堪山东之论。张仪欺楚,为秦国征服巴蜀赢得了充裕的时间,而秦王也没有辜负张仪,宁肯与楚国开战也不愿交出张仪。龙门相王,秦国步入强国之列。



作为一个外交家他极力为国牟利,为秦国游走列国软硬兼施,张驰有度,无论是用什么方法,哪怕用自己的名誉作为代价。但是秦国赢了秦也不辜负张仪,哪怕是最后的结果有点凄凉,但是却是秦国相国结局最好的一位。

至于贬低张仪的人也不少,但只希望不要用双重标准看待就行。不要“自己用计谋就是聪明智慧,别人用就是阴险狡诈”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按照司马迁的评价来说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都是奸诈之人。

其实也不全面,而且要是站在各自的立场来说大家各为其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算不上谁对谁错。关于纵横家一词在《韩非子》中有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横家要具备七要素: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词,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张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尔虞我诈、相互猜忌的战国形势下把纵横之术运用的游刃有余,还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足可证明张仪的高明之处。张仪靠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托,游走各国一切以秦国利益为宗旨,凭借自己一张口舌,对天下大势和揣摩人心的精准分析,为秦国谋取了大量的土地城池,把秦国的威名传遍九州。体现了张仪对权谋之术的高超运用;兵不厌诈的战术谋略;把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完美的的表现出来。



张仪对待自己很乐观自信,曾经被楚国国相污蔑而受到笞刑,回家后对妻子说:看我的舌还在否?…苏秦怕自己的合纵计划被秦国破坏而故意侮辱张仪,迫使他侍奉秦王……张仪游说六国四处奔走所遵循的原则基本就是诈、恐、欺,所用手法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他欺骗楚怀王要给予六百里土地一事。他无畏生死,游走在存亡边缘,他威名远播,对待时局的聊聊几句分析就能使得各国君主改变立场而向秦国低头,他的谋略往往都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几次出使楚国和担任魏国国相。



纵横家的大师级人物张仪,显横一时,他的辩谋之才让人明知道是在损害着国家利益可又偏偏不得不按照他的话去那样做,名利可以双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