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历史上的部分名人简介

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着,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崇宁人。家世宗儒,幼年敏慧。每得佛书如获至宝,遂学法。幼年出家后,潜心研习佛学,在禅学方面造诣深厚。

一生先后住持于成都昭觉寺、夹山灵泉院、金陵蒋山、天宁万寿寺、镇江金山寺等国内著名道场。经南北两宋,遗迹遍及黄河、长江,为禅宗巨匠,弟子满天下。

  宋高宗在扬州时,诏圆悟入对,敕赐他“圆悟佛果克勤国师”的尊称。晚年第二次在昭觉寺住持说法,四方参学之徒,奔集门下,声名大噪。绍兴五年圆寂,葬于昭觉寺,谥真觉禅师,其墓至今犹存,是国内外禅宗“祖庭”之一。

  圆悟禅师是中国佛教临济宗杨岐派最具影响的人物。其《碧岩录》、《圆悟心要》等著作,集杨岐宗大成。特别是《碧岩录》,被推为历代禅学的第一奇书。宋徽宗政和(1111~1113年)初,他应罢相张商英之请,在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夹山灵泉院宣讲禅宗百条公案(称颂古百侧),发挥禅学,颇有建树。其后他的门人将其言论记载成书,以灵泉院方丈室匾额上“碧岩”二字为其书名。《碧岩录》是中国禅宗临济宗的重要典籍,对后来禅学发展影响很大。他的弟子大慧宗臬和虎丘绍隆各开径山、虎丘两派,影响亦是深远。

宋元时期,杨岐派禅学传入日本。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日本僧人俊仍到杭州径山,从杨岐派六世祖元聪受法,回国后,在泉涌寺弘传戒律和禅学,成为日本禅宗最具影响的一派。其后,杨岐派禅僧东渡日本传法的人很多,历代著名的有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一山一宁、隐元隆琦等,在日本各派禅宗中势力量大。圆悟禅师的《碧岩录》,更为日本禅宗所推重,奉之为圣典,是法门必读的七部之道部,收入《大正藏经》中。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彭晓倡导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他称为“金液还丹”、“真一之道”)思想方面有引人注目之处。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年寿无限,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认为生成万物的乾坤之气,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他要求修炼志士,“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彭晓的修炼成仙思想,顺应了唐末五代道教方术由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而又继续坚持被世人怀疑和诘难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说,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挥《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思想,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

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唐宗海

唐宗海(1846一1897),字容川,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

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母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

后寓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l岁。

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杨云风

杨云风(1910一1984),原名阳宝珍,字岫梧,彭州市天彭镇人。少年从艺,十余岁开始舞台生涯,主攻川剧旦角,1926年,参师川剧名旦筱漱芳,并开始在成都“三庆会”演出。由于他善于向师友学习,在长期约实践中使表演技艺日臻精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擅演泼辣旦,既滑稽幽默,又严肃认真,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着力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表达,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三十年代,在成、渝等地常与川剧名角贾培元、萧楷臣等同台演出,艺名大噪,被誉为川剧“四大名旦”之一。他主演的《打神》、《杀狗》、《铁笼山》、《断桥会》、《射箭马踏》、《别宫出征》、《老背少》等剧目,把一群性格各异的妇女艺术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在川剧和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建国后,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艺术青春更加焕发,积极从事川剧改革和川剧艺术教育工作。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川剧学校教师,重庆市政协特邀代表。他还将自己长期的舞台经验总结起来,先后撰文发表了《打神告庙的演体会》、《铁笼山的傲与横》等书稿,1983年,他虽年高体弱,仍参加了四川省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的演出,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尹昌衡

尹昌衡(1884一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彭州升平乡人。少年时因其身材高大,异于常人,当地人又亲热地呼之“尹长子”。

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尹昌衡考入四川速成武备学堂,并于3年后被川督岑春煊保送日本留学。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尹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回国,任广西督练公所编译科长兼小学堂教习。宣统2年返蓉,被委为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编译科长。由于尹性格豪放,胆略过人,兼之才华出众,能诗善文,因而在四川军官中,颇受推崇。

宣统3年武昌起义,四川成立大汉军政府,尹为军政部长。1911年12月8日,尹昌衡等川军军政府要员在成都东校场检点军队,当时清政府四川都督赵尔丰幕后操纵指使部分官兵到那里闹事,并随后拥至成都市内大肆焚烧掠夺。尹临危不惧,从东校场突险后,即刻返凤凰山陆军军营率军连夜进城弹压,很快平息了兵变。之后,军政府改组,尹昌衡被举为四川大汉军政府都督。由于此时赵尔丰尚拥兵督署,意欲伺机反扑,尹遂决定杀赵。12月22日凌晨,尹调集2000余人包围督署,生擒赵尔丰,并迅即在皇城坝公审赵尔丰,尹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诛于公堂之前,铲除了这个腐朽残暴的清廷死党。

赵尔丰被杀后,引起居在少城的旗人恐慌。为安定旗人并促使旗兵缴械,尹昌衡公开表示:“昌衡处世,一本大公,五族共和,满汉一体,今后尚望同心同德,共建国是。”并以副都督家眷为质,争得了旗人的信任,顺利收缴了旗兵枪械,稳定了成都的局势。1912年4月17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

1912年6月,袁世凯任尹昌衡为西征总司令,督师西进平息藏军侵扰。尹挥师西去,很快就收复了失地凯旋而归。年底,尹昌衡被袁世凯骗至北京,威逼利诱尹为其效力,尹坚拒不从,于是被袁世凯逮捕入狱。袁死后,黎元洪将尹特赦出狱从此尹昌衡退出政坛,淡泊闲居,潜心文学,撰有《止园文集》、《止园诗抄》、《经述评时》、《止园通书》等。1953年,尹病故于重庆。

阳友鹤

阳友鹤(1913一1984),原名永清,艺名“被桐凤”,彭州市蒙阳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幼时,家贫,20年代初,入“金兰科社”戏班子学艺,取名“小金翠”。后到成都拜杨凤仙为师,在万春茶园登台演出《三击掌》、《北邙山》等剧目,得到了川剧名小山张被云的赏识,带他到重庆悦来茶园演出,更名“被菊芬”。他竭诚登门拜名满山坡的旦角张翟屏为师,陈未认真传授技艺,并常厉声呵责,阳遂离渝赴泸州、自贡、叙水等地演出。在演出中伤嗓,经久不愈,被人讥为“哑铜板”,只得前往资阳河一带农村场卖艺糊口。他在逆境中奋斗不息,不管天寒地冻,天天登山练嗓,虚心向民间老艺人王本清学习,王将记得的八九十本大戏和文武旦角表演决窍,传授给他,并苦练3年,练出了一副玉润滑圆的金嗓子和能文能武的旦角硬功夫。

1931年,18岁的阳友鹤重返重庆,在章华大舞台演《水漫金山》中扮演白娘子,每场暴满。陈翠屏相形见绌,拟离渝。阳闻之,重礼登门拜望,并主动与陈同台演出,甘当配角,扮演丫头彩女,陈感痛哭,遂将积累舞台经验旦角艺术全传授给阳,阳尊师重道,为同业钦佩。

阳友鹤潜心研究周幕连、陈翠屏等川剧前辈表演之特长,对川剧昆、高、胡、弹、灯各种腔声仔细钻研,对旦角表演刻意求精,他的唱腔充分表达人物感情、性格,达到很高境界。他演的《刁窗》1938年被重庆百代公司灌唱片。在《凤仪亭》、《梁红玉》等剧中。采用高腔中《红鸾袄》曲牌演唱,韵味各别,扣人心弦。被观众同行称赞为“阳红鸾”,评为“柔时象三春之柳,刚时如飞呜之锅,稳准若山鹰抓兔,矫健似雏燕腾空,一招一式,匠心独远,自成一家”。在川剧剧种中开创了旦角表演艺术的“阳派”,塑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感人艺术形象。

30年代,阳友鹤在成都“新又新”大舞台编导主演了时装戏《灵魂的安慰》、《哑女与妖妻》、《农嫁女》等剧目,揭示反对富豪压迫穷人和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光明的渴望。

建国后,他热情投入戏曲改革工作。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与周企何合演《秋江》荣获演出奖和演员奖,并受到陈毅夸奖。他所演的《刁窗》、《金山寺》、《蹈蝉》、《铁笼山》、《打神告庙》、《情探》、《别官出征》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妇女艺术形象,极为观众赞赏,有“川剧的梅兰芳”之誉。他学善于学习兄弟剧种之长,与京剧梅兰芳、汉剧牡丹花、越剧傅全香、粤剧红线女、评剧新风霞、豫剧常香玉、电影演员夏梦等名家,深相交结,取长补短,为川剧新开拓了新路。他还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1959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阳友鹤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川剧院导演、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省川剧领导小组成员、成都市戏剧学校校长等职,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四川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四川分会名誉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9次见到周总理,受到极大鼓励。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1980年11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省、市文化局、省市文联为他联合举办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以表彰他对文艺事业杰出的成就和对川剧事业的巨大贡献。

1982年6月阳友鹤应邀在上海戏曲学院讲学,1983年11月应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邀请,向同学们介绍了川剧表演知识。同年12月12日,在振兴川剧座谈会上,张爱萍赠诗给他,以表达对川剧振兴希望。

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后,他欢欣鼓舞,积极赴京参加演出。在他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振兴川剧工作。1984年2月20日晨阳友鹤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东大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诗人和书法家。

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一氓同志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他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同志先后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大连大学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同志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力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他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12月,李一氓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时年87岁。

李一氓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设施建设。1962年和1982年两次回家时都提出建一个图书馆。在李一氓的大力呼吁和支持下,图书馆于1983年动工,1988年竣工投入使用,并亲自为新馆题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刊文献分25批次,共计4200余册捐赠给彭州市图书馆。所赠书刊主要以历史类印板书为主,价值万元以上,尤以历史语言文字类图书为贵。

何秉彝

何秉彝(1902―1925)字念慈。四川彭县人。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1924年进上海大同中学读书,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12月被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不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同年底,协助刘华开展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参加“五卅”示威游行,遭帝国主义巡捕镇压,中弹牺牲。时年23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