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华北平原降水量可能增加吗?

时空蓝蓝


上图是2001~2010年间降水距平分布图,(图中黄色~红色表示降水量减少,下同)10年期间华北平原北部降水正在逐渐减少,少了约10%左右,京津冀一带少了20%左右,反而黄淮地区降水量增加了10%左右,我国南方降水量也在减少。

笔者又查看了2011~2017年降水量距平图(数据来源国家气候中心)黄淮地区自2011年起,降水量也在减少,京津冀一带降水量一直在减少,特别是2015年恰逢强厄尔尼诺年,华北平原北部、辽宁出现了严重的干旱自然灾害。

从2001年~2017年降水量距平图上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除2013年外,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阿里地区、塔里木盆地西侧降水量增长的较快,甘肃、陕西、青海也再增多。

从我国降水量分布来看,华北平原与我国西部呈现跷跷板效应,本该华北平原的降水跑到了西部地区下雨了,西部地区平均每10年降水增加1mm左右。

我们再看一张图,从1880年~2019年近140年以来,全球变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上图中大致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红柱密集出现,红柱不断加长,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把西部降水增多、华北地区降水减少、全球变暖三起事件联系起来,呈现明显的关联性。

全球变暖这么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我国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19年表现的更为突出,与2015年如出一辙,都是厄尔尼诺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都在减少,特别是2019年、2017年南方出现严重干旱灾情,降水量普遍减少了10%以上。

对于我国降水而言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它的变化可能要改变我国降水的分布格局,全球变暖副会导致低纬度海洋面上积蓄着很多热量,特别是我国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这么大的一个海洋储热系统,会改变着与之耦合的大气环流运行,而副热带高压是喜热厌冷的天气系统,大气环流异常直接会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位置西伸,控制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给我国带来干旱少雨的天气。这在2019年9月份降水量分布特征表现最为明显。下图

华北平原北部,京津冀一带位置有些深居内陆,夏季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天气晴朗,加之台风很少深入华北平原纵深地区,这就使得降水在逐年减少,从未来发展来看,全球变暖趋势在加强,这个因素不改变,华北平原降水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


地理纵横


感谢提问!关于未来华北平原的降水量会不会增加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的来分析。

华北平原地理位置

众所周知,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其面积在我国四大平原中排名第二,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主要由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

从地理位置来看,华北平原介于东经114°~120°、北纬32°~40°之间,大致处在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以东、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以西、燕山山脉以南、桐柏山和大别山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北端以北的广阔区域,涵盖了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以及北京、天津这5个省、2个直辖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华北平原气候环境

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华北平原处在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是我国地理意义上的北方,这一区域与我国南方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风貌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不同。

由于华北平原纬度相对较高,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华北平原雨热条件相比南方地区明显要差很多,形成了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另外再加上南岭、东南丘陵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向海洋凸起的特殊结构等的多重阻挡,无论是给我国带来丰富降水的主雨带,还是形成于太平洋中低纬度洋面的低压环流(台风),相比而言对华北平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区,正常年份年均降雨量在500~700毫米左右。

华北平原未来降雨会增多吗?

华北平原是我国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区域,很显然如果未来降雨量增加了,对于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毕竟在维持现有南水北调输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区域内的水资源增多了。

但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从近几年华北平原降水距平分布图来看(如下图),除了黄淮地区略有增加增幅在10%左右外,京津冀地区的降雨量反倒是逐年下降,降幅在10%~20%之间。

为何华北平原降雨量不会增加?

华北平原的降雨量是受我国乃至全球大环境决定的。我们都知道,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是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一方面我国的降雨量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润,即夏季多冬季少、南方多北方少,且呈现出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另一方面影响我国的主雨带常常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强弱、位置等的影响较大,副高偏强偏西则会影响主雨带季节性北移,导致雨带长时间滞留江南、华南,出现南涝北旱现象。

同时厄尔尼洛年则会出现降雨在空间分布上的反转,比如刚刚过去的一年就是厄尔尼洛年,我国就出现了南涝北旱现象,仅山东为了抗旱累计从黄河调水近10亿立方米,并且西部干旱区普遍降雨增多,而江淮等区域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鉴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在降雨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缺水严重,为了改变这种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从1952年开始我国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战略构想,通过规划东(已建成)、中(已建成)、西(规划中)三条线路将南方的水输送到北方,以缓解北方缺水严重的格局。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和西线工程年均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每年调了一条黄河的水,惠及了4.38亿人口,为沿线的河南和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居民饮水和部分河湖的生态补水,有效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并且有效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地理那些事


地球上的自然降水量并不受人类控制,虽然华北平原近些年的降水量确实比较少,但是想要华北平原水量增加,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辅助措施,根本无济于事。

在我国,东北平原的降雨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较大,降水量充足,而南部降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降雨量同样也比较充沛,只有华北平原夹在中间,先天降雨条件并不乐观,当前很多华北城市的生活用水甚至都要南水北调,但是退回10年前华北的降雨勉强是够用的,只是近些年降雨量持续走低。很多人可能认为,近些年因为工业生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华北地球降雨减少的主要全因,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地球降雨更多受宇宙天体间的转动影响。地球每过一个时间周期,就会因为自转速度变化而影响气候波动,比如厄尔尼诺现象,而华北近些年的降雨减少,更多就是受此影响。

至于很多人说因为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安装的风力发点装置改变了地球的降雨条件,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形成的保暖层导致的,而风力发电依靠的是自然锋利,不会汲取地球本能量,这两者与降雨没有直接作用。未来济南地球天体回归正常,相信华北的降雨也可以恢复。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是增加,但这个增加太慢了,远远不够。根本办法是从西藏引水。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工农业用水。特别是工业,这个比西北增加多少耕地更重要。


深通达土石方吉虹宇


不会。会越来越干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