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真的上书天启皇帝关外屯田吗?天启真的给出了10个反问吗?

用户6093132260070


劝君留一步,小影有话说。

就问题而言,历史上袁崇焕是就自己的屯田政策上书过明熹宗朱由校的,也就是题干中所述的天启皇帝,而明熹宗也确确实实对袁崇焕治理辽东的军事设想提出过六条问题(非十条),形式为反问句,但这六个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提出的时机和侧重点更值得我们去分析和考究。

明熹宗当时是这么说的:

结合这段话,再附图一张,以史为正文,以图为注释,历史的谜题慢慢解开。


文盲皇帝朱由校的侧重点

说起明熹宗朱由校,后人对之褒贬不一,因其在位时间较短,又身处明末外忧内患的窘境,是明朝倒数第二任皇帝,其弟崇祯继位后,明亡。那么朱由校在位这短短的七年间,明王朝,对内有东林党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争权夺利,此消彼长,自然灾害频发,农事荒废,民不聊生,对外辽东后金政权迅速崛起,虎视关内,辽东一线战事频繁。正是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境,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治世之学和治国理政的朱由校所需要面对的,朱由校从登基之时就伴随着太后意欲效仿汉朝吕氏,垂帘听政夺取皇权的险象环生,当然最终在宦官和东林党人的帮助下,朱由校还是匆匆登基了。


既然没有受过皇帝应有的系统训练,那么朱由校在面对朝堂制衡,外御后金、内治百姓上,就有了其不同以往的策略和处理国事的方法。当然,在其统治时期,明帝国已摇摇玉坠,阉党霍乱朝纲,魏忠贤利用其潜心钻研木工活的时候屡屡上奏得逞,借机虚拟圣旨,控制朝堂,打压异己,致使许多忠臣被罢官免职,蒙冤赴死,朱由校的昏庸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后人也有为之鸣不平的声音,赞扬其对后金崛起的独到见解和军事上的敏锐性,甚众把袁崇焕的上书和朱由校的回信拿出来佐证,大多持厚此薄彼的态度。固然,朱由校对努尔哈赤的野心非常重视,其对边关卫所的军事防备、敌情侦测的渠道和后来的这封回信都足以说明其军事策略上的一种辩证正确性,但结合当时的辽东局势和袁崇焕的对敌政策来看,朱由校的军事策略是对,却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

如果说袁崇焕上书屯田考虑不周,那么朱由校的六条反问就有失察之弊端,小影以一名谈论历史的读者身份来评价,屯田和六问,侧重点不同,换句话说,两人的谈论重点可能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何出此言?


袁崇焕上书屯田是依规办事,时效之策,又是无奈之举。

屯田并非袁崇焕首创,这是朱元璋建国时期,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军饷问题,缓解百姓和朝廷压力所创造出的军事机制,即“亦兵亦农”,而与之相对的敌人,先前的蒙元,后期的建州女真即后金,奉行的却是“以战养战”的劫掠政策。所以从明朝军事制度上来说,袁崇焕上书出关屯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历史来看,袁崇焕是救世少有的将才,从军事角度来看,袁崇焕将防线向北迁移,把山海关后置,留出明军防守的缓冲地带是有其深谋远虑的。


从历史来看,出关屯田,具体是在山海关以北的辽东地区,依靠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的城池,加固城墙,布置军队,缓冲后金大军的进攻,使明军不至于轻易在山海关陷入背水一战的决战境地,而一旦关破,关内无险可守,京城危险。这很像当年诸葛亮数次北伐,把战火带到魏境,保护蜀国免受战火的军事策略,从地图上来看,袁崇焕的屯田部署策略是局限于长城以内,背临渤海的狭长地带。而当时朝廷的不同声音,出自魏忠贤的党羽——高第的撤军之举。高第接替孙承宗的位置,成为袁崇焕的顶头上司,但因为袁崇焕宁远死战退敌和锦州之战的两场胜利,不仅把屯田之地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更能让魏忠贤和高第因此两役得到奖赏,朝堂之上无人羁绊,所以才有了其上书明熹宗关外屯田,压迫后金势力,擒拿努尔哈赤的豪言壮语。但此时的袁崇焕,上书无非是想趁着胜利得到皇帝的更多信任,从政治上,从皇帝的思维上扩大一下自己的“战果”,换句话说就是,皇上你看,事实证明真理是在少数人手里的,我的屯田政策在对金作战中一反败势,你应该支持我,让我放开手脚继续按这种军事策略走下去。当然后边的什么“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的话,在袁崇焕看来无非是一种高调定目标的话。但不成想,明熹宗不吃这套,反而很耐心的给他提了几个忽略的问题,让袁崇焕吃了闭门羹。


读到这,我想大部分读者朋友就应该明白小影要说什么了,虽然俩人的对话看似是在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但从两人的地位,角度,眼光来说,两人很有可能谈的貌合神离了,至少,这位没读过书的明熹宗是没有按照袁崇焕的思维去理解这份上书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会说出这段看似意味深长的话呢?


明廷对辽东的取舍

首先要说明的是,朱由校对袁崇焕的屯田政策是实实在在给予过支持的,其后来的六条反问和屯田政策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对立体,从文字内容上来看,朱由校更像是在批示一个方案的初稿,圈划出自己的想法,让袁崇焕修改,这本身就说明其对袁崇焕屯田政策的肯定,没有让他推倒重来。如果说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以身死战换回来的,有其偶然性,那么之后的宁锦大捷确确实实是皇帝在跟着袁崇焕的思路走,天启六年,袁崇焕率兵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上书屯田,要求朝廷出钱出力修复前线城池,配足火炮,并配兵四万,这些对于当时武备松弛,兵员枯竭的明朝廷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由校还是爽快的答应照办了。为何这样说,从锦州之战的前后经过就能看出来明朝军队的捉襟见肘:

这是皇太极围攻锦州时,明军的军事调动,给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为了保证防卫衔接,又急需解锦州之围,明朝廷只得用下跳棋的方法,将所有的军队整体北移,拆东补西的办法来填补防卫空缺,没有常备兵员,快速征兵的机制不畅,就是这样的恶果。其实朝廷为了对抗后金政权,也耗资巨大,单为朝鲜皮岛的毛文龙部补充军需粮饷,就远远超出宁远方向的屯田损耗。但即使这样,明朝仍然倾尽人力、财力投入到辽东的对后金作战中去,对付后金,前有名将熊廷弼,后有袁崇焕,如果军人不参政,不独权,朝廷是允许其放开手脚干的。


当然,早在天启二年,也就是宁远大捷之前,毛文龙就上书提醒明熹宗后金和蒙元残余的勾结,这就意味着后金铁骑可以绕开辽东苦心经营的堡垒、城池、关隘,取道蒙古,袭击关内,威胁京师安全。这封奏疏是得到了明熹宗的高度重视的,就像他之后高度重视袁崇焕的屯田之策一样,但袁崇焕杀毛文龙,后金袭击北京,明熹宗拒绝袁崇焕的援军进城防御就可以看出,袁崇焕有点自我感觉良好了,朱由校对袁崇焕的信任也是有限额的,索取兵员、撤掉不喜欢的武将、甚至杀掉毛文龙,丢失明朝廷在朝鲜皮岛的据点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由校默许了,赞成了,忍让了,但后金都兵临城下了,即使袁崇焕救驾有功,朱由校这位老板还是要翻脸的。


回归到题干,明熹宗治国更像是在经商,而明王朝这个日渐衰败的公司就是他的经营实体。大到在人事任免上如何制衡东林党和阉党这两股东势力,小到考虑对外业务上部门经理袁崇焕的屯田政策,在经营决策上明熹宗似乎更注重细节,事无巨细反被其左右,即使这样,大明终究到了要被后金兼并重组的境地。


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小影观史】,欢迎交流、评论、点关注。咱们下期见。


小影观史


明朝近300年,开国皇帝朱元章,为糊口!从一个放牛娃,再出家为僧。后随义军领袖高迎祥烽火割据,一步步打下朱家江山。纵观整个明史,皇室闹剧也是层出百穷!"叔夺嫡位,土木堡蒙羞,蟋蟀皇帝,挺击案,红丸,移宫案,还有不理朝政喜做木匠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当时后金掘起,边关烽火狼烟。天启六年,由抚远督师袁崇煥上书朝廷,边关屯田,筑城逼迫后金议和。

袁崇焕奏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守为正,战为奇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他的战略构想,就是,以守为主,战守结合。也就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近。一方面先将关外宁远,锦州,大小凌河诸城堡修筑坚固,达到扼制后金的进攻。另一方面组织兵勇和百姓开荒种地,解决部分给养问题。

在说天启皇帝,虽说喜欢做木匠!但在回旨中也提现了相当高的水准。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援,仗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以农战不偏度?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奴子不降,不定成降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讨之,奴來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天启皇帝提了一连串专业又很清楚战局的询问,并晓以利弊。如果天启皇帝一心扑在朝政之上,也许有他作为。可惜,"大厦将倾覆始相,内忧外患涂生灵”。


风清滴露


天启6年,袁崇焕上书木匠皇帝朱由俭,可以通过在关外修城、屯田,来逼迫努尔哈赤不战而降。如果努尔哈赤不投降,自己也可以依靠关外的屯田个城池一步步蚕食建奴,最终擒获努尔哈赤。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明熹宗实录》

这个战略方案其实颇似北宋范仲淹针对西夏的“修筑堡寨、步步为营、浅攻重守、恢复横山、斩其右臂、迫其屈服”的策略。

其实袁崇焕提出的这个策略针对当时辽东的格局,是的确站在战略眼光看待问题的,是比当时流行的一劳永逸的想法高一筹,也更能看清问题本质的。

因为北宋100多年,利用“渐筑横山”的策略,到宋徽宗时期,宋朝已经完全占领了无定河流域的横山地区和葫芦河流域的天都山地区,已经把兵锋深入西夏腹地。

但是这个策略有个很明显的弊端,那就是见效甚慢,所以这种下成本大,见效慢的方案被采纳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而且还涉及到很多制度的抗性。


但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却非常意外地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并且针对这个方案提出了6个问题(不是10个)。

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明熹宗实录》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朱由校时赞同防守方案的,而且对这个战略是有过深入考量的。他考虑到了关外屯田的具体问题,当兵的如何老百姓共处?如何分配?种地间隙如何练兵?不打仗的时候,当兵的如何安排种地?你种地的时候,努尔哈赤打你怎么处理?万一你种出来的粮食最终资敌,有什么防范措施?


其实这就是让袁崇焕拿出具体落实方案。但很可惜袁崇焕根本没意识到,一个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木匠皇帝会问得这么细,而且针针见血,顿时语塞。朱由校嘴也贱,没有得到具体方案答复,还奚落了袁崇焕一顿。

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 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明熹宗实录》

因此天启年间,袁崇焕仕途不顺的原因更多的也在于自身。这就好比现在公司里,有些人写ppt,写方案很漂亮,但是涉及到方案具体执行层面,却志大才疏,根本没有方法。


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崇祯的方式和天启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一次平台召对,就问袁崇焕一句话,“几年能平辽?”袁大忽悠拍着胸脯保证,“5年!”崇祯很高兴,“好!朕信你了,去干吧!”悲剧就这样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