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雍正等级以后,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不过改革之前,雍正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科取士。

这是他登基以后第一次举办科举,所以他格外重视这次的开科取士。可就是这第一次科举还出了泄题的大案,为此雍正连大学士张廷玉的弟弟都给杀了,差点还波及到了他自己的儿子。那么雍正为啥这么在意这次科举呢?这次科举的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1雍正初登大宝,地位不稳的情况下,开科取士和减轻赋税一样重要。

在历史上,对老百姓最有实惠的两件事,只要帝王去做了,一般名声不会太臭。第一件事,那就是减轻赋税。一般新皇帝登基以后,都会大赦天下,顺便减轻一些地方的赋税。尤其是那些受了灾的地方,更需要皇帝的同情。

第二件事便是开科取士了。所谓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而且寒门学子,要想功成名就,一般只能走考取功名这条路。所以皇帝但凡开科取士,那就代表他照顾了寒门学子。

减轻赋税是为了老百姓的肚子,开科取士是为了老百姓的脑子。所以这两件事必须要好好办理。雍正登基以后,立刻举办了这次恩科,目的也就在这里。

天下的学子们每个都希望鱼跃龙门,从普通的读书人,一跃成为朝中大员。这一条漫长的道路,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考上进士。

雍正举办这次科举,是为了收拢人心,至少让那些读书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自己这个皇帝。这就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哪个读书人不喜欢呢?

用这样的办法,天底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皇帝是重视读书人的皇帝,那他们手里的笔杆子,也就该知道怎么去描写这位皇帝了。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2雍正要想改革,就必须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

科举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从万千学子当中,筛选出真正有才华的那些人。虽然不能将有才华的人都给收录,但是至少是给了这帮人这么一个机会。

当时雍正想要改革,可惜新政的力道实在是太大了,光靠雍正一个人很难去实行。雍正明白,朝中那些老臣们,思想陈旧,很难理解新政的重要性。

所以雍正认为要想实行新政,就必须要任用那些一尘不染的新人。这帮人从科举之中被选拔出来以后,会被雍正当众点名提问,也就是殿试。

一旦殿试取得了好成绩以后,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可以为朝廷做事情了。新政需要这帮新人的加入,他们是最容易接受这些概念的人。

而且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其实人缘很一般,压根就没有太多大臣喜欢这个皇子。所以他上台以后,跟这些大臣的关系,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雍正必须要借助新的力量。这些从科举之中提拔起来的新人,那就是雍正需要提拔重用的新力量。

只有借助这些新人的帮助,雍正才敢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否则雍正面前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阻力不是一般的大,而且手头上没有几个可用之人。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3历代科举对皇帝到底有多么重要?

所谓科举,其实就是读书人通过考试得以做官的方式。那么是谁提供了这个机会给这些读书人呢?那便是皇帝本人了。

第一个开创科举的皇帝,那就是隋文帝。不过隋文帝身上关陇集团的烙印太深刻,所以压根就脱离不了九品中正制的束缚。

等到他儿子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这才设置了进士科,也就是正儿八经地开科取士了。那么他们父子为什么要设立科举制度呢?

目的很简单,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不管哪一代能够彻底摆脱,他们都从自己这一代开始努力做起。

在这之前当官的,全都是贵族,他们控制着全国官员的任命。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为了解决这件事,隋文帝和隋炀帝便开始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只有这种制度的实行,才能够相对地减少贵族在朝中的分量。否则皇权永远都要受到这些贵族们的掣肘。

到了武则天时期,不仅加了武举,更是增加了殿试科目。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这些进士们都瞧好了,你们全都是老娘一个人选出来的,所以将来一定要为老娘我卖命。

武则天的想法很简单,她选拔出来的人才,当然要为她所用。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心虚,这个皇帝她做了没底,所以才会想出殿试的办法来。这些进士们将来都要入朝为官,或者在地方上任职,都得记着武则天的好才行。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4河南生员罢考,为何引起了雍正的重视?

既然科举制度对皇帝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可想而知,每一位皇帝都希望能够办好自己在任期间的科举。

这些选拔上来的进士,全都是天子门生,那也是他们掌控王朝命运的重要帮手。可是雍正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却遇上了一件千古难料的事情。

河南的生员们居然都选择罢考了,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为这些人通过乡试以后,大多都要去考进士的,将来就是天子门生。

这帮人要是不参加乡试,那么好了,河南这一年,可能连一个举人都没有。这么一来,雍正就会彻底失去河南人的信任。

难道这个地方就没有人才吗?当然是有的,可是偏偏一个进士都不出,那只能是怪皇帝昏庸,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出山相助罢了。

这不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这件事的导火索是这帮进士的老师被田文镜给抓了,他们求情不得,只好以罢考作为要挟。

后来要不是弘历出面调和,可能田文镜这一次还真的没办法逃脱。因为河南如果真的罢考了,丢人的可就不是田文镜了,而是雍正皇帝。

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所以他认为不能让别人笑话。宝亲王弘历出面以后,既能够让他们找到台阶下,回去参加考试。又能够保护田文镜,不被这帮人给荼毒了。

雍正为了解决这件事,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差点自己就御驾亲临河南了。一旦他们不参加考试,那才是千古未闻的大事情。

科举制度有多重要?隋炀帝武则天各取所需,雍正最需要科举的帮忙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总结:朱元璋重视科举制度,从建造考场说起。

朱元璋是没读过几天书的放牛娃皇帝,可就是这么一位没读过几本书的人,却偏偏大力支持科举制度。因为虽然他自己不怎么认识字,可他敬重读书人。

这么一来,朱元璋便从硬件条件上下手,开始着手修建考场。提到这个考场,可能很多朋友就想起了那件事。因为负责修筑考场的官员偷工减料,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

结果这一位大爷,被朱元璋给拖出去咔嚓了。因为科考场所偷工减料所被杀的人,压根就不在少数,所以说朱元璋用行动告诉了世人,他是多么重视科举制度。

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同时,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了一帮好帮手。雍正时期考场作弊案,雍正也杀了好几位大员,这也是为了告诉世人这一点。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在每一位皇帝心目中,其实都非常重要。而且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变得相当合理。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其实就是从当年的科举制度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分支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