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学习教育中,究竟是家长付出的心血多还是老师付出的多?

教术育童


我们经常说为了孩子操碎了心。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都是倾其所有,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的闪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是不断增加。研学旅行,辅导班,海外学习班等等,这些班级的参加本身就是在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

孩子的教育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说家长付出的心血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成为孩子最重要的陪伴。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孩子的学习时光与老师学校是紧密联系的,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凸显出来。我们知道老师干的都是良心活,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孩子能够更加出色,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一路顺风,前途光明。可以说老师的付出也应该得到肯定。

在孩子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人就是老师和家长。一位负责任的家长和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同等重要。应该说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没有家长的辅助,老师的工作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差。同样的只靠家长的努力,没有老师的指点与帮助,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止步不前的。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付出和老师的付出是一样的,没有谁多谁少的问题,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成长。


说文写作


在孩子学习教育中,离不开三方的努力,一是孩子自已,二是家长,三是老师。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努力。因为同一个老师并不能得到全班同学的喜欢,同一个老师所教出来的成绩也有好有坏。有些家长就是甩手掌柜,但人家孩子就是优秀。

假定孩子自觉性不是多强的情况下,孩子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是家长付出多一些还是老师付出多一些,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

我举一个例子,我教过一个学生,他从小就跟着外婆长大,父母带着二宝在外地生活。初中时,他沉溺于网络,家里人可以说磨破了嘴皮,甚至都打算放弃了他。是他的班主任一次又一次找他谈心,在同学中布置眼线,只要知道他去了网吧,班主任就跑到网吧把他找回家学习,最后他进了省重点高中,当时我们都佩服班主任的毅力。

孩子进入高中后,他的妈妈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他,可是他的游戏瘾并没有戒掉,最后只能休学在家。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与老师都在付出,只是侧重点不同。家长主要是在生活起居,心理动态方面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良好的心态,大多数家长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的作用并不大,而老师因为每天要面对很多学生,所以以抓学习为重点,在抓学习的过程中会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方面的问题。

一个班里总有几个孩子不需要老师操心,也不需要家长问事,他们总能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也会有几个学生无论家长老师怎么努力,他就在自己认知的道路上走到底,最让人家长老师头疼;其余的也就是中等生,他们想努力学习,但有时自觉性不高,需要家长与老师的监督与管教。

所以还是那一句话,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老师与家长谁付出更多都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我相信一句话,家长与老师配合好,对孩子不是一件坏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好。


源小米


在教育中,我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有老师都很重要。

记得在我教五年级时,班级里有两个孩子上课时的纪律很差劲。

A同学的妈妈听我反馈以后,立马领着孩子找到我先让孩子为上课扰乱同学们听课,老师讲课道歉。接着让孩子保证上课必须怎么做?如果做不到,就让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把他领回家,就不要上学了。

B同学呢?家长听过我的反馈后,当着我的面吵了孩子,扭头就对我说,老师,这孩子我也管不了,还是需要老师多费劲。你看每次你和我说他的情况。我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不管用。

以上两位家长的做法,相对来说哪个家长好呢?对,A同学的妈妈。虽然她的教育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但是,她做得好的地方是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不在老师,同学面前责备孩子。只让孩子说出他的错误,说出他的保证。而且家长还多次主动找老师要反馈,告诉老师这段时间她在家怎么样管教孩子了。在校效果怎么样?还询问老师她的方法可以吗?老师能不能给她说一些建议,她配合老师共同管理孩子。

B同学的家长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够认真负责,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打骂。一种办法不行,就直接放弃,不寻求帮助。我多次反馈,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管不了,在学校就交给老师了。老师看着办吧。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的学习态度越来越差,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关于教育,老师,家长应该时常沟通,共同配合教育孩子。



暖萌肉肉


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家长老师角色各有不同,应该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孩子学习入门和学习习惯的初步定型阶段,家长付出的心血更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认真、仔细、规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指点,学习上的后勤保障环节建设,对孩子人格、性格耳濡目染的培养和教育等。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小学环节。我认识的好几个学霸孩子,小学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就是“手把手”的陪读:父母的角色贯穿了孩子平时学习的很多环节,包括亲子阅读,作文,手抄报,陪上辅导班,陪写作业等不一而足。

为何学习入门阶段父母的角色如此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人涂画的一个阶段。父母如果在这个阶段下一点功夫,帮助孩子定好“型”,即养成有利于学习的好品质和好习惯,那么,孩子以后的学习之路就相对而言会顺遂很多。这个阶段,老师的角色和功能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老师对孩子不可能做到“手把手”、“一对一”的个性化细致教育,这就尤其凸显了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大棒下,目前,中国大多数承担的主要角色更多体现为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教育可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和强化。老师还应该有的角色:兴趣唤起,人格熏陶,品格养成等,但目前在应试教育,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后一种角色几乎成为奢谈。老师和学生的交集,绝大多数时候仅止于课堂上的有限交集。

另外,要讨论家长角色更重要还是老师角色更重要,还要参考孩子所拥有的条件而论。对于拥有几高背景:高学历,高收入,高教育管理智慧,又有充分陪伴时间家长的孩子而言,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言而喻。对于不拥有这些条件的孩子,学校、老师的角色就凸显出来。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在孩子成长的学习教育中,家长付出的心血多还是老师付出的心血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先弄明白。那就是:孩子是家长一生的牵挂,一生的最大事业;一个学生是老师六年(小学),或三年(中学),可能还是更少年限的责任和职业对象(因为很多时候,种种原因,老师带班或教课,不是从头至尾)。从这个角度讲,谁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不言而喻!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应该看看别人的家长都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我来说说那些我都自愧不如的家长。

家长一,孩子一对一补课时,家长全程陪伴,做笔记。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向老师反馈上节课孩子课后做练习的情况,以便老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家长二,同一学科,买来不同版本的练习册,反复筛选,找出新题型,让孩子练习。达到孩子省时高效的学习的目的。有时还会根据自己对习题的理解,和老师沟通对升学考试题趋势的见解。

家长三,是一个小群体。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补课小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有的家长负责联系补课老师,有的家长负责补课场地,有的家长负责全天补课时孩子的午饭,有的家长负责帮助没时间的家长接送孩子……还有一个家长是证券从业人员,他把每个孩子每次大考的成绩都做了走势图,一目了然地提供给家长和老师,来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动态。

我还记得那年中考出分后,这个家长拿出走势图,骄傲地说:“老师您看,孩子们都考出了最高点啊!”天道酬勤,付出总有收获。每个好孩子背后都离不开家长的付出。必须的!

这样的家长,老师怎么能忍心辜负他们的辛苦付出,来吧,携手合力,在孩子们成长的关键路口,能把孩子举多高就举多高!

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我再说说我的陪读生涯。

一,可能是爱好不同,我们家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基本上,孩子写作业时,我看书,孩子爸爸静音看电脑。

二,从小学到高三,孩子学到几点,我陪到几点。其实,老师的孩子由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都比较好,随着学年的增高,完全可以放手。但当妈妈的怎能忍心在孩子挑灯苦读时呼呼大睡?

陪吧,当他学累了,给他送上水果;当他苦思时,偶尔交流一下眼神,给他鼓励;当他终于做出一道难题时,听他大谈解题思路,即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让他再一次梳理了解题思路,巩固学习成果。其实,到了高中,文科出身的我,已经听不懂他的数理化讲解了,但依然配合他,频频颔首以赞扬以鼓励。

其实陪孩子学到半夜时,就是不忍心他一个人辛苦,当时并没有想到太多。后来我才悟到,这种陪伴,对孩子是一种督促,不磨洋工,高效利用时间,更是一种激励,他们能感到家长的关爱,付出和期待,这无疑也是支撑他们在学海里苦读的动力之一。

三,陪读,不是枯坐不是玩手机,而是帮孩子整理做过作业中的错题。专门有一个错题本,错题摘抄出来,标明做错题的时间,留出空白。以督促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解决错题。并有空常翻翻,不断纠错,温故以知新。……

十二年的陪伴付出,可喜,小有所成,儿子目前研究生在读,本硕985。

陪吧,不言心血付出的陪伴吧!因为,一晃孩子们就长大,再也不能每天陪伴在他们的左右。要在孩子离开家去读大学以后,当他们渐行渐远,当家长的我们,才蓦然发现,那么多年,不是我们在陪孩子,而是孩子一直在陪伴我们。

当父母的我们,还有必要疑问,家长老师谁为孩子付出心血更多吗?


三人行有我为师


当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方面的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三个重要的必备条件,不可相互代替,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的不同的作用,没有可比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呱呱坠地一直到上学前的吃、喝、拉、撒、玩、睡、学说话、走路、做事、交往、为人处世态度和生活习惯等一些最早、最根本的认知学习、个性品质都是从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开始的,它是一个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即便是孩子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孩子在双休日、假期期间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家长的素质,作为家长就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思想道德、文化、心理、教育教学、沟通协调等能力和素质,通过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工程,它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专业培养,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我们只有构建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



张芝故乡人


这个问题没道理,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1 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遵循大纲总结知识,研究孩子寻找考点,没有老师做这些专业的铺垫,作为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即便想付出,根本就没有抓手

2 老师只是承担孩子在某一年龄段的教书工作,整个的学习期间,老师在不断地更换,育人是家长自己一生的事业,想跟老师比谁的付出多?想跟哪一位老师比?如果对比的参照物是你自己的孩子,老师想跟你比吗?

3 家长有此一问,便是心中有不平之气。你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多了,心中愤愤不平,老师与孩子萍水相逢,凭什么要求老师,比你这个生身父母付出的更多呢?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是应该的,做的远远不够,真心的感激老师为你的力所不及所做的补充,你一直求而不得的东西,才可能向你靠近一点


dy明月心


首先,在学生学习遇到疑惑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个引路人。而教育他们的老师正是替代了这种角色,老师教孩子们学语文、学数学,老师教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还要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明是非、辨好坏……虽然这些教育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广大的人民教师每时每刻尽力就成的。他们每天上课、看作业、批阅试卷、听课、备课……虽然他们每天做着人世间最微不足道的最锁碎的小事,可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他们在做着全天下最伟大的事业——那就是教书育人。

俗话说得好,“教育兴则国强”。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更离不开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支持,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们的严格管教。笔者所教的三年级学生中,全班学生62人,其中四十多名同学的家长在异地他乡打工挣钱,留下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身边陪读。这些留守儿童经常拖欠作业,在生活学习中没有家长看管,懒惰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此,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真情地建议各位家长抽点时间管管你们的孩子们。也不要抱怨老师,老师不是神,也需要家长携起手来,为教育好孩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共同奋斗!

作为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在父母的培养下,也要学会自立、自强。在学习中不能太依赖老师、依赖父母。只有自己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从此可见,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一样重要。

诚祝全天下的学生们学习进步,茁壮成长!



戴桂香4


首先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是不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说谁付出多,谁付出少。平时白天孩子都在学校,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长,也不能说老师付出的多,家长付出的少,家长对于孩子是无形和有形的两种影响!

家长的影响:

1.遗传影响,很多家长不太认可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受遗传的因素影响,不过确实孩子的很多行为和语言都是天生的,是遗传父母的,比如一些脾气,个性,或者一些不好的习惯,也会有些是后天养成的。但是所有行为都是父母行为的映射,父母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书,老想让孩子认真学习,喜欢看书,这也是有点太强求了,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好的榜样,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2.家庭环境和行为的影响,除了遗传改变不了,家庭环境,夫妻和睦,父母的行为举止都对孩子造成耳濡目染的影响,古代很多大家族都有家风家训家规家法等,这些东西无形中对孩子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能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礼貌 做事 说话等,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是根深蒂固的影响,父母关系破裂,也会影响到孩子内心的封闭和恐惧,没有安全感。所以好的环境创造好的孩子。家庭并不一定是多么富有,但一定是和谐幸福的。

老师的影响:

老师对孩子影响也很大,最起码在学习上面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绩,在目前来看,高考还是大部分人的出路,高考虽起不到决定所有人的命运,但确实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所以成绩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命根子,老师的素养 专业及教学水平对孩子影响是直接的,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大部分这门课就学的好,成绩就高,反之,讨厌这个老师,这门课就比较厌学,容易造成成绩不好,这点很多家长都有体会的。目前很多老师教学比较刻板,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这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孩子晚上回家做作业甚至到凌晨,真为孩子感到难过😫,也为不科学的教育感到担忧!

不管怎样,家长和老师作为不同角色,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应扮好各自角色,给孩子一片美丽灿烂的成长天空。





周老师讲学习法


在孩子学习教育中,我认为家长付出的心血多于老师。尽管我也是位老师,可是我还要这样说,理由如下:

01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的终身发展。

放开二胎政策之前,一个家长对应一个孩子,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学会吃饭到学会穿衣,哪一个技能的学习,能离开家长的教育。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多是在三岁前就形成的。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一个小孩如果离开父母,在深山里被狼养大,能学到什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学习教育,家长起的作用太重要了。这个教育过程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学,家长一直都是孩子的老师,家长一直都在付出,学校老师这时还没有发挥作用。

02
上学阶段,每一位老师只陪伴孩子一小段路程。

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来到学校,跟着老师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给孩子讲授,一个老师管理五六十个孩子,每天上一两节课,很难顾到所有的孩子。孩子的家庭作业,习惯的养成,还要靠家长,离开了家长配合,孩子的学习很难提高。老师只陪伴学生人生的一小段路程,而家长却要陪伴孩子到成人,为孩子的学习教育,付出很大的心血,无论白天黑夜,上班放假,时时刻刻都想想着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03

优秀的学习成绩,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孩子,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同一个老师讲的课,学生同样听的课,为什么成绩还有好中差区别呢?当老师的都深有体会,成绩好的学生,真不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都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绩好的同学,来自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而成绩差的同学,大部分是家长不管不问造成的,老师很难提高这些差生的成绩,而成绩好的同学,根本不要老师过多的问,成绩照样好。

总之,孩子的学习教育,当家长的付出的最多,当家长的最辛苦,当家长的最焦虑,当一个好家长真心不容易。

如果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