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過了小年,離過年就更近了,這時候陸陸續續的都開始返鄉回家過年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歌詞在此時顯得格外親切。有的人盼望著過年,但也有很多人發愁過年。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小時候盼望著過年,能穿新衣、吃好吃的,玩鞭炮。可是長大後一到過年就發愁。沒結婚的,怕七大姑八大姨問婚姻大事;上學的孩子,怕親戚們問起考試成績;工作後,又怕別人問起工資和存款。好像人人都患了“過年”恐懼症。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為什麼大家害怕過年呢?一方面不想面對親戚們的質問,二來越來越多的人現在的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過年法定總共休息7天,回家路上跑去頭、跑去尾,只剩下三兩天,全奔波在路上了。即便早早回家,幾天應酬、走親戚下來也累得夠嗆。

另外,不論農村還是城市,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親戚們之間的親情是越來越淡了,早已找不回上世紀90年代的那種感覺了。也許是快節奏的生活,讓大家都無暇顧及彼此,時間久了情感便淡了;也許是現實發展所迫,大家開始只顧自身、自私自利的結果。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談及這裡,作者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語來。叫“窮不走親,富不回鄉”。眾所周知,古時候流傳下的俗語,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看似簡單,其背後必定有著深刻道理。

“窮不走親”,從字面上看就是如果一個人很窮的話,最好不要走親戚。小時候也許不理解,如今閱遍生活才深知此話背後的含義。任何時代,任何時候,任何人物大多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人的,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可以說是人的本性。

窮人走親戚不僅不受人待見,遭受冷眼,更有甚者有錢的親戚還會誤認為你這是藉故攀親。由此貧富差距大的親戚最後大多會失去聯絡,在農村也叫做“斷親”。

另外,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大多人還是礙於面子或者甚至看著手中的禮物,會很開心的待人接物。但其背後的心思和說道,確是很難捉摸的。也許表面上客氣,背後卻根本看不起這門窮親戚,如此思來,也是令人極悲。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所以說,人在沒錢和落魄的時候,越不能攀親帶故,只能想辦法自救。想辦法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不要總想著別人的幫助。不發達的時候,即便親戚也都看不起,何況路人?

與之相對應的“富不回鄉”,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很有錢,或者一下子有了錢爆發了,就不要回老家了。這句話又該怎麼理解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借錢的人。這時候拒絕的人,往往會用自己也沒錢來推脫。這時候如果大家都知道你有錢的話,那就難辦了。如果不幫,就會得罪人;如果幫了,後期親戚朋友知道你有錢,大多也是不還的,這時候可能還會撕破臉,比得罪人還嚴重。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另外即便錢給錢了,還有個多少之分。借出去的多,親戚朋友不還,自己損失大;借出去的少了,親戚門大多也是不滿意的,背後裡還會說出些不好聽的話來。

所以說,借錢這事,借與不借都是錯。相比損失還是不借的好。因此古人就總結說“富不回鄉”,用不見面來規避這種風險,其實也可謂一高招。

“富不回鄉”,最典型的一個反面例子就是前幾年紅極一時的“大衣哥”。

大衣哥憑藉自己的本事和天賦,在農民歌友會上一舉成名,後期更是出臺多個節目,達到了名利雙收,可以說是暴發戶的典型代表。

農村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過年了,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他出名後,花了十幾萬給村子裡修了馬路,本來是大家都應感激的一件事。然而村民都不買他的賬,還嫉妒他掙的錢很多,給村民貢獻少。人性如此,夫復何求?

其實,對於“大衣哥”來說,幫是村民的福分,不幫也是自己的本分。記得記者採訪一個村民時,村民還說,“他應該給村子裡每個人配一輛小汽車”,作者看後非常痛心。

讀者們,關於“窮不走親,富不回鄉”,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