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何以為家》


這句話來自於影片的最後,男主人公贊恩給電臺打去電話之後,說的一段話。當我聽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被狠狠地揪著,感覺到難以呼吸。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從一位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

有人說:“你沒有觀過世界又何談世界觀。”這句話即是說,你看過了怎樣的世界就會擁有怎樣的世界觀。看到上面這句字字誅心的話,即使沒看過電影,你也應該能夠想到,這個12歲的孩子看到世界是什麼樣的。他看到的世界是灰暗的、絕望的、扎心的。那麼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發生在一箇中東國家黎巴嫩,一位12歲男孩兒起訴父母的故事,故事有些荒唐,但你看完我的介紹,你依舊會覺得荒唐,不過不是為孩子起訴父母,而是為這樣的父母而感到荒唐。

而男主人公贊恩一家卻不是真正的黎巴嫩人,他們原是敘利亞人,為了躲避戰爭才逃難來到了黎巴嫩。也許這樣一個異國難民的身份就是他們悲劇生活的根本原因吧。

身在異國他鄉,贊恩一家沒有黎巴嫩國籍,也就是那個國家的黑戶人口,屬於見光死的存在。所以他們生活破敗不堪的房子裡,四處都是垃圾,逼窄的房間裡居住著大人小孩兒十來個,幾個孩子就睡一個屋子,燈光昏暗煙塵四起。

而贊恩的父母被生活打磨的早已沒了半分希望,他們的臉上從未出現過一絲笑容,父親常年酗酒,母親悲悲慼慼。生活的重擔都是贊恩一人挑起,照顧爸媽看拂弟妹,然而跟妹妹薩哈在一起時,他們都會露出燦爛的笑。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贊恩與妹妹薩哈


所以當妹妹薩哈被送去給超市老闆阿薩德當小老婆時,他拼命反擊,但無奈的是他根本沒辦法抵抗他的父母,就好像他的父母被生活拍打得無力還手一樣。這就是他父母最大的惡,自己沒有死亡還要滅掉孩子的光。

所以他離家出走。遇到了單身母親泰斯各特,年幼的孩子心靈飽經滄桑,在這裡,他找到家的溫暖,停靠的港灣,黑暗中的燈光。

可是他的光再次熄滅了,巨大的黑暗再次襲來,他感到痛苦難當。回到家中卻發現妹妹薩哈被阿薩德去世了。如果說,泰斯各特的消失意味著贊恩心中那微弱的光芒消失,那麼妹妹薩哈的離去,無疑就是將他拉入深淵的手。

最終,他拿起刀要去殺死阿薩德,後來鋃鐺入獄,在獄中他要起訴自己的父母,這才引發了社會關注。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贊恩在法庭起訴自己的父母


01、《何以為家》究竟成功在哪裡?難道僅僅因為它斬獲了奧斯卡嗎?

不得不說這位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是值得讚揚的,他拍攝的片子大都關注與基層任人民的生活,善於去發現底層人民的困難,通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驚呼真實的寫實手法,直擊觀眾的內心。

這樣的拍攝方式和聚焦點和她的童年是分不開的,她出生黎巴嫩內戰時期,童年和少女時代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

而《何以為家》故事的主人公贊恩,就是她在貧民窟中發現的,不得不說這部影片是她對現實主義題材有一次成功的詮釋,這次成功的詮釋讓他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只是他成功的外在表現,並非他的意義所在。

因為一部真正成功的電影電影,不在於他斬獲了多少國際大獎,而在於它能為人民帶來深思和實惠。這世間有不少奪得多項大獎的電影,然而又有幾個能真的為人民帶去福利呢?

而電影《何以為家》都做到了,這部電影一經播放就讓人們立刻對家庭教育展開了激烈地探討和深思,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之後,敘利亞的難民獲得了黎巴嫩國籍,贊恩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無獨有偶,徐崢所拍攝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也曾在2018年獨佔鰲頭,但徐振卻說令他最認為電影成功的時候,不是電影票房衝到了多少億,而是在藥神之後,曾有一個人私信他這樣說道:

“我一直留學在外,回國後的第一部影片看的是《我不是藥神》,當時只是覺得感動和好看。而第二天,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而當時格列寧剛剛被納入醫保。我很感激您,我想很多白血病患者都是如此。”

當我看完電影《何以為家》我的心中除了壓抑、憤怒和心疼之外,我還看到了很多讓人感到溫暖的人和事,他們既是整部壓抑電影的情緒舒緩,也是人性中最溫暖的一面,更是值得觀眾看到和深思的。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影片獲得奧斯卡獎


02、溫暖,是冰窟生活的變奏曲

由於時代背景,整部電影都處在一種極度壓抑之中。他們如同螻蟻,生活在無人在意的貧民窟,他們的生死如煙塵無人關注。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生活,但影片中也有溫暖的人和事。

影片主人公贊恩:

贊恩在大哥哥坐牢之後,他便擔任起照顧一家老小的職責,12歲的他替超市搬貨、煤氣罐、自制飲料賣。然而這些都只能說明他的性格堅強,還不以說明他的溫暖和善良。

馬克吐溫曾說:“善良的,忠心地,心裡充滿愛的人能不斷地給人間帶來幸福。”

影片中的贊恩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從未對他有過很多的關愛,甚至於要賣掉自己的妹妹來過生活,他雖然也曾對自己的父母心生怨懟,但還是牢牢地記得要為自己的母親買藥回家。

他的妹妹薩哈是他最疼愛的人,他一直對妹妹十分照顧,他看穿了阿薩德的野心,扔掉了阿薩德送給妹妹的甘草和方便麵,又在妹妹生理期來的時候,為她偷衛生巾,還一再警告妹妹,千萬不要讓爸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一旦爸媽知道就會將薩哈賣給阿薩德。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薩哈被賣


他每天辛苦工作賺了錢就要支付家裡的生活,但是自從阿薩德帶了幾隻雞(買薩哈)來家裡之後,他開始攢錢,想要帶妹妹離開家。最終他失敗了,妹妹被賣到了阿薩德家。

在離家出走之後,遇到了好心的單親媽媽泰斯各特,只是很快泰斯各特被抓起來,於是他就開始了照顧幾個月大的約納斯。

困難的時候,他從沒想過要賣掉約納斯,即便是阿普斯諾一再表示自己要出高價買約納斯。一個12歲的孩子帶著一個嬰兒,他將自己身上僅有的錢給約納斯買奶粉,在救濟站領救濟品的時候,他首先要的也是奶粉和尿布,為了照顧約納斯他甚至開始自己製毒,被流氓暴打,他都未曾放棄過約納斯。

很多人都看到了贊恩粗魯、暴躁、甚至是最後的殺人,卻忽略了他熠熠閃光的人性光輝。他所做的一切都來源於他的自我保護,因為他沒有雨傘,所以他拼命奔跑,因為他沒有鎧甲,所以他故作兇狠。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贊恩與約納斯


棚戶區天使——單身母親泰斯各特:

對於這個單身母親的安排,導演運用了一個對比突出塑造人物的手法。安排贊恩遇見泰斯各特就是為了與他的家庭形成鮮明對比。

首先是他們的居住環境。如果說贊恩一家住在貧民窟,那麼泰斯各特就住在地獄。他所在的棚戶區及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居住的鐵皮房比之牢籠都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但是這鐵皮房裡確實濃濃的愛。

這就是第二條對比,對於孩子的愛。泰斯各特在自己都吃不飽的情況下遇到了贊恩,並且還收留了他,還一再告訴自己的孩子約納斯,“這是你的好朋友贊恩。”不斷鼓勵贊恩說:“你真棒,贊恩。”這些詞彙都是贊恩以前從未聽到過得,這些話無疑於是寒冬中綻放的臘梅,沁人心脾。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她對贊恩和自己的孩子是一樣的,吃的喝的都是一人一半。對於自己的孩子,她疼愛到了骨子裡,即便是逼到去賣頭髮,也不曾有過賣掉自己兒子的念頭。影片中的阿普斯諾要她賣掉自己兒子,說他兒子一出生就跟逃犯一樣,沒法讀書上學,被發現也會驅逐時候,她說:

“我知道怎麼把我兒子藏起來,我知道怎麼養活他,我知道怎麼照顧他,我都知道。”

都說血濃於水,就算是再難她也做不出賣掉自己的兒子的事,更何況她知道賣掉自己的兒子,兒子就會遭罪。反觀贊恩的父母,在贊恩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他的母親說: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小心思,你差點壞了我們家的好事。”

儘管泰格斯特的條件比他們艱苦很多,但是她卻至愛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撿別人吃剩下的蛋糕,都要給自己的兒子過生日,與此同時,還深愛並且相信著贊恩。

影片中海油許多值得注意的人,比如那個大巴車司機,即便贊恩沒有足夠的錢,但還是同意載著他和妹妹。在贊恩買果汁錢不夠時,遞果汁給贊恩的叔叔……。

天地是個巨大的熔爐每個人都在其中苦苦掙扎,每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總有人會在困頓之中散發溫柔的光亮,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最終也定然會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泰斯各特與兒子約納斯

03、永不放棄,是自我救贖得以成功的根源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關於將家庭教育,反應社會的,倒不如說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12歲的贊恩不斷自我救贖,與命運抗爭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因為他若是與其他人一樣麻木,不抗爭,就根本不會有這部電影的存在。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尼采

這句話簡單地來說,就是一個人是很容易被周圍環境所浸染的,而這世間的一切沒有純粹的好壞之分,好與壞是共存的,當時你看到的是什麼,他就會回贈給你什麼。

影片中贊恩的父母看到就是他們的生活毫無希望、被人歧視還記得他們曾在開庭的時候這樣說:

“我們就是蟲子,蟲子你懂嗎?我們是社會的寄生蟲。”

生活的艱辛是真實存在的,環境的惡劣也是不可否認的,但這些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他們被這樣的環境磨滅了意志和思想,靠著不斷生孩子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真的變成了社會的寄生蟲。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贊恩的父親,依舊辯駁


而贊恩卻不是這樣的,他希望能夠改變,即便是他在咒罵生活的同事,他也曾希望上學,因為他知道知識能夠改變自己。當生活困境的時候,他沒像他的父母一樣逃避厭世,他努力工作,帶著弟弟妹妹去賺錢,因為他知道,生活離不開錢。

讀書不成,賺錢的工具也沒了,自我救贖的道路似乎全被截斷了,但是這時候他遇到梅森,梅森告訴了他另外一條自我救贖之路,那就是去瑞典。

“在瑞典。沒有人會你是從哪兒來的,也不會有什麼綁架,也不會出壞事。我會有自己的屋子,那裡額小孩兒沒有一個是慘死的。”

即便是影片最後,他鋃鐺入獄了,他還在想著如何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所以當他的母親來告訴他,她又懷孕了的時候他憤怒不已,他知道自己尚未救贖成功,再生孩子就是讓他們來受罪。

所以在監獄裡,他打通了那個電話,為的就是讓那些生而不養,不負責任的父母,不再生孩子。那時,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救贖自己,他要做的就是救贖其他的孩子,至少阻止他們再生孩子,也算是一種最大的救贖了。

最終,正是因為他的不認命和永不放棄,他救贖了自己,也幫助了那些敘利亞難民,他們擁有了身份證,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電影《何以為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冰窟之中,但卻總有人溫暖有光

贊恩在監獄打電話給電臺


結語: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的獨立個體,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難處。你不必要做出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只需要在能所能及的時候伸出手,對別人來講就是莫大的幫助。比如贊恩遇到了大巴車司機,他沒有足夠的錢,但是司機卻願意讓他們兩個人上車,這就足以讓贊恩子絕望中看到希望。

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生活無疑是幸福無比的,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抱怨命運不公的,因為沒有資格,贊恩在那樣的環境都沒有放棄,我們又為何要輕言命運的不公,時運的不濟,繼而轉身放棄呢?想做的就去做,拼命地堅持,就會看到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