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信徵楚失敗後,秦始皇沒有追責處理李信?

東方史證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宗室將領。李信年輕時便英勇善戰,於秦王政十九年,與王翦一起攻破趙國;二十一年,獨自率軍於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的大軍;兩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秦國少壯派中較為顯赫的人物,因年齡與秦始皇差不多,有共同語言,深得秦始皇信任。

由此,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始皇決定用李信伐楚。

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前230年,秦國獨強的戰國局面形成,秦始皇開始了一統天下的腳步,按照秦始皇的部署,已經消滅了中原三晉韓趙魏,六國僅剩楚燕齊三國,這三國只有楚國仍有爭天下之心,楚王派遣項燕屯兵原來的韓國邊境,對秦國整合韓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秦始皇決意先滅掉楚國,於是便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調用多少軍士才夠用呀?”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

秦始皇對李信的回答很滿意,這很符合他的想法,畢竟兼併了三晉,需要兵力佈防,還需要整合,抽調太多大軍,被滅掉的三晉韓趙魏很可能無法穩定局面。

不過,楚國是一個大國,秦始皇於是又詢問滅趙的名將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大軍不可。”

六十萬大軍,什麼概念?基本上是把秦國的兵力都給抽空了。六十萬與二十萬,兵力差距太大了。如果兵力相差不大,王翦比李信多要個十萬,秦始皇肯定會用王翦,畢竟王翦可是百勝將軍,有破軍滅國的經驗。

因為兵力相差太大,秦始皇就覺得王翦老了,於是就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

這個故事基本上就說清楚了李信伐楚的歷史背景。

對於李信伐楚,秦始皇還是不夠自信的,畢竟王翦才是鎮國神將級別的,王翦的話不能不考慮。於是秦始皇抽調了二十萬秦軍精銳交給李信,這真的是精銳,不是吹出來的,而是秦始皇精挑細選出來的百戰之師。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大軍,李信卻敗北了,只有不到七千人活著回到了秦國,真的是慘敗,與全軍覆也沒有多大區別。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是一個法制國家,法律非常細化,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按秦國《重刑令》“軍有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對國賊的處罰是: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秦國以嚴刑峻法著稱,看著這個處罰,都令人不寒而粟。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處置李信的呢?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李信不僅沒有被處罰,反而依然得到重用。

第一個方面:滅楚之戰三年後,秦王政二十五年,李信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二十六年,同樣是李信與王賁攻滅了齊國。兩次滅國大功,可見李信依然得到重用。

第二個方面:李信因為戰功,後來被封為隴西候,而隴西這可是秦國的龍興之地,可見李信不僅被重用,還深得秦始皇信任。

第三個方面:李信的後人,非常平安地在隴西繁衍,後來又出了一個名將,這個名將就是飛將軍李廣。

為什麼秦始皇沒有處置李信呢?難道是秦始皇胸懷夠大?還是秦國的二十萬虎狼之師不如李信的命重要?又或者,秦國的嚴刑峻法,是擺著看的?秦國殘暴是後來的農民起義軍編出來的?

其實都不是。因為李信根本沒有犯法,戰敗之責不在李信身上。不在李信身上,難不成在秦始皇身上?是秦始皇用人失當,沒有用王翦,反而用了李信?

如果是這樣的話,秦始皇更應該殺李信才是,因為李信辜負了他的信任,二十萬虎狼之師,二十萬條性命,涉及到二十萬戶家庭,每家都得披麻戴孝,就算秦始皇饒得了李信,百姓們也不會放過李信。

李信其實並沒有戰敗之責,反而有功,有兩個方面可以說明。

第一個,李信在伐楚之前,並沒有輕敵冒進,而是屯兵於原來韓國境內,彈壓韓國的亂民,穩固後方。同時,李信積蓄物資,並不斷地騷擾楚國邊境部隊,迫使楚國增兵邊境。如此一來,楚國大軍匯聚之時,李信就能一戰而擊破楚國重兵,殲滅楚國主力部隊。

這樣的戰略部署並沒有錯,秦軍本來就是虎狼之師,精挑細選出來的那更是所向披靡。雖然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的戰國第一強國,但軍事實力遠遜於秦國。這一點,是經過多次戰爭驗證過的。

曾經,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曾主導五國合縱伐秦,剛剛攻至函谷關,秦國軍隊一反攻,五國聯軍立即潰散。在伐楚之前,李信又是多方試探楚軍戰力的強弱,結果也很明顯,楚軍真的不行,很多都是泥腿子,剛剛放下鋤頭而已。

第二個,正如李信所預料的一樣,楚國派出了四十萬大軍和李信交戰。這一戰,李信與副將蒙武分兵兩路,包抄楚軍,楚軍不敵,兵敗如山倒。如果這個時候,李信擴大戰果的話,四十萬楚軍估計活不了幾個。那麼,李信就能按照原定計劃,一路挺進,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

是什麼情況導致李信不僅不去擴大戰果,反而兵敗以致幾乎全軍覆沒呢?

就在李信準備按計劃行事的時候,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原韓國境內,李信囤積物資糧草的郢陳城被叛亂的軍隊佔領了,而叛亂的人就是秦國的原丞相昌平君,一個原本派來輔助李信鎮住韓國餘亂的大人物。

昌平君不僅佔領了李信的大後方,而且還封鎖了李信的退路,致使李信不得不回兵與蒙武匯合,打通退路。這個時候,昌平君與項燕兩面夾擊,秦軍人困馬乏,毫無補給,幾乎全軍覆沒,好在李信夠猛,硬是擊破包圍,殺傷楚軍十幾萬人,斷敵追兵,然後率領七千餘殘兵走小路,翻山越嶺,逃回了秦國。

如此,按照秦國的法令,李信雖然敗北,但是用兵並沒有失誤之處,反而在絕境中殺傷了大量的敵軍,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亂的關鍵人物,是秦始皇心腹中的心腹,呂不韋失勢後,昌平君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秦國朝野,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李信,沒有人會想到昌平君會反秦。

李信戰敗後,秦始皇又請出了王翦,派出六十萬大軍,這才攻滅了楚國。那麼,是不是說,李信就一定無法成功呢?是不是秦始皇就否定了李信的戰略呢?

秦始皇並沒有否定李信的戰略,而是戰爭的局勢不一樣了。有了昌平君的事情,誰也不敢保證攻滅楚國的時候,投降的地區不會出現叛亂。

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真正用到的軍隊還是二十萬,另外四十萬大軍都是用來穩固被佔領的地區,畢竟楚國太大了。正是有了四十萬大軍佈防,才能不斷壓縮楚國的戰略空間,從而能夠從容地滅掉楚國。


文明有歷史


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被罵為殘暴之君的秦始皇,從來沒有殺過一個功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所以李信哪怕是戰敗了,秦始皇也不會殺他的。但追責應該是有的,只是不重,而且從此之後秦始皇沒有再讓李信獨領一軍,要麼就讓他跟隨老將王翦,或者是王翦之子王賁出戰。

(電視劇裡的秦始皇)

說到李信徵楚,那就是個大型打臉現場。

李信年紀比較輕,是秦國的少壯派,意氣風發,作戰十分勇猛,在對燕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正好秦始皇也是個年輕人,和李信有共同話題,非常欣賞他。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的某一天,秦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意思是我打算攻取楚國,請將軍你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自信地說:“不過用二十萬人。”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為人謹慎,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始皇大笑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意思是你已經老了,膽子變小了,現在是我們年輕人的天下。

(李信配圖)

之後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秦軍南進攻打楚國,王翦也挺有脾氣,眼見秦始皇不採納自己的意見,索性以生病為名,回家鄉頻陽養老了。

李信和蒙恬各領一支軍,李信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初期都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兩軍準備在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師。

但楚國並不是沒有人了,項羽的祖父項燕率領楚軍連續急行軍三天三夜,追上並擊敗了李信的部隊,攻破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李信帶著殘兵倉皇而逃。

想想當初他說二十萬秦軍可滅楚,臉打得好疼。

而且打臉的不只是李信自己,還有相信了李信的秦始皇。秦始皇勃然大怒,卻沒把氣撒在李信身上,而是立刻啟程前往頻陽,親自去給王翦道歉,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意思是好後悔當初沒聽您的話,李信果然打了敗仗辱了秦軍。現在楚軍已經向我們秦國攻來了,您雖然生病,又怎麼忍心拋棄我!

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換了其他的君主,對於李信這種辜負了自己信任、害自己出了大丑的將領,肯定會殺之而後快。但秦始皇沒有,他想的是怎麼彌補這個錯誤,放下君主的身段,向臣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王翦情商也很高,並沒有幸災樂禍地說“看,被我說中了吧”,而是很謙虛地表示:“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意思是我真的生病了,請大王另擇賢能。

秦始皇則說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你說要六十萬兵馬才能勝楚,那我就給你六十萬,不要再推辭了,速速去攻打楚國吧!

王翦這才帶兵出發,先殺了項燕,又俘虜了楚王,楚國遂平。

總之,李信徵楚失敗後秦始皇不處理他,是因為秦始皇胸襟寬廣,不愧為千古一帝。對了,李信有位非常出名的後代:漢代飛將軍李廣,兩人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是平時很能打,關鍵時候掉鏈子。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個人覺得,秦始皇不降罪與李信,有這樣幾點考慮:

1.李信攻趙伐魏,有功

秦始皇開啟統一六國之戰開始,李信隨同王翦老將軍一起,攻趙伐魏,戰功累累,成為了秦始皇重點培養的年輕將領。

李信伐楚雖已失敗告終,但考慮其整體功過,功大於過。

2.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李信作為新一代年輕將領,作戰經驗豐富,忠勇雙全,是不可多的將才。

再者,李信是敗於楚國名將項燕之手,情有可原,不算奇恥大辱。

3.大戰在即,穩定軍心為重

統一大戰已經開啟,因為一時戰敗而追究責任,將會極大動搖軍心,負面效應太大,尤其是那些年輕將領,將會畏手畏腳,思前慮後,不利於後期的滅國作戰。

4.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一戰論英雄

李信伐楚失敗返回後,秦始皇命令其隨王賁一起去攻打燕國與齊國,李信與王賁不辱使命,發揮出了極高的水準,接連攻克燕齊之地。

公元前222年,滅燕國;公元前221年,滅齊國。





小諸葛歷史觀


1.大處分沒有,比如有答主說不會殺李信,但小懲罰是有的。秦第一次伐楚的20萬軍隊主將為李信,副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說是蒙恬(實際可能是蒙武),李信後續參與的戰鬥是滅燕和滅齊,從《史記·秦始皇本紀》滅齊的記載看,主將應該是王翦之子王賁,李信只是王賁的副手。說明李信已經被降職,無法擔任方面軍統帥。所以追責處理還是有的,但由於《史記》沒有李信單獨的傳記,所以沒有記載罷了。

2.至於為什麼像有答主說不會殺掉戰敗的李信,也不能說單純就是因為秦始皇人好,不殺功臣,主要是商鞅變法後實行二十等爵制,有戰功就加爵,有過失就貶職,王齕在邯鄲大敗,也沒有被殺掉,白起被賜死不是因為他打敗仗(白起就沒打過敗仗),而是因為他抗旨。二十等爵制保證戰將只要好好打仗立功,基本不會因為敗仗而死,何況李信打燕太子丹一戰加成太多,不會因為一場敗仗就弄到身首異處。

3.李信伐楚一戰其實亮點還是有的,攻下平輿、掃平楚舊都城所在鄢郢,差點就能掃到壽春滅楚成功,最終大敗一個是低估了鄢郢地區的楚人的反抗勢力,另一個是一貫事秦的昌平君突然反水,這些情況李信縱然有鍋,也沒有那麼大,畢竟秦始皇本人也沒料到這些情況,李信大敗前秦伐楚可是一路順風順水的。


至庸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認為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等等。可是李信戰敗之後,秦王政不但沒有治李信的罪,事後仍然委以重任,可見滅楚大敗而歸,其重責並不在李信身上,或者說,他在前線遭遇的是不可估量的非人為因素。

如果不是昌平君的臨陣變節,以李信的作戰能力,秦軍的裝備比較好,建制完善,整體戰鬥力齊整,善於機動,李信更是打機動作戰的好手,所以,他會通過快速穿插的方式來製造局部兵力優勢,擊破楚國還是有可期待的。如此,則必將立下不世之功。

當然,這也是他與王翦最大的區別,王翦主張穩紮穩打,如果帶兵的是王翦,以王翦的作戰方式,昌平君是不敢趁機反叛的,只能說,相比之下,王翦更老辣,慮事更加周到。


紫鑑歷史


因為秦始皇認為徵楚失敗的原因是自己導致的。

早先制定滅楚計劃時,王翦就提議傾全國之兵滅楚,也就是60萬,秦始皇沒有采納。而李信只要20萬,秦始皇就讓李信帶著20萬秦軍伐楚,結果失敗了,低估了楚國的力量。這時候秦始皇才想起王翦。



知明而行


李信秦朝名將,忠誠勇猛,為秦始皇滅燕破齊立下大功,雖伐楚慘敗。但功大於罪,因此秦始皇沒追究李信戰敗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