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少有人提起二戰中蘇聯的飛機?

語無倫次之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二戰中蘇聯有一批很優秀的戰機,非常實用,只是沒有英美德飛機那麼精銳就是了。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的主力戰鬥機仍然是伊15和伊16。

伊15是老式的雙翼戰鬥機,機動性優秀但速度太慢,早已過時。

它根本不是德國BF109的對手,甚至在空戰中逃走都困難。

至於伊16還算是比較先進的戰機,但設計存在一定缺陷,同德軍主力戰鬥機性能有比較大的差距。

蘇聯飛行員想要駕駛伊16在空戰中獲勝,就必須有超過德國飛行員的技術和經驗。

當然,這是很困難的,誰都知道德國空軍飛行員很厲害。

好在,蘇聯航空科技方面,也並不落後世界,擁有相當的水平。

蘇德戰爭爆發前後,蘇聯很快開始淘汰老舊的伊15、伊16戰機,開始裝備先進的戰機。

這些戰機主要來自三個設計局,分別是:拉沃切金設計局的Lagg-3與La-5(La-7),米高揚設計局的Mig-1(Mig-3),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Yak-1(Yak-3)與Yak-7(Yak-9)。

其中,米格3是高空戰鬥機,作用單一,只是用於攔截轟炸機,性能有缺陷,很快退出現役。

然而,拉5和雅克1戰機,都是性能不錯的戰鬥機,足以同德國方面正面抗衡。

以拉5戰鬥機和改良的拉7 為例,性能相當不錯,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萬5000架以上。

西方認為,拉5和拉7屬於世界一流戰鬥機。

拉5和拉7具有優秀的機動性,便於生產也易於訓練。二戰蘇聯十大空中王牌,大部分就是駕駛這種戰機。

德國人曾經在在1943年繳獲了1架完整的拉5戰鬥機。他們在雷克林飛行測試中心同Fw 190A8和Bf 109G進行了模擬空戰,德國優秀飛行員在報告中寫道:

“相比早期的蘇聯戰鬥機,拉5FN在性能和操控性上取得了值得注意的進展,其在海拔3000米(及以下高度)的性能值得特別關注。不過該機的極速在任何高度上都比德國戰鬥機低,其在低空的爬升率完全可以和Fw 190A8及Bf 109G媲美,在3000米高度上的爬升率和轉彎速率完全可以與Fw 190A相比。拉5FN的副翼效率非常優秀,在空速450KM/H時,可在不到四秒完成一週滾轉,在600KM/H時,副翼承受的壓力就變得過大。


在1000米高度上,拉5FN在打開加力的情況下可以在25秒內完成360度的水平轉彎。由於發動機的優點,拉5FN非常適合於低空作戰。其低空最大速度可以與Fw 190A8以及打開加力的Bf 109G相比。拉5FN在加速性能方面是比較平衡的,在任何高度下的最大速度和的爬升率上,使用MW50加力的Bf 109G都比拉-5FN好。

俄國戰鬥機在3000米以下優於Fw 190A8,當面對拉5FN的攻擊時,你應該俯衝脫離。”

看看,這是很高的評價了。

至於雅克系列戰機,也是很強的。

一種說法是,雅克3的靈活性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不亞於大名鼎鼎日本零式戰鬥機。


薩沙


實際上,二戰中蘇聯飛機的戰鬥性能和其飛行員的作戰素質還是相當可以的,這在蘇聯/俄羅斯自己的影視劇中經常有體現。只不過咱們現代人看到的二戰題材電影,多數為西方出品,話語權在西方,難免會放大盟軍的戰績,刻意去忽略諸多蘇軍的優秀表現。

(下圖,二戰中唯一擊落過德軍噴氣式戰機的人——蘇聯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平均出戰兩次就擊落一架敵機,而他自己卻從沒被擊落過。

按戰績和效率比,這已經明顯超過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軍王牌飛行員哈特曼。然而,跟被“神話”的德國同行哈特曼比,闊日杜布的國際知名度明顯要低得多。而且,在闊日杜布的老家——烏克蘭的幾輪去蘇聯化浪潮中,昔日的蘇聯英雄竟然還被故意的淡化,甚至抹去)

此外,就是戰爭開始的頭兩年,蘇聯空軍確實沒能充分發揮作用。

早在巴巴羅薩計劃之初,蘇聯空軍曾經一度非常被動。

閃電戰的打法,讓蘇聯空軍措手不及,大量戰機給直接炸燬在了停機坪上,飛行員沒來得及實戰就被俘虜,塞進了集中營。僅開戰首日,1941年6月22號當天,蘇聯空軍的損失就高達2000架戰機,而德國空軍僅僅被擊落了38架。

之後沒多久,四千多架德國飛機就將擁有一萬多架飛機的蘇聯空軍幾乎打垮。僅用了幾周的時間,歐洲區域內的蘇聯空軍主力就被消滅殆盡,這導致,開戰的頭一年,在制空權上,德軍取得了絕對優勢,逼得蘇軍地面部隊節節敗退。

好在,沒有用太久,進入1943年,蘇聯空軍逐漸緩過勁來,開始在制空權上不斷向德軍發起挑戰。

畢竟,蘇聯自建國之初,就不管不顧的發展重工業,到了40年代初,工業基礎和體量還是相當大的。

此時,按量算的話,蘇聯擁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空軍部隊。戰爭爆發前,雅克系列戰鬥機、拉3戰鬥機、佩―2轟炸機等二戰中蘇軍的主力作戰飛機都已經開發出來,尤其是雅克系列戰鬥機,機動性非常好,一度成為了當時的蘇聯空軍的中流砥柱。這些新式戰機,在1944-1945年的反攻當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蘇軍王牌女飛行員利特維亞克·莉迪婭·弗拉基米羅夫娜——莉莉婭)

莉莉婭的戰機——Yak(雅克系列)

不過,即便是戰爭後期,隨著新式戰機投入實戰,加上美國“輸血”式的大量援助,蘇聯空軍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戰績,但跟前面兩年的“不堪”一平均,一下子就中和了。

比如,據資料統計,整個二戰中,擊落敵機超過100架的德國王牌飛行員共有107人,其中,102人的戰績是在蘇德戰場打出來的。數字擺著在這裡,想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小尷尬。

加之,在戰術理念和裝備上,蘇聯跟當年的西方,的確出現過一段時期內的明顯差距。

鑑於蘇聯特有的國情,蘇軍一貫注重軍隊的數量優勢而輕視質量環節。當然,這也屬於沒辦法的事兒,蘇聯面積那麼廣袤,首先得保持一定量的龐大軍隊才行,不然再往後更是無從談起,但實在是國力有限,那麼,數量自然是必須優先保障的。

然而,這種理念,卻嚴重影響飛行員的培養。這導致開戰之初,蘇軍飛行時長只有十幾個小時的菜鳥飛行員面對的,往往是在西線戰場上,早已身經百戰的德軍王牌飛行員。

不過,隨著戰爭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著實戰經驗的蘇聯飛行員,逐漸成了德國空軍極為難纏的夢魘。

此外,跟精工打造的的德國戰機比,蘇軍戰鬥機製作工藝粗超,比較湊合,雖然勁大、火猛,但論經典,還是差了一截子。

顯然,這還是俄國人向來崇尚的暴力美學傳統,加上戰時非常態狀環境促成的。所以,當年蘇聯戰機普遍壽命短、駕駛者的要求非常低,易上手。

畢竟,當年蘇軍大部分時間是本土作戰,利用主場優勢和戰爭資源,發動機壽命短甚至飛行員傷亡率高,都能用大國的體量給彌合過去。

所以,二戰中的蘇聯空軍,雖說也創造了不少經典,但整體上看,還是玩命靠“量大”拼上去的;加上西方主導的新聞及影視行業的選擇性塑造和演繹,在我們後人看來,難免會覺得,當年的蘇聯實在是太低調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提起二戰期間的各國的代表飛機,英國有“噴火”、“颶風”。德國有“bf109”、“me262”。美國有

“p-51”、“p-38”、“B-29”,日本有“零”。可當提到蘇聯,除非瞭解過蘇聯的飛機發展,真沒幾個答得上來的。要想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還得將時間往回撥.....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飛天的夢想:希臘神話裡的“伊卡洛斯”、文藝復興的達芬奇、中國的王莽等等等等……直到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才圓了人類的飛天夢(雖然早就有熱氣球和空艇了....)





飛機發明後,很快就在一戰上大施拳腳。飛機很快被用於偵查、戰鬥、轟炸。在這個時候俄國的飛機技術其實沒有落後多少(畢竟當時飛機就那樣)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此時的飛機制造技術出現了突飛猛進的變化。金屬蒙皮代替了帆布,金屬代替了木頭成為機身。在當時,主流的飛機分為“雙翼機”“單翼機”兩種。雙翼機的機動性能強大,但是雙翼機比起單翼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速度。

當世界各國的航空工業都在追求速度時,蘇聯的飛機設計局卻固化了,一直製造雙翼機。而且為了降低成本,減輕飛機重量。蘇聯人仍然使用木頭製造飛機(西伯利亞神木大法好)即使是有一些飛機設計師認為應該設計單翼機,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設計出來的飛機有著敦實的大頭,氣動外形太差。

(拉3被稱為飛行棺材)






就是由於這一點,開戰初期孱弱的蘇聯空軍根本打不過德軍的戰鬥機,許多的飛機來不及起飛就被在機場上摧毀。好在開戰後蘇聯調整了飛機的設計,製造了“拉”系列、“雅克”、“米格”“伊爾”等有名的不輸西方的飛機。甚至誕生了盟軍在二戰中殲敵最多的頭號空戰王牌——闊日杜布(而且打得都是德軍的王牌,含金量很高)







但是蘇聯二戰時期飛機不出名的原因不在於開戰時的狼狽,畢竟後期蘇聯的飛機已經完全奪去了制空權。蘇聯飛機真正不出名的原因還是西方的宣傳。西方拍的都是“不列顛空戰”、“中途島”、“珍珠港”這些西方國家的戰爭。然後描述蘇聯二戰的電影基本就是抹黑。(說的就是你,《兵臨城下》!)現代人哪裡有幾個人會去看蘇聯的資料片和紀錄片啊(軍迷除外)更不用說去翻檔案了。通過西方的輿論優勢,西方成功達到了抹黑蘇聯的空軍等(應該說是全方位的抹黑)。








如果是一個軍迷的話,其實不會有這方面的疑問。因為軍迷會去翻檔案或是查閱書籍資料。而且蘇聯飛機對中國的影響不小(蘇聯援助中國,有各種武器)不論抗戰、建國後,都有蘇聯飛機的影響。


作者球


因為蘇聯的飛機確實太噁心了,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基本上全部被消滅在機場了,後來美國援助時蘇軍並沒的飛機當成最重要的東西,蘇軍要的東西排在第一名的是大炮,第二名的是鋁,就是造飛機的原料,蘇聯飛機主要來源還是自造,蘇聯的工業能力生產飛機也是沒多大問題的,但飛行員太少太差,基本上就是給德軍送戰果的,二戰中德國的王牌飛行員全是產生在蘇德戰場,德國飛行員產生了擊落敵機500多架的世界紀錄,這個紀錄肯定永遠不也可能打破了。在種情況下蘇聯改變設計思路,生產了大批質次價廉的飛機,飛行速度機動性都沒問題,就是設計壽命嚴重不足,不用打仗也飛不了20個小時就得大修,可以認為就是一次性飛機,大批飛機都是剛學開飛機的學員開著,半數以上飛行不過三回就得被擊落,但能形成心理上巨大優勢,一天裡可出動上萬架次飛機,和德國飛機撞掉都不心疼的,損失是德軍數倍也賠得起。就是靠著大量的垃圾飛機奪下制空權,垃圾飛機吸引敵方火力,少數優質飛機給敵人殺傷,全世界空軍也沒這麼幹的,蘇聯陸軍損失世界第一,空軍損失也是世界第一(人員損失不大,本土作戰中彈就跳傘危險小的多)


海中巖haha


為什麼?因為西方人掌握了話語權,刻意打壓蘇聯的二戰功績和形象。


蘇聯的飛機技術雖然不一定是最強的,但也擁有獨立的完整研發體系,而且整體水平並不弱於美英和德國多少。



1941年的時候,蘇聯就能拿出速度超過630公里/小時的米格-3戰鬥機,這時候美英德日多數戰鬥機還在600公里/小時以下。


蘇聯戰鬥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製作工藝粗糙,機槍和電臺等關鍵設備經常生產跟不上,但這都是倉促應戰的結果,而不是蘇聯航空工業不行。



蘇聯空軍最大一個缺陷,就是飛行員訓練不足,還有戰術死板,這些是造成巨大傷亡的關鍵原因。比如,開戰時蘇軍戰鬥機居然還在搞三機編隊,這種編隊在轉彎時非常悲劇,左右兩翼飛機根本無法保持同速,但這東西居然搞進了條令。


還有,蘇聯戰鬥機和轟炸機經常被強行下令執行不合適的任務。比如讓戰鬥機去掃射裝甲部隊,讓轟炸機無掩護去轟炸德軍機場。結果就是在戰爭初期,蘇軍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飛行員。



但是蘇聯航空工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很快就拿出了更出色的戰鬥機,蘇聯飛行員也逐漸得到了鍛鍊。戰爭後期的空戰成績就好看多了。


蘇聯著名戰鬥機有米格-3,拉格-1,拉格-3,拉-5,拉-7,拉-9,雅克-1,雅克-3,雅克-7,雅克-9……能設計出這麼多型號,本身就體現出了航空工業的不凡實力。



而且,蘇聯戰鬥機的發展速度特別快,1942年、1943年、1944年每年推出的新式戰鬥機,性能都會有階段性飛躍,速度、機動性和火力一個比一個強。


相比之下,日本戰鬥機只有名稱好聽,飛行性能幾年都沒什麼大的長進。1945年,還拿595公里/小時的“紫電改”當最好的戰鬥機。



陶式防務評論


蘇聯軍隊在二戰前期缺乏優秀的飛行員,也缺乏性能突出的戰鬥機。一直到了二戰中後期,蘇聯才逐漸改變了空戰的頹勢,不過從飛機的性能來看,一直到二戰結束,蘇聯始終都沒能超過德國。蘇聯能夠贏得二戰的勝利,並不是因為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多麼強悍,而是因為蘇聯地大物博,戰略縱深和戰爭潛力都超過德國。



蘇聯軍隊在二戰中戰死的人數超過800萬人(包括被俘後死亡),而德軍的戰死人數只有300多萬(包括被俘後死亡),無論是空中戰鬥機,還是地面坦克裝甲車,蘇聯軍隊的損失數量都遠遠地超過德軍。特別是空軍方面,蘇聯在戰爭前期過分注重戰鬥機的生產速度,忽視了戰鬥機質量的重要性,這種生產模式直接導致了蘇聯戰機的平均戰鬥力低下。

按照蘇聯人統計的數據,蘇聯最優秀的飛行員,僅僅擊落了德軍62架戰鬥機。而德國空軍有107名飛行員擊落了超過100架戰鬥機,其中還包括多名擊落300多架戰鬥機的超級王牌。從雙方王牌飛行員的差距足以看出,蘇德雙方的戰機質量差距甚大。(德國的統計數據一向比較嚴謹,戰績的水分不會太大,不過德軍兩架戰機共同行動的時候,擊落戰機可能會被計入主機飛行員的戰績。)



德軍王牌飛行員哈德曼,從1942年底開始參加對蘇作戰,到了1944年8月哈德曼已經擊落了300多架蘇聯戰鬥機,平均不到兩天的時間,哈德曼就能夠擊落一架蘇聯戰機,而德軍中像哈德曼一樣的不止一個。這些德國王牌飛行員的出現,不僅因為德國飛行員優秀,同時也因為蘇聯戰鬥機質量差。當然蘇聯在二戰時期也有一些比較優秀的戰鬥機,例如蘇聯的拉7戰鬥機,就屬於二戰時期性能一流的戰鬥機。


拉7戰鬥機服役於二戰中後期,是歐洲戰場後期性能最好的戰機之一。拉7戰鬥機服役的時候,蘇聯軍隊已經在地面戰場取得優勢,開始對德國進行戰略反攻。同時美國和英國也開始籌備諾曼底登陸,蘇聯既能夠得到盟友的支援,又擁有了性能先進的戰鬥機,而且蘇聯的生產能力強大,完全能夠以數量來彌補質量,因此蘇聯在二戰後期牢牢地掌握了制空權,擁有一百多名空中王牌的德國空軍,反而在空戰中處處捱打,最後輸掉了戰爭。


軍武小咖


主要原因並不是二戰蘇聯沒有出名的飛機而是冷戰期間西方對於蘇聯的一貫抹黑,就像說認為蘇聯將帥戰勝德軍都是靠人海戰術,如果兵力兵器沒有優勢就不會打仗等等。

事實上蘇聯從國內戰爭結束後,就一直大力發展航空工業,尤其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在二戰之前,蘇聯有名的飛機有特勃-3轟炸機、斯勃快速轟炸機、,伊-15、伊-16和伊-153殲擊機。

伊-15、16和153是蘇聯著名的殲擊機大王波利卡爾波夫的傑作之一,是30年代蘇聯空軍殲擊機的象徵。伊-15是雙翼機,伊-16則是單翼機,伊-153則是它們的改進。

伊-15殲擊機最大速度460公里/小時,升限9800米,航程510公里,裝備1挺12.7毫米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各型共生產6519架。該型飛機有出色的機動性,1000米高度盤旋一圈需要8秒,爬升到5000米需要6分鐘,這在當時屬於領先水平。

伊-16殲擊機翼展9米,機場6.07米,機高2.36米,發動機功率775馬力,起飛重量1.81噸,最大速度525公里/小時,升限8700米,航程800-1200公里,裝備4挺7.62毫米機槍,各型共生產6555架。是第一種具有收放式起落架和變矩螺旋槳的高速單翼殲擊機,缺點是穩定性較小,難於操縱,需要飛行員有很高的駕駛技能。

伊-153在1938年研製成功,發動機功率1000馬力,起飛重量1.87噸,時速443公里/小時,4挺7.62毫米機槍,航程695公里,共生產3437架。

1936年11月,首批斯勃高速轟炸機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該型飛機裝有2臺M-103發動機,發動機單臺功率960馬力。飛機翼展20.33米,機長12.57米,機高3.48米,機翼面積56平方米,標準起飛重量7.88噸。飛機最大速度45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375公里/小時,升限7800米,航程2300公里。飛機乘員3人,裝備6挺ШKAC型7.62毫米機槍,載彈0.6噸。

按照當時的標準,這是一款第一流的雙發高速轟炸機。它採用了相當多的先進技術,諸如懸臂式上單翼佈局、可收放式起落架、全封閉式駕駛艙、可變距螺旋槳、發動機防凍裝置、座艙電加熱除霜設備、飛行員高空供氧系統、大功率無線電臺、完善的導航設備等。飛機大量採用半埋頭鉚釘,因而外殼光滑,整體外形簡潔流暢,很是有範!斯勃-2內裝ОПБ-1轟炸瞄準具及安裝在ТУР-8旋轉炮塔內的2挺7.62毫米ШКАС型機槍。各型斯勃-2在1941年4月停產前共生產6656架,在蘇聯空軍戰前裝備的轟炸機中比例高達94%!

二戰期間,蘇聯研製了多款新型飛機,它們為蘇聯空軍擊敗德國空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米格-3殲擊機、拉-5殲擊機、雅克-9殲擊機、伊爾-2強擊機、伊爾-4轟炸機、佩-2轟炸機、圖-2轟炸機等。只簡單介紹一下米格-3殲擊機

米格-3殲擊機在米格-1殲擊機基礎上加裝了副油箱、改進發動機冷卻系統、更新了螺旋槳設計、對機翼構造進行了改造、同時增加了飛行員的防護鋼板等。改進的新飛機在1940年10月29日首飛,並很快就獲得米格-3的正式名稱於1941年2月裝備部隊。“升級”後的米格-3在航程和速度方面均有所提升,火力則保留了米格-1的1挺12.7毫米УБС機槍(備彈300發)和2挺7.62毫米ШКАС機槍(各備彈375發)。各型共生產3322架。

米格-3最突出的性能是在7 000米高度可以達到640公里/時的最大速度,和同一時期出現的另外兩種單翼戰鬥機拉格-3和雅克-1相比,米格-3無疑具有最為出色的高空性能。而據蘇軍測算,米格-3在6 000~7 000米高度上對德軍的Bf 109E型和F型戰鬥機均佔有優勢。

總的來說,二戰蘇聯飛機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輸給德國空軍,當然可能唯一有欠缺的就是沒有戰略轟炸機。


榮華之武器堂


蘇聯對新聞採訪限制是很嚴格的,外國記者在蘇聯採訪受到比較多的限制。所以蘇聯空軍的作戰都是蘇聯單方面的宣傳,缺乏公開性。


蘇聯和德國空軍在蘇聯戰場上主要是消耗戰。雙方戰鬥機之間的技術差別不大。蘇聯戰鬥機型號之間沒有顯著的技術差別,拉式戰鬥機之間幾乎一樣,雅克戰鬥機之間也是一樣。蘇聯採用兩家設計局的產品大量生產,便於集中資源,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飛機性能上沒有什麼進步。

主要空軍強國都至少有兩個飛機公司。美國海軍有格魯曼、道格拉斯、沃特作為主要廠家。空軍有北美、共和、洛克希德、柯蒂斯、貝爾等飛機公司。英國有秀潑馬林、霍克、格洛斯特、德哈維蘭等飛機公司。德國有梅塞施密特、福克沃爾夫。


英美都有大量記者在前線參加報道,甚至搭乘飛機執行任務。官方也設立公關部門,公開發布照片、影片、文字報道。影響力深入社會。

戰後蘇聯與英美對抗,美英自然不會宣傳蘇聯的飛機。加上蘇聯飛機本身技術水平低,也無法和英美飛機相提並論。在英美裝備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時候,蘇聯還在退出拉-11螺旋槳戰鬥機。即使是米格-15,其技術含量也低於F-86 。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坦克的光芒太過耀眼

在蘇德戰場上,坦克之間的較量,如耀眼的陽光遮蓋了其他一切,讓人忘記了其它武器的存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庫爾斯克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人們的記憶中,這場會戰是目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坦克的榮光在這次戰役中可以說達到了巔峰。

可是,在坦克榮光的背後,又有幾個人記得。這場戰役中,蘇德雙方也投入了超過五千家飛機,並且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蘇聯空軍戰績不佳,不適合“光偉正”的宣傳

二戰中,蘇聯出色的飛機設計師們,其實也設計出了很多出色的戰機。如,雅克-1戰鬥機、雅克-3戰鬥機、米格-3戰鬥機、拉格-7戰鬥機、伊爾-2攻擊機等戰機在二戰時,都是世界上的頂尖作戰飛機。

可是一件武器,想要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除了自身武器先進外,武器操縱者的水平和素質也是決定性因素。舉個簡單的例子,狙擊步槍的精度再高,可是開槍人的射術不及格,也一樣打不到人不是。

二戰中,蘇聯空軍雖然也湧現出了像闊日杜布和莉迪亞·利特維亞克,這樣的王牌飛行員,但就總體而言蘇聯空軍的人員素質較差、戰鬥力不高,特別是前期尤為如此。二戰中,德國那些戰績兩三百架的空戰王牌,戰績幾乎都是從蘇聯空軍身上刷的。

戰爭中,為了鼓舞民眾士氣肯定要選那些取得優異戰績的部隊和士兵進行宣傳。蘇聯空軍戰鬥力不足,導致戰績不好;而戰績不好,曝光率自然也就低;連帶著作為空軍主戰武器的戰機也少被提及。

美國及西方的打壓

二戰之後,很快世界就進入了美蘇冷戰。為了凸顯自己打壓對手,美蘇雙方都大力誇耀自己在二戰中的豐功偉績,並盡最大可能貶低對手。就這樣,美蘇兩國鬥了四十多年。

最終冷戰以蘇聯解體,美國笑到了最後結束。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美國作為勝利者,自然要大肆宣揚自己,並打壓曾經的對手。貶低或者“遺忘”蘇聯研製的武器,也是美國“鞭屍”措施的一部分。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機,也受到波及,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就到這裡,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俄羅斯新拍的二戰電視劇《殲擊機大隊》很好演繹了蘇聯空軍一支戰鬥機飛行部隊的戰鬥生活。戰機應該是雅克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