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盛"

说起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时,总会对强汉盛唐的风采,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尤其是汉时,荡平西域,为丝绸之路打下基础,而唐时更是做到"四海臣服"之天可汗之尊。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但是谈起宋朝时,却会由衷地产生一种屈辱感和惆怅心,大多数史书对宋朝的概括多数也是"积贫积弱"四字,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声音":

1. "积贫积弱"之"本"因:

靖康之耻,南宋灭亡,外族入侵至"亡国";

2. 权威钱先生的"主流见解":

这一点其实属于"习惯",历来国人研究历史都信服权威,于是以钱先生之历史研究界的泰山北斗的地位,当然说出来的"结论",就是极有分量的,也是"正确"的。


但是作为国学大师的陈寅格却有"相对"的看法,其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本文,就像试着以小见大,换个角度,以宋朝时的经济和工业、科技水平所展现出来的,城市的繁华和百姓生活的富足,来论一论古代"幸福"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盛"。



农业社会"幸福"的标志——有"安全感"的城市

约数千年前,人类驯服了植物,圈养了家畜,正式从原始采集社会,进入到"先进"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定居"生活。

既为"定居",则居有定所,可以说如国人至今都"紧守不忘"的"家"国天下,正是由定居而"成家",众家而成城,数城则为国,为"天下"。

作为华夏民族的我们,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一个"家"字,其背后潜在的需求就是追求一种"安全感",而城市可以说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就是一种"安全感"巅峰的象征,无他,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繁盛的城市,才能保护"家",保护百姓们。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阿房宫想象图

古时,大概自周朝开始就有了"城"的较完整的概念,后秦大一统,那篇流传至今的《阿房宫赋》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震撼: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虽有夸张之嫌,但可以想象,当时的阿房宫想必也是极"大"的所在,皇宫都如此大了,那当时的首都咸阳城又是如何景象?


隋朝时,首都长安更是东方世界的中心,也是当时全世界最为繁华的城市。

"天可汗"的唐朝更是对长安进行了极有规划的扩建,如之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一般,盛唐长安城之繁华,那是丝毫不逊色今日的大城市。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繁华的长安城

据史料记载,长安城"最"盛时的面积以现在的计量单位来说,约为长9721米,宽8652米,面积为83万平方公里。(可对比今日的重庆市为82.3万平方公里。)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横平竖直地划分有110个坊,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左右,人口过百万,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见盛况。


而到了宋代,虽然"迫于无奈"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开始东移,但是城市的繁盛却丝毫不减,如当时的首都汴梁城(开封),临安城(杭州),泉州城以及广州城等等,皆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所在。

据史料记载,最盛时的临安城的人口更是高达250万人口之巨,可以想象承载如此多人口的临安城是多么"巨大"。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或许就可"直接"窥得当时城市的繁盛之貌。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清明上河图》

宋朝时,城市之所以如此巨大,最大的原因还是出于百姓的"需求"与向往,城市不仅仅是一种潜在安全感的象征,更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大追求。



农业社会"巅峰"的象征——经济实力

如果说繁盛的城市是农业社会"幸福"的标志,那么想要达到"幸福"的前提就是其经济实力了,毕竟所谓:"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何来繁盛的城市。

就现在"总结"的宋朝"积贫"的说法,大多数还是站在"战争"和"胜负"的角度去看,但就史料记载的宋朝时的如税赋也好,亩均产也好,以及侧面"证据"的工业产出和科技水平,贸易等等,其实单从记载的"数字"与前后历朝历代的"经济"对比一道,就可以很明显地"得出"宋朝之"最富"的结果。


先说农业社会的基础项税赋好了:

1. 耕地面积与亩均产对比:

首先,虽然宋朝时的疆域比较小,大致为今天我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它占据的是耕地资源极为丰富的南方,更别提当时的农业技术的提高带来的亩均产的提升,这里就直观对比盛唐好了。

《通典》有载,唐朝时"最盛"的天宝年间,耕地约为610万唐顷。(约合今日的485万顷。)而北宋最盛时的耕地约为524万宋顷。(宋倾比唐顷大,约合今日的511万顷,但史料出入极大,这里暂列。)

但是亩均产的对比,如唐朝最"富"的关中地区,亩均产约为稻二石,而宋朝则见于"证据"之一的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言及的苏州一地的情况:"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看似唐、宋差不多,但这里要说明一点,宋朝时很多地方的耕地都是一年两熟,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如此对比其实是粮食的亩均产翻了至少两倍之多。


2. 税赋对比:

以绢帛论,唐朝时,绢帛收入最高为740万匹,而宋朝时光细绢的收入,就高达2445万匹。

铜钱、白银的税收更是差距甚大,如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农业税,唐朝最鼎盛的时期财政收入不过3500万两,而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就达7000-8000万贯,(一贯约合0.7两白银,也就是4900-5600万两。)还没算占据宋朝税收约一半的商税,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一个小细节的对比,那就是历数数千年的历朝历代,宋朝作为唯一一个朝代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一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宋人是如何"满足现状"。


还有如《水浒传》一般的演义中,那些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梁山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根本原因,都把"穷困"二字排除在外,那个"大名鼎鼎"靠卖烧饼生活的武大郎,不仅养得起家,还有二层"别墅"可住,可见宋朝百姓普遍的经济实力多"强大"。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武大郎、潘金莲居住的“二层别墅”


经济实力所间接"创造"的工业水平也可看出一二:

如神宗元丰年间,派遣使臣前往高丽,为此在明州(宁波)专门建造了两艘"神舟"出使,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载:"魏如山岳,浮动波上...所以晕赫皇华,震慑夷狄,超冠今古。"据今时研究推算,当时的"神舟",最大的长达30多丈,宽6、7丈,深9丈左右。(一宋丈约为今日3.14米。)

而史载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朝廷规定温州、明州等地每年"指定"造船600艘以上。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神舟”想象图

而由此带来的海上贸易也是极为发达,尤其是对西方的远洋贸易这一块,当时对外贸易港口近20余个,万里海岸线全面开放,与宋朝通商的国家更是多达60个以上。当时的泉州更是以瓷器为"底气",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港口。

此盛况,历朝历代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至今日,才能超过一二。


"先进"的科技水平可见沈恬的《梦溪笔谈》一书。


以上这些,都是宋朝为农业社会"巅峰"的象征,诟病宋朝"积贫"者,往往只看到了宋朝的"三冗"所费之巨的现象,也往往只"算"了其表面上的全国农、商赋税,而容易忽略"看不见"的海上贸易的"暴利",单算几项出入、商品抽成的"海税",已然不可估量,何况还有诸多"隐形"的"规矩"费用。


农业社会"繁盛"的代表——百姓的"普通"生活

其实要论一个朝代繁盛与否:

一看其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寡;

二看其疆域大小、军事实力的强大与否;

三看"本质",当时普通百姓平常生活的"幸福、安定"才是真正衡量"繁盛"的基础标准,或者说代表现象。

之所以说宋朝时是整个农业社会的古代历朝历代,最"盛"的"幸福"时期,还要从如孟元老所作的《东京梦华录》,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以及"外国人"马可·波罗所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见得一二。


由小见大|从城市和百姓的生活,看古代农业社会的巅峰宋朝之

宋朝的“城市”图


如《东京梦华录》中北宋盛世城市缩影之酒楼的描写有载:

"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由此可见当时"普通"酒楼的气派,不论风雨寒暑,白昼、深夜皆有营业,对比90年代末的北京城,当时的饭馆的营业时间,才堪堪与之齐平。


《武林旧事》中,对西湖的场景描写: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贵珰要地,大贾豪民,买笑千金,呼卢百万,以至痴儿呆子,密约幽期,无不在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

可见,或许如今对奢靡的"娱乐"描述的"销金窝",就是由此由来,也侧面说明了百姓的生活如何富足,只有家中有"余粮",吃穿不愁,或许才能"销销金"吧。


马克·波罗的所见,还只是经历了50余年宋元战争"破坏"后的南宋"浮华"之景,就大叹此地为"天堂",在他笔下的杭州,更是平民皆住雕梁画栋,皆穿丝吃肉,女人们皆穿金戴银,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马克·波罗游记》中使用最多的形容词是"百万",于是回到欧洲的马可·波罗在为家乡人民介绍时,因为其形容的"夸张",又被称为"百万先生"。


当然,体现"幸福"农业社会的更多代表还属,大概只有宋朝才有的全国福利和保障政策了。

许是连年战争所害,更多的还是宋朝廷的极度"富余",才有余力兴办此针对普通百姓的"全民福利保障"政策。

如安济坊,就是朝廷"免费"救济得病而没钱医治的百姓,史料有载单就汴梁城的安济坊三年内就治愈了数千人之多。

还有专门收养鳏寡孤独的居养院,不仅"不计钱财"地收养,针对幼小的婴儿和"弱质"的妇女,还雇用乳母和使女前去服侍,甚至达到所谓"贫者乐而富者忧

"的地步。

漏泽园则是因国人"入土为安"之传统,专门由朝廷出资安葬无主尸骨的福利机构。


除此极为"完善"的福利机构之外,宋朝还花费大量钱财兴建一些公共基础服务所,如"消防局":

"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砌砖望火楼...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由此记录,可见早在宋朝时我国就有了现代版的消防局,不仅夜晚有巡夜望火的,甚至专业的"消防员"也配备有,每遇起火,会有专人灭火,不用劳动百姓自己灭火。


笔者当初读到这《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两书之时,不由得心生感慨,想必生活在宋朝的百姓,比之今天国人的生活也不差多少,除去科技带来的"进步"之外,那些繁华的市坊、灯火通明的夜市、"富足"的日常,还有至今或许只有北欧少部分地区才有的"全覆盖"福利保障体系,以及近代我们才享受到的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等。

宋朝不但为宋百姓创造了最"幸福"的生活,更是为世界树立了文明的典范。


结束语:

历史的进程从来都是不断向"前"且永无止境的,今天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看古代的历史,大多都是"上帝"视角,看似全面,实则极为片面。

论古代史,需要把同样社会结构的时代放在一起比较,不能用今天的所谓"胜、负","进步、后退"的标准去单一衡量一个朝代的"好与坏",难道被野蛮战胜的宋朝就该是"屈辱"的?不,其实应该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是"可惜"。

所以,换个角度去看,或许看到的"风景"就会不一样,宋朝时的经济和工业、科技水平都极为发达,可以说是数千年农业社会的历朝历代都难以企及的所在,宋时城市的繁华和百姓生活的富足,或许今时今日的很多地区都堪堪"持平",由此,可以说古代"幸福"农业社会的巅峰就是极盛的宋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