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剧照:包法利夫人

想必大家都熟悉下面这句话: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为“断头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传记中感慨她早年奢华生活的一句评语,实际上今天被化用得更广,其中就包括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爱玛的评价。


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断头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作为奠定福楼拜文学声誉和文学史地位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创作饱经挫折,一如作者本人。


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1856—1857年间,法国《巴黎杂志》连载的《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的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司法当局提起诉讼,并指控“伤风败俗、亵渎宗教”,福楼拜为此摊上官司,这场无中生有的“闹剧”最终以福楼拜无罪释放结束,福楼拜也由此名声大噪,《包法利夫人》以 “闹剧式”的出场向文坛宣告了它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书影:包法利夫人


很多人只看到了《包法利夫人》一时无二的风光,却不知福楼拜创作时的艰辛。

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之前已经进行过两次创作,对应的小说分别是《情感教育》和《圣安东尼的诱惑》,很遗憾都失败了,此时的他一事无成也一无所有,沮丧感如同夏日大雨前的黑云,沉沉的压在心里,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在1852年1月16日致路易斯·科莱的信中如是说:“要么成功,要么从窗口跳下去。”

为此他不得不全力以赴:从1851年开始,5年的笔耕不辍使得这本小说得以面世。

在此务必提到他的朋友路易·布耶(1822-1869,法国诗人、剧作家,福楼拜好友),倘若没有他的建议,那福楼拜不可能进行这一次尝试,很可能这部伟大的小说就不能诞生。

1849年,在福楼拜完成描写两个年轻人的学习生活和感情经历的《情感教育》和以基督教隐修士传说为题材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后,把好友路易布耶和迪康找来听他朗读了整整四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写得糟糕”,因为此时的福楼拜刚开始创作,写作手法尚未成熟。

同年,他与迪康结伴游历,历时将近两年,1851年返乡。

返乡后的福楼拜在游历途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欲望更强烈了,可是此前的两次失败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他犹豫着要不要动笔继续创作,于是他乡路易·布耶诉说了心中的苦恼。作为挚友,路易·布耶当然鼓励福楼拜继续创作,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福楼拜以德拉马尔为原型,创作了《包法利夫人》。

你也许会疑惑,德拉马尔是谁?她有什么故事?

且听我慢慢说来。

德拉马尔是福楼拜父亲的一名医生学生,曾供职于鲁昂市立医院,他续弦的妻子是个文艺青年,喜爱阅读浪漫小说,向往精神上的浪漫与物质上的享受,因丈夫不能提供她理想中的生活而偷情,在被两个情夫抛弃后负债自杀,这也诞生了《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以及它的丈夫夏尔·包法利,当然还有商人兼高利贷者勒儒、庄园主鲁道尔夫、大学生莱昂等人物。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受过良好教育的爱玛看不起乡镇医生的丈夫,因为他不能给她带来想象中传奇的爱情,于是她想通过婚外恋(偷情)的方式达到心中所想,不料反被情人利用,最终成了高利贷者剥削的对象,不堪重负服毒自杀而死。

实际上小说剧情非常简单,可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福楼拜叙事“冷漠”的态度:以近乎“客观”的笔尖揭示了包法利夫人悲剧成因以及社会风气和现代人心的巨大变迁,这让我想到了作家余华一向“冷峻逼人”的叙事风格。

然而矛盾的是,有这么一则故事似乎与这种“冷漠”相违背:

传说,某天一个朋友去拜访福楼拜时看见他坐在门前嚎啕大哭,朋友赶忙询问原因,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一时惊愕,待回过神后恍然大悟,说:“你可以让她不死的。”福楼拜回答:“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说完后又继续痛哭起来。

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因为在查找了资料后我才知道福楼拜在小说中“彻底排除了主观抒情成分,形成一种独创的客观主义风格”,这也意味着他创作个性的成熟,同时也是他远超于同时代作家的主要原因。

19世纪法国评论家勒·德·戈尔蒂埃提出的“包法利主义”概念指出主人公爱玛的心理特质是“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人样子的能力”:即一个人幻想过一种与现实完全两样的生活,像爱玛一样幻想着改变生活强加给人的命运、迷恋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并不是个例,放在我们今天也依然如新,这就有了开头的那句话: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包法利夫人:命运的价格

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记


期待您的关注,我是不知史,一位在读研究生,希望与您一同交流分享更多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