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表揚和批評,

都可能成為

“戰爭”的導火索。

因為

有不平等

就會有戰爭。

孩子所面對的生活,

何嘗不是如此。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相信絕大多數爹媽都沒有認真思量過——

對孩子的表揚和對孩子的批評都源自一種高高在上、自上而下的俯視,但事實卻是沒有人喜歡“低”人一等,被別人評頭論足。

我們是如此的,孩子也是如此。

即便是經常被表揚的孩子,也會在得不到表揚時,感覺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處於劣勢,心生焦慮、攀比、競爭和……。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無法言說這些細緻入微的感受,無法洞見背後的真相,而裝做什麼都不知道,繼而延續自己認為“正確”的教養行為。

畢竟,

在人格上,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我高你低”

既然這是事實,當我們的教育違背了這些真相,不尊重事實,必然處處碰壁。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很多人打骨子裡都不相信“平等的力量”,甚至會認為“那還了得,孩子還不蹬鼻子上臉”!?

事實上,得出這樣的結論往往是因為人們混淆了兩種概念——

把“表揚”等同於就是“鼓勵”;把“表揚”了等同於就是“獲取自信”。

把“平等”等同於就是“撒手不管”;把“平等”了等同於就是“失去約束”。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擔心孩子最終會因為“平等”而變成“任其性”和“無法管教”。

要想走出這一迷局,最好的辦法就是設身處地地換位反思。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假設我們一直被單位領導“表揚”著,倘若我們無法分辨該如何對待表揚,很可能會在失去它時,我們原本的價值歸宿會瞬間崩塌,因為我們的價值認同與喜怒一直取決於周邊不平等的評價

假設我們一直被單位的領導“批評”著,倘若我們無法分辨該如何對待批評,最終有一天我們會因為得不到認同而喪失追求自我價值感的勇氣,因為我們的價值認同與喜怒一直取決於周邊不平等的評價

因為無法正確分辨如何對待“表揚”和“批評”,孩子正陷於此境。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認同取決於生活中點滴細節的積累,但毫無疑問“表揚”和“批評”都不是最好的出路,卻更像是一副慢性毒藥,因為忽視了“我們與孩子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這一事實,一點點毒害孩子的價值認同。

越是如此,教育也就越遠離真相。

“平等相待”是尊重的前提,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更快地找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會為了不斷刷新自己的存在感凝聚內驅力,才會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紛紛擾擾的“表揚”和“批評”所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這就是基於“平等”的教育的力量。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平等”之後的教育,之所以能夠點燃孩子內心的火苗,是因為它是建立在我們和孩子彼此信賴的基礎之上。

歸根結底,這種信賴就意味著你相信,你真的相信孩子能夠承擔起他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才會賦予應該屬於他們主動成長的權利。

換個角度來說,“不信任”就無法與孩子平等相待

充滿信任的平等好處不僅僅限於此,它還是父母和孩子彼此情感相通、平等交流、互聽心聲、知己知彼的前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讀懂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才會樂於吸收我們的智慧,父母才不致於只願意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事實。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只會讓孩子體味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處於劣勢”的教育,肯定不是什麼明智的教育。

既然“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那我們就需要需要考慮如何與孩子平等相待。其實這並不難——

鼓勵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

鼓勵孩子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無論孩子做得好壞,不要急著先去評判,而是先聽聽孩子關於“如何是好”、“怎麼辦”的想法,然後啟發和引導孩子自己總結,找到答案

日積月累之下,孩子就會從“平等相待”中習得種種能力,構建自我價值認同。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表揚”和“批評”或許只能治標,但肯定不治本。

古希臘的梭倫早就說過——

有平等就不會有戰爭。

我們與孩子的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

不僅如此,只有“戰爭”消弭,孩子才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發展的“窗口期”。


表揚和批評,都會給孩子留下硬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