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如何預防“節日病”?

未病先防,康加中華。


為健康,做加法 | 春節期間如何預防“節日病”?

春節是閤家團聚的日子,人們在吃喝玩樂之餘,也要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春節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期,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等導致不少人出現急性腸胃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節後又陷入“節後綜合徵”。如何健康過節?如何應對“節後綜合徵”?

首防食管異物

節日聚餐時,人們常常是邊吃邊聊,一不小心就容易發生誤吞誤咽。常見的異物有魚刺、雞骨等,若不慎誤吞誤咽,這些異物會嵌頓在咽喉、食道等部位,上下不能,若滯留時間過長,極易引起感染,輕者局部疼痛,重則感染擴散。若嵌滯過深,時間過久,還有可能穿透食管壁,引起更嚴重的後果。

吃東西一定要細嚼慢嚥,春節期間是消化科急診取異物的高峰期,尤其是夜間,這類病患更多。在此提醒大家,切不可聽信民間喝醋、吞飯等錯誤做法,喝幾口醋,達不到軟化異物的目的,還有可能損傷胃腸道;吞飯等做法有可能讓異物進一步扎進食管壁。如果發生誤吞誤咽,首先不要慌張,切忌用強吞饅頭、米飯、喝醋等“土辦法”增加異物處理的難度;其次,若張開口腔能看到異物,可直接用工具將其夾出,或嘗試猛烈咳嗽,將異物咯出。如上述方法均未奏效,則應儘快就醫。

防範消化系統疾病

春節期間跟正常上班時“一日三餐”的飲食規律不一樣,不可避免的大魚大肉、喝酒等都給胃腸道健康帶來了極大壓力,還會導致急性腸胃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產生,建議大家春節期間儘量以平時的飲食生活習慣為主,飲食規律是關鍵;不要吃得太油膩、太刺激,飲食清淡為宜;不要酗酒和暴飲暴食;不要過多食用臘肉、鹹菜等醃製食品;與此同時,要適當運動,以免“每逢佳節胖三斤”。

為健康,做加法 | 春節期間如何預防“節日病”?

正確應對“節後綜合徵”

長假過後,許多人都感覺提不起精神,上班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焦慮等,這些都是“節後綜合徵”的典型表現。

節後綜合徵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春節期間大吃大喝和通宵達旦娛樂等,臨床表現為突然的頭痛和胸悶、全身無力、乾嘔噁心、思維遲鈍、焦慮不安等,因此,調整心態是關鍵。節後綜合徵的嚴重程度,與人的適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假期的安排是否合理等諸多因素有關,平時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者,更容易產生。應對方式主要有:心理放鬆,輕鬆上班;深呼吸應對“上班恐懼”;按摩、散步對付睡眠紊亂和疲勞;適當運動對付神經性厭食;多交流對付遊玩恐怖症;想象放鬆對付旅途病。

如何預防節後綜合徵?首先要保證睡眠,保持每日6-8個小時的睡眠;如假期攝入過多煎炸、上火的食品,可適當喝點涼茶,若假期吃了過多冷凍食品,可喝點薑湯以調節胃腸的陰陽平衡;儘快使心態恢復到節前,可寫一張便籤式備忘錄,將未盡事宜和上班後頭幾天要辦的事情羅列其上,做到心裡踏實;按摩、散步對付睡眠紊亂和疲勞,通過輕快的步行、慢跑、打球等等,讓身心“動”起來;儘量吃清淡的飯菜,讓節日期間的腸胃得以休息,由於假期吃得不規律、節後出現腹脹或厭食等,則可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