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修身養性的曾國藩為什麼60來歲就死掉了?

鵬友程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若問誰是千古第一完人,我必回之“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至少挽救了清王朝五十年,倘若沒有他一手操練的湘軍恐怕清朝早已倒在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刀槍之下。

相比政治上做出的貢獻,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行為準則更值得我們學習,左右逢源而不與貪官同流合汙,不卑不亢卻又能圓滑變通,這種能力即使放在當代仍是無數人渴求的對象。

三十歲那年,曾國藩一朝頓悟立志做一名聖人,並給自己設立了每天早起、靜坐、讀書寫字、節制慾望等十二個目標,按理來說這種修生養性的做法十分有利於長壽,可為何曾國藩年僅61歲就撒手人寰呢?

就筆者而言,曾國藩會在這個年齡離開人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 學習過於刻苦。曾國藩能夠在為官做人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絕不是因為他天資聰穎,而是憑藉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傻勁”,因此他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常人的好幾倍。
  • 就拿科舉考試來說,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打小就開始教育曾國藩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光耀曾家門楣,為此曾國藩每天天還沒亮就起來背誦四書五經,一直學習到深夜才作罷,週而復始持續了十幾年,可以說當時除了日常的飲食起居以外,曾國藩所有的時間都枯坐在那裡學習。
  • 有句話說得好:“物極必反”,這種勤奮過頭的學習態度使得曾國藩的身子骨自小就不結實,很容易染上疾病,體弱多病說的就是這種狀況。經歷過高考的朋友們應該深有體會,忙碌的複習生活壓榨了我們正常的休息與鍛鍊時間,久而久之身體也就難以跟上學習的強度,“一週一小病,一月一大病”並非是危言聳聽。
  • 不僅如此,曾國藩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考上了翰林院,本以為成功“破蛹成蝶”,結果他發現自己與其他人之間依舊存在著鴻溝,為了縮小差距,他繼續開始自律而又無比艱苦的學習生涯,即使後來從政從軍他也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讀書,日復一日他的身體越來越差,甚至年僅31歲就患上了十分嚴重的耳鳴,並且身體異常容易疲勞,這為後來他病逝埋下隱患。
  • 工作強度高。曾國藩不僅對待學習無比認真,對於工作也是全身心地投入。道光二十一年十月,曾國藩被派遣編撰國史,與那些混吃等死的其他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他對於這項工作是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從早忙到晚深怕不能及時完工,對此《曾國藩年譜》有這樣一段記載:
工勤與供職,數中辦事無虛日,有事加班,不待幾日再不斯,緣先服氣,調理精密。
  • 別人都想著偷懶,可曾國藩沒事還喜歡給自己增加工作量,最後往往能將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屬下都很佩服。在這種一絲不苟精神的影響下,曾國藩創造了清朝“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記錄,僅僅十年就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成長為正二品的禮部侍郎,升官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 不過有得必有失,曾國藩的快速升官是用自己的生命健康作為交換,由於過分兢兢業業又事必躬親,曾國藩的身體狀況一天天惡化,年僅三十六歲就戴上了老花鏡(當時叫增光鏡),並且時常感覺氣不接續,到了中年時期,身體更是如同強弩之末難以為繼,曾國藩在日記中曾寫到自己飽受各種疾病的折磨,比如眼花、腰痛、腳腫、疝氣、多汗等,由此可見當時他的身體狀況有多差,能過活到61歲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了。
  • 嚴重皮膚病的影響。也是在36歲,曾國藩還患上了極其嚴重的皮膚病,病狀為全身上下大面積長蘚,並且奇癢無比讓人忍不住用力抓撓,可越是這樣它就越癢,所以此病一旦發作曾國藩往往會將身上的皮膚抓得潰爛。
  • 更令他絕望的是,這種皮膚病在心情煩悶之時非常容易惡化,因此在曾國藩的後半生皮膚病是他一直難以擺脫的夢魘,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期,對外前線戰事不利,對內又有許多官員給他穿小鞋,內外雙重打擊下皮膚病又會再次發作,心情煩悶的曾國藩時常會將自己的大腿抓得血肉模糊。
  • 遺傳腦血管病的影響。曾國藩家族有著腦血管病(俗稱中風)的遺傳基因,他的祖父曾玉屏、父親曾麟書都是死於這種遺傳病,而曾國藩本人也不例外。1864年曾國藩攻下天京後便出現了中風的症狀;1867年以後他經常出現腳部麻木的情況,這就是中風的前兆;到了1872年正月,曾國藩腳麻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不能開口說話,終是於二月初四他悄然離世。
  • 對此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
“右腳麻木不仁,旋即發顫,若抽掣動風者,良久乃止”
“在途中已覺痰迷心中”“久說不出”
“忽然眩暈,左手左腳疼痛異常,抽搐數次,起坐不便”。
  • 受家族基因的影響,曾國藩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中風症狀,並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直到最後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遺傳腦血管病是曾國藩逝世的直接原因。
  • 晚年信仰的崩塌。作為封建王朝的舊臣,曾國藩從小就接受“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因此在他心目中國家就是最大的信仰,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為了國家他甚至能夠犧牲自己的性命,即使當時的清王朝已經腐朽不堪。
  • 可當曾國藩滿腔熱血努力中興清朝之時,他無力地發現自己的行徑有多麼可笑,朝廷上下絕大多數官員結黨營私、中飽私囊,肆意扼殺那些積極進步的勢力;統治者如同扶不起的阿斗整天不思進取,只想著如何保全自己的個人利益,為此甚至能夠犧牲國家的利益。
  • 而當“天津教案”事件發生後,慈禧更是將曾國藩作為擋箭牌使其晚節不保,到那時他終於明白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已經無藥可救,他畢生的努力簡直就是笑話,萬念俱灰之下他對於清王朝的信仰徹底崩塌,有道是“哀莫大於心死”,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曾國藩又如何能長壽呢?
  • 古代平均壽命較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古代人均壽命較短也是曾國藩難以活得更久的重要因素之一。眾所周知,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普通老百姓很多時候連吃飽飯的問題都無法解決,長期營養不良使得他們大部分人身形矮小且壽命短暫;而且由於醫療水平落後,一些現在看來微不足道的疾病就能奪取古人的性命,這同樣限制了他們的壽命。
  • 據有關數據統計,清朝前期男人的平均壽命為45歲,女性為50歲;1840年以後這個數字下降為男性31歲,女性33歲(與侵略戰爭有關),而縱觀整個古代史,男性人均壽命最長的秦漢也不過只有49歲,由此可見古人壽命普遍不長,而曾國藩61歲逝世也算不得英年早逝,甚至用“高壽”來形容也不為過。

綜上所述,曾國藩在學習過於刻苦、工作強度高、嚴重的皮膚病、遺傳腦血管病、晚年信仰崩塌以及古代平均壽命較短六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僅僅只活了61年,如果拋開這些我想他或許能實現真正的高壽吧!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曾國藩確實講究修身養性,可是他修身養性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正因為嚴格要求自己,再加上天生身體虛弱,還憂國憂民,所以曾國藩才會61歲就去世。


一、修身養性

關於曾國藩修身養性,眾所周知,比如他30歲立志成為聖人,從此以後為自己制定很多標準,也堅持改變很多自己缺點,比如他浮躁、驕傲、虛偽以及好色等,都是自己修身養性之後,才逐漸改掉的。

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曾國藩戒色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逆天而為,明明當時曾國藩才30歲,血氣方剛,而且人生正是春風得意,卻要逼迫自己去戒色,這明顯就是不符合常理的行為。



正是由於曾國藩對自己如此要求嚴格,才導致曾國藩每天工作以外的時間任務都很重,比如為了戒色,他就必須讓自己累起來減少慾望,於是每天加倍看書寫字等,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盡方才休息,長此以往,自然身體透支過多,活到61歲就很正常不過了。


二、體弱多病

曾國藩的一生都在與疾病做鬥爭,才30歲的時候,就感覺“

常耳鳴,不解何故,常以耳鳴為苦”,僅僅30歲,耳朵就開始出問題,50歲耳朵更是聽力下降,說話都要大聲一點才行。

除了耳朵之外,在曾國藩家書裡還發現,曾國藩眼睛也不行,比如35歲的時候他就說“看書,眼蒙如老人”,並且“丁末年已用增光鏡”,曾國藩的眼睛一直是一個大問題,50歲左眼失明,只剩下一隻眼睛,曾國藩十分擔心也會失明。

僅僅有一隻眼睛,曾國藩依舊堅持每天看書寫字,從來沒有懈怠過。曾國藩更加嚴重並且伴隨一生的是皮膚病,他身上有一些像蟒蛇皮一樣的東西,特別難治療,估計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苔蘚之類的皮膚病,頑固難治,伴隨他一生。

曾國藩還有心腦血管類的疾病,他在家書裡寫道“眼花耳疼,足軟若不能立者,說話若不能高聲者,衰疲之狀,如七十許”,這個時候他才48歲而已,就已經感覺腿軟無力,好像七十歲一樣。他的腿軟還伴隨著身體突然麻木,類似於心腦血管類的疾病,最後61歲曾國藩去世的時候,也是腦溢血身亡。

當時他與兒子曾紀澤在家裡後花園走著,突然感覺腳有些麻走不動路,曾紀澤問他怎麼回事,他告訴曾紀澤腿麻無法行走,於是曾紀澤連忙叫來曾國藩秘書幫忙把他架回家,坐在椅子上等待醫生來臨,可惜醫生還沒到,曾國藩就與世長辭了。



三、操勞過度

曾國藩一生為國家社稷奮鬥,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帶病訓練湘軍,而且還親自奔赴戰場,精神可嘉。為了國家社稷,他過於操勞,哪怕最後去世之時,曾國藩依舊沒有忘記工作,每天還堅持批閱各種文件,眼睛痛的不行就自己閉目背誦論語,相當堅強。

他擔心國家的程度太大,可是那時候的清政府已經很糟糕,曾國藩看著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江山隨時可能敗在這群人手裡,悲傷至極,晚年經常說擔心看到國家衰亡,自己想提前結束生命。


本來就操勞過度,還抑鬱成疾,自然壽命更加短,不過曾國藩能夠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下堅持建功立業並且活到61歲,已經是足夠堅強了。


結語

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也有人說他是千古完人,看完他一生所做的貢獻與取得的成績,再綜合考慮他的身體情況,最後我們真的不得不佩服這位老人,簡直值得我們學習啊!



嗔痴歷史觀



曾國藩就是清朝版的許三多,看過《士兵突圍》的人都對一根筋的許三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國藩也是這樣一個人,一方面是固執,一方面是勤奮,正是這兩個因素把他推上了人生巔峰,也讓他早早送命。

張宏傑老師在自己的作品中稱曾國藩的死叫油盡燈枯,這個詞是非常準確的。其實曾國藩這個人並不算太笨,之所以六次考秀才不中是因為老師是他的父親曾麟書,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1833年,曾國藩曾經到長沙學習過一段時間,這次有名師指點,曾國藩馬上就開竅了。終於在這一年曾國藩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就考中了舉人,四年後中了進士,並被選拔進了翰林院。


曾國藩和他的父親一起學習,共同努力,天不亮就起床讀書,一直學習到深夜。這種暗無天日的教育摧毀了他的身體,讓他打小身子骨就不太結實。

進了翰林院之後,就相當於現在的農村學生考進了北大清華。來到學校以後和其他學生一比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實在是太小,曾國藩不甘居人後,繼續努力讀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從1841年起,31歲的曾國藩就患上了耳鳴症,身體非常容易感到疲勞。研究曾國藩家書的人曾經指出,曾國藩在家書中報喜不報憂,但終於有幾次忍不住提到了自己的耳鳴,說明病痛已經嚴重到了一定程度,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從32歲起,曾國藩就發誓做一個聖人,努力讀書天天向上。但這種苦行僧的方式進一步摧殘了他的身體狀況,終於在第2年33歲的時候,曾國藩患上了失眠症,並且吐血不止。

這一年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體氣本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沒多久,曾國藩又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精神易乏,如50歲人,良可恨也”。

從36歲起,曾國藩就戴上了老花鏡。並且他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不能說話太多,只要超過20句,馬上就會無力說話,身體疲倦難支。


就在這時,曾國藩得了皮膚病,身上大面積長癬,奇癢無比,越抓越爛,疼痛難忍。曾有醫學專家推斷,從曾國藩家書中看出他毫無生活樂趣,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抑鬱症,並連帶他患上了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這種皮膚病伴隨他的後半生,時好時壞,難以治癒。在後來曾國藩帶兵的過程中,只要前方戰事不利,他就會心情煩悶,皮膚疾病就會變得非常嚴重,經常把自己的大腿抓得血肉模糊。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曾國藩深受朝廷的猜忌,朝中的大臣們也時不時的給他穿小鞋,地方官員也經常給他製造麻煩,更不要說太平天國的將領們經常在戰場上擊敗他。


但曾國藩每天很早就起床,開始視察營寨,批閱公文到晚上。吃過晚飯後,曾國藩還要和身邊的幕僚進行談話,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養。這種夜以繼日的艱苦勞動讓曾國藩患上了多種疾病,根據張宏傑老師的統計,大概有以下幾種疾病:腸胃不好、脹肚、牙疼、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腳腫、眩暈、疝氣、肝病等。

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雖然自己還沒有50歲,但基本上已經徹底衰老了,就身體狀況而言,和70歲的老人差不多了。但他個性固執,仍然每天努力不止,這些都透支了他的身體。

1870年,曾國藩接替了直隸總督。因為前任積壓的案卷太多,曾國藩日夜操勞,一隻眼睛失明,另一隻也模糊不清。在天津教案發生後,精神上備受打擊的他又患上了腎病,並且因為前列腺炎而小便不正常。


在曾國藩的晚年,他曾多次向朝廷上奏章希望能夠告老還鄉,但都被拒絕了。從1871年下半年開始,重新回到兩江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就不斷的在日記中寫道,繁重的公務讓他難以支撐。

從1871年8月份開始,曾國藩的腳就開始浮腫到了膝蓋以上,並且偶爾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一定是非常嚴重的身體警告信號,曾國藩認為當一天和尚就要敲一天鐘,仍然每天忙到深夜。

早在1864年攻下天京的那一年,曾國藩就出現過中風的症狀。根據相關的專家研究,曾國藩家族有腦血管病的基因。從1870年底開始,曾國藩經常出現腳部的麻木。以現在的醫學來觀察,這就是中風的前兆。


1872年正月23,可能是因為天氣比較冷的原因,曾國藩的腳部麻木狀況變得非常嚴重,甚至開始顫抖不止。但曾國藩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直到正月26,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辦法開口說話了。

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的疾病再次加重,並且抽搐不止,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說話。儘管他的二女兒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向天祈禱,也同樣無濟於事。就在這天夜裡,曾國藩就悄然離世。

也可以說曾國藩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體現了“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的精神。正是長年累月的艱辛拖垮了他原本瘦弱的身體,讓他在花甲之年就離世而去。


新知傳習閣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一個重要的大臣,也正是有曾國藩等人的嘔心瀝血,晚清才得以延續國祚近半個世紀。

當年若沒有曾國藩帶兵鎮壓太平天國,可能清政府的統治早就土崩瓦解了,因此有學者甚至將他和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合併稱之為清國續命二老。

曾國藩除了軍事和政治攻擊非常卓越之外,他本人也因喜歡修身養性聞名於世。可是讓人感到無語的是曾國藩卻非常的短命,在61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雖然當時清朝非常的凌弱,但是畢竟他身為官員生活應該不成問題,為什麼他還會如此的短壽?筆者認為重要的就是因為他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曾國藩可以帶兵打仗和太平天國直面硬碰硬,按道理來說他應該勇武之才,身體素質應該不錯呀?

但其實曾國藩並非是武將出身,只是書生出身。有資料記載他為了考取功名,小時候讀書非常的刻苦,常年累月的坐在那裡讀書,導致了他的身體基礎素質非常差。

再加上後來他因為各種事情積勞成疾,經常體弱多病,從而導致身體變得越來越差。

後來他考取功名之後,他又不喜歡閒著,每天忙於自己的工作,很難得到充足的時間調養生息。

以至於他在30多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出現了問題。有資料記載,他或許是因為操勞過度在3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耳鳴,而且精神狀態也非常不佳,經常感覺到特別的疲憊。

可是儘管如此,曾國藩仍然沒有閒著,經常自己一個人熬夜工作,在36歲的時候視力已經嚴重退化,不得不戴上老花鏡。

從曾國藩所留下來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他其實40歲左右的時候,身體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比如說當時他染上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皮膚病,每次發作他全身將會奇癢無比,因此身上經常會被他撓的血淋淋的。本來他就要熬夜工作,再加上皮膚病肯定休息不好。

而且當時曾國藩還要處理對戰太平天國的事務以及朝中的政務,而這些事情經常讓曾國藩焦頭爛額。

別說是一個體弱多病之人,就算是一個十分精壯的人也經不住如此折騰。所以在沒過多久之後,曾國藩的身體便開始迅速垮掉。

消滅太平天國之後,可能是因為心情猛一下的放鬆,導致他身上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他在日記中曾寫到“右腳麻木不仁,旋即發顫,若抽掣動風者,良久乃止”“在途中已覺痰迷心中”“久說不出”。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他的肢體協調已經出現了問題,而且經常會出現麻木頭暈的現象,需要休息很久未必能夠站得起來,而且有的時候話說不出來,感覺思維停頓了一樣,說白了也就是得了心腦血管疾病。

得了這個病,就算現在的醫療水平未必能夠保住人命,更何況在當年那個落後的醫療時代。

而且話說回來,曾國藩當時活61歲也不算短命,畢竟在那個時期,人活七十都古來稀了,更何況整個清朝處於一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當時人們的人均壽命還不到50歲。


夏目歷史君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他創立洋務派,建立學校、工廠以及引進西方軍事系統,是中國近代文化和科技的先驅

有人說正是因為有了曾國藩,有了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才使得滿清滅亡推遲了半個世紀

曾國藩的一生,不好色不貪財,在言行舉止上都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

他有一個愛好是抽水煙,後來意識到這是一種惡習後,成功戒除了

他性格剛毅,自律性極強,不過終其一生也沒能戒掉的,就是下圍棋

曾國藩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上一副棋盤

下圍棋,這本來是一件有益於身心的好事,但他過於傷神勞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以致於嚴重的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健康

曾國藩的棋友,僅日記中記載的就有五十多位。諸如親朋好友、幕僚職屬、救死扶傷的大夫、過往的官員以及不第的士子

還有他的兄弟曾國荃和弟媳等等。除此而外,當時國手周小松、黃南坡等也與曾國藩常有棋藝交往

自道光二十一年起,日記中有所記載的對弈局數就有1300餘盤。沒有記錄的就數不勝數了

據《清代軼聞》記載,曾國藩最好弈,而不工。嘗召小松弈,意厚贐之。小松授曾九子,裂其棋為九片,皆僅乃得活。曾大怒,遂一文不之贐

曾患癬,終身不愈。每與人弈將負,則半身伏案上,癬益癢,爬騷膚屑盈案,人莫不厭苦之。嘗與某武員弈,至相詬詈,幾至揮拳。明日乃嘉其有膽氣,保薦之

據載,一次部下向他報告大將多隆阿收隊之法,他便命人以棋子擺列陣式進行實戰研究

他下圍棋耽誤時間不說,還自感最耗心血,多下則頭昏眼花,眼蒙太甚,所以曾國藩決定戒除棋癮

當年戒菸時,曾國藩以寫日記的形式來自我監督,效果很好。因此,他打算故技重施,再次用這個方法

於是,在隨後的日記中,多次看到這樣的記載,觀入圍棋,幾欲攘臂代謀,屢懲屢犯,真不是人

某月某日,又圍棋一局,何以為人

有一次郭嵩燾來找他,兩人邊下棋邊談。郭嵩燾走後,他覺得異常疲憊,決心此後再不下棋了

第二天郭嵩燾又來了,前後不超過一天,他就忘記了自己的誓言

三河之戰,他的弟弟曾國華被擊斃,他心急如焚,與人對弈兩局才鎮靜下來

在圍攻天京的幾年時間內,在戰事緊急時,他都要和人一起對弈才能定神

行至暮年,多病纏身,仍要每天對弈兩三局。在他離世前一天的日記中,還留下“圍棋二局”的記載

頗懂養生的曾國藩,六十歲就過早離世,也許和下圍棋過度有些關係吧



呱哥老王


關於修身養性,瀚海有話要說

《鬼谷子》中有上、中、下三卷,其中下卷說的以修身養性、內心修煉為核心。那麼大家可能想問,修身養性到底是什麼呢?說到底,

修身養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內在的實質。內在的修煉,包括內在精神、意志和思慮的養成,以“盛神”、“養志”、“實意”為主。



如何修煉內心呢?鬼谷子也給出了一個大致的建議:懷著上天之心施行恩德,以無為之道來指導思想。說到這裡,大家對於修身養性有一定了解了吧,瀚海就把話說得明明白白了,修身養性修的是內在,這跟壽命沒有直接的外在聯繫呀!因此,曾國藩即便是修身養性,到六十歲左右就與世長辭,這也是毫不稀奇的事情。壽命跟內心的境界沒有很重大的關聯性。

而在曾國藩的著作中,特別是他的日記和家書中,他詳細講述出來自己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坐,平淡,改過。他的《修身養性之訣》中,總結了修身十二款:一是主敬,整齊嚴肅,如日之升。二是靜坐,每日不論何時,靜坐一小時,三省吾身。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四是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五是讀史,每日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本史書,圈點十頁,從不間斷。六是謹言,刻刻留心,時時注意。七是養氣,氣藏丹田,寵辱皆忘。八是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九是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十是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檢驗悟道的進展。十一是練字:飯後寫字一小時。凡是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十二是夜不出門。減少應酬,養精蓄銳,以便從容應對明日工作。

曾國藩的死因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午後在自家後花園散步時,突發腦溢血,手腳發麻,舌頭髮硬,不能講話。長子曾紀澤攙扶著回到書房,端坐四十五分鐘逝世。




然而,曾國藩並不是無緣無故就逝世了。他的身體遺留著一些前因,所以留下了病發的後患。早年的曾國藩曾經患過肺病,那時雖然死裡逃生,卻埋下了隱患。之後他患上了牛皮癬,痛苦一生。但是疾病並沒有見他如此優秀就放過了他,耳鳴和肝腎等諸多毛病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讓他不得好受。

他死前一個月在日記中記載的三次反常現象。第一次,會客時“右腳麻木不仁,旋即發顫,若抽掣動風者,良久乃止”;第二次是四天後,曾國藩到城外迎客,“在途中已覺痰迷心中”。第三次,他欲與人說話皆“久說不出”。在給皇帝上呈的奏摺中,他提到自己“忽然眩暈,左手左腳疼痛異常,抽搐數次,起坐不便”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身體是從早年開始就越發不好,而且根據這種症狀,瀚海猜測這個名臣是死於中風。


瀚海說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概是中國絕大多數文人詩詞的終極目標。而修身養性自然是完成著一系列目標的基礎。因此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講求養生的國度,修身養性更是文人士大夫階層追求的目標。

例如晚清重臣曾國藩,在他留給後人的家書中,就能夠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注重養生之人。曾國藩有著非常良好的生活規律與生活習慣,在他個人所寫的養生之法中,有5件事必須每天堅持,“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日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多行三千步”。

這些養生之法,至今仍是許多人學習和追求的目標。然而,一生善於養生調節,保重健康的曾國藩,享年僅有61歲。在這樣的年紀去世,即便是晚清,對於衣食無憂的統治階層而言,根本算不上高壽。那麼,講究修身養性的曾國藩,為什麼會在61歲的時候就逝世了呢?

曾國藩畫像

其實,曾國藩的養生方法並沒有問題,也值得後人學習。比如他在飲食上一直主張清淡飲食,少食多餐。縱然曾國藩身居官位要職,他一日三餐多以素食、蔬菜為主;即便是在軍事繁忙之際,仍然常備米粥療養脾胃。

曾國藩也在家書中告誡過兄弟,不可每日肥魚大肉,否則會損傷脾胃。只要長期堅持清淡素食,確實可以調養脾胃,對於健康長壽也有一定的效果。

曾國藩

為了達到養生目的,曾國藩在平日裡很注重體育鍛煉。他每日餐後都會堅持走1000步,為了鍛鍊自己的子女、兒媳,他告誡家人要親自種菜、養豬、下廚,切不可凡事都要使喚奴僕。出門的時候儘量多走路,少坐轎騎馬,以此來達到強筋健骨的目的。

他的兒子、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出生的時候原本體弱多病,在曾國藩每日的督促之下,堅持每天早晚各走五里路,身體逐步轉弱為強,疾病也得到了治癒。

曾國藩劇照

曾國藩的養生之道,還表現在精神養生之上。為了提升精氣神,曾國藩一生堅持早起,調理個人氣息;除此之外,他還通過書法、圍棋等諸多文藝活動,調節他的精神情緒。他一生所堅持的這些養生之道,確實值得人們長期練習。

曾國藩之所以會在61歲的時候就去世,首先這與他個人體質有關,曾國藩早年的時候就得過嚴重的肺病,幸而死裡逃生;後來又患上了牛皮癬伴其終身,所以,曾國藩的基礎體質並不好。如果曾國藩沒有堅持這些養生方法,恐怕他也活不到61歲的年紀。

曾國藩家族

除此之外,曾國藩一生壓力之大,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他曾與太平天國展開過生死搏鬥,又耗盡一生心去創辦了湘軍,這一件又一件的豐功偉績,在體現他的聰明才智的同時,又消磨了他的心氣神,耗盡了他的體能。對於一個原本體弱多病之人,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太過忙碌。

曾國藩故居

但是,曾國藩是清朝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晚清中興名臣,他身上肩負著挽救清廷於危難之中的重任,那些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很容易促使曾國藩的疾病惡化。

更何況,清朝廷對手握重兵的曾國藩非常忌憚,經常採取恩威並施的手段,讓曾國藩的政治生涯如履薄冰。得不到上級信任的曾國藩,即便對自己多加開導,也沒有辦法不讓自己心情鬱悶,這些都是促使他的死亡因素,即便是養生之道也難以挽救他的性命。


鳶飛九天2018


凡是講解天人合一、修身養性、知行合一等活不到七十歲的人,都是文化小人或騙子。為什麼呢?因為天人合一、修身養性、知行合一等是親近正能量而遠離負能量的行為,所以,知道這個行為的人最低也要活過七十歲。因此,道家歷來認為七十歲以前死的人都算夭折。


彭興文1949


在我們中國一直流傳下來這麼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人最基本的就是修身,這也是最艱難的一個過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家都在追求著修身,修身養性更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個目標。

說起修身養性我們不得不提起的一個人就是曾國藩,作為晚清的重臣,他對於自己的要求也是相當的嚴格,在他留給後來的家書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日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多行三千步”。這就是曾國藩每天都必須做的五件事情。這些雖然都是看上去每天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能堅持堅持下來的人卻是很少的。

曾國藩在修身養性之上其實是並沒有問題的,比如他每天都會去吃一些清淡食物,而不是大魚大肉,古代很多人有錢了或者說做到了大官,每天都是錦衣玉食,大魚大肉,但是曾國藩卻是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每天都是以素食為主的,這樣對於自己的長壽也是非常的有幫助。

在現在我們最講究的就是強身健體,要想有一個好的身體就要不斷的鍛鍊自己的身體,在古代的時候曾國藩便有了這樣的意識,每天吃完飯之後便日行三千多步從而強身健體。曾經我看到這樣的一篇記載,曾國藩為了戒色每天都是堅持的練書法,一旦他起色心的時候便去練書法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像曾國藩這樣將原則堅持到底的人也是很少有的。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年齡普遍都是比較的低的,高齡人群幾乎是沒有的,所有在我看來曾國藩活到六十一歲已經不算是很早就死掉。而真正讓曾國藩去世的真正的原因也是因為患上 了疾病,在古代的那樣的醫療條件之下也是很難治癒的。所以曾國藩常年修身養性也是難以逃脫歲月所帶來的沉澱。


司徒歷史


經歷過多的戰爭,組織過多次的大屠殺,多次面臨死亡的威脅,又自覺地感悟到罪孽深重的人,大多不會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