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有個同事,早上來到公司後,同往常一樣:拿著手機刷朋友圈玩遊戲,過了不久領導走過來:


領導:給A公司的方案今天下班前能給我嗎?

同事:沒問題的,領導,保證完全任務


同事說完後立即關掉手機,飛速著敲打著電腦鍵盤,幾個小時過去了,餓了嗎小哥把外賣把外賣送來,

“放在桌上就行了”同事盯著電腦屏幕說。

一點多完成初稿,拿起外賣,邊吃邊修改方案,下午三點多把方案發給領導後,接著很自然的拿起手機,繼續刷朋友圈玩遊戲……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如果你認真觀察一下身邊的同事,總會有這樣的“待命一族”:


顧名思義,“待命一族”指的是隻有領導交代了工作,他們才會起身去工作的一批人,其他時間都處於“待命”狀態,無所事事,不是在玩手機、聊八卦,就是在網上衝浪。


很多人對“待命一族”存在誤解,認為他們在公司裡會帶壞風氣,形成懶散的工作氣氛,工作效率也很低,能力也不足。


事實上,我發現“待命一族”的工作能力並不比那些評上“優秀員工”的差。就好像我這位同事,他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連領導在會上都曾經誇獎過他。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我有一個寶媽同事,孩子都上小學了,她是公司老員工,每天都是準時上下班,平時開會討論也很少發言,過著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有一次集團搞激勵業績政策,其中有一條是:在本月上旬完成業績指標的員工,可以享受五天的帶薪休假。結果她在第一個星期就完成了業績指標。

公司的這個激勵對於大多數的職場年輕人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激勵,作為單身的他們,真要有五天假,還得費時費力找約會對象。

然而對於我這個寶媽同事來說,五天實在是太奢侈的獎勵,老公曾抱怨過她上班地方太遠了,起來得早,回去得晚,回去之後孩子都睡了,平時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孩子的作業大多都是孩子他爸輔導完成的。

“去年到現在都沒有帶兒子出去玩過,我可以帶著我兒子月底去海南玩了。”她歡快地說。


你會發現,在“待命一族”中,有很大部分是公司老員工,他們熟悉公司的運作,深諳領導的做事風格,瞭解公司顧客的消費需求,還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


“待命族”往往領導有關

為什麼他們最後會變成“待命一族”?<strong>很大的原因是跟領導有關。

很多職場人都曾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夠被上頭採用,這是對自己價值的肯定,其作用遠遠大於公司發的薪水。

實際上大多數領導態度是不輕不淡的隨口表揚,有的甚至是直接否定,最後還是按領導的想法來,一來二去,上司始終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就養成了習慣。在不接受自己意見的領導下工作,是造成“待命一族”最大的原因。

沒有人願意成“待命一族”,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不知不覺中自己成了“待命一族”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如果你是“職場待命一族”,想要改變這一狀態,可是改變“改變領導的想法”是不大現實的,那該如何做?

職場的“自我選擇效應”


據說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人被判入獄三年,分別是美國人,法國人和猶太人。監獄長允許每人提一個要求,美國人要求給他幾盒雪茄,法國人要求一個陪他共度時關的女人,而猶太人只要了一部電話。

三年之後,刑滿釋放。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到處在找打火機;然後是法國人抱著小孩走出來,最後是猶太人悠然自在的走出來,,並對獄長說:“感謝你給我的那部電話,這三年來靠著那部電話跟外界取得聯繫,我生意從未停下,反而越做越大,現在增長了300%,我決定送你一輛奔馳”


這就是不同選擇帶來不同的結果。<strong>心理學上有個叫“自我選擇效應”一旦你選擇了某一條人生道路,就會產生向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的慣性認知,並且不斷的進行自我強化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這也是很多職場人辭職跳槽不成功的原因。

在你選擇了一份工作之時,你的跳槽成本就已經大大增加了,因為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滋生了在這個崗位走下的潛意識,你的工作技能、人脈關係等等,都是圍繞著這個崗位建立的,不斷的強化自我認識—“<strong>我可以做這份工作”。

等到工作發生變動的時候,比如公司內部輪崗,或者跳槽轉行,你需要學習新的技能,搭建新的人際關係。可是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你已經強化了自我認識。

如果此時工作崗位要求你必須做出轉變,你會發現困難重重,甚至產生“<strong>我只能做原先那份工作”的認知,要改變這樣的狀態,需要花費較長的一段時間。


“認真的生活選擇”與“隨意的工作選擇”


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上做出的選擇往往是很認真的。

比如逛街的時候,可以花費幾個小時來挑選出一件衣服;外出旅遊的時候,可以慢慢對比不同酒店之間的價格、硬件設施和評價。

然而在職業的選擇上,人們卻往往沒有這麼多思考。

一份簡歷,可以同時投給十幾二十家公司,從不去思考行業背景、公司情況等,有面試通知的就過去,通過了就入職,入職之後就只按照工作崗位來。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自我選擇效應”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對職業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隨大流,盲目地跟著別人走

要知道選擇一份職業,需要你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比如公司現狀、市場形勢、消費者需求、崗位是否能幫助自我發展等等。

如果一個人能在崗位上找到自己的方向,那麼在整個職場生涯中,即使遇到很多困難挫折,他也比別人擁有更加堅定的內心,此外,在這條道路上的“慣性”也會幫助他一路走下去。


你是選擇“職業”還是“事業”?


我經歷過創業公司的從0到1,也在世界五百強的集團裡浸泡過,接觸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也見識過正直職場顛覆的中層管理人員。

不管是大集團還是小公司,不管是職場新人還是資深達人,很大部分都是屬於“待命族”,多數人走在錯誤的職業道理上。

他們只是將注意力放在當前的計劃之中,而不是整個職業生涯。

更多關心的是下個季度能夠升職加薪,而真正重要的是,五年十年後職場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職場人大喊“過了30歲之後就到了中年危機”。

很多人都只是將手頭上的這份工作當做是一場短跑比賽,可事實上,職場是一場至少長達45年的長跑馬拉松。

我認識到能完成一場馬拉松不僅是一項運動成就,而且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心理狀態。——約翰·漢茨—馬拉松運動員兼作家


“職場待命一族”—自我選擇效應:不要急於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

職場中的“自我選擇效應”是為了讓我們必須重視這樣的一個選擇:<strong>職業和事業。


“職業”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兩個字,因此有人說“職業”是我們的第二個人生

但是,能讓第二個人生煥發出光彩的是“事業”二字

如果僅僅是把工作作為一個職業,那麼你每天只記得按時上下班,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你是為了領導賺錢,而不是為自己賺錢。

長期以來,在本崗位不溫不火的一直幹下去,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改變,要轉向其他的道路,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你是“待命族”,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strong>我是把這個工作當成“職業”還是“事業”?

衡量一個行業的時候,不能僅僅只盯著當前的利益,一個值得讓你進入的行業,至少能讓你賺到未來五年以上的錢。

假如你還沒有職業,就更應該學會選擇,到底選擇什麼能讓你十年後被生活牽著走。

找到你的“事業”,併為之努力奮鬥,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如果你的價值觀很明確,做決定就變得更簡單了。

——羅伊·迪士尼(Roy E. Disney)

職場是一個風起雲湧的世界,隨時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

尤其是近來來高漲的創業熱情、動盪的經濟形勢、異軍突起的新興產業以及受資本青睞的人工智能,這些都對就業市場和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生涯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要知道,對你當前崗位造成威脅的不只是公司內部的同事,同行業內的競品,還有來自創業公司的攪局和其他行業的競爭。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各種風險成本都會極速增加,如果只是安逸現狀,便如同坐以待斃。


8年職場老鳥 I 歡迎關注,走職場進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