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南懷瑾先生說,“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獨處。這一點莊子也曾提到過,“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人活在世上,只有在寂寞中,能更好地感受生命,認識自己。

早該看清的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01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裡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卻不和諧相處。

歷史上,“齊景公逼走孔夫子”,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魯國重用孔子,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齊景公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魯國的壯大,勢必威脅到自己。

於是,齊景公和身邊大夫黎彌想了一條計策,想逼走孔子。

用的什麼招數呢?原來他們借“飽暖思淫慾,貧窮起盜心”的原理,挑選了80名美女和120匹寶馬良駒,派遣使者送過去給魯定公。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果然,魯定公中了他們的計謀,整日沉迷於美色,無心打理朝政,孔子一再勸告,見仍無悔改,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去了。

《論語》裡,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每個人所處的圈子不同,不需要逼自己融入。

不是一個圈子的人,非要摻和到一起,只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互相尷尬。

與其這樣,倒不如將自己修煉強大,當自己強大了,你也可以是別人圈子裡的佼佼者。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02 不隨大流,保持自我


傳說寒山和拾得,原先是兩位羅漢,後下凡化為苦行僧。有一天,寒山被人侮辱,非常氣憤。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如果你太在意別人的想法,那麼你的生活就像一條褲衩,別人放什麼屁你都得接著。

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叔本華曾說,“一切的真理,都得經歷這樣三個階段,才會為世人接受:第一階段,覺得可笑而不加理會;第二階段,視為邪說而強烈抗拒;第三階段,不假思索就欣然接受。”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現實裡的確如此,人與人交往,說沒被人說過閒話。不管你做人做事多用心,也會有人看不慣;你做人做事多細緻,也會有人說閒話。

世間上,就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更沒有絕對不被人評論的人。俗話說“一千個觀眾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既然無法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又何必活在別人的評論下?

《烏合之眾》裡說得好:“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麼地方。”

不合群的人,並不是一個被拋棄的人,而是擁有堅強、獨立人格的人。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總結:


獨處,是一個人的最高生活境界。

獨處並不可怕,而且我們中的每個人也需要獨處,不管是身旁朋友再多,還是周圍鮮花名利圍繞,只有獨處的時候,人才顯得更清醒。

看過一期《圓桌派》,裡面梁文道這樣談“孤獨”:

“與一群相識相熟的朋友一起開開心心的相約戶外騎車。

突然的一個瞬間,大家都還是開開心心的有說有笑,但他卻感覺自己的意識掙脫了身體,看見了自己的後腦勺,也看見了自己在騎著車前進的模樣,那一刻,他意識到了他的孤獨。”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這樣的場景其實在生活裡,很常見。

同學聚會、工作交往,有時候周圍越熱鬧,越顯得自己孤單、寂寞。這是胡,獨處比起熱鬧會來得更有意義。

楊絳晚年,也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任外界變化多麼快,自己的心仍淡定從容。因為,一個人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自己能夠和自己安然相處。


儘早看清這一點,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朋友,重要的是學會這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