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1

放學後,孩子在麵包店選了兩塊心愛的蛋撻,留到晚上才開始吃。

一邊吃,一邊說,比K家的好吃。

吃到興奮,一邊吃,一邊溜達,一邊向我們誇讚好吃。

結果,蛋撻吃了不足一半,掉地上了。

他直接“哇”一聲大哭起來。

我走過去,問:“怎麼啦?”

他哭的說不出話來,一會兒後斷斷續續地說要把蛋撻拿起來吃掉。

我告訴他,掉地上髒了,不可以吃了,會生病的。

他哭的更兇了。

我很疑惑,問他:“東西掉了,不能吃,但還有一塊啊,可以吃那塊。你哭什麼呢?”

他說:“就剩一塊了,我就要吃這塊,吹吹就能吃了。”

我堅持:“不行,地上不乾淨,蛋撻吃完還可以再買,但不能吃掉地上的。”

他一直哭,一直堅持要吃地上這塊。

後來,我直接批評他,“為什麼你聽不懂道理呢?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會生病啊,而且又不是不給你買。”

他有點害怕了,但還是嗚嗚咽咽地要吃那塊地上的。

直到帶著哭腔睡著了。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孩子事,無小事。

在孩子眼裡,這個時刻這塊蛋撻就是他最寶貝的東西。

在大人眼裡微不足道,失去了可以再買,但對孩子來說,這塊蛋撻此刻就是他唯一的寶貝。

大人失去最心愛的東西,內心也是非常痛苦的。更何況心裡還未成熟的孩子呢?

如果大人不理解,在這個時候無視他內心的需求和想法,而直接粗暴地進行批評,不只會傷了他的心,還會讓他不自信,迷茫,無法堅定自己的想法。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2

常常大人覺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在孩子心裡可能是天大的大事。所以,很容易因為這種大人眼中的“小事”而哭鬧,發脾氣,甚至不講理。

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拉下臉來批評教育,而沒有耐心去傾聽和理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比如,

孩子吃東西,撒了一地,家長會教訓,就不能看著點嗎?

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會說怎麼學的,對得起我嗎?

孩子總是改變主意,家長直接冠以標籤,怎麼總是說話不算數?

怎麼這麼不懂事?

怎麼這麼不聽話?

怎麼想的你?

有沒有良心?

怎麼就不能跟人家學學?

......

如此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用大人的思維給孩子的問題定性,或批評,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那他的心理地圖就會錯亂,無法良性地發展下去。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尹建莉認為,

孩子從來沒有錯,只有不成熟。

孩子本就是一張白紙,“犯錯”就是在成長啊。

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自由,那就可以允許孩子“犯錯”、試錯。

但家長忍不住總想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那就要注意對什麼樣的“錯誤”可以說,怎麼說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

凡出於缺乏經驗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

3

孩子雖小,自尊心卻是極強的。

總是批評孩子,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心裡會很痛苦。而這種痛苦可能會延續到成年。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指出,

當自尊心受到打擊時,任何孩子的反應都是痛苦。

自尊是對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的童年,最讓你難忘的,一是得到愛的喜悅,二是自尊心受到打擊而傷心的事。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樊登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

一個孩子的自律性,來自他的自尊水平。

一個孩子的自尊水平被我們打擊沒了,他是不會有好的自律狀態的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失掉自尊的孩子,無法自尊自愛,無法用自律來約束和成就自己,最終影響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定。找不到自我價值,人就容易迷失方向。

4 如何看待孩子的“錯誤”,如何得體的“批評”

(1)家長的心態:孩子不是犯錯,而是成長。

對“犯錯”的孩子,家長的心態應該是,不要認為是犯錯,而要認為是一種成長,寶貴的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經驗。

以這種心態來看待孩子成長中的種種“錯誤”,可以讓家長的心態更樂觀和積極。可以讓家長更多地去欣賞孩子的優點,更少地去苛責孩子的缺點。

尹建莉在書中說,

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基本上棄絕了“批評”,而是處處表現出“縱容”。
我和先生幾乎不會因為女兒圓圓做錯什麼事而批評她。打了碗、尿了床、往牆上亂畫等等,所有這些小事在我們看來都正常,我們甚至不會表現出吃驚,卻是常常開個玩笑,化解孩子的尷尬。甚至當別人不小心弄得孩子尷尬,我們也會趕快想辦法呵護孩子的面子。

在作者看來,允許孩子犯錯誤,給孩子自由,本質上就是在教會孩子寬容。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2)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說。

需要及時指出的,拉到一邊,輕輕地說,聲音只有兩個人能聽到。

不需要及時指出的,可以回家後,平靜地說。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3)不能對孩子說反話

《張思萊育兒手記》中明確不能對孩子說反話。

因為3-4歲的孩子雖然已經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也能通過語言與成人進行交流和溝通,但是他們只能理解具體的事物,不會做複雜的分析和綜合;只能做直接的推理,不會進行邏輯思維。

所以他們對大人的話只能正面去理解,不會分析大人講話的真實含義,更不能理解大人的反話。

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幼兒及學齡前的兒童必須以正面教育為主,為孩子樹立正面模仿的對象,並且引導孩子去模仿和學習。當孩子做出好的行為來,家長就要有意識地通過正強化的手段去鞏固這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4)即便真的要批評,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確實需要嚴肅批評的事情,也要告訴他,是因為愛他才指出他的錯誤的。

最好在批評前告訴他,我們愛他,批評完也要讓他再確定父母對他的愛。

(5)引導孩子的心態和情緒,告訴他誰都會犯錯,犯錯沒關係,我們都在學習。

不要讓孩子有沉重的心理壓力,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都是問題。

繪本《犯錯誤,沒關係》教會我們用正常的心態面對一些小的“錯誤”,引導他以一種新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同時又願意以後注意這個問題

“牛奶灑出沒關係,你總能收拾乾淨。

嘗試不同的方向沒關係,你可能會有新發現。

不知道答案沒關係,問題有助於你學習。

心情不好沒關係,你的朋友們會鼓勵你。

滑倒沒關係,你總能爬起來。

穿兩隻不一樣的襪子沒關係,別人可能也會試一試。

忘記帶雨傘沒關係,你或許能遇到新朋友。

改變主意沒關係,每個人做好準備的時間不一樣。

弄得一團糟沒關係,你總能請求幫助。

笨手笨腳沒關係,你可能會發明出一個新動作。

弄得髒兮兮的沒關係,洗泡泡浴很有趣。

害羞沒關係,保持安靜能讓你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

把顏色塗在線外沒關係,按照你自己的路走也很好。

每個人都有“啊,糟糕”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學習的。

《孩子“犯錯”、“不講理”,如何“批評”孩子》

繪本最後告訴我們,

“有些時候,犯錯誤也沒關係。

每個人都會犯錯——甚至大人也一樣!

我們就是這樣學習的。

也許,這就是父母和孩子要一起學習的最寶貴的東西。

(圖片來自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