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隨著疫情發展,兒童感染病例逐漸增多,目前已知最小的感染患者僅1個月,最大的13歲

從最初報道的“兒童不易感”,到目前接連出現確診案例,這提示家長必須密切關注自家孩子的感染情況。

2月2日,國家衛健委公佈《關於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兒童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兒童感染的傳播途徑是什麼?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防護?《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並結合相關資料,總結一套“全方位兒童防疫指南”。

受訪專家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 王荃

本報特約記者丨趙博文

兒童感染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兒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傳播,通過患者咳嗽、大聲說話、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或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如通過被汙染的手接觸口鼻部或眼結膜)。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通過母乳傳播。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由於兒童的生理解剖特點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緣故,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因無法準確表達,又受家長識別力等條件限制,年齡越小越不容易被發現,且發病後進展迅速。故做好防護、注重觀察很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潛伏期為2~14天,一般為3~7天。

◈ 病初主要表現與感冒症狀類似:發熱、乏力、咳嗽,可伴鼻塞、流涕、咳痰、腹瀉、頭痛、結膜充血等。體溫多為低中熱,甚至無明顯發熱。

◈ 重症病例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粘膜呈青紫色改變的一種表現,也可稱為紫紺。這種改變常發生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和毛細血管較豐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等,常於病後1周出現,可伴全身症狀,如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餵養困難、少吃、少哭、少動等。病情進展迅速的,可在1~3天內出現呼吸衰竭,提示為危重病例。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呼吸困難的表現為:➀呼吸增快或減慢;➁呼吸過深或淺表:嬰幼兒或新生兒可表現為張口呼吸、呻吟、鼻翼煽動(鼻孔一張一合)、點頭呼吸;➂口唇、面色變紫或發灰;➃胸骨上窩凹陷等。

呼吸頻率增快標準為:平靜不吸氧情況下,小於2月齡≥60次/分,2月齡-12月齡≥50次/分,1-5歲≥40次/分,5歲以上兒童≥30次/分。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診。

請注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若孩子體溫超過38℃,且具備以下任意一項情況時,請直接前往發熱門診:1.發病前14天有武漢旅行史或居住史;2.發病前14天內曾經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3.有家庭聚集性發病者。

小於3個月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如果出現發燒(腋溫37.5℃以上),應去醫院就診;3~6個月嬰兒,體溫低於38℃,吃奶和精神如常,可先監測體溫,觀察孩子的一般情況後再考慮是否去醫院。如果體溫超過38℃,隨時就診;6個月~2歲的孩子,如果僅發熱時精神稍差,但體溫降至正常後玩耍自如,可予觀察。任何年齡的孩子發熱超過3天時,均應立刻就診

一套“全方位”的兒童防疫指南

兒童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自主防護能力低,那麼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防護工作呢?我們為你整理出一套“全方面兒童防疫指南”。

No.1 居家防護篇

1、1歲以下嬰兒的防護以被動防護為主

◈ 母乳是提高新生兒免疫力最好的“藥物”。6月齡以內嬰兒應堅持純母乳餵養,6月齡以後再合理添加輔食的同時建議繼續哺乳到24個月或以上。

但若兒童母親為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應暫停母乳餵養並與母親隔離,直至母親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所有症狀消失;

◈ 居室保持清潔,每日定時通風。家中通風時,將孩子轉移到另一房間以免受涼感冒;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家長不要親吻孩子,不要對著孩子咳嗽、打噴嚏、呼氣;

◈ 孩子的物品、玩具定期消毒。

2、儘量避免帶孩子出門

◈ 尤其是公共場所和密閉空間,如商場、劇院、兒童遊樂場所等;不可避免的外出時儘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1~2米以上);

◈ 與人接觸時,謝絕熟人觸摸嬰幼兒或近距離對兒童說話;避免與呼吸道感染者以及兩週內去過疫情高發地區的人群接觸。

疫情期間建議推遲或取消常規的兒童保健健康檢查,儘量避免去醫院。若孩子患有慢性病,複查是否可以改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對患兒病情的評估,不可擅自做主。

如果醫生可以通過線上形式和家長溝通,做好患兒疾病的監測、療效判定並保持治療的延續性和有效性,可以減少到醫院就診的次數。

但如果病情不允許,或出現變化甚至惡化,則應及時就診。就診時,患兒和家長均應做好防護,全程戴好口罩。可就近進行一些必要項目檢查,將檢查結果通過線上途徑發給主治醫生,以指導接下來的治療。

4、家長或照護者及兒童都應勤洗手

◈ 跟孩子玩耍前,認真洗手;外出回家後要更換衣物、洗手後才能抱孩子;

◈ 教育或幫助孩子飯前便後、遊戲玩耍、咳嗽噴嚏、接觸過唾液和分泌物之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

◈ 如要咳嗽或打噴嚏,應用紙巾遮住口鼻。並將汙染的紙巾立刻扔進有蓋的垃圾箱,用流動的清水認真洗手。如果來不及用紙巾,可以用彎曲的手肘掩護,然後認真清洗手臂。

5、增強兒童抵抗力

◈ 保持孩子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

◈ 選擇開闊的公園等地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或居家室內運動(點擊獲取“ ”方法),增強抵抗力。兒童需穿著合適,不要過度捂熱或受涼。

No.2 外出防護篇

1、戴口罩

對以自我防護和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為目的的孩子而言,在醫院、密閉空間、人流密集的場所等,均應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在人口密度不高的通風空間,可不戴口罩。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佩戴口罩前,應先查看其是否在效期內,所有類型口罩的防護效果都有時效。此外,應洗手後再佩戴口罩,建議每隔4小時更換一次。

如果孩子不喜歡戴口罩怎麼辦?

◈ 首先,家長應購買適合孩子的兒童專用一次性醫用口罩,一般這些口罩可能會有一些花紋或色彩,孩子更容易接受;

◈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告知孩子為什麼要戴口罩以及不戴口罩的危害。佩戴時幫孩子調整好口罩位置,減少其牴觸心理;

◈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家長可通過角色扮演、做遊戲、講故事的方式,跟孩子對著鏡子一起戴,剛開始不要著急,可以反覆多試幾次,讓孩子減輕對口罩的抗拒感和陌生感;

◈ 如果孩子實在無法戴口罩,就只能儘量待在家中,減少出門。

2、攜帶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捂住口鼻,用來捂住口鼻或擦鼻涕的紙巾應包好並棄置於有蓋的垃圾箱內。

外出中不方便流水洗手時,咳嗽、打噴嚏、給孩子擦鼻涕後家長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消毒雙手,嬰幼兒應該使用嬰幼兒專用溼巾。

3、戴手套

外出時可戴上手套,任何日用手套都可以,但不要戴潮溼的手套;儘量減少接觸公共場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教育孩子外出時不要到處亂摸,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

4、歸家後及時清洗消毒

外出回家後,應先脫衣服換鞋,然後認真洗手、清洗面部,如果孩子配合,可以清洗鼻腔和漱口。外出時穿戴的衣物、手套和攜帶的物品,如懷疑有沾染病毒的可能(如去發熱門診就診),應及時清潔消毒。

No.3 飲食篇

1、注意飲食衛生

◈ 肉蛋充分煮熟,生熟菜板和刀具要分開;

◈ 家長在處理生食及熟食之間要認真洗手,做好飯菜洗完手再去接觸孩子;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使用餐具時,最好每人單獨使用碗筷,用公筷分餐制;每頓飯後仔細清洗餐具,建議蒸鍋開鍋後,蒸十分鐘;

◈ 不要用嘴嘗試或咀嚼食物後餵食孩子(包括不用嘴吹涼食物),不跟孩子共用餐具。

2、均衡營養

◈ 給孩子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進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保證充足的能量供應。建議多吃新鮮蔬菜(尤其各種青菜)、水果、瘦肉、蛋、奶、魚、豆製品等食物。

◈ 若孩子食慾欠佳,就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進食半流食或流食類食物,比如牛奶、蔬菜粥、瘦肉魚肉粥、面片湯、雞蛋羹等好消化的食物。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 督促孩子多飲水,以白開水為好,新鮮果汁蔬菜汁亦可,多排汗、多排尿。均衡飲食,保證大便通暢,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

避免給孩子進食辛辣刺激性或重口味的食物,避免多食油炸高糖類食物,如油炸薯條,油炸雞塊,巧克力,奶油蛋糕等,此類食物易引起消化不良。

疫情面前,孩子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家長要提高相應的防護意識,同時也不要過度恐慌,科學理性的對待疫情,做好孩子的防範工作。立春已至,希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下,早日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本文部分來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之二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