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就2这调调


张廷玉可谓是三朝元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照说张廷玉在雍正皇帝时代可谓是最受重视,完全是雍正皇帝最信得过的人。在雍正在位的时候,张廷玉自始至终都是汉族大臣的第一人。

在雍正皇帝死后,张廷玉还获得了配享太庙的特殊待遇,这个待遇非常了不得,这表明只要满清王朝不灭亡,那么张廷玉就可以跟着满清的列祖列宗共同享受香火。在整个满清王朝200多年历史中,只有张廷玉这一个汉族大臣获得过这个待遇,其他的大臣例如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没有获得过这种待遇。

不过到了乾隆时代,情况有所不一样了,张廷玉本来是雍正遗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当时也是权倾朝野。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主要是在雍正皇帝时代受信任,到了乾隆时代,自然有他自己的人,不愿意再用张廷玉这样的老臣,所以张廷玉在乾隆朝的情况就非常的微妙了。张廷玉也感受到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就提出了告老还乡。

本来告老还乡好好的,张廷玉又要皇帝给他写配享太庙的保证,因为现在乾隆皇帝对他并不那么好,他怕自己死后进不了太庙。乾隆皇帝勉强写了,张廷玉派他的儿子去谢恩,这让乾隆皇帝相当的恼火。因为在乾隆皇帝看来,我给了你这么大的恩德,你自己不来,居然派一个儿子来,太不像话了。所以乾隆又派人去查张廷玉的家,好歹没查出什么来,但是还是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取消了,同时削掉了他的伯爵爵位,把张廷玉弄得很郁闷。后来张廷玉死了之后,乾隆觉得做得有点太过分了,所以又把张廷玉弄进太庙去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乾隆打击张廷玉,并不是因为张廷玉年老昏聩,也不是因为张廷玉犯了什么错误,而是乾隆故意找茬儿收拾张廷玉。不管张廷玉怎么做,都躲不过去。乾隆为何这么做呢?

因为四个字:帝王心术。

大家都知道,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两朝的老臣、重臣,深得康熙、雍正的重用,尤其雍正,把张廷玉倚为股肱,死前竟然留下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整个清朝300年,张廷玉是唯一被皇帝恩允配享太庙的汉臣。

而且,张廷玉还是雍正给乾隆留下的托孤之臣。可以说,人臣可以获得的荣耀,雍正已经全都给了张廷玉。那么,接下来,乾隆皇帝还有什么可以给他的呢?

在帝王心术中,第一,前朝的重臣必须逐渐加以清洗,直至全都换上自己亲手提拔的人——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数不胜数,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二,皇帝驾驭臣下,必须依靠“二柄”(韩非子语),一为“赏” ,二为“罚”。当赏无可赏之时,就只剩下罚了。

乾隆收拾张廷玉,无非是出于以上两点。

乾隆怎么找张廷玉的茬儿呢?

乾隆初登基,张廷玉就感觉到了,这位新皇帝并不打算继续重用自己了。张廷玉的意见,基本不会被采纳。张廷玉在宦海中一生沉浮,当然懂得进退之道。于是,他就以自己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为借口,要求告老还乡。

张廷玉的意思是,既然您觉得我碍事儿,那我主动辞职总可以了吧?

可是乾隆并不想就此放过他,于是趁机找茬儿,把张廷玉一阵训斥:你伺候了我爷爷,又伺候了我爹,怎么轮到伺候我了,你就不干了呢?你瞧不起我吗?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跟一个故意找茬儿的人讲道理。既然乾隆不让退,那就不退了呗。张廷玉继续当差。

为什么乾隆不放过张廷玉呢?因为还有一件事让乾隆如鲠在喉:雍正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以为,雍正对张廷玉有点过分优待了。更关键的是,张廷玉只会感恩雍正,却不会感恩他乾隆,但这件事情却要由他去做。

乾隆越想越生气,就继续找张廷玉的茬儿。

其实,配享太庙这件事,也是张廷玉晚年最看重的一件事。眼看着乾隆不断地找他茬儿,他非常害怕“配享太庙”的事儿没了影儿。于是,他专门找到乾隆,提醒乾隆,这件事是先帝雍正允下的,你可不能违背先帝遗愿啊?

乾隆一听就怒了。怎么着,这是来讨债吗?这是不信任我吗?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还是向张廷玉保证:你放心,先帝答应你的事儿,我不会改。

可是张廷玉仍然不放心,他要求乾隆写一个保证书。

仔细想一下,晚年的张廷玉也是很有意思的,竟然逼着皇帝写保证书。乾隆虽然生气,可是面对这么一位行将就木的老臣,总不能杀了他吧?于是,只好写了保证书。

当然,写了保证书,并不能证明什么。此后,乾隆有找过张廷玉的茬儿,甚至把他的配享太庙的资格取消了。但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乾隆的意思是,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已经取消了;此番能够配享太庙,是我的恩赐。


趣谈国史


张廷玉在雍正朝位极人臣,是红极一时的庙堂第一人。奈何雍正寿命不长,一代天子一代臣,乾隆登基后,他和乾隆的关系就及不上雍正了,只是张廷玉从康熙朝开始,到乾隆朝已经是三朝元老,一直以忠勤清正睿智著称,所以乾隆初年还是君臣和谐的样子,可问题是张廷玉年纪大了,就和严嵩一样,脑子转不过来了,不能揣测圣意了。

申请退休太心急

张廷玉第一件事办的不漂亮是申请退休。当时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一次君臣谈话中,乾隆关心张廷玉的健康状况,张廷玉趁机说自己年老体衰,试探的提起了退休。乾隆当时让他先回去,自己想想。

之后乾隆给张廷玉写了个谕旨,这份谕旨典型地体现了乾隆的风格,说:

“(张廷玉)盖人至年高,阅岁经时……召见之顷,细加体察,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

先说张廷玉年纪大了,自己看着再让人家打工过意不去,又说实在舍不得让张廷玉离开自己。按我们这说法就是乾隆这人阴阳着,把所有道理都握在自己手中,永远处于进退自如的正确之地。

乾隆这道谕旨,反倒需要张廷玉好好应对,他应该善加揣测,然后表示自己年老体衰但是不远离开皇帝身边,希望继续留在皇帝身边尽忠尽责。如此一来,乾隆再来表示张廷玉真是个忠臣,自己更应该关心老臣的身体,特许他荣归故里。这很显然是乾隆打的小算盘,就成了君臣一番佳话。

可是张廷玉快八十岁的人了,实在急的想跑,根本没明白乾隆的意思,就以为是默许了他的请求,赶紧上奏谢恩,并表示自己明年春天就回乡。乾隆一看张廷玉这样也没办法了,便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和善意,赐给张廷玉许多钱财,并说等十年后两人再见面叙旧。

逼着乾隆表态让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这第一件事办的不太漂亮,但看起来也是善始善终,但第二件事办的就有点急躁了。这张廷玉在家思来想去,又想起一件事来,就是自己死后还能不能得到配享太庙的荣誉?

太庙是皇帝家的祖庙,一般人根本甭想,但皇帝为了表示对臣子的褒奖,有时候会拉上那么几人进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的祭拜。张廷玉有资格配享太庙吗?有!雍正为了褒奖张廷玉,早就发话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让张廷玉担忧的是,现在当家做主的是乾隆,而非雍正,而且在乾隆的谕旨中也没宣布这件事,自己要是就这么回了江南,万一乾隆把这事忘了怎么办?到时候自己退下了,在朝中自然没有了影响力,也就没办法让别的大臣给乾隆提醒了。兜兜转转,张廷玉还是担心乾隆把这事给他忘了,于是张廷玉豁出老脸,进宫找上乾隆,跪在地上哭着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乾隆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虽然顾忌对方是三朝元老,给张廷玉又写了一个恩准其配享太庙的谕旨,但是乾隆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张廷玉得了谕旨是安下了心,乾隆却心里堵了。于是乾隆写了首意味深长的诗,说你跪在我面前,求我给你保证,难道你就这么不信我?先皇的遗诏我当然会遵守。我特准你像刘伯温那样既退休又配享太庙,你难道以为我会像李世民一样亲手给魏征写碑文,然后亲手砸了它?我并非尧舜之君,不知道谁又配得上像皋契这样的大臣?以后历史怎么评价我们君臣,还是随他的便吧!

谢恩竟让儿子去

乾隆这话已经说得相当不客气了,而且隐隐有搞事情的意思。可是紧接着张廷玉又一件事办砸了,他竟然看不出这首诗到底预示着什么。按理说皇帝破例施恩,张廷玉应该在次日一早就跑去谢恩。可是张廷玉竟然觉得累没起,让儿子张若澄代他到拱门谢恩。

当乾隆起了个大早以为要接见张廷玉来谢恩时,发现来的竟然只是他的儿子!这下乾隆压不住火了,难道张廷玉竟然丝毫不念君臣之情,要了谕旨之后就和他形同陌路,连来谢恩都不来了?乾隆命军机大臣写旨,告诉张廷玉什么才叫回奏。

当日在军机处办事的一个大臣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他和张廷玉关系很好,明白乾隆这次火气很大,就赶紧差人去给张廷玉报信。可是接下来张廷玉又办错事了!

还没接旨就请罪

张廷玉得到汪由敦传来的消息后,第二天一大早就不顾体衰跑到宫中口头谢罪。这件事张廷玉又办错了!因为军机处的旨意还没下呢!当天下午乾隆让拟的旨,所以还没传到张廷玉府上,可是张廷玉第二天一早就跑来了,这让乾隆怎么想?这就是朋党!有人给张廷玉传消息了!

于是打击了十几年朋党的乾隆,发现居然还有人敢这么通风报信,他当着张廷玉的面痛骂一顿,回头又写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

上面写第一他让张廷玉退休,还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竟然不自己来,明显是视此“莫大之恩”为理所当然,和当今皇上也就是乾隆自己没关系。既然如此,那以后张廷玉自然就和当今皇上没关系了。第二张廷玉要乾隆写保证书,明显信不过他,所以他很生气。第三张廷玉急于退休,是对新皇帝没感情也不够忠诚,急着回家只是为了保全身家。第四张廷玉头一天不来谢恩,第二天却早早跑来,明天是有人泄露消息,张廷玉临走前在军机处还安插亲信,实在阴险。

不过乾隆骂完之后,昭告天下后觉得神清气爽了,也表示这几大罪虽然很严重,但自己看在张廷玉三朝元老的面子上,也就不加追究了。

撞上乾隆的枪口上

本来张廷玉马上在次年春天就要启程了,正好这时候乾隆长子永璜去世,而张廷玉曾是永璜的师傅,有师生之谊,必须参加丧礼。等到丧礼结束后,张廷玉再上奏乾隆,表示自己要马上启程了。

这下子可撞到乾隆的枪口上了,乾隆正痛失爱子,张廷玉这时候出来说自己要走。乾隆大骂张廷玉在永璜刚过初祭丧服未除就要走,这是不忠的表现。于是乾隆下旨,说张廷玉没有丝毫忠心不配进太庙。他张廷玉在雍正朝也就是称职的秘书,在乾隆朝更是毫无建白。之所以对他一再姑容,只是念他资格老,做做样子而已。在最后乾隆还把历代配享太庙之臣的名单送给张廷玉,问让他自己回奏配不配享太庙,这个配享的资格自己还想不想要。

张廷玉只好回奏说自己不自量力,不配进太庙,皇帝这番话如雷贯耳,彻底把他惊醒了,自己没开疆拓土,也没治国治民,如果让他进了太庙还不得惊扰了历代皇帝,所以请乾隆下旨除了他的配享,并治他的罪,自己才能心安。

于是,大会一致通过张廷玉不应配享太庙,赶紧回老家吧。

又遭祸端

张廷玉这么尴尬的回家后,他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被参,当年竟然在母亲去世后还为了挣点“考试补贴”,瞒着母丧消息赶考。朱荃和张廷玉关系又不一般,朱荃当年是受了张廷玉的举荐,后来又结成儿女亲家。于是在处理了朱荃后,乾隆就想起了张廷玉后,命他老实交代,不仅举荐这样的人,还与其结为儿女亲家,是什么心思?很快,乾隆就下旨收回对张廷玉的所有赏赐,以示惩罚。

可是,乾隆让钦差大臣德保去收回赏赐时,竟然偷偷让其抄了张廷玉的家,并且借查找皇帝赏赐的字画的名义,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但是张廷玉谨慎一生,没让德保抓住意思把柄。之后变收回赏赐为抄家的罪名自然按在了德保的身上,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乾隆还是穷追猛打,又痛骂张廷玉一顿。

从此之后张廷玉心灰意冷,日日枯坐在家,终日不发一语,在家苟活五年之后终于死了。消息传到朝廷,乾隆又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罪过,仍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一开始打击张廷玉,完全是被张廷玉气的,但是碍于君臣情面不好做恶人,随着张廷玉步步走错,乾隆终于正大光明的撕破脸,还趁机借题发挥,想要抄家弄死他,顺带还打击了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最后在张廷玉死后再让其配享太庙。这样一来恶人让张廷玉做了,乾隆却打击了朋党。


邯郸醉


文字太多,只能乾隆即位说起: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张廷玉的政治地位大不如前了。显然,乾隆皇帝对前朝重臣也是有点戒心的,鄂尔泰与张廷玉同是雍正朝重臣,由于二人居高位日久,权力相若,一满一汉,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朝中文武诸大臣多结党:埋堆,互相功,攻讦,是以汉人依附张廷玉,满臣则多依附鄂尔泰,一般来说,乾隆也担心帝王大权旁落,影响其:乾纲独断,的威严,每到这种时候就会惹来最高统治者的扫荡,杀其威风,灭其党羽,以免曰后为患!鄂尔泰死后乾隆对他的党羽进行开刀!对张廷玉派系也有镇慑作用。只是因为张廷玉自知身为汉人,很懂的做官之道,并不是像鄂尔泰那样放肆,张廷玉为人比较谦恭谨慎,所以乾隆没拿他来开刀,但已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因此,聪明的张廷玉已不断地示意家人亲属,各以事由先后辞官回家,他自己也屡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张廷玉深知,以他的前朝地位,要想继续在京城和新君乾隆身边十分非常危险!!这只猛虎每时每刻都会伤害自己!于是他决定:乞休,回老家。


茹叔敬


如果不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真想说一句:乾隆丫的就是一个精神病!

在说乾隆打压张廷玉之前,先来讲讲张廷玉这个人。

在清朝的三朝元老并不多,能够横跨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以汉人身份成为三朝元老,死后配享太庙的,估计是独一无二的。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应该算是清廷高级长官,然而张廷玉的发迹却并非全部依靠父亲的恩荫,年仅二十九岁的张廷玉就考中了进士,再加上他父亲的影响,康熙皇帝将张廷玉调到南书房。

很多人对南书房可能并不太了解,在《鹿鼎记》中南书房好像就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康熙亲政之前,清朝有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为了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南书房也是康熙一朝重要的权力机构,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张廷玉就能够进入权力中枢,不仅是其父亲的恩荫,也跟他自身的能力有关系。

张廷玉一直作为康熙的贴身秘书到四十五岁,第二个官职直接就是二品的礼部侍郎,45岁官居二品在清朝是相当不容易的做官成绩了。

然而张廷玉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雍正皇帝即位后四个月,就提拔其为礼部尚书,雍正四年晋升文渊阁大学生户部尚书,雍正设立军机处后,第一任首席军机大臣就是张廷玉。

作为一名汉族大臣,有此殊荣应该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雍正这样一个皇帝,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对臣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对读书人并不是很友好,这对于文秘工作的张廷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张廷玉依然依靠自己勤劳的工作能力,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工作狂,能够得到雍正的认可,说明张廷玉也是卖了老命了。

雍正表面上看起来薄情寡义,实际上骨子里真的很重情义,比如在追封康熙的庙号上,雍正力排众议,坚持康熙对清朝有再创之功,尊为圣祖皇帝,对于张廷玉,雍正也曾坦言:“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个皇帝能够抛开君臣论亲密,可见对张廷玉的认可。

雍正在政治遗嘱中对汉族大臣张廷玉的身后事政治荣誉给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和政治待遇:“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洵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遗诏》

在清朝能够入选太庙的,那都是对清朝立有大功的人,能够入太庙者寥寥无几,因为一旦入选太庙,就可以受到爱新觉罗家族的朝拜,连一半的铁帽子都不能进入,张廷玉一个汉臣能够进入太庙,张廷玉的这种待遇有清一代再无第二。

在雍正朝如此受到重用的一个大臣,到了乾隆朝竟然受到各种打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打压,历史上早有定律,但是张廷玉的身份并不允许他能够威胁到皇权,充其量不过一个忠心耿耿的打工仔,所以这一点根本就说不通。

张廷玉得罪乾隆是因为,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皇帝可能是出于沽名钓誉的理由,怕别人说他亏待前朝重臣,就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

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告老还乡,这次乾隆批准了张廷玉的辞职申请,然而这个时候张廷玉却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

意思就是让乾隆给一个承诺,让张廷玉死后可以遵照雍正的遗嘱,乾隆当时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结果第二天因为张廷玉没有亲自入宫向乾隆谢恩,而是派遣了他的儿子前来,这让乾隆大为恼火,随后就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后来因为其他案件,乾隆又将赐予张廷玉的东西全部追了回来,导致张廷玉晚年郁郁而终。

很多人认为是张廷玉晚年犯了老糊涂,竟然去向乾隆要承诺,所以激怒了乾隆。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精神病,前脚答应的事,后脚就能反悔,本身就反复无常,张廷玉跟他要承诺,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一个八十岁的老爷子都不让辞职,为了自己的名声,这不就是要人命嘛!

乾隆大概是由于人生太顺的原因,渐渐产生了一种逆反的心理,前人说往东,我就必须要说往西,总之是要拧着劲的来。

比如鳌拜案件,关于擒拿鳌拜一事,康熙晚年的时候想起来都感觉有点对不起鳌拜,到雍正的时候,给鳌拜平反了,结果到乾隆的时候,乾隆又说:"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等于是不把他爹说的话当回事。

关于评价人物,乾隆办的最操蛋的事就是对李卫的评价,李卫是雍正最为信任的重臣之一,乾隆时期不中用也就罢了,李卫在乾隆五年去世的时候,乾隆说:“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等到乾隆晚年的时候,对李卫的评价就变成了:“并非公正纯臣······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这就是反复无常的表现,张廷玉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不要一个承诺,怕是没有好下场,事实证明张廷玉并没有看错人,乾隆就是这个德性,张廷玉还没死,就宣布不让他配太庙,寒人心寒到这个程度,当真也是不容易。

当然,最后乾隆迫于沽名钓誉上的压力,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了,毕竟这是你承诺过的,说到底还是张廷玉胜利了。


史论纵横


乾隆为什么要打击张廷玉?表面原因是不亲自谢恩、皇子刚死就想走等,但实际原因:刚开始张廷玉办事能力强悍,乾隆舍不得让他走;最后让张廷玉退休,但因为乾隆帝好大喜功、爱面子。

张廷玉办理能力强悍的表现

1、张廷玉是康熙39年(1700年)进士,第一个职务是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即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上书房),一直到康熙46年(1707年)因父亲张英去世而以父忧辞官回去。

考中进士,就进南书房,这可不简单!

2、雍正帝对张廷玉非常重视、大力提拔:雍正帝即位前,父忧结束后张廷玉的职位是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康熙帝刚死、雍正帝刚即位,雍正帝就提拔张廷玉为礼部尚书坐正;

雍正元年,张廷玉再次入值南书房,加太子太保;

雍正4年,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

雍正5年,文华殿大学士;

雍正6年,保和殿大学士;

雍正7年,加少保衔

雍正8年,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二人进入首创的军机处,并制定军机处制度;

雍正13年,雍正帝去世,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从雍正4年到雍正8年这4年里,张廷玉每年都升官,可见雍正帝对张廷玉的倚重。


3、乾隆帝也很重视张廷玉:乾隆帝刚即位,即任命张廷玉为总理大臣,授予一等一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爵位(雍正时已经授予张廷玉了,乾隆为什么还给,不明白);

乾隆2年,乾隆授予张廷玉拜他喇布勒哈番(都尉)爵,并和鄂尔泰一起被封三等伯爵;

乾隆4年,加封太保衔,并免除张廷玉凌晨入朝,酷热和风雪时也不不必入朝;

乾隆11年,因为张廷玉入宫需要有人搀扶,加上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去世,乾隆帝让张廷玉次子张若澄入值南书房——简单说就是为了搀扶张廷玉入朝。

4、雍正帝说:

“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张廷玉:《澄怀园语》卷一

“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

《清史稿 张廷玉传》:


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康熙时刚中进士,就能入值南书房;雍正时大力提拔;乾隆时同样重视。

乾隆帝和张廷玉冲突历程

1、乾隆13年张廷玉要求退休,乾隆不肯。

乾隆帝认为从祀元臣不能退休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张廷玉认为宋朝和明朝就有从祀元臣退休的先例:


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乾隆帝反驳诸葛亮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于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

张廷玉反驳诸葛亮时战乱现在太平:


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

乾隆帝耍赖我就不放你走怎么着:


是又不然。皋、夔、龙、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巨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亦不当言去。
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朕谓致仕之义,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2、乾隆14年冬张廷玉再次要求退休,乾隆帝批准在乾隆15年开春时让张廷玉回老家。虽然乾隆帝为张廷玉减省了很多事务,也减少张廷玉入宫议事的次数,但张廷玉还是难以支撑,再次提出退休:


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于江宁迎驾。

乾隆帝同意了,但张廷玉怕乾隆帝因为他提出退休而反悔不让他死后配享太庙,于是就要求乾隆帝写下契约书,让乾隆帝很是不快,但乾隆帝还是用诗来表达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结果张廷玉又没有亲自来谢恩,而是让儿子来,乾隆帝发怒。汪由敦在乾隆帝责问张廷玉诏书没有发出前又通风报信给张廷玉,让张廷玉亲自来谢恩,导致乾隆帝发现汪由敦通风报信的事情。最后张廷玉被削去伯爵,以大学士退休,但还被允许配享太庙。


3、乾隆15年2月,张廷玉按照乾隆帝批准计划提出回老家,却碰上皇子安定亲王死,乾隆帝因此大怒,让张廷玉拿着配享太庙名单考虑自己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被逼上书罢去配享资格,得以免治罪回老家。

4、乾隆20年3月,张廷玉去世,乾隆帝依然遵守雍正帝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从上面可以看出,乾隆帝第一次拒绝张廷玉退休,是因为爱惜张廷玉的办事能力,不想让张廷玉走;第二次同意张廷玉退休,但却因面子问题(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张廷玉5年前入宫已经需要人搀扶入宫了,不亲自谢恩也是合情合理,毕竟人老了行动非常不便)。张廷玉遵守原定计划回老家休养是计划,安定亲王去世是变化,乾隆帝因此大怒也是面子问题。真是应了一句话:

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领导一句话!

综述

张廷玉是一个很有办事能力的人——周敏勤慎。周,考虑周到;敏,即聪明;勤,勤劳;慎,小心谨慎。

张廷玉经历三个皇帝:康熙帝能力强悍,见识多,为人宽容;雍正帝严肃认真又勤劳;乾隆帝,好大喜功,爱面子,中庸之才。

张廷玉和康熙帝共同的特点是周敏慎;和雍正帝的共同特点是勤慎;和乾隆帝没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张廷玉在康熙,尤其是雍正朝得到重用,而和乾隆帝却闹翻的原因——没有共同的特点和价值观。

那拉氏杭州短发,说明乾隆帝不周;乾隆帝写诗数量最多,但著名的一首都没有,说明不敏;勤字,用不到乾隆帝身上;慎,就难以在乾隆帝身上找到了。

张廷玉入朝都需要儿子搀扶,如此都坚持了3年,在提出退休时,乾隆帝还强留,是为不周;

张廷玉怕乾隆帝因为自己退休而不得配享太庙而请求约定导致乾隆帝不快,是为不宽容;

张廷玉因行动不便派儿子来谢恩导致乾隆帝大怒,又因汪由敦通风报信而怨怒张廷玉,是为不宽容;

张廷玉按原定计划回家被乾隆帝以儿子刚死责骂,更是不周、不慎、不宽容的表现。


总的来说,乾隆帝如此打击张廷玉,完全是乾隆帝自己好大喜功、爱面子的原因。

最后说下《雍正王朝》中关于张廷玉的一些错误:

1、九龙夺嫡时,张廷玉就是左侍郎,并不在南书房行走,不能和佟国维、马奇等并列,也不能经常在康熙帝身边,更不会成为康熙帝临死前拔乱扶正的大臣。对雍正帝有拥立之功的只有两个人:内有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外有川陕提督的年羹尧。

张廷玉真正被重用是在雍正朝。

2、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并没有在雍正元年的恩科考试中被杀。雍正十一年张廷璐还是江苏学政,被雍正帝命令和张廷玉一起回家祭祀被列入贤良寺的父亲张英。雍正恩科被罢官的是电视剧的副主考李紱。并且时间是康熙60年的科举,并非恩科。康熙61年康熙帝才死,雍正帝才即位。雍正元年雍正帝才恢复李紱的官职。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张廷玉,字衡臣,所以在《雍正王朝》里,康熙一直叫张廷玉为衡臣,张廷玉在清代历史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配享太庙,清代太庙除了那些亲王室宗,总共有十三位,只有张廷玉是唯一的汉臣。

张廷玉出自安徽桐城张氏,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重臣,官居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十一年,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张廷玉就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康熙四十三年,就进入了康熙的南书房。

康熙每次出游的时候,经常带着张廷玉一起,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出任礼部侍郎,从二品。康熙六十年,出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雍正十分器重张廷玉,原因有两个,第一,张廷玉能力很强,第二,张廷玉之父张英还是雍正的老师。

雍正的很多诏书,谕旨就出自张廷玉之手,十二月,张廷玉被任命为礼部尚书。雍正元年九月,担任户部尚书。雍正六年,张廷玉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可见雍正对张廷玉何等的器重。

我们知道,清代有一个机构很重要,那就是在雍正七年所设立的军机处,而军机处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张廷玉来拟定的。也就是说,张廷玉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由此可见,张廷玉对于雍正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让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允禄(康熙十六子)成为顾命大臣,并且遗诏说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还是乾隆的老师,乾隆二年,封张廷玉三等伯爵,因为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哪个文臣能封伯爵。

但是张廷玉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与鄂尔泰的矛盾比较深,这个其实也是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矛盾,第二,张廷玉为人比较固执,而且有时候会比较激动,乾隆帝有时候也会有所不满。

乾隆帝曾经一度想要免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也担心乾隆帝不遵从雍正帝的遗诏,所以在致仕的时候,向乾隆帝要一个凭证。乾隆帝心里也有点不高兴,但还是给了,张廷玉派他的儿子张若澄向乾隆帝谢恩。

乾隆帝就很生气了,认为张廷玉竟然不当面来谢恩,就下旨让他第二天来谢恩,可是这个旨还没下,张廷玉就自个儿过来谢恩了,乾隆帝就更生气了,他认为军机处大臣有人偷偷告诉了张廷玉,乾隆帝一怒之下就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的资格给取消了,而且张廷玉的伯爵也给削了。

乾隆十五年的时候,乾隆拿了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让他自己想一想应该配享太庙吗。不过,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张廷玉死的时候,乾隆帝还是遵从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历史简单说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可以说是活该吧,何况乾隆也没把他怎么样。


为什么说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纯属活该呢?

我就举两个例子吧:

①张鄂党争。

在乾隆初年,张廷玉和鄂尔泰彼此较劲儿,甚至耽误了朝政。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张廷玉的张照,对苗疆地区的叛乱不管不顾,反而大肆搜集主持改土归流的鄂尔泰的黑料,最终激怒了了乾隆。

这种事如果放在雍正时期,张廷玉也落不到任何好,没准被罚的更狠。

②探听皇帝机密。

乾隆十四年(1749),张廷玉祈求退休的时候,在奏折里竟然“以世宗遗诏许配享太庙,乞上一言为券”。

原来,雍正曾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担心乾隆不遵从,所以要求他下旨保证自己的待遇。

乾隆自然是感觉不快的,但还是同意了。在颁布圣旨的第二天,张廷玉竟然不亲自到宫中谢恩,只交代自己的儿子去谢恩,乾隆自然是大怒,准备责问张廷玉。

结果,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抢先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张廷玉立马入朝谢恩,却忘了当时还没下旨质问他呢。

就这两件事,搁在雍正那会只会死的更惨!

更何况,乾隆也没怎么打击张廷玉。

到底是圈禁他了?还是直接赐死了?这些都没有吧。

不仅如此,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以83岁高龄去世的时候,乾隆还是让他配享太庙,并赐谥文和。

总而言之,乾隆并没有什么对不起张廷玉的地方。是张廷玉自己太过托大,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吧。


HuiNanHistory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让人心塞张廷玉是满清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位极人臣。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在清朝体现的更加明显,而张廷玉能以汉臣之身居中枢数十年,被康熙雍正倚为心腹,可见他不光是会办事,也很会做人。但是碰上对他有意见的乾隆,那这些手段都是没用的,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按道理来说张廷玉对乾隆来说是有着大功劳的。一方面来说张廷玉和乾隆关系非同一般,张廷玉曾长期担任乾隆的师傅,对乾隆不仅有教导之功,师生之谊,对乾隆的继位更是有拥立之功是最为核心的辅政大臣之一。张廷玉辅佐乾隆十四年,可谓是忠心耿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在古代中国天下从来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君臣共治的天下,最高的权力并非一人独享,围绕最核心的权力争夺,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就从未停止过。因此,在朝堂之上,皇帝对于近臣,尤其是像张廷玉这样的三朝元老,他个人在资历能力,威望等方面都比较大,乾隆对于这样的人不得不有所忌惮,有所防备。但是作为极其自负,乾纲独断的皇帝来说,永远要把权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乾隆总想找点事情为借口,打击打击张廷玉,本质上就是要削弱他的权力。虽然张廷玉谨小慎微,缄默持重。但还是被乾隆皇帝给抓到了把柄。

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乾隆皇帝登基初期大搞朋党之风,威胁皇权,之后的一系列昏招更是让乾隆帝认为他在宫内安插了眼线,为了加强集权,从哪方面来说张廷玉都注定了要被打击的,不过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尊父亲世宗雍正帝的遗愿,恢复了其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也说明了活着的人与乾隆帝对抗,只能是什么都没有的下场,只有死了才没有了威胁,乾隆帝才会恢复一些该有的待遇。

乾隆皇帝容不下张廷玉,他需要的只是恭顺臣民而非世家大族,因此张廷玉的结局是注定的,要怪也只怪这张大人太过执着,明知乾隆皇帝的心性,还不激流隐退,若早下决断,张大人的损失会小很多。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张廷玉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一直以来官运不佳,喝多了还在长城上提了一首诗云:“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借以抒发自己惆怅落寞的心情,然而却因为这首诗意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自此张廷玉开始平步青云。



康熙年间他位居上书房大臣,雍正即位之后张廷玉更是成为了军机处首席大臣,行走上书房。雍正对张廷玉厚爱有加,曾说张廷玉离开一会就觉得甚是想念,去世前雍正还下了一道遗旨,让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估计是想着他们还能在另个世界一起策马奔腾吧!


乾隆本来对这个前朝的老臣张廷玉也非常倚重,可不久后一切都改变了。随着张廷玉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一些汉族大臣开始依附于他,当时唯一能与这股势力抗衡的只有满族人鄂尔泰,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自然是互相看不上,可又躲不开!同朝为官据说两人数十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他们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事态!

党争这种削弱皇权的行为让乾隆认为自己已经受到了威胁,该出手时乾隆没有手软,一连串的操作下,鄂尔泰没顶住压力,直接就去见了老皇帝。张廷玉眼见形势不妙,急忙请辞,要告老还乡当地主!乾隆挽留,张廷玉继续请辞!几个来回后,乾隆终于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请。



也许是他觉得乾隆答应的不爽快,临走时就给乾隆提了个醒“你爸答应让我死后进太庙,你别忘了,最好给写个欠条”,这个作死的要求触发了乾隆整人的神经!

乾隆先写了一首极尽讽刺的诗给他,又查到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有间谍嫌疑,因为对外泄露机密被判了斩监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马上就有人在这件事上找到了商机,很是时候的参了张廷玉一本,理由是他亲戚犯了法!


足够了!就这样,乾隆不光剥夺了张廷玉进太庙的资格,还把他家给抄了,理由是怀疑他家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没发现,张廷玉虽然苦闷,可还是坚强的活到了84岁,他死后乾隆估计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于是还是把他供奉在了太庙之内,也算是偿了他最后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