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莊子.徐無鬼》:莊子曰:“齊人蹢子於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其求鈃鍾也以束縛,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

惠子沾沾自喜地對莊子說:“今天下百家爭鳴,相互指責,爭吵不休,但是不管是儒家、墨家還是楊朱學派,沒有一家說我不是的,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我的理論是最完美,最無懈可擊的嗎?”

莊子給惠子舉了一個例子:“齊國有個人,為了養家餬口,為了生計,他揹著全村人幹了什麼事呢?因為當時人販子最容易交易和出手的是少胳膊少腿的殘疾人,因為這樣的人跑不掉,僱主好管理。所以殘疾人都能賣出個好價錢。於是齊國這個人竟然親手把自己兒子搞殘,賣給人販子,然後人販子又轉手把他兒子賣到了宋國當一個看門人。可是這個人在外人的眼裡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別人都覺得他很講究,很愛護家人,也很愛護財物,他買了一個小鈴鐺都愛護備至,裹了一層又一層。對於把兒子送到了宋國一事,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真相,只是謊稱兒子走丟了,也裝模作樣地到處尋找,但是從來沒有走出村子去找過他的兒子,他只是做些表面文章給別人看的罷。這都是掩蓋了事實真相的人。莊子稱之為“遺類”。”


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人總是象手電筒一樣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把自己粉飾的冠冕堂皇而憤世嫉俗。其實當你一個手指頭指著別人的時候,還有三個手指頭指著自己。《聖經》上說“世上沒有一個義人;人生來都是有原罪的;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我們都是同一塊田裡的漿果.......”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誰都不要把自己打扮的無可挑剔,能蓋得了一時,蓋不了一世,而真實就是力量。莊子《德充符》先後登場的六個殘疾人,一個比一個長得醜,但是一個比一個更具有人格魅力。哀駘它的醜把魯哀公都驚呆了,哀駘它甚至講話都不利落,但是與他相處的人都不願意離開他,美女見了他都想嫁給他。莊子總結哀駘它是“才全而德不形”。“才全”就是保存天性的完整,“德不形”就是不要在外表上彰顯和雕琢。


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莊子.庚桑楚》: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看到別人臉上長了一個痦子就覺得不舒服,紛紛指責、批評、建議去掉那個痦子。認為去掉了就是正確的,稱之為“移是”,但是莊子認為人們只是注重表面,而忽略了天性的完整。古人吃飯很講究,動物的內臟和蹄子是不吃的,認為那都是骯髒之物,汙濁之氣聚集的地方,但是在祭祀的時候必須把宰殺過的牛羊整體放到供臺上,零部件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動物的靈魂就無處安放,神者不受。去參觀富麗堂皇的王公寶殿,皇宮大廟,無論怎樣宏大漂亮,也少不了茅房的配置,否則就是不周全。一切從完整的心性出發,一切以整體思維去看待所謂你看不慣的人和事,則無所不可。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每個人都是有優缺點。看不慣別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那就是無知。就連聖人也不是盡善盡美的。


莊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莊子.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三皇五帝聖事,騙了無涯過客。黃帝也做不到天下人都服他,殺死了異己,不能稱為聖明;堯親自殺了自己的長子考監明(丹朱),不能稱為慈父;舜趕走老父瞽叟,不但不服侍父母還不稟告父母雙親就自行結婚了,這是大不孝;禹對人對己都要求太高近於苛刻,讓人受不了。湯王、武王其實都是政變上臺的,並不光彩。在世俗的眼裡,他們全是光輝的形象,實際上他們都掩蓋了自己的缺點而已。

《莊子.盜蹠》: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孔子教導人家父母在不遠游,可是他周遊列國,並且從來不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匡子和父親斷絕了父子關係,老死不相往來;我們都是要求別人做聖人,要依照聖人的一言一行去做,卻不知聖賢也有不盡如意的地方,更不知自己的自以為是就是無知之極。這便是這人世間紛紛擾擾是非不斷的根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