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諸葛亮是三國時最出色的軍事家,為什麼未統一天下?

用戶張傳福


所以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三國》前期那些名角都沒有熬得過司馬懿,司馬懿能文能武能活,最後沒人幹過他,他為他的兒子司馬昭奪得天下。


藍色國土海之藍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偉大領袖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評價。

我想那是世界上對於諸葛亮最透徹的評語。因為以我輩之智慧,是無法現在諸葛亮的高度去思考三國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各種境遇,究竟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以毛主席經歷的那些崢嶸歲月來說,他完全有這個資格,去評價人類戰爭史上任何一個人。

毛主席對三國人物都有細緻的研究,他喜歡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也就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不以為然的。

人們將諸葛亮奉為神明,但毛主席卻將諸葛亮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他說: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吾輩是沒有資格評議毛主席的話的,所以只將他老人家的話拿來與諸位分享,從中我們也可以對諸葛亮有一個最深層次的認識。

毛主席曾說過諸葛亮這樣的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之所以這樣說,毛主席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所以,毛主席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關於“失街亭”,歷史上這個鍋都是馬謖背的,毛主席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毛主席曾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議論曹操時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的統一鋪平了道路。”

還有,毛主席曾聽到自己的隨行醫生說曹操是“白臉奸臣”,他馬上說:“屁話!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也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筆桿子殺人哪,那些反動文人壟斷了文化,寫出東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這個案我們要翻過來!”

這就是偉人對於諸葛亮和曹操的評價,這也應該是最為準確的評價了,而且是沒有之一。從這裡看,問題的答案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為諸葛亮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


大葫蘆蘆蘆蘆蘆


諸葛亮確實很有才能,這是公認的,遇到劉備也是遇到知音明主,勢必傾力相輔。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必定統一不了。

一天時,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順勢者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再厲害也是隆中的天下三分,三分天下已是定局,攻打魏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二地利,當時天下十三州,蜀地雖易守難攻,也只有一州之地百萬人口,魏國佔了九州,人口眾多,伐魏可謂是以卵擊石,財力物力都是無法和魏國抗衡,打仗都是打的財力和人口。

三人和,蜀國建立之後,蜀國老一批人才將領相繼凋零,即使五虎上將子孫也相繼凋零,沒有大量的人才接班,諸葛亮即使再厲害也是孤掌難鳴,沒有人才可用,此時魏國確實人才濟濟,一人之力難以力挽狂瀾,三分天下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況且蜀主無能,和魏主不能相比。

總之諸葛亮心裡明知天下三分,伐魏純屬個人情感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劉備的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小二哥408876457


回答兩個問題,1,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軍事家;2,諸葛亮未何沒有統一天下。

一、諸葛亮絕對是出色的軍事家,這我必選為諸葛丞相正名。

1、古人對諸葛亮軍事能力評價很高。唐朝把諸葛亮選進武廟十哲,到宋朝還是入選武廟十哲,連衛青、霍去病也未能入選武廟十哲,可見古人對諸葛亮能力的認可。大唐宰相岑文本曾對李世民說過:“諸葛亮不僅是好丞相,而且是軍事家,魏徵的才能沒法與其相比。(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戰神李靖在《李衛公問對》當中,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還有很多,不在列舉。

2、諸葛亮軍事思想影響甚遠。諸葛亮的軍事異常對後世西晉、北魏,以及我黨解放軍影響甚大。《三國志》記載蜀漢滅亡之後,晉文帝司馬昭派遣陳勰專門赴蜀中收集諸葛亮治兵之法,到晉武帝時中央禁軍也用諸葛亮之法來練兵。到公元5世紀的北魏,朝廷重臣高閭建議用“採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用諸葛亮陣法即防範北方的柔然騎兵。諸葛亮還重視軍隊制度建設,諸葛亮說“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我軍“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方針正是由此總結而來。諸葛亮還著有《將苑》50篇,探討如何成為一名出色將領的。

3、諸葛亮個人由極高的軍事指揮天賦。典型例子就是“滷城之戰”,一部教科書式的戰役,滷城之戰是有記載的第一個破解鉗形攻勢的會展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會戰中,諸葛亮在謀略、心理、戰術、治軍各方面,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指揮藝術,在中國軍事上留下了光輝的一樣。不惜糧道被截,自陷魏軍的南北夾擊之中,僅憑藉此戰,就足以奠定諸葛亮第一流軍事家的地位。此外魏國的軍隊、人口、經濟、版圖都數倍與蜀國,而且蜀中基本是步兵,而魏國西涼地區自古騎兵驍悍,諸葛亮以如此弱小的實力數出祁山,屢敗魏軍,連司馬懿自己都說“諸葛之才,無不及也”,至於屢次撤退是國力所致,非個人軍事能力的原因。

4、軍事技術發展上,成就卓著。

諸葛亮在武器革新,後勤保障上都有獨特的思想和創新。諸葛亮改進兵器,在街亭古戰場就發現鑄有“蜀”字的弩機,史書記載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當時曹魏軍隊的連發的弓弩,一次連才四五發,只有諸葛連弩的一半。在後勤上發明了木牛牛馬,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後勤運輸。當時蜀國多步兵,魏國多騎兵。以步兵對騎兵,好比士兵打坦克,為了解決這一困難。諸葛亮發明了八陣圖,各兵種相互配合威力巨大,後世李靖、北魏等在對付異族騎兵時都用過該陣法。杜甫有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可見一斑。

那為什麼許多後人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將略非長”。這個怎麼來看,首先要知道陳壽生活的年代是晉朝的天下,任何事都要比司馬懿的諱。諸葛亮是司馬懿的死對頭,自然會貶低諸葛亮抬高司馬懿,但即使如此,在細節描述時我們仍會看到陳壽本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其次陳壽和諸葛亮有私仇,陳壽之前是蜀國人,他父親的死和諸葛亮有直接關係,而後來陳壽本人也遭到了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的排擠,以至於後來陳壽投奔晉國。由此看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難免有失公允。

2、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首先諸葛亮本身的計略,派趙雲佯攻箕谷,實出祁山,然後收取三郡,這本身就是一個上上之策。陳壽本身不是軍事家,但人總是先入為主,陳壽怎麼說就怎麼信,那還研究歷史幹什麼。其實子午谷奇謀本身就不靠譜,子午谷又窄又險,五千騎兵不帶攻城武器和糧草輜重,你即使到了堅固的長安城下能幹什麼,騎馬跳牆?魏延想的是子午穀道肯定無兵把手,我騎兵突襲城下,夏侯楙逃跑和投降,可能嗎?首先你未必到得了長安城下,即使到了,長安西北重鎮,衛戍部隊甚多,城中也不乏能人之輩,敵人來了就棄城逃跑?隨便堅持個3,5天,魏延的部隊不等被周圍友軍消滅,自己就會餓死。明末闖王高迎祥就從子午谷直取長安,不就死那了麼。

二、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至於諸葛亮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原因其實很明顯,任何成功都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三分諸葛亮一分都沒用。

1、蜀國國力弱小。這是根本原因,我們都知道打仗其實打的就是綜合國力,當時三國實力是什麼態勢。魏國控制北方九個州,這是當時的華夏核心,經濟發達,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66萬戶,443萬人;吳國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52萬戶,230萬人;蜀國最小,主要控制益州一隅,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28萬戶,94萬人,實力最小。

2、蜀國內部派系混雜。蜀國內部主要分為益州土著、劉璋父子帶去的東州派、劉備集團帶去的荊州派,三派內鬥嚴重,諸葛亮被讒言退軍,李嚴被廢,都是內鬥的結果。特別是諸葛亮死後更為嚴重,姜維遭排擠屯兵沓中,後來譙周誤國,直接說服劉禪開城投降,譙周就是益州土著,他對劉備政權其實沒有多大感情。

3、蜀道艱難,導致後勤補給困難。蜀道有多難?李白不是說了麼“難於上青天”,四川因為地處盆地,地勢低窪,通往其他地區的道路是要向上行走的。而且地形複雜,高地不平,人走起來都搖搖欲墜,崎嶇危險,運輸大型後勤輜重得有有多困難。 而且關羽失荊州後,蜀國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兵員賦稅之地,也使北伐失去了一條平坦大道,少了東西佯攻和相互策應的軍事靈活,使得魏國更容易應付。

4、魏國統治穩定。都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當時曹魏政治上還算清明,特別是曹操大興屯田的國策軍需充足,百姓負擔較輕,而且經過了幾十年的統治,統治基礎牢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過“待天時有變”即可北伐,一統中原,可惜這個“有變”終其一生都沒有到來。很多人都拿韓信被伐和諸葛亮比,但你要知道韓信那個是什麼時代,秦末大亂,諸侯割據。當時劉邦佔據的漢中益州,不管從底盤和人口在諸侯中都算比較強的。而且項羽分封不均,諸侯內部統治非常不穩地。舉個例子,齊國實力派天榮就不服項羽分封,起兵殺了項羽封的三個齊王。正是由於當時天下大亂,才給了韓信用武之地,而諸葛時代三分天下,政局穩定,三角關係最不易打破僵局。要是把韓信放到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有諸葛亮出色。如果把諸葛亮放到韓信的位置,我相信,諸葛亮會比韓信做得更好。

總結一下,諸葛亮軍事才能是很突出的,至於未能統一,就就像諸葛亮自己說的一樣“天意使然,非人能可能為之”!


阿Q說天下


如題所問,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家,諸葛亮是最出色的政治家、最出色的內政人才,蜀國未統一天下有著諸多的因素!

諸葛亮的的才能

諸葛亮有王佐之才,他的才能更傾向於內政治理和戰略決策,其軍事指揮能力並不是最強的,相比於郭嘉和司馬懿,在軍事才能方面有所不如!

《晉書.宣帝傳》中有一段司馬懿對諸葛亮軍事才能得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少權!大致意思是就是諸葛亮不能抓住戰機,謀略高卻決斷不如!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計等都實際上與諸葛亮沒有關係!在初投劉備時,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到後來,諸葛亮並不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在劉備入川時帶的也是龐統,後來劉備最信任的是法正,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掌握蜀漢大權!

諸葛亮六出岐山,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沒有一次打到過長安,這與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有有一定的關係!

蜀國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失去荊州,偏霸一方

荊州的丟失對於蜀國,可以說是致命性的,他讓蜀國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很大機會!荊州真的那麼重要嗎?不重要的話,東吳為什麼要千方百計的奪取荊州!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劉備奪取荊州、益州,修養生息,待天下有變,一路從益州出秦川,一路從荊州北伐中原,而失去荊州,蜀國劉備鎖在了川中,出川就剩下一條路了,而且這條路不好走!雖說川中自古就是天府之國,但人口、人才肯定沒法和中原相比!

更重要的是,失去荊州後,劉備發動攻吳之戰,結果大敗,損兵折將,讓蜀國雪上加霜!所以,從市區荊州開始及之後的一系列事件,讓蜀國實力大損,只能偏霸一方!

第二個方面:人才凋敝、後繼無人

三國後期,隨著老一輩英雄人物漸漸地離世,魏蜀吳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人才凋敝!但相比於魏國,蜀國更是缺人才,尤其缺將才!為何諸葛亮在張苞死後,哭到吐血,就是因為蜀國缺人才!

而蜀國只有一州之地,怎麼也比不過曹魏!而曹丕在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後,拉攏了士族,也籠絡人才!

第三個方面:矛盾重重,內部失和

蜀漢有三個集團,劉備得嫡系荊州集團,劉焉帶過去的東州集團,益州本土集團!在劉備入蜀後,以荊州集團為主,拉攏東州集團,打壓本土集團,蜀國的基礎一直不是很穩,劉備兵敗後更加凸顯!諸葛亮六次北伐,多次因為糧草問題無功而返,一方面蜀道艱難,糧草運輸困難,另一方面,也有內部的掣肘!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鬧翻,魏延被殺!魏延是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這無疑是自掘墳墓!正史上,魏延非常得劉備器重、諸葛亮倚重,魏延居功自傲,但他是堅定的抗曹分子,沒有投降曹操的想法的!

蜀國未能統一,有多方面的因素,天下大勢面片,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力有窮時!


小任談史


首先諸葛亮不是三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論軍事比不上曹操,魯肅,周瑜,論治國安邦比不上東吳三朝宰相顧雍,論文學比不上曹丕,曹植,他只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自身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傲害了他,不能和西蜀的士族代表法正,彭漾團結一起,與曹操的屯田制形成反差的是六出祁山,連年征戰勞民傷財,種種客觀,主觀原因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用戶袁宏志


諸葛亮,字孔明。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來,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不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他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間武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

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無韻詩翁


諸葛亮雖是出色的軍事家,但卻未能一統天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受制於蜀國的綜合國力。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是最弱的國家。蜀國主要的統治區域,實際上不過巴,蜀,漢中。劉備稱帝時,蜀所轄民戶二十萬,人口九十萬。直到蜀國末年,也不過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戰士十萬二千,吏四萬。可見蜀國國力之弱。

其次,蜀國偏隅西南,交通不便。諸葛亮屢次興兵伐魏,都由於軍糧轉運困難,不支而退。雖然《三國演義》中,說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即使是真的,也是杯水車薪。

再次,受制於地形。在魏蜀交戰的關隴戰場上,由於地形險阻,易守難攻,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只駐有少量軍隊,由大將鎮守,以逸待勞即可獲勝。公元230年(蜀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曹真率軍攻蜀,數道併發,但仍然不得不半途而返。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進至五丈原時,魏軍堅壁據守,蜀軍雖全力以赴而不能克,後來越來越疲弱,終難成功。

還有,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只起了局部作用。在魏蜀之戰中,諸葛亮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軍隊訓練良好,紀律嚴明,作戰講究陣法,指揮若定,因而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這改變不了戰爭的走向。蜀軍北伐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對比決定的,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戰爭的進展和結局中只起了局部作用。

結局是:諸葛亮死後,景耀元年(258年),蜀國大將軍姜維連年北進,與魏軍戰於隴西,勞而無功,也是上述原因。景耀六年(263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由隴上退守劍閣,抗拒鍾會大軍。鄧艾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境內)險道,南下江油,綿竹,在這年冬天滅蜀。蜀國綜合國力太弱了!


皖北隱士


作為天府之國的益州可以利用地勢自保,但是想要爭霸天下卻很難。敵人進入益州不容易,益州自己人出去也一樣困難,這很大影響了益州北伐的質量。地勢險要成就了益州的政權,但是也同樣限制了他們進一步的發展。劉備帶兵攻打孫權,結果大敗,諸葛亮六出祁山,依舊不能攻克關中。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出入不便。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的凝聚力也明顯下降。而且作為外來者的劉備等人,益州本地貴族也矛盾重重。劉備一死,諸葛亮一去,留下一個劉禪和諸葛亮的傳人姜維,號召力明顯不如從前。因為連年的征戰耗盡了蜀國的國力,掐指一算益州連續13年的征戰,原本富裕的天府之國依舊顯得疲敝。

蜀國最初人口約有90萬,直到蜀國滅國人口還是隻有90萬。人口數量不到曹魏的1/6。而且單單靠益州就想成就霸業明顯是不可能的。而且相比人才來看,蜀國也只要諸葛亮和早死的龐統法正這幾個謀士可以排得上名號,曹操這邊謀士一抓一大把。所以無論國力還是人力,蜀國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


黃河口異客


諸葛亮未統一天下原因剖析:

首先:活的不夠大。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司馬懿卒於公元251年,沒把司馬懿熬下去。俗話說:司馬懿幹不過孔明,但是活過孔明瞭,這就叫躺贏。天下三分,終歸司馬家。

其次:歷史的運行軌跡,還沒到那個點。中國人辦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深知還沒到那個機點。

第三:諸葛亮不會當出頭鳥。孔明滿腹厚黑學,這點小道理深知肚明,保蜀地安蜀地是他的宿命,時至天下三分,假若劉備後他而崩,並且再多活20年,歷史也許會改寫。可惜劉備掛了,留下劉阿斗這個扶不上牆的傻缺貨,名正言順而事順,事順則功成天下定。孔明恨吶,他又不能篡位,不然“出師表”寫給誰看呢。他怕晚節不保,他更怕後人崛其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