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憐和同情?

木魚童鞋


白居易寫的這首《賣炭翁》,從內容上可謂是表達了基層勞苦大眾的艱辛寫照。

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詩作者目睹基層貧民百姓生活在飢寒交迫的困苦之中,更目睹了窮人為了活著要與惡劣的生存狀況抗爭。

整首詩詞看似是敘述的語調,可裡面影射出窮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對生存的吶喊。

尤其這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可不是嗎?雖然自身穿的單薄(無衣可穿),被凍的瑟瑟發抖,可心裡想著只有天冷“炭”才能賣個好價錢,才能脫手快?以此來安慰自己是最確切不過了;炭主人自己飢無所食,寒無所衣,還要把自己的勞功成果(木炭)成為他人(富人)的烤火之物,雖心存不甘,但又無可奈何。

這兩句的延伸思考,道出了在那個時代勞動者的心酸,窮者的可憐。


文都楊稼


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人值得可憐與深感同情。

然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待事情要一分為二,別虛情假意的偏袒一方。

每個朝代人們分工不同,貧富懸殊在所難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賣炭翁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時值深秋,可他卻自私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他是賣炭的,自然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價,想賺多點錢。

天寒地凍的時候,自己也可以在草蘆中燒炭取暖。可他有沒有想過,大多數買不起炭的窮人們該如何是好?

就如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似的,這能怨恨誰呢?別人的榮華富貴也不是憑空得來的,難道要取出全部家產與天下人平分這才合理嗎?

其實這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也與當朝統治者的政策與制度密不可分。

職業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收入來源的不均

。天道酬勤,自強不息才是正道。

在那個時代,多少人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

。由於古代的科舉制度,普天下的讀書人十年寒窗,刻苦攻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冰刀冷箭


為什麼賣炭翁不值得可憐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燒炭,拼盡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賣掉能換個溫飽。

但是用盡力氣燒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卻被宮裡的太監以"宮市"的政策一分不給的搶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來?

不知題主是否覺得他應該反抗才問這個問題,他單身一人,身無寸鐵,面對的是國家武裝,敢反抗,無異送死。

"宮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奪的一項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難道不應該同情和可憐嗎?


旁觀者嵐


白居易寫這首詩本就為了揭露“宮市”的腐敗,“賣炭翁” 只是受欺壓的眾多百姓中的一個縮影。不管是做為個人,還是當時社會底層的代表,“賣炭翁”無疑都是值得可憐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詩粘上來,我們慢慢分析,看看“賣炭翁”到底可憐在哪裡?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滿面塵灰煙火色” :

首先看看這賣炭翁的臉,都是常年燒炭燒出來的“煙火色”,此處突出了燒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溫下,連臉都燒變色了。

“兩鬢蒼蒼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說了,兩鬢蒼蒼說明已經上了年紀。但是為什麼上了年紀還要幹這麼累的活養活自己呢?可見沒有子嗣可以養老。為什麼沒有子嗣養老?很可能是戰亂死掉了。可伶吧!正好對應上中唐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當時席捲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很可能老人的兒子就是在這場戰亂中死掉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凍在風雪中賣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後你還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這麼冷……冷的天!這車碳,肯定不愁賣!” 為了賣炭,連自己的冷都顧不上了,可見生活是多麼的貧窮,估計連口吃的都沒有。而接下來就說到沒有吃的了。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此時日頭已高,應該是中午了。這時牛已經困了,可見來城裡賣炭的路比較遠,牛都走到沒有力氣了。老翁這時也已經餓肚子了,但是隻是歇息,沒有吃東西。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

半匹紅紗一丈綾,大概是多少價值呢?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看看老翁“宮使驅將惜不得” 就知道這筆買賣老翁是有多不樂意,無奈宮使得罪不起,最後只能強忍了。



被“宮市”強買了碳之後,此時站在風雪中,餓著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經泣不成聲,苦不堪言。

他不可憐,誰人可憐?


一葉淨心


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翁十分值得可憐和同情!先看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是一首敘事詩,講述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為了生活,在一個深山之中砍柴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煙火色的塵臉、發黑的十指與花白的兩鬢作對比,

寫出了賣炭翁的雖然年老,但為了生活卻不得不承受如此繁重的勞作之苦!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翁辛辛苦苦燒製木炭得來的錢用來幹什麼呢?用來買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糧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雖然身單衣薄,卻希望天氣寒冷,看似十分矛盾的心情,卻寫出了賣炭翁生活的極其悲慘!賣炭翁缺衣少食,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的錢上,雖然凍得發抖,卻一心希望天氣更冷!

“夜來城外一尺雪”,天公作美,賣炭翁喜出望外。“曉駕炭車輾冰轍”,天還沒亮,就冒著大雪,駕著炭車出發了。“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迎面騎著高頭大馬,耀武揚威的兩個人是誰?“黃衣使者”是太監,“白衫兒”是太監的“跟班“。“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手上拿著文書,口裡念著皇帝的敕令,吆喝著牛,把炭車拉向宮中!“

"宮使驅將惜不得”,炭車被太監奪走,雖然捨不得,卻又無可奈何。“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千餘斤的木炭,只換來半匹紅紗和一丈綢綾。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太監的殘忍和賣炭翁的悲慘!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 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購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宦官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分文不給,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白居易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宮市"的本質——統治者對百姓的掠奪! 賣炭翁是千千萬萬個受害者之一,當然值得同情!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賣炭翁是個值得同情的人,他是千百萬生活在底層的貧苦勞動者的宿影。作者的觀點也是同情的:滿面塵灰,兩鬢,十指黑,寫出了勞動的艱辛。可憐身上衣正單,從穿著上寫他的貧困。後又從行動上刻畫了他的艱辛,曉駕,人餓。後面兩騎使者的態度就揭示了老人受難貧困的原因一統治者的剝削欺詐。半匹紅綃一丈零就是一車炭的價值。無論哪個時代,絕大部分貧困者不是因為他們不勤奮,而是跟當時的社會制度有很大關係,我們對弱者都應該抱有同情心。


用戶名閒逸先生


我國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學過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對《賣碳翁》一詩中為了溫飽辛勤砍柴燒碳的老人十分可憐和同情。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提出白居易《賣碳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憐和同情的問題?,我們看看提問人的回答:

竊以為賣炭翁老頭心眼比較壞,大冬天只為自己多賺錢考慮,不考慮天氣冷了別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還有一人這樣回答:

賣炭翁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時值深秋,可他卻自私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他是賣炭的,自然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價,想賺多點錢。

為什麼會有些青年人這樣理解一首唐詩呢?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標新立異引起關注;二是三觀出了問題。

一個孤苦的老人,為了生活還要上山砍柴燒碳,為了能吃上飽飯,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能賣個好價錢有錯嗎?

哄抬物價的只有奸商,他們有錢,可以把碳囤積起來賣高價。誰見過農民囤積糧食,果農囤積水果哄抬物價的?

不是賣碳翁在個糟老頭子壞得很,而是你的良心壞了。。。


李冠朝


先來看看整首詩的意思:

賣炭翁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裡拿著文書嘴裡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捨,卻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尤其是這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和最後兩句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是何其的矛盾與悲傷,天寒地凍一場大雪老人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炭能賣個好價錢,也許家裡還有嗷嗷待哺的幼兒等著餵養,家裡正等著開鍋呢!抱著這樣的希望最後一車千餘斤的炭就換回了半匹紅紗與一丈綾,這與老人辛苦的勞動和滿懷期待與希望是何等的落差,老人的可憐,盡在不言中。





青裁桃鳶


查證《賣炭翁》中賣炭老人的最後結局

賣炭翁事件在當時的唐朝顯然是一個熱點事件,最後還驚動了皇帝,不僅白居易有寫詩記載,還有一位大文人—韓愈,也寫了一篇小短文進行了記載,文章名稱叫做《農夫毆宦》,下面一起來看看韓愈的記載。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湏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韓愈—《農夫毆宦》

文中寫到太監僅給了賣炭翁數尺絹,而後又向賣炭翁索取入城費,最後勒令賣炭翁用自己的驢車把木炭運送到宮廷內,賣炭翁大哭,把太監給他的絹又拿出來交了入城費,哪知那太監太賤,還不肯收,對賣炭翁說道:“要用你的驢車把木炭送到宮廷裡。”賣炭翁說道:“我有妻兒老小,都等著這車木炭賣了錢吃飯,如今一車木炭被你收去,我空手而歸,你還不肯,我只能和你拼命了!”說完就把太監痛毆了一頓,後來有官吏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當時皇帝唐德宗—李適,皇帝李適下旨罷免了這位太監,又賜給了賣炭翁十匹絹,賣炭老人的最終結局還是蠻意外的,但宮市制度並沒有廢除。直到後來的順宗皇帝—李誦,登基才廢除了宮市制度,李誦剛剛登基大赦天下,有頒發明文詔令,廢除宮市制度。


林鄉人剛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與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你們品味下這兩首詩的立意和情懷,哪個高哪個低?

竊以為賣炭翁老頭心眼比較壞,大冬天只為自己多賺錢考慮,不考慮天氣冷了沒炭燒的其他窮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也側面反映出農民階層不抱團不團結的思想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