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莲姐925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很多史学家对此经过探讨已作了不少结论,其观点虽然有所区别,但大致趋同。

春秋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思想大活跃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先后兴起,对后世影响极其深刻。后称“百家争鸣”。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史学家对此经过探讨已作了结论,但直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仅从宏观上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新旧阶级利益之间的角力是“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政治基础。

从周开始新旧社会形态开始交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完成。曾经的奴隶主阶级, 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权贵族们,为维护自身利益长远存续,急切寻找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言人确立自己的思想学说与执政理念,两者利益交锋尖锐,不可避免地都需要某种学说来维护与支撑。另外,当时的各国迫切需要争取生存空间,图强变法,于是一些奴隶主阶级. 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帝王君主,也开始积极寻找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文人达贵参与创立有利于自己的思想学说.执政理念,于是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政治局面,各流派四处纷纷游说,争取认同,”举旗”不同但共存,如此一来繁盛是必然的。

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当吃饭不再成为困难时,人们自然就会追求精神生活与文化享受。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日渐成熟,农具大有进步,兴修水利、开垦荒田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农事,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最终导致耕地与粮食产量同行并增,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要知道,当吃饭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需要其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温饱问题的解决,为“百家争鸣”创造了经济条件。

三、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

沒有教育就沒有知识,沒有文化就沒有革新。春秋战国之前,读书受教育多是限于达官贵族,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私学的渐兴,民间教育发展很快。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介平民只要愿意学习便可以进入“私学”。当时的孔子私学,就因”弟子三千”而出名。由此导致懂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人参与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并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服务,从而为争“正统”四方游说并钻研著书。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多个流派,各流学之间并随之的交锋、学习、辩论、借鉴越来越火,最终导致了”百家争鸣”繁荣局面。

当然,以上原因仅是笔者一孔之见,恐有疏失。笔者认为,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产生因素的分析,还可以从不同的历史高度,不同的历史视角,以及不同的层次进行解读。但无论如何,“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文海墨韵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瑞叔说一说


无论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百家争鸣,文化繁盛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个时期的辉煌。追根溯源,返本探因很有必要。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我们根据中国社会历史的总结,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就已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优秀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矛盾和一系列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已然成为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比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学以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吸收,创造性地发展对我们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大有裨益。




吉诚


百家争鸣,最主要的原因是各诸侯多,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核,而逐渐推广影响力。

以鲁国的儒家为例,是延续周礼最正统的国家,因此儒家的礼节与周礼并无绝对的区别,相反是传承和升华的过程。

再以宋国墨家为例,宋国居中原齐国与南疆楚国间,所以常年受到战争的威胁,民众的惶恐,形成兼爱,非攻,以和平为几任。

地域环境与独特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诸侯国的命运,影响了国民的思想形成,宽泛的文化管制,又推动了学说的传播。

于是,当列国通过战争,诸侯逐渐合并后,各种学说也就融合传播,在霸主招贤纳士之际,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多臻贵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候文化异常繁荣,诸子百家各竞风流,各哲学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包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


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历时几百年之久。有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下面试作分析: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较青铜时代有了较大发展。这主要得益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对农业和手工业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产量大大提升;有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小手工业者和商人,商业和城市满满兴起,社会经济呈现一派繁荣局面。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就开始在其他方面有所追求,尤其是对知识的追求。这是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物质基础。

▶2.周王朝衰落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条件

宗周之时,王道赫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王命不行,自然不能担负天下共主的责任。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是谓“战国七雄”。七国各有势力范围,多元政治格局中,每个国家都无法钳制思想,社会氛围相对宽松。且各国国君各有所好,也需要知识分子提供富国强兵之策,表现出广言纳谏的一面,这为各种思想、各种学派的产生、生存和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3.文教之风的兴起为“百家争鸣”准备了知识条件

周朝之前,教育被官府所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崛起,他们广办私学,很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比如齐国稷下学宫,它虽是官办的,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它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私学兴起,各派广收门徒,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为各派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载体。


有教无类、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知识分子大规模出现,这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力条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等知识分子都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并对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提出见解,既宣扬自己的学说,又对其他学派的学说进行评论,这样的“争鸣”风气,在文化上贡献巨大,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小结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殊政治局面的产物。它是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史漫谈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盛况,各国涌出了一大批思想家、0教育家、改革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争林立。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的地位,争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更富足更强大。

第二,经济因素,这个时候青铜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再加上商业的小规模发展和贸易的出现,使当时的社会比以前更先进了,人民更清闲了,人们才有时间、有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导致思想的碰撞和融会贯通。

第三就是文化因素,在西周以前学习只是高地位社会的事情,低层社会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本去学习,而到了春秋时期,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原来的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才出现了大批的人才。

后人把这些主张分别概括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可以说这些思想的汇集奠定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基础,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像这样的思想大迸发了。




书画映象


首先,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正处于我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新旧制度的交替需要有新的理论指导思想。而由于周天子的势力大不如前,所以在东周晚期,各诸侯国就开始互相争霸,割据一方。这也导致,每一个割据的地方,新旧制度的变革时间,也并不统一。负责各地方变革的人也不一样,而由于人不一样,自然思想也就一样。所以展现出来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二,政治原因

由于各诸侯国的诸侯门,互相争霸,各自割据,所以,每个国家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手段和倾向也不一样,

第三,时代原因

由于,当时的社会,没有统一,各个国家对于人才都是比较包容开放的。这也给了当时的社会变革者门提供了可以自由发挥才能的环境。


忘不了麦芽糖


值此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之际,统治阶级对思想文化的禁锢削弱了,此处各诸候政权面临彼此攻伐不已,兼并成风的局面,所以只有新思想,新理论,新主张才能扩大和巩固既得利益。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


提悬蛋蛋加油干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学紫薇


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需求。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周王的地位下降,各诸侯国为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大肆的招揽有才学的人,这样,促使了很多有意于仕途的人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方法,以此来引起诸侯王的重视,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

第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迅速,井田制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所以,代表原有的社会的思想极力主张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代表新经济因素的思想也应运而生,这样就会出现新旧思想同时并存的局面,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这一时期缺少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威。周朝一直推行的分封制,逐渐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诸侯国的权力越来越大,周政权缺乏权威,所以没有一种统一的权威思想来控制,思想相对来说会比较自由。

第四,百家争鸣的出现,还因为此时民间的私学逐渐出现。私学的出现,使教育逐渐下移,也就意味着教育由贵族集团垄断开始走向平民化大众化。这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教育,催生出更多的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来,这样就会使思想的自由更明显。

历史学习之窗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了。当然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还会有更多的原有可以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