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線”原為“十一段”

今天我們常提到南海疆域主要指南海諸島,即九斷線之內的各個島嶼。它位於海南島東面和南面海域,包括西沙群島、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含數百個由珊瑚礁構成的島、礁、灘、沙洲和暗沙。

“九段線”原為“十一段”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對於南海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後,置南海郡,即今日之廣東地區,實臨南海。

宋元之際的南海疆域基本與今天九段線所包含的區域一致,基本奠定了中國南海疆域的傳統。

明代重視海疆的維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應付對南海疆域的管轄。

清朝將南海區域分為四個島群,分別給各個島嶼命名,並詳細記錄的各個島嶼的地理形勢和資源分佈狀況。將南海歸於廣東管轄。

清朝海疆遼闊,資源豐富,北起北海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海岸線綿延萬里有餘。雖然很早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然而卻是或廢或興,且多為朝貢貿易,以宣揚國威為主,重在政治影響,缺少內在經濟利益動力的朝貢貿易導致了沿海貿易的滯後發展。

在近代,中國海疆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第一次鴉片戰爭,英法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關閉兩百多年的門戶,中國的海疆從此開始淪喪,洋人開始插手中國的沿海貿易,控制海關,把持關稅稅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重視海疆安全問題。

而真正引起清政府對海疆重視的是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崛起,軍事實力急劇增強,吞併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79年,日本又吞併琉球。



南海疆域的維護與“九段線”出現

1933年覬覦南海已久的法國在盤踞越南之後,妄圖佔領中國在南海區域的九座島嶼。由此產生了全國性的群眾抗議和反抗事件。南京國民政府由此開始聚焦中國的南海區域,捍衛自己的南海主權。在1934年12月21日,中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作出了審定中國南海各島嶼的華英島名的決議。

1935年1月審定公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包括島、沙洲、暗沙、暗礁及暗灘的名稱132個,第一次將南海諸島明確地分成四部分:東沙島(即今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今南沙群島)。

直到1936年白眉初著,北平建設圖書館發行《中華建設新圖》,其中第二圖《海疆南展後之中國全圖》,採用了用實線將中國的南海疆域圈定的畫法,也首次將南海的區域用確定的方式公諸於世,將位於北緯4度附近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作為中國最南端範圍線。在此圖中,白眉初所用的實線被置換為11個線段,這些線段被稱作“傳統國界線”。至此,南海領土國界線變得更為明確。

新中國成立之後,標誌南海的疆域的線段被保留下來。在1953年將原來的十一段線更換為九段線,去掉了北部灣和東京灣兩段。至此,“九段線”就成為今天我們在地圖上所常見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