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高軍事部門叫什麼?

許可飛


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六部之設,與明朝相同。但有三點變化。

一是六部之官為復職,即有一漢員,必有一滿員。尚書、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樣。一般說來,司官掌印為滿員,辦事為漢員。又有筆帖式,滿語是文書官的意思,專供筆札,以滿、蒙、漢旗人擔任(各院寺皆設)。

二是所屬機構有部分調整。如戶部下設十四司,刑部下設十八司。

三是職權小於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權劃歸軍機處。兵部不問八旗軍政,所司止綠營具體事務,軍事調動、命將征伐,則歸於皇帝,出於軍機處。工部主管工程建設,但黃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調度,工部並不過問。乾隆時,六部之外,又增設樂部。樂部管理大祭禮、大朝會演樂及審定樂器音律。設典樂大臣。統領神樂署、和聲署、什幫處。

軍事系統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駐紮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紮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行憲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

都察院也與明朝相仿。不同之處有五點。

一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為復職。乾隆時裁撤僉都御史。其中左職為堂上官,主管都察院事務;右都御史為總督的兼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的兼銜。

二是把明朝具有封駁職能的六科併入都察院。六科設掌印給事中和給事中,均為復職。六科的主要職責是掌發科抄,即各科每日派一名給事中赴內閣領取批覆的本章,按內容分抄有關衙門承辦。給事中地位高於御史,為御史升轉之途。清朝給事中一般不司封駁,稱清望之官。

三是都察院按省區分為十五道(清末增至二十道),每道設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十五道分管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同時分工稽察在京各衙門事務。清代各道與明代最大的不同是御史出巡制度廢革。順治時,還因臨時需要設過巡按御史、兩江御史、巡田御史及巡鹽御史,均不屬於十五道,行之不久,即行罷革。以後雖偶有差派在京御史巡察各地,但規模小,時間短,不成制度。

四是增設五城察院和五城兵馬司。明朝京師有巡城御史及五城兵馬司,清朝在京師中、東、西、南、北五城各設有一個察院,其長官稱巡城御史,由給事中、御史中簡派,一年一更替。

五城兵馬司各設指揮、副指揮等官。各城察院和兵馬司,分管本城區的治安。五是增設宗室御史處、稽查內務府御史處,分別監察宗人府和內務府的事務。都察院與刑部、大理寺仍稱三法司。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合稱七卿。九卿的設置也與明朝相同。

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佈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佈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其中還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職由明朝直接承襲下來的指揮使司,長官為指揮使,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福子說歷史


清代最高軍事部門叫什麼呢!

總督:軍事職能相當於的大區書記。

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省長。

駐防將軍:相當於警備區司令員。

各省軍事:總體來說,清代的武官品級上較歷代有了較大的提高。

提督: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

總兵: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員或軍長副將:相當於副軍長。

參將:相當於師長。

遊擊:相當於副師長或是旅長。

都司、守備:相當於團級。

千總:相當於營級。

把總:相當於正連級。

外委千總:相當於副連級。

外委把總:相當於正排級。

額外外委:相當於副排級。

有些部門只是為某一時代或是統治階級的需要,現在並不存在相關的部門。

拓展知識:

六部:由於過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職能往往等於現今多個部門職能的綜合。其長官尚書相當於部長,副長官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各司主管稱郎中,相當於司局長,副主管稱員外郎,相當於副司局級;至於主事權力、地位上比處長要高一些。

吏部:相當於組織部+人事部。

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驛傳)、軍委等部門。

刑部、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司法部等部門。

禮部:相當於教育部、文化部、宣傳部等部門。

戶部:相當於財政部、民政部、商務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審計署、(造幣)、稅務總局等各部門。

工部:相當於建設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

殿閣大學士:從人數和地位上看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因為這些大學士一般都是軍機大臣或是兼任尚書、都統之類的職位,都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一般來說,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六名大學士,都是當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協辦大學士遞補,除非該人被革職或是死亡。協辦大學士就相當於政治局候補。

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等:就品級上來說現在似乎沒有那麼高的侍衛官;就職能來說,可以相當於ZY警衛局。

都察院:相當於監察部。

理藩院:相當於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對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羅斯、日本、朝鮮、越南等,主要還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當於黨校+中科院、社科院。

國子監:相當於清華、北大之類的學校的綜合體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職能。

順天府:京都。

步軍統領:相當於現在BJ警備區兼公安廳的職能。

內務府:為皇室服務的機構

清代官職表如下(不包括光緒改制後的職務)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這裡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帝天陌


清朝最高軍事部門叫: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雍正皇帝恐漏洩機密,內設置軍機房,以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人員結構:軍機處設首席軍機大臣一人,軍機大臣一般5至7人,少時2人,多時9人。召見時,首席軍機大臣以後,不分滿漢,而按入值時序為先後。據《清代職官年表》統計,清朝軍機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滿63人,蒙古11人,漢73人。在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中挑選。下設軍機章京,規定滿員16人、漢員20人,共36人,不設書吏等具體辦事人員,以保證辦事的機密。

軍機處的規定,不奉聖旨,擅入者斬。即使你是親王,不奉聖旨擅入,也要斬。清末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進京,商議官制改革。他走到軍機處,到臺階底下,說什麼都不肯再往前多邁一步。張之洞那麼大的官階,都不敢邁一步,因為他不是軍機大臣,不能進軍機處。

軍機大臣平時早上3點多鐘起來,就得到這兒值班。皇上一般7點鐘起床,清朝的皇帝一個個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爺、乾隆爺整宿整宿不睡覺,觀書達旦,一晚上一晚上看書。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

皇上並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一定要見軍機大臣,皇帝一說叫起兒,就是叫軍機大臣。

軍機處的權力:(1)軍機處主管重大機密事務,內閣則辦理日常行政事務。(2)內閣有衙門,下設六部,各置官署。軍機處則為“四不”——不設衙門,不頒發關防,不獨立發文,不直接指揮各級軍政部門。(3)軍機大臣兼大學士掌握軍政實權。(4)清制,皇帝諭旨下達,分明寄和暗寄兩種:明降諭旨,交內閣辦,由內閣通過行政系統下達;暗降諭旨,如硃批奏摺,由軍機處密封后交兵部,傳遞到當事官員手裡,不經中間環節,一竿子插到底。(5)軍機處是一個行動的機構,皇帝走到哪裡,軍機處就跟到哪裡。

軍機處的危害:清朝的皇權在逐漸強化,滿洲貴族權力實際也在強化,決策與執政體系日益閉塞僵化,這種體制可用於維持穩定,但用於創新以應對西方列強挑戰,則是弊多利少。於一九一一年撒消此機構。此期,一些西方國家在走向議會制,重民權,輕君權。清朝卻在強化君權,弱化民權,這是清朝覆亡一個體制上的原因。


王松林


“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清初仿明代制度設立內閣,又增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即“議政處”,權力在內閣和六部之上。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洩漏,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人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廢止,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軍機處將辦理一切機密大政。軍機大臣均為皇室親臣、朝廷重臣,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匹諾曹jun


清代最高軍事部門是軍機處!

一、清朝簡介

清代,也就是指的是清朝,從1636年-1912年,傳12位帝王,如果算後金政權(1616年建立),一共是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傳國276年。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順治皇帝入住北京紫禁城,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

清朝的建立得益於清朝初期強大騎兵和他的八旗軍事制度,以及高效的軍事部門運做!

、清朝的軍事制度以及軍機處簡介

要了解軍機處我們不得不瞭解清朝的軍事制度,因為軍事部門是軍事制度負責。清朝的的統治者少數民族,因此,他的軍事制度也有鮮明的特點。

(一)清朝的軍事制度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此他的軍事支付從總體來說既承襲前朝的軍事制度,後期又融合了近代西方的軍事制度。

(1)八旗兵。清朝的前期,也就是後金時期,設立了八旗制度,八旗以正鑲黃、白、紅、藍八種旗幟為標誌,實行民兵合一的制度,八旗的旗主世襲罔替,具有掌管本旗內所有軍事、政務、農業生產的權力,滿清八旗的男人,戰爭時打仗,農忙是參與農業生產。

太宗時期,八旗新增漢軍八旗與蒙古八旗,清朝一共就有24旗。

按照滿清八旗的兵額設置,一旗的兵力約為7500人,下面有固山、甲喇、牛錄等,入關以後有所變化。

八旗主要駐防北京附近,以及邊境和軍事重地!

(2)綠營兵。這個兵種是滿清參照明朝的軍事制度設立的,主要以漢人為主,綠旗為主,之所以叫綠營,是因為它的建制以營為單位。下設步兵,騎兵,水師等,綠營主要駐防在全國各地,不負責重要的地方駐防!

他的軍事想長官以總督統領數省或地區的兵力,總督下面為巡撫、提督、總兵。

(3)勇。1840年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崛起,以及洋人的侵略,清政府有志之士深感綠營兵和八旗兵的頹廢而不可用,隨後,在曾國藩的主持下,在湖南等地建立湘軍、安徽建立淮軍。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曾國藩主動要求解散湘軍。

(4)新軍。1894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在袁世凱的帶領下,開始訓練新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現代化陸軍。

新軍模仿洋人軍隊的裝備、訓練制度,作戰思想等,全國共有36鎮,每鎮12512人,下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

新軍的多數軍官畢業於國內的講武堂,少數為清末派出去留洋的留學生。

新軍從建立之初由袁世凱掌握,袁世凱死後,演變為大小軍閥!

(二)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也叫“軍機房、總理處”,1729年,雍正七年,當時的清軍正在西北與準噶爾部打仗,雍正皇帝一方面害怕內閣在太和門外面而洩露軍事機密,因此開始在隆宗門內設軍機房,並挑選言行謹慎的內閣大臣入值,處理軍情大事。

軍機處雖然是全國性的政策制定部門,但是軍機大臣們不是正式的職位,軍機大臣均為兼職!

1911年4月,清政府的貴族內閣成立,隨後軍機處宣告撤銷,告別了歷史舞臺!

三、軍機處的軍事作用

軍機處最初的職能為“承名擬旨,參與軍務”,後來演變為全國性的政策制定部門。他的軍事職能已經高於了內閣職權。

軍機處雖然是政策出處部門,但是他的作用僅僅是給皇帝建議,他不能左右決策,對皇帝的決策只能傳達,或者記錄草擬,職能像是秘書一樣!

軍機處的事務沒有固定遵循等,軍機處的大臣們只能按皇帝的旨意辦事情,大多數是臨時交代的軍事事物。

四、軍機處人員具體情況

軍機處雖然不是一個正式的部門,軍機大臣也是兼職,也不拿薪奉,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入軍機處。

軍機處常設3-10人左右,不同時期人數不一,軍機處大臣一天有可能被召見一次,也有可能是好幾次,一般早上稱為“早面”,晚上為“晚面”。

(一)軍機大臣都是皇帝十分信任和看好的親信,一般都會讓皇室人員,或者大學士,尚書等人。

(二)軍機大臣人品要過關,能為皇帝分憂解難的同時更要注重保守軍機處的軍事秘密,做事謹慎小心,不得張揚,畢竟,設立初心就是害怕軍事機密洩露!

五、軍機處的職能

伺候皇帝書寫聖旨;為軍國大事出某劃策;為皇帝軍事決策時勘察地形、錢糧、兵馬等;全國各地官員任免、軍事換防等。

軍機大臣每天都要接受皇帝的召見。一大早到了軍機大臣們到達軍機處後,已經有各個衙門需要處理的事物放在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閱覽後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然後當面讓皇帝定奪。

而讓皇帝定奪的事物每天很少,但都是重要的軍事要事。

大臣們在摺子上寫好一件事情的處理辦法,被稱為“奏片”。軍機大臣的一項重要職能是“稱旨”或者“述旨”,主要就是跑腿傳話。

軍機大臣會“承旨”做事,也就是皇帝有時候吩咐做事,軍機大臣做好後,擬好意見進呈皇帝,然後有內奏處教給皇帝。

另外軍機大臣也有專任事物。比如頒佈賞賜蒙古王公大臣的事情,一些新舊加恩之事,最後就是一些例行公事!

六、總結

軍機處雖然只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但是,他的效率很高。一旦國家有緊急軍情,皇帝立馬召集軍機大臣商議對策,然後當時決定,書寫御旨,最後就可以加急快馬送出!

但是,雍正設立軍機處,說到底還是皇帝的私人機構,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皇帝對軍國大事的掌握。皇帝用來強化皇權,而大臣藉此光宗耀祖,雖然沒有俸祿沒有職位,但能當軍機大臣也是皇帝的近臣,是皇帝的紅人,是一種榮譽!


南山居史


清代最高軍事部門叫軍機處。

清朝初年,中央行政機構仿自明代,如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是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族大臣和漢族大臣共同組成,最初是因用兵準部而設的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組織,以後即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的核心機構。軍機處的裁決權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軍機處直接傳達給地方的督撫。軍機處的設立是清朝統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主要是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皖北隱士


清朝初期,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成員主要由王公勳貴組成,國家大事主要由他們商議後再把統一意見上承皇帝,康熙親政以後,為了加強皇權,增設了南書房,名義上是皇帝的書房,主要從翰林抽取侍讀學士來充斥,但實際上主要為皇帝出謀劃策,商討國家大事,所以到了後來有一種說法叫做,不管你是什麼級別,幾品官,入了南書房就是宰相,同時康熙也將一部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轉架給了六部,這就形成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六部,南書房三大權力機構,三大機構相互監督,獨自對皇帝負責,加強了皇權,也提高了辦事效率,逐漸,南書房成了權力機構的核心,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逐步減小,到了雍正即位後,為了打擊政敵,也是出於對皇權的鞏固和提高辦事效率,設立了軍機處,主要有親信胤祥、張廷玉、隆科多等大臣,以及數十名翰林章京組成。處理全國軍務,但實際上只是領受皇帝旨意,負責草寫詔書而已,但是軍機大臣仍有大量的權力,甚至六部都要對軍機處負責。軍機處不受其他部門約束,單獨對皇帝負責。軍機處的設立,使得皇權鞏固達到了中國封建史上的地縫。幹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從此徹底成為全國權力的核心,湧現出一大批名臣。直到清朝末年。

  名義上是。但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專權的工具。

  翻看歷史資料便知道,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中國皇權達到最頂峰。


儀華16808


是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 軍機處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 故宮軍機處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航拍小烏


清朝最高的軍事機構部門肯定就是軍機處。

無論是哪個朝代權利最大的肯定就是皇帝,國中第一人,就是皇帝本身在國內的地位,可以說皇帝他自己包括他的名譽,都是一股無上的財富,誰如果能利用皇帝的口諭,那也能夠混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水準!

所以皇帝絕對是國家內部的最高權力兒,皇帝直轄的軍事部門則是這個國家最高的軍事部門!比如說宋朝的樞密院或者是明朝的兵部!

尤其是明朝的並不在朱元璋廢掉宰相這個位置,以後皇帝直轄六不那麼並不自然就直接歸皇帝指揮,而並不也就成了名義上面軍事的最高部門!

但是到了清代這個東西呢就出現了一點兒偏差!主要還是當時滿清它的受益群體太過於狹小,就是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他也不是說單純的替你皇帝打工的!也有人想從你手裡面八點權力下來,比如說多爾袞……或者是軍隊內部的其他一些大佬,這樣的話就造成了一個情況,你既要維護八旗子弟的利益,八旗子弟在軍隊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又要把權力全部收播到自己的手裡面!

一開始的時候,當時的滿清實行的是議政王制度!也就是八個其其主各自掌握一定的軍隊!再加上包括皇帝自己的親族一部分的人也掌握兵權的人,組成一個大的議會,由皇帝主持開會,大家商量著來,但是很快這種情況會出現一點問題,(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就是八旗的旗組,到後來大家都是沾親帶故的,都是愛新覺羅的子孫,而這個皇帝的由於年幼的時候,g為沒有辦法創力,大量軍功沒有辦法服眾,所以大家也就不符這個皇帝,最終這個皇帝說話不管用,就看這八旗的旗主到底誰佔的比較多!

這種事情一直延續到什麼時候的,康熙康熙那個時候九子奪嫡!康熙原本在世的時候,他擒住了鰲拜,然後在國內設立了無上的威望,所以國內沒有敢反對他的聲音,基本上你老大你說了算,其他人都只是在旁邊附和一下!可是到了康熙晚年,他要設立繼承人的時候,他的繼承人可沒有康熙那樣的威望!想想為什麼那個時候那麼混亂,主要的原因就是軍權不在皇帝的手裡面!

所以當雍正上位以後,為了壓制國內大大小小其他的聲音,尤其是自己八旗子弟內部的異議,所以他決定跳過這個議政王,之前打仗,我跟你們商量,現在我不商量!

所以藉著西北的戰事,雍正設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門軍機處!軍機處原本就是為了應對西北的戰事而臨時設立的,但是雍正在實行軍機處一段時間以後,覺得這個制度特別好,尤其是大成跪著聽皇帝之一,然後旨意直接下達給軍方,中間沒有任何中間商賺差價!這個旨意能夠百分之百的傳達軍方,皇帝通過這個制度直接掌控軍隊。

所以軍機處就直接保存了下來,然後成為了清朝當時朝廷內部的最高軍事指揮決策機構,當然這個最高指揮決策機構的指揮長,或者說這個部門的負責人就是皇帝自己,而其他的人與其說他們是大乘道,還不如說是一個專業寫聖旨的!


漩渦鳴人yy


清代最高軍事部門應該是兵部,但皇帝為了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又設立了軍機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