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苦酒自己喝1杯


我们知道坦克通过能力强,且装备无坚不摧的大口径火炮,要想挡住它前进的步伐,除非有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在坦克战术初期,特别是在二战,德国经常以部置反坦克锥的方式,来稳固阵线。以坚固的H形钢打入厚实的地面,尔后以水泥来浇铸于地面上,水平错位,垂直方向从低到高,在重点方向上密布于一处,构成坦克装甲车辆的障碍。

不只三角锥,还有纯金属制成的“拒马”,以便于灵活部署。在障碍物的左右,一般构筑反坦克壕沟和雷场等,然而经过实战,并不证明是有效的,再坚固的防线也架不住立体攻击。

地面炮火炸,空中投掷下密集的大威力炸弹攻,因此世上从来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防线。更何况当今之世还有战术核武器呢?

因而反坦克锥的防御方式,渐渐失去生命力,在打造之初虽能阻滞进攻于一时,但终究化为泡影,随尔终止,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友或在心里嘀咕,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是否已难有岸岛坚固防御的形成呀?对的。如果只以防为主,不能在空中制衡,不能有电磁网的优势,制信息权一旦归于攻的一方,仗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信息化战争的效能优势早被凸显出来,辅之一机械化的综合火力优势,战争天平将严重倾斜,是不争的实事。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战争胜负关键永远是人而非物质的本意,任何以某项装备性能而改变战争结果的所谓高科技,都将是笨拙的,乃致会变得非常可笑。


魂舞大漠


当然有作用!谁要是不信,咱们可以做个试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无论美国的M1A2、英国的挑战者,还是俄罗斯的T-14,遇到密集排列的反坦克锥,都得乖乖地绕着走,还从未听说哪种坦克能从三角锥上开过去。坦克要是有这本事,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地面防线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坦克这种武器,从1915年发明至今,虽历经百余年的更新换代,由索姆河战役18辆造型怪异的“移动式水箱”,发展到现代战场上的“陆战之王”,看起来似乎攻无不克、无所不能。



实际上,单就运行系统而言,坦克从未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技术创新,基本保持了一百年前的老样子。即:现代坦克与一战时期一样,都是采用“发动机带动驱动轮、驱动轮带动履带、履带传导动力到地面”的方式实施机动。



只要坦克的运行系统没变,反坦克锥对坦克的克制作用就永远不会失效。因为反坦克锥的高度一般为0.8~1.2米,而现代坦克的底盘高度均在0.5米以下,虽然坦克的最大越墙高通常在1米以上,坦克有能力爬上去。但是,坦克一旦爬上去,就会由于过低的底盘而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必然有一侧履带悬空,同时底盘被反坦克锥的锥顶卡住,从而动弹不得。



除非将来研制出具有短距起降功能的坦克,遇到反坦克锥阵地时,可以随时从上面飞过去,否则,反坦克锥就依然是限制或迟滞坦克机动的重要手段。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慕什塔戈


反坦克锥最著名的莫过于二战德军齐格菲防线的“龙齿”,德国在漫长的防线前沿,设置了数以十万计这种水泥反坦克锥,以阻止盟军推进。

美军第3师通过齐格菲防线,旁边壮观的水泥墩群就是“龙齿带”

龙齿最大的误解就是,他不是单纯的一堆零散水泥墩,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各水泥墩通过 一个厚2~3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带相连。他是一个固定,不可搬运的整体,即使现代坦克动力比二战时期增加了数倍,也无法与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带相对抗。

齐格菲防线的龙齿带,更是一个“陷进”,他由五六个方向,高度不一的水泥墩组成,目的在于让对方坦克可以顺利爬过前两个水泥墩,然后卡在水泥墩中间。坦克如果强冲齐格菲防线的话,很可能会这样卡住。

龙齿工作示意图,哪怕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用的石斧,狠狠的砸在头上,也很可能会死人。

要想突破龙齿带,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兵爆破,把这些水泥墩炸掉。这种龙齿带虽然反坦克效果很好,但是投入也太大,收效不见得好。德国花了50万人,投入大量物资修建的齐格菲防线,也没能发挥多少效果。

但是在有些地区,这种类似的“龙齿带”反坦克锥网络,依旧存在。上图就是韩朝军事分界线,韩国一侧的反坦克带。


五岳掩赤城


当然还是十分有效的。

首先,可以请韩国的k1a1坦克示范一下,水泥墩确实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必须保证这个前提才有讨论的必要。

然后讨论一下怎么破解这些水泥墩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坦克出动前,不管用炮兵还是轰炸机或者工兵,清理一个或者多个缺口出来。防守方也不是瞎子,原本防御360度,武器有些捉襟见肘,现在只要把大部分武器瞄准缺口就可以了。比防360度合算多了。

如果你原打算是偷袭防守方的话,不管你怎么清理水泥墩子,都会被人识破意图,偷袭失败。

至于很多人拿美军出来说事,并不具备代表性。美军拥有绝对实力,打那些小国家都是碾压,在那种实力碾压下,你就是拿着几万枚反坦克导弹也守不住,你能说那是反坦克导弹没用?



岚海之婪


你好,我是冬雨AK。说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仍然有效

反坦克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交战双方大量应用,一般是使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梯形或三棱柱型混凝土块。它不是用来击毁坦克的,而是通过密密麻麻的布置,阻止坦克行进,迟滞敌方进攻,为己方的防守争取时间。

因为反坦克锥使用混凝土浇筑的三棱柱型,自身很坚固,高度在0.5米以上,而且锥体四面呈一定坡度(一般面对坦克来向的坡度稍缓),坦克如果想冲过去,履带会随着坡度爬升到锥体的顶端被卡在住,就像千斤顶顶起来一样,履带绝大部分都离开了地面没有受力点,自然就无法移动,如果想用底盘去硬撞,底盘同样会卡在锥体顶端动弹不得。所以,坦克很难自己通过反坦克锥防御带,用坦克炮击毁吧,又不划算,成千上万的混凝土块用宝贵的炮弹去击毁,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只能让工兵进行爆破处理!

现代主战坦克虽然车体更高达,马力更强,装甲更厚,但碰到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布置的反坦克锥,也够头疼的,只能绕道而行或者呼叫工兵爆破,仍然能起到迟滞攻势,争取时间的作用。

(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冬雨AK


反坦克锥不仅是对现代坦克,对于任何的陆地载具都是有效的。虽然如今的坦克已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变成了高科技现代化于一身的陆地之王,但对于反坦克锥现代坦克依旧是没有办法。首先反坦克锥的坡度过于陡峭,即便是拥有大功率发动机的现代坦克,依旧无法轻松通过,再加上两个反坦克锥的间距又非常的窄,坦克也没法通过同时爬上两个反坦克锥来且此通过。

不过反坦克锥在理论上虽然能有效的阻挡现代坦克的前进,但在实战上却是收效甚微。首先反坦克锥数量少是发挥不出作用的,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大量铺设,最起码也得布设宽几十米,长几十公里的反坦克锥地形带才可以。但是这么大面积的铺设,空中的战机或是武装直升机,完全有能力用自身携带的火箭弹与炸弹将其炸出一个缺口,届时坦克依旧可以从缺口突入。

即便没有空中支援,通过与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们,也可以通过埋设炸药的办法将反坦克锥炸毁。毕竟反坦克锥仅仅是用混凝土制作的,内部并没有钢筋,所以想要破坏也是很简单的。

综上所述:反坦克锥这种东西如果实在演习中或是理论上,是非常有效的阻挡坦克的便宜物品,但等到实战条件下,真的是收效甚微。只要是后勤能力比较完善的陆军,完全可以通过爆破或是架桥来快速通过,根本就做不到拖延坦克的前进速度。


九品侍卫


反坦克锥无论那个时代都对坦克有用,除非坦克不用履带。首先反坦克锥不是用于摧毁坦克的,而是阻碍坦克前进的。所以反坦克锥不是对车体进行破坏,是对履带进行破坏,如果仔细看过坦克履带就知道它使用“钢铁铆钉”将一块一块“铁片”链接起来的,反坦克锥是以群体出现的,坦克本身自重就大,如果履带压在反坦克锥上其履带的受力就会不均匀,一辆坦克50吨(一般的)以色列梅卡瓦重量60多吨,而链接履带片的“钢铁铆钉”直径8厘米没有吧,不均匀的受到50-60吨力其就会断,没有履带坦克还能开吗.

现代反坦克锥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异常坚固。


铁血战盟视频


量子,一位热爱武器的小白。为大家带来另类的军事解说。

直奔主题,说一下答案吧。反坦克锥对现代的坦克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不过作用却是很小的。尤其是现在海陆空三位一体进行打击的时候,再加上现在的信息化战争,网络战争。反坦克堆或许对局部战争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可是想要凭它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这一个还是不要想了。

先来说一下反坦克锥吧。它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实心梯形或者是三棱锥形,高约半米。通常将它成批放置在坦克必经的道路上,它的作用是阻止延缓坦克军团的进攻。反坦克锥不是一种进攻手段而是一种被动防御手段。它的本质也就决定了他在现代战争中并不太合群,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来发挥了。

尤其是现在没有集团化的战争几万人几十万人上战场一起向前冲锋的那种作战模式已经落后了。而当初的反坦克锥也只是为了阻止坦克的快速进攻尤其是闪击战。能够所起的最大作用也只是阻碍,并不是防御。而且现在的陆战之王坦克也并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现在的战争都是立体化战争,先是取得交战地区的制空权,那么这一场战争也即将结束。一方的制空权丢失的话那么也只能沦为被人宰割的鱼肉。航空炮弹的定向打击完全可以逐个拔除交战地区的重要战略设施。最后再由小股部队进入驻扎就可以完成。

如果抛开整个战场,只谈论坦克锥对坦克。坦克锥虽然对坦克造不成什么实质杀伤,可坦克见了它也会绕路而行。如果坦克在行进中碰到坦克锥,除了绕路或者是排工兵去爆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如果真的是硬怼上去的话,最终吃亏的还是坦克。不管是爆破还是绕路前进,只凭结果来说是反坦克锥胜利了。

综上所述,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的虽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可是在局部战场上还是会有反坦克锥的身影活跃。


量子聊军武


  我认为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仍然有效

  反坦克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交战双方大量应用,一般是使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梯形或三棱柱型混凝土块。它不是用来击毁坦克的,而是通过密密麻麻的布置,阻止坦克行进,迟滞敌方进攻,为己方的防守争取时间。

  

  因为反坦克锥使用混凝土浇筑的三棱柱型,自身很坚固,高度在0.5米以上,而且锥体四面呈一定坡度(一般面对坦克来向的坡度稍缓),坦克如果想冲过去,履带会随着坡度爬升到锥体的顶端被卡在住,就像千斤顶顶起来一样,履带绝大部分都离开了地面没有受力点,自然就无法移动,如果想用底盘去硬撞,底盘同样会卡在锥体顶端动弹不得。所以,坦克很难自己通过反坦克锥防御带,用坦克炮击毁吧,又不划算,成千上万的混凝土块用宝贵的炮弹去击毁,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只能让工兵进行爆破处理!

  

  现代主战坦克虽然车体更高达,马力更强,装甲更厚,但碰到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布置的反坦克锥,也够头疼的,只能绕道而行或者呼叫工兵爆破,仍然能起到迟滞攻势,争取时间的作用。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反坦克锥是二战时期的反坦克运动武器利器。主要用混泥土浇灌成一种三棱锥形状,用来密布在坦克前进的道路上,首要用来阻挡履带式坦克的履带,以便卡死履带让坦克行走不动,这样达到迟滞坦克运动的战术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动用工兵爆破坦克锥,才能清除一条坦克运动的道路。


到了现代战争年代,这些坦克锥没有多少实际的用处了,除了爆破手段,还有铲子,动用工兵用不了多久就给铲除一条大道来。还有坦克携带的火炮射程威力,也不会应为坦克锥而有所减弱,除非还没有达到射程范围之内。

反坦克壕、雷场、反坦克武器、加上反坦克锥的配合都只能阻滞坦克一时的机械化突进,想比如阻滞还不如就地击毁来得好。现代战争,面对坦克,都会利用雷场、反坦克壕、反坦克武器、以及电子干扰和反坦克狙击武器进行击毁打击,而不会选择阻滞。



所以反坦克锥在现代战场环境下,已然没有来往日的辉煌。但也不能忘却了反坦克锥在二战时期的良好作战效应。反坦克锥最早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坦克“拒马”,有四个钢管焊接,铁脚相互支撑,用角铁焊接也可,这样就很容易卡住坦克的履带,由此坦克锥就大量发展开来。


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在二战时期大放异彩,也在反坦克锥前一败涂地。可想当时的反坦克锥在二战时还是很有作战效应的。试想一下,动用数十万个反坦克锥,而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阻滞多长时间的坦克运动与开进。但,这个对于现代战争来说,都没有了什么实际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