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酒治病,而西医反对用酒服药,两者谁有错?或两者有什么区别?

纠正免歪


琢磨事情要看仔细,中医服药一般也忌酒。药酒是另外一回事,药酒本身就是药。


天道185500642


讲个故事吧。一个患者年六十余岁,前来求治,余问之嗜酒吗?答说嗜酒,每天一斤。我说根据病情戒酒吧!别喝了!他说戒不了。我说上瘾吗?他说:没瘾!不喝也不想。我说:这就对了,别喝吧!这位老人生气了:我高血压病,又不吃降血压药,你让我不喝酒,血压就降不下来,一喝酒血压就降下来了。不让喝出事找你呀?

我感到震惊,活一辈子,见过太多病人,还从来没听说过喝酒能降血压的,只见过报刊专家说喝酒会血压升高。人间奇葩事太多。于是妥协,劝喝酒不必一斤,降至半斤吧。

这算关于酒的闲话。也就是说,对人的生命体来说,不应以工厂标准化来对待,而应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西医专家放弃辨证思维,对任何人用一个尺子检验一个标准衡量,统治中西医,那叫什么?叫刻舟求剑,这样做法是愚还是智,世人自有评说。

回到题主问题上来。西医用的是化学药物,与酒结合会产生异常化学反应,所以西医反对用酒服药是应有之理,是正确的。但西医也反对中医用药酒治病,那叫美国式长臂管理,将西医标准不问客观情况一概强加于中医,绝对是错。

中医用酒治病有两千年历史,中医的医字古体写作醫,下边是什么?就是酒。

中医用酒治病有多种方式:有的用药泡酒,如人参酒,五加皮酒,乌梢蛇酒,枸杞酒,国公酒。有单味药泡酒,也有多达几十味药配方泡酒。这是第一种用法。

第二种用法,那酒炮制治中药材,比如酒大黄,酒当归,用酒当归旨在利用当归养血的同时加强活血功能,比如妇女产后内瘀,此时血虚为本,需要当归养血。同时用当归泡一下酒,活血化淤。而酒大黄,比如有人酒刺或口舌生疮,利用大黄将军之性治之败火,但酒性主升,大黄之将乘其上升的酒之舟楫直达口舌颜面,而不致无舟楫引渡只能沉潜于下,达不到治病目的。西医懂吗?

第三种用法,象阿胶鹿角胶用黄酒烊化。也有汤药中滴几滴酒为引药。还有外用膏药常加酒旨在既透达皮层,又在激活局部经络穴位细胞,使之更好利用药效治病。我还喜欢让病人将药渣煎汤加酒泡足,对于虚寒性疾病疗效颇佳。

这就是说,隔行如隔山,西医对自己不懂无知的领域不要长臂管理,中医用酒参与治病有着中医的道理,西医反对中医用酒参与药治病,完全是为了自己垄断故作耸人听闻,是绝对错误的!


东楚龙野虎


记住,不管什么酒,药酒也好,仙酒也罢,只要含有酒精,对身体都是害的,酒精越多,害处越大,一般情况下,制药都尽可能的不用酒精去萃取药物的,个别情况也有,中医所谓的药酒,不过是在以前,除了酒精,没有什么更好的爆发萃取药物,深圳那时候连萃取啥意思都没搞清楚,只知道用酒精泡一些药,药效较强,其实不过是药的浓度大了而已,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药都是个用酒萃取,所以,中医不过是生产力落后年代没办法的办法,所以不要拿中医和现代医学对比,这等于拿牛车和汽车比是一个道理。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要要是自我陶醉,沉迷于过去落后的技术


科普工作站


药酒并不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疾病的方式。这个其实只是由于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为了更好的提取中草药当中的有效成分,方便人体吸收而采用一种方式而已。

最早的药酒,并不是用酒泡药,而是把药材跟酒一起发酵。后来开始直接把酒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比如瓜蒌薤白白酒汤,就是利用酒性轻扬,引药上行,温通的作用。不过,那时候并没有高度酒存在,所以,酒的副作用并不明显。

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酒的度数也越来越高,这时候中国的医家也认识到了酒的危害,比如《千金方》当中就有描述,认为“酒性酷烈,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性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等等。

目前的药酒,内服的最常用的还是一些补酒,还有针对风湿痹症之类问题的治疗。当然,有一些比如竹叶青酒,桂花酒之类的,也可以算作药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疾病,很多时候都是需要避免辛辣食物的,这个辛辣当中,就是包括酒这类东西的,尤其是一些脾胃疾病,还有一些热病,包括外感疾病都是不建议喝酒的。更不要说用酒吃药了。

而西医不建议用酒吃药,主要是由于酒精跟药物有协同作用,尤其是镇静药,是可能造成猝死问题的。跟解热镇痛药可以增加止痛作用,但是,也可以增加对于肝脏的负担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所以,两个都没有错。


医家故事


药酒是中医用药方式的一种,需要根据中医辨体质辨病辨证选择,并不是所有患者或者病情都适合。

中医药性来看,酒总体来说以湿热为主,有温通之功,所以饮酒少量后会出现脸红发热心跳加速精神亢奋等作用,但量过大后则湿邪蒙窍进而昏睡以至于昏迷不醒。

热易散而湿难去,长期大量饮酒难免酿成湿热体质而生各种疾病。

药酒主要利用酒的温热走窜之性引药流通全身。现代医学也发现不同药物成分在不同溶剂中析出量差异很大,所以有些药物需要用酒精方能提取从而起效。

这些是中医选择药酒治病的原因。

从保健角度现代医学提到戒烟限酒没有说不让少量饮酒,甚至部分专家让少量饮用葡萄酒对抗动脉硬化的说法。但由于酒精本身需要肝脏代谢,饮酒对肝脏负担加重,大量饮酒也对神经系统不利,同时也是所谓“致癌物质”,所以不提倡酗酒肯定是正确的,但并没有说是不让饮酒。

多数情况下,由于酒精属于化学成分,和部分药物会起反应而肯定不建议用酒服药。例如部分朋友同时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和酒会发生双硫仑样效应甚至致命。药物多数不通过肾脏解毒就得通过肝脏解毒,所以饮酒后多数药物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多数情况不提倡一同服用。

所以,中医的药食同源是正确观点,要把酒当做药物的一种而进行选择,在合适的情况下选用,这是不分中医西医的共同认识。

祝大家身体健康!


陕西太和医学流派


西医反对用酒服药是有道理的。

当初在药物研究机构参与药物研究得到的一个知识:当药物进入体内后,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被身体不同器官吸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器官吸收脂溶性药物多一些,有些器官吸收水溶性药物多一些,而且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速度相对水溶性药物要慢一些。

运用这样的原理,西医有意识控制药物制剂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以达到药物更多地被某个器官吸收并治疗此器官的目的,且控制药物起作用的速度。

酒精对于脂溶性药物的溶解能力高于水,因此如果用酒来服药,就可能达不到预设的药物溶解方式,最终影响疗效,更不用说酒类里面成分复杂,完全有可能产生无法预计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此西医不赞成用酒服药,如果酒精能增强药效,西医会有专门说明的。

至于中药纯属瞎子摸象,根本不清楚药物的成分是什么,也不知道哪些成分是真的在起作用。用酒浸泡中药可以更多地萃取中药的成分,尤其是有机物,给人的感觉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物的可溶解成分,这样药力更足一些。

以屠呦呦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为例,就可以知道青蒿素应该是脂溶性的,或者俗称油性的,从药物学的角度看,青蒿植物(实际为黄蒿,以下仍称之为青蒿)的水溶性成分就是无效成分,甚至有可能是有害成分。作为迫不得已才服用的药物来说,不明成分自然越少越好。

对于中医这种从来都搞不清药物作用机理的所谓医学来说,当然只知道把东西都提取出来,管它有效无效,有害无害,管它是不是产生化学反应,吃了再说。老中医一番“寒热燥湿”乱忽悠,吃坏吃好就看你运气了。

大家都有一个经验:白斩鸡用黄酒浸泡可以做酒醉鸡,味道特别清香,其原因就是一部分脂肪分解后与酒中的醇反应产生易挥发性的脂类,这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中药成分如此复杂,用酒浸泡极有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最终的产物是不是有毒,粉儿们,你们就听天由命吧!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o


两个都没错,中药药材都是一些植物和动物,都是普通的有机物质,和酒精没有任何反应,用酒侵泡后,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可加强药材的治疗功效。而西药都是化学制剂,从而有很多药品都和酒精起反应,所以不能和酒一起服用


工农百姓


适当的正规养生酒每天可以喝15~30毫升,对人体应该有益无害。过去中医制药绝大部分用高梁酒萃取,繁写的醫字,下半部从酉就是证明。在当时已很先进。中药饮片提取,水煎只能提取水溶性成分,酒萃取才能提取脂溶性成分,这样才能提高药效,这只是制药的工艺程序,不代表直接饮用药酒对人体有益。


汤豆之主


中医用酒治病(有些病不能喝酒),西医忌酒服药。二者都是对的。

中医把酒当介质,把中草药有效成分浸泡出来,然后作用于具体病证。

而西药都是化学成分,而酒与西药产生化学反应,可以改变西药的化学成分。所以,服用西药千万不能沾酒


桥湾居士


中医,西医都是手段,治好病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没必要争论不休,中医能够延续几千年,自然有存在的合理价值,西医即便用现有仪器,也很难测出中药具体成分,但补代表中医药方就不科学,相反证明中医的深奥,也需要更多的研究,随着时代进步,手段得更新,中药治病原理也肯定会揭开,泡酒只是先辈长期摸索实践总结,肯定是有效果的,任何东西都有个量,水喝多了也会胀肚子,何况药酒,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开不同的方,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药方也有差别,所以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泡酒才会对身体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