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文丨豆苗媽媽

都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給父母的一個天使,但有時候父母也會說自己的孩子是惡魔,這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在生活當中的有些行為,並不能夠被父母理解。

所以,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某些不符合常理的行為是一種折磨,因此父母會認為這些孩子可以被稱之為“惡魔”。

在孩子越來越調皮的時候,父母才真正的體會到,養育一個熊孩子是多麼的困難,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的健康是多麼漫長的過程。

但前段時間的俄羅斯動畫片《瑪莎和熊》被很多人熟知以後,也從其中悟到了很多育兒方面的道理,而有些家長也表示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自己居然連一個熊都比不上。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01為什麼大家看了《瑪莎和熊》後,會有這樣的感慨呢?

很多人都說電視上演的都是假的,不用當真,但是動畫片也是人制作出來的藝術品,都說藝術源於生活,所以從動畫片中也是能獲得很多生活靈感的。

而且一部動畫片的內容本身,並不是我們應該去關注的,這部動畫片的精彩之處就是在於,它利用影片的熊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出了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的實際狀況。

所以,我們在此期間找到了共鳴和同感,因此這部動畫片的傳播價值和知名度也變得相對較高。

但這其中讓父母最為感慨的是,熊對於這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兒瑪莎的很多做法,大都採取的是一種相對較為包容的態度,這讓我們不由得思考起自己,與孩子之間是否真正做到了包容?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這個動畫片中的小女孩瑪莎十分的調皮,她的調皮程度連周圍的動物見到她都想繞道走,雖然呈現的確實有些誇張了,但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又何嘗缺少這樣的人存在呢?

自家孩子是個熊孩子,總是拿著刀片,到小區裡面去刮花別人的車,或者毀壞別人種好的綠植,又或者是非常討厭的弄髒別人的衣服,又或者是把自己家裡的化妝品亂塗亂抹。

這都是父母無法忍受的行為,但孩子卻因為好奇或者憤怒或者發洩,而做著這些讓父母討厭的事。

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父母多數會採取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揍一頓,或者用其他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但卻沒有一個家長說“我要包容,我要理解,我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家裡有個熊孩子以後,父母總是增添了很多煩惱,他們看到孩子,想到的都是他做的那些讓自己生氣的事兒。

這個時候父母很有可能就會被這種偏見引導著,無法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但實際上我們並不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會變成所謂的熊孩子。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02孩子變成一個熊孩子的原因

1)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少

當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少的時候,又有什麼權利去評價或者批評孩子的行為呢?

想要做稱職的父母,這是一個想法,但也僅僅只能夠成為一個想法,因為當你想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做到。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的忙碌,或者其他事物的干擾,將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東西上面,對於孩子的關注自然而然的會變少。

有些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會傾注很多的心血,可是當孩子到了兩三歲非常調皮的時候,卻又置之不理,就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極大的心理落差,自然而然的也就覺得父母對自己不重視了,從而就會用搗亂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2)父母對孩子缺乏管教

孩子為什麼需要被管著,就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自控能力,沒有辨別事物,以及約束自己的能力。

這時候父母必須要起到監督的作用,但實際上很多父母都是在這個重要節點上缺席的一群人。

當孩子犯錯以後,父母會思考如何給孩子懲罰,或者如何讓孩子改正,但這時候我們僅僅只是看到了孩子犯的這一個錯誤,而沒有了解到他犯錯誤的根本原因。

如果父母一味的放縱孩子,或者讓孩子嚐到了犯錯以後,也不會被懲罰的甜頭,那麼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守規矩,更加懂事兒,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譚。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之所以這麼“熊”的原因,而不要一味的去責怪孩子不聽話。

3)心理和身體發展的階段

孩子的成長總是分階段性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掌握孩子每個階段的特殊性,才能夠了解到孩子的心智到底發展到底到什麼階段了。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外界事物沒有任何的感知,所以這個時候的他們身體成長是最為重要的。

當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他們已經進入到了“獨立意識的發展期”,所以,會對很多事情也會有一定的看法,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去強制的要求孩子做什麼,他們就會不做什麼,而過分的管教孩子,或者不正確的引導,都有可能會讓他們形成一種較為錯誤的行為觀念。

當孩子到了特定發展階段的時候,父母必須要清楚的瞭解到孩子的動向和他們的心理變化,這樣才能夠真正認識到孩子的“熊”。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03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呢?

既然全天下的孩子都會有這樣一個階段,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解決,在孩子處於相對較為調皮的階段,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當然父母原本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如何育兒的,可是在看完影片以後,很多人卻發現自己有時候,連熊做的一半都做不到,又何談給孩子愛,給孩子家庭呢?

其實發現這些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發現問題以後,不去解決問題。

①能花更多的時間給予孩子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不僅僅是一句情話,也適用於我們的親子關係當中。

如果父母明白陪伴的重要性,就應該知道自己應該適當的將時間壓縮,將時間進行一定的調整,讓自己能夠在孩子的重要節點,以及人生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出現在他們的身邊,給予他們一定的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也許對於父母來說,僅僅只是一個時間消耗的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他們成長當中的關鍵期。

如果這些重要的階段都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的內心又如何能夠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愛呢?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②在生活當中保持耐心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如一個熊?就是因為在這部動畫片當中,熊與小女孩的相處模式,更像是一個家長在陪伴著自己的孩子,孩子總是會給自己搗亂,出各種各樣的難題。

這個時候內心,也會有抓狂或者生氣的情緒出現,但熊的處理方式並不是訓斥孩子,反而是自己通過吼叫的方式自我發洩。

但很多父母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這也是很多人最為感到難為情的地方,自己難道真的比不過一個熊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類對於子女的愛,往往有一個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優勢,所以作為父母來說,我們應該好好的利用這個優勢。

在與孩子相處之時保持一定的耐心,努力的靠近孩子,傾聽他們的想法,才能夠與孩子建立真正的相對較為和諧的關係,更有可能與孩子做朋友,這才是一個和諧的親子關係當中,應該出現的狀態。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③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與讚美

給予孩子鼓勵與讚美,這在中國父母的心目當中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大多數的父母認為,中國人的教育就是謙虛低調打壓,但實際上打壓也必須要有一個限度,如果過分謙虛過分低調,那就會形成一種做事畏畏縮縮非常怯懦的狀態。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狀態之下,就會形成一種自卑人格,他們對於周圍的事物也缺乏衝勁與幹勁,這是十分不利於他們成長的。

父母對於孩子的鼓勵與讚美,並不在於金錢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於發自內心的話語鼓勵,如果我們在發現,孩子做的某件事情也許並沒有那麼完美,但是他們也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這個時候就不要再一味的秉持著謙虛的原則去打壓孩子,反而是利用一個大拇指教育,讓孩子明白父母,對於他們的愛是最為真誠的,而且也是最為持久且具有信任感的。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清楚,誇孩子不是隨便的一句“你真棒就可以了”,而是應該學學國外的人,他們的一些誇孩子的方式。

看了《瑪莎和熊》才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沒一個熊理解孩子

在美國他們誇孩子從來不是用“你真棒”,而是“你真棒,某某某件事情做的真好”。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在於,美國人誇孩子誇得更加具體,甚至具體到了某件事的某個環節,但中國父母卻總是敷衍的用“你真棒,你太厲害了”來誇孩子實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我們也應該用最真誠的態度,最有效的方式去鼓勵孩子。

愛孩子不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而是給孩子最好的精神共鳴,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一些荒誕行為,那麼換位思考以後的我們,豈不是能夠發現一個更加不一樣的世界嗎?

孩子的世界單純一點沒什麼不好的,父母不用強行的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而孩子的某些荒誕行為,也並不一定都是破壞性的。

他們可能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探索新的世界,而這時父母只需要在旁邊默默的守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別讓自己做父母做得失敗到,連一個熊都不如。我們必須要重拾人類生命延續的重任,努力的去改善親子之間的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從中感受到親子關係的獨特魅力。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