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一切都要從永樂大帝遷都北京說起……

在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將國家的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自此之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便成為了明朝的一項長期國策,更被後世褒獎為華夏文明中又一段錚錚鐵骨的佳話。不過這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我們要談的是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卻在不經意間為大明朝開啟了一段“物流”史詩!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一、朱棣遷都,使得漕運上升成為國家“物流”戰略

華夏的漕運歷史自先秦時期便已經有相關記載,但是從其運輸規模、遍及區域,以及對國家的影響程度遠談不上國家戰略;在隋朝楊廣開鑿大運河之後,漕運的運輸辯解、成本低廉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使其地位開始日益重要,但是其運輸的主體始終是以民間百姓為主;那麼直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是國家政治中心北移,帶動全國性的資源輸送。明朝的首都搬到了北京,那麼文武百官自然都要在北京城內安家,國家的行政機構都要進駐北京城,全國性的政治活動也都將在北京集中進行。這一系列的改變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全國的整體資源都必須向著當時地處北方邊境的北京城傾斜,這種現實需求的形成是國家政治活動的結果。

二是北京的物資運輸需求,催生漕運跨越式發展。朱棣為了南方的糧食物資能夠順利的運進北京城可是下了大力氣,他不僅下令疏通了京杭大運河被淤泥阻斷的部分,而且還耗費了大量民力將北京通州的通惠河挖通了,使之與運河相連,從而讓南方運來的糧食能夠經通州直接運進北京城!不得不說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在明朝國力鼎盛的時期,在朱棣這個強有力的統治者手中才能夠得以完成。從這一時期開始,明朝的漕運在被賦予極強的政治意義之後,又開始承擔起國家連通南北運輸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漕運興起之後,迅速成為明朝的供給“大動脈”。當大運河的漕運開始發揮作用之後,大明的君臣們突然發現這是一個何等便捷高效的運輸模式啊?於是國家方方面面的資源供給都開始依靠運河漕運,比如:散佈在全國各地的藩王供奉,開始依靠運河進行輸送;大同、遼東、薊州、宣府等“九邊軍鎮”開始移開運河輸送糧食等等。到了這個時期,漕運才真正成為了明朝的國家戰略!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二、“倉政+漕運”,大明朝的“物流系統”發生質的飛躍

如前文所述,大明分了三個步驟逐步將漕運推向了國家戰略,那麼接下來當另一項制度與漕運結合的時候,大明“物流”行業就成型了,這項制度就是——倉政制度!倉政制度在我國曆朝歷代並不罕見,其核心原理便是在全國各地建造多個倉庫,將散落民間的糧食集中到倉庫之中,然後根據現實的需要來進行糧食的高效率調配。

那麼,明朝倉政和漕運是如何結合的呢?

一是在北京通州地區設立“京通倉”,是大明物流系統的心臟。“京通倉”的作用在於將南方通過漕運往京城輸送的物資及由京城將要運往外地的物資進行分類和集中,然後再按需進行調配發放,故而京通倉在明代又有著“天子內倉”的稱謂!京通倉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北京地區物資集散的能力和效率,從而使得北京一躍而成北方第一大城市,而附屬於北京的通州地區便也是在這一時期快速崛起!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二是在運河沿線設立“水次倉”,是大明物流系統的支動脈。相對於京通倉而言,水次倉被稱為“外倉”!這一類倉庫是在運河沿線設立,其主要的作用是囤積漕糧,減少因河道凍阻等原因造成的漕運糧食損耗,同時也擔負著糧食水路轉陸路,繼而轉運他處的職能。在明代比較著名的水次倉分別是天津、德州、臨清、徐州、淮安五處,在漕運全盛時期每座水次倉每年擔負漕糧暫存和轉運總數均在一百萬石以上。

三是遍及全國各處的倉儲設施,是大明物流系統的毛細血管。除了京通倉和水次倉兩種倉庫之外,明朝在全國各地州府都興建有常平倉、義倉、社倉等種類繁多的倉儲設施,它們有的是官辦,有的是民辦,還有的是官民合辦,這些倉庫遍及各地從而有效的起到了物資集散的作用,從而在一定區域內實現了漕運物資的高效率、精準的投向,它們就像是毛細血管一樣滋養著大明朝的全身。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三、大明“物流系統”賦予了大明無限的生機

前面我們從三個層面分析了大明的倉儲系統是如何與漕運相結合而形成“物流系統”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大明的物流”究竟為大明朝帶來了什麼?

一是大明物流系統的政治功能。首先是維持了大明首都北京的常效運轉,通過其強大的“供血”能力,使得如此宏偉的北京城能夠巍然屹立於大明北疆,更成就了“天子守國門”的千古佳話!其次是高效率的為大明藩王貴族和朝廷百官提供了長期的資源供奉。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筆開支,單就明朝皇室開銷來看,哪怕是在最低的嘉靖、弘治年間,其糧食消耗也達到了每年30萬石,正是因為有“物流系統”的存在,才圓滿的完成了這項為國家統治階層的服務職能。

二是大明物流系統的軍事功能。首先是有效支撐了“九邊軍鎮”及其他邊疆衛所的軍隊糧食消耗。有明一朝長期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之下,故而其在北方軍鎮衛所之中駐有大量軍隊,單就平時狀態其糧草的消耗就十分巨大,若到了戰時更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正是由於有物流系統的高效輸送,才能保證其邊疆軍事的穩定。其次,使得明朝軍隊具備了遠程作戰的能力。尤其是朱棣的五徵蒙古,萬曆年間的入朝對日作戰,若是沒有物流系統的糧食供應簡直無法想象。故而可以說此乃明軍之命脈!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三是大明物流系統的經濟與社會保障功能。由於物流系統的存在,使得國家糧食等物資流轉能夠達到以前歷代封建王朝中的最高水平,故而能夠實現資源的快速集中,從而精準的按需求投放。從而使得國家平抑糧價、賑濟糧荒,以及特定社會群體的救助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據《明憲宗實錄》記載,成化十六年京師米貴,詔發太倉粟米三十萬石平價以朵賑給災民,並通過京通倉預給在京官吏俸糧三月,從而消弭了災情的影響。

四是重整了華夏的“運河經濟”。自隋朝開鑿大運河以來,運河沿岸獨特的經濟形式便長期存在於我國曆史之中。大明物流系統是建立在漕運基礎上的,故而進一步刺激漕運快速發展,產業的發展必然建立相關的就保障設施,從而產生大量的就業崗位,並催生運河沿岸一系列的經濟產業活動,從而帶動運河沿線的經濟發展。簡單的說,漕運之上貨物的流通、客商的匯聚,自然就產生了相關餐飲、住宿、搬運、倉儲、娛樂、腳力服務諸方面的市場需求,於是在運河沿線,無數市鎮應運而生。

明代的“物流行業”!倉儲與漕運創造性結合,使大明充滿勃勃生機

四、總結

綜合前文所述,大明的物流系統的產生源於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一壯舉!由於運河漕運成為了國家戰略行為,從而使之成為了整個物流系統的“大動脈”而承擔主要運輸職能;而與漕運相結合的倉政則分別發揮著物流系統的“心臟”、“支動脈”、“毛細血管”等

物資匯聚及調配職能

正是“倉政+漕運”這一創造性的組合,最終形成了一套高效、精準的物流系統,從而為大明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保障等職能提供了極大的增幅,同時也在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