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决定认识,那么韩信没有带兵经验,为什么拜大将,攻必克?

观复27



带兵经验不是拜将绝对的条件,韩信拜将是经过两人举荐+自荐才被录用。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活学活用兵书,做到了攻必克、战必胜。刘邦对他也是有防范措施。

1、带兵经验不是拜将绝对的条件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单位招聘人员的经验要求做类比。历史上,在韩信前后有很多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例子。最有名的有:①周文王遇到垂钓的姜子牙,经过一番深入交谈,便尊其为“太公望”,封为太师,姜子牙并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②刘备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拜为军师,诸葛亮也没有担任军师的经历,关羽、张飞等人开始也是不服气的。

因此经验不是绝对的,有时反而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关键看人的眼光、战略、格局。

实际上,韩信也绝非一张白纸,毫无经验。他在跟随过项梁、项羽,经历过不少战争,见过,思考过,也提出过建议,只是未被采用、未被证实。


2、第一个伯乐是夏侯婴

我们听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知道萧何举荐了韩信,但很少人知道最先举荐韩信的是夏侯婴。夏侯婴何许人也?他是刘邦的同乡好友,担任刘邦的“司机”,与刘邦亲密无间,忠心耿耿,立下不少军功。这位“老司机”善于救人,救过韩信、季布,在刘邦兵败彭城逃跑时救了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史载:(韩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夏侯婴),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韩信不是大喊求饶,而是刚好看到夏侯婴,他应该知道夏侯婴的身份,说话有分量、管用,因此喊出“主公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啥壮士呢?”夏侯婴一听这话很惊奇,赶紧刀下救人,同韩信一番交谈,非常欣赏他,便举荐给刘邦,可惜刘邦没觉得韩信有特别才能,只是封他为治粟都尉,掌管军粮。

3、第二个伯乐是萧何

韩信不满足于现状,他知道丞相萧何是刘邦倚重的人,便多次同萧何交谈,通过言谈展示自己的才能,想要萧何举荐,萧何也十分赏识他。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举荐多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仍未被提拔,于是跟随部分将领逃跑。

萧何听说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去追韩信,追回后再次向刘邦举荐,用“国士无双”赞赏韩信,而且封将不行,一定要封大将,而且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4、第三位推荐韩信的是他自己

拜大将仪式结束后,刘邦开始和韩信深入交流。韩信给刘邦分析最大的对手项羽,对于老东家,他是知根知底,进行了条分缕析。

首先分析项羽的弱点与问题: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只要与项羽做法相反,就能战胜他。而且钳制汉王的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不得民心,不足为虑。

再对比分析刘邦的优点与长处: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strong>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这段深入分析,相当于后世的《隆中对》,绝非“纸上谈兵”之辈能想到的。刘邦深以为然,相见恨晚。这段言论也成了楚汉战争的指导战略。

之后,刘邦马上行动,韩信果然不负众望,还定三秦,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实际证明了自己的才能。


5、拜韩信为大将后,刘邦是否绝对信任他呢?

对于跳槽过来的韩信,才能出众,又带走自己大队人马,刘邦自始至终防范心理不减,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如安排心腹曹参等人在韩信手下,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2)刘邦并非把全部军队交给韩信,他自己还带有部队,最高指挥权掌握在手上。彭城战项羽时,56万的联军就是刘邦自己统帅的。

(3)后来刘邦两次夺韩信兵权。①成皋之战刘邦不敌项羽,刘邦对韩信按兵不动非常恼怒,自称使者,一早闯入韩信大营中,夺了兵权,让韩信自己去重新招募军队。②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对于韩信按兵不动请封假齐王之事再次恼怒,又闯入齐王韩信大营中,夺了兵权。

(4)两次改封。①楚汉战争结束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防止他在齐地做大。②听到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马上伪游云梦把他抓到洛阳,降为淮阴侯。

正因为以上种种防范措施,刘邦才会拜韩信为将,犹如千里马有缰绳,不管如何奔跑,骑士能驾驭自如。

以上为个人愚见,欢迎交流。


峰顶揽胜


韩信没有带过兵,但韩信看过兵书。韩信家贫,是父辈早亡,失去生计来源。因为祖辈是贵族,父辈也是有地位的将军或官宦。因此他上过学。甚至读过兵书,拜过师傅,学过武艺武略。不然亭长家里为什么管他饭吃,后来亭长夫人不给饭吃了。

父辈去世后,他掇学了,没有劳动能力,不能经商务农,游手好闲,有时到河边钓鱼,中午有时没饭吃,漂母给他饭吃,他说将来富贵了一个要厚报漂母。漂母说,给他饭吃,是可怜王孙,不图回报。可见韩信出身王侯将相,不是一般人,才被称为王孙。如白居易诗句,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韩信虽无业,但每天腰里跨着一把刀东游西逛,貌似有钱人有武艺,却被人看不起,而受人欺负而忍胯下之辱。这个忍辱,说明他有大志,有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大志大谋从何而来?从读书而茉,从读兵书战策而来。

韩信跟着项羽造反,当的是项羽的门卫警卫,跟着项羽观敌料阵冲锋陷阵,听着项羽范增运筹维幄决胜千里,熟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无疑是实战培训,每战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他都了然在胸,一清二楚。比专门的学习培训更直接。所以他才在几次向项羽建议不被采纳后,愤而叛项归刘。

投刘后萧何欣赏他,他与萧河交流多,萧河知道他兵书战策满腹经伦。所以当他又离汉而去时,才有了萧何月夜追韩信。才有了韩信与汉王刘邦的关中对,刘邦才破大格以重大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就这一破格大拜,决定了韩信终生攻必克战必胜对刘邦不离不弃永不背叛。


东方史证


首先,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才


排除“甘罗十二为宰相,周瑜十七拜都督”被民间夸张了的人物,这世界是真的有天才的,韩信也不是孤例,比如,霍去病也没有一开始也没有什么从军经历,但十八岁时,直接拜为将军讨伐匈奴,一战成名;比如慕容恪,十五岁时带兵两千,把久经沙场的战将石虎的几十万大军打的满地找牙(当然主要是夜间偷袭);比如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当首相时不过24岁,打败拿破仑时26岁,你说他能有多少实践经验?不但如此他还培养了大量比他年龄大的多的政治家

可见,韩信是很厉害,但是在这些牛人天才中间,他也是正常水平

其次,韩信的起点其实很高

虽然前面说了,有天才的原因,但是天才的确不是天纵英明。他们成名会遇见其他人难以幸会的机遇或条件:

比如,霍去病是汉武帝、卫青的外甥,如果没有卫青这个舅舅,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力气大敏捷,头脑极为聪明,但是没有机会学习、起码见识带兵打仗;另外如果没有汉武帝这舅舅,即使会领兵打仗,也没有机会直接拜大将

比如,慕容恪是鲜卑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儿子,身居高位又兵荒马乱,就是没有带过兵,对行军打仗作战厮杀也是耳濡目染的

比如,威廉.皮特,所在家族是英国的政治世家,从小就是当政治家培养的,尽管没有实践经验,对政治操作宫廷风云那是耳熟能详的,还可能获得家族的帮衬

这些都是普通人普通孩子,不可能获得的

而《史记》中记载韩信很落魄了仍旧佩剑,在先秦佩剑是贵族的特权;

同样记载他在南昌亭长家寄食,父亲能和干部攀上关系,还能寄养儿子,身份不会低;

更记载,漂母说“我同情你们这些公子王孙不能自食其力才分食给你,哪图什么报答”

都表明韩信是贵族出身,只是父亲死的早,又不幸遇见秦国统一天下,可能是受打击的那些六国贵族后人,所以才显得很落魄……

先秦的贵族都是要接受贵族教育的,除了读书,还有驾车、射箭这些作战技能,如果级别高一些,家学深厚一些,不排除学习排兵布阵——就像项羽,从小要叔叔教他“万人敌”

这是基础,更重要的一点可能被大家忽略,韩信在项羽手下当了一年多的执戟郎中,执戟郎中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主帅的警卫员、参谋、传令兵(高级),而项羽可称为楚汉第一名将

想想吧!他起点有多高,跟项羽学习排兵布阵……如果想不出,可以假设让你给马云和乔布斯当一年多贴身秘书(不要误会,高级秘书一般是男的),你会是什么身价,什么眼界——更重要的是:这让他很了解项羽,为最终打败项羽做了铺垫

最后,刘邦的带兵作战能力远远被低估

现在大家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所以韩信是灭亡项羽的主力,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最多能将十万兵”更是加深了这种误会

实际上直到垓下决战,刘邦一直是作战的主线前线,和项羽这样的顶级名将死磕。

如:汉二年3月,刘邦率汉军出关,联合田荣、赵歇攻打项羽,在彭城被打的大败,韩信接应。

同年6月退到荥阳的刘邦重整旗鼓,说服英布反楚,再联络彭越,于冬季再次发动对项羽的攻击,韩信的任务是打扫北方战场,解除刘邦侧翼的威胁

看见了吗?韩信是副线后方战场8,从容收拾魏豹、陈余这样的菜鸟或者二流角色,直到田横这样的狠角色,他也不是打下来的,而是趁和谈的时候违约偷袭。这让韩信可以从容练手边打边学,而不至于一下子就遇见项羽这样的杀星被直接当菜鸟拍死

楚汉战争作战路线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刘邦是粗线主线主力方,对手是项羽;韩信是副线细线策应方

这从一开始韩信被刘邦重视的起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以看的出,他只是贡献了计谋,直接执行者并不是他,是曹参、樊哙和周勃

等手练得差不多了,又特别了解项羽,天下人又都背叛了项羽,水到渠成一战成名。

所以,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韩信既特别,又合乎常理

(以上图片连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理解文字)


兰台讲史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解答:


01

天份

有的人一生下来,对军事方面就特别有天赋,而且兴趣爱好也特别浓,韩信就属于这样的人才,正《亮剑》里李云龙讲的,不用上学,一看地图,脑海里就浮现出相应山坡高度、坡度、水沟是如何分配的。

另一种就将将之才,说白了就是如何排列组合、如何进行人员事务安排的的问题。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即使没有上过学,也会把人员、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比如在农村办喜事,很多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负责人员调配,很多人就没上过学,但是管理起来,得心应手。

像就这样天份的人,大脑里时刻都在运转,如何调兵、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如何沟能,别说一般人不相信,其实刘邦和底下的大将也不相信。但是韩信就能唬住这些人。


02

实践决定认识,还有前半句,理论决定高度

那就是熟读兵书,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以往的各种案例,首先是分析天下大势,各地的地形。其次才是排兵布阵。对军事不感兴趣的人,基本上不研究这些。

韩信从小无所事事,他是读过兵书的人,但凡有军事天分的人,读兵书的体会比一般人要深刻,如同现在的学霸一样。同样读一本书,人家就比你考得好。


实际上韩信能说服刘邦、萧何,先用理天下大势分析结果来打动对方。而刘邦也是极度困难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扛这个事,自然是一拍即合。


至于韩信成了大将军之后,不需要真正带兵,只需要把具体要求与手下的大将交待清楚就行,至于真正的攻城拨寨,自然不用韩信亲自动手。


而且韩信的成名之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因为他刚好知道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陈仓,因为不当时汉军实力还不如楚,需要时间扩军,另一方面,也需要麻痹对手,所以,表面上做出修栈道的行为。假如一个对军事不感兴趣的人,即使知道有这么一条路,顶多用来做逃跑线路可已。


天下万物,原理同出一辙,没有打过仗,不等于韩信没有做功课。万事只要把正确的准备工作做足了,加上正确的决策,基本上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strong>


国内ERP专题


应该说汉高祖刘邦非常的幸运,他仅仅是一个亭长出身。

萧何也不过是一个小吏,樊哙不过是个杀狗的。这样一群人跟着跟他一起,谁会打仗呢,显然没有,樊哙虽然能够冲锋陷阵,但是他当不了军事统帅最多作为一名勇将,而刘邦自己的战绩更是糟糕透顶,自己统率60万联军居然被项羽3万骑兵杀得大败,而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消灭其他的诸侯国,离不开他的大将军韩信。

韩信的确是一代奇才,但是他在政治上也是过于幼稚了,在行军打仗方面,中国历史上的。能够与之比肩的,也只是仅有几个人而已,韩信留下来的战例简直就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他的确也没什么经验,早期他和刘邦那帮手下那帮人的成长经历并没有什么不同,韩信是一个落魄贵族出身,混的连泥腿子刘邦都不如了,韩信实际上就是一条底层的咸鱼,甚至他并没有翻身的梦想,唯一想做的事都是混吃等死,所以说人人都厌恶他。

这样一个人和贵族两个字完全不沾边,简直就是一个流浪汉。但是即便他已经落魄到这种程度了,他也没有改变喜欢佩剑的习惯,因为这把剑证明他是贵族出身,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人们的羞辱,一个屠户对韩信说,要么拔剑杀了我,要么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换做一般人肯定会生气的,杀掉屠户,但是韩信却不一般,他选择从屠户的胯下钻了下去。后来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战争打响了,项梁起义之后,韩信投入了项梁的麾下,成为一名小兵,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着项羽,虽然他在此期间经常出谋划策,可惜项羽并没有正眼瞧他,最终跳槽到了刘邦手下。

即便到了刘邦手下也没有摆脱落魄的境遇,甚至受到了别人的牵连要被处死,可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刽子手下手除掉他的前一刻。他大喊一声,汉王不打算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

夏侯婴觉得他不是一个凡人,于是在他临死前的一秒放掉了它,两人相谈甚欢,互相欣赏。后来萧何知道他之后更赞叹他的能力不凡,向刘邦举荐了韩信,而刘邦显然是不相信它有什么奇特的才能的,只让他做了一个治粟都尉。

此时的韩信还在认为自己被埋没了,也想开小差跑路,萧何却没有放过他,于是留下了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在萧何一次又一次的推荐之下,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举办了非常隆重的仪式,这是刘邦很难受的一件事情,因为刘邦也认为韩信并没有带兵的经验,虽然自己的打仗战绩一般,但好歹还是有经验的,韩信一个毛头小子,一个落魄贵族,甚至是一个流浪汉,怎么能够当大将军的?刘邦心里不服气,其他的将领也不服气。

但是韩信的确让人大吃一惊,他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的名将章邯措手不及。一举就灭掉了三秦。随后四处征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韩信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顺利呢?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呢,他根本就没有经验,为什么能够战无不胜的。

应该说大部分情况下,一名优秀的将领往往是从一个小兵一步步爬上来的,比如说岳飞,韩信从小军官瞬间成为最高级别的大将军,樊哙是不服气的,如果他不能打胜仗自然是死路一条,韩信也是看过兵书的人,虽然他是落魄贵族。但至少有一些文化知识。这就保证了她学习能力比其他人快。这是第1个原因。

而第2个原因是韩信是一个心理战方面的专家,他很懂得利用其他人的心理。你知道刘邦是不想当一辈子汉中王的。所以他就用激将之法,当上了统兵大将,他也知道章邯是瞧不起他的,所以说他搞了偷袭,他也知道士兵们打仗只是为了求得功名富贵,谁也不想玩命杀人,所以说他搞了背水一战,让士兵不得不卖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韩信是心理战方面的专家,他的确将这些计谋用得非常成熟。

第3个原因,就是韩信总结了其他人的经验将理论用到了实践之中,韩信是读过很多兵书的人,而他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他人没有面临过的,韩信能够将自己的兵法知识和实践经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且汲取了其他人失败的教训,而赵括虽然也通晓兵法,但是在理论实际相结合上远远不如韩信,所以会输掉,所以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间接经验以及书本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历史小侠客


韩信能不能封坛拜将,其实取决于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极高的情商,知人善任是他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能被刘邦委以重任的韩信必然不是泛泛之辈,韩信初见萧何之时,萧何已经对韩信的能力相当认可,因此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说,萧何将韩信举荐给刘邦后,韩信对于当时的形势分析十分透彻,其优异的表现使刘邦非常相信其战略能力。

兵者诡道,韩信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和超常的指挥能力,必然成为一代名将!当然,和大多数名将一样,结局悲惨,正所谓兵者,凶也!



ZjK东北Ren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韩信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也有一定的打仗经验。再加上萧何的极力推荐和刘邦的亲自面试,这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01.韩信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也有一定的打仗经验:

我们知道早年的韩信,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基本上是每天到人家里去蹭饭吃。再加上又不能被察举做官,还没有经商的能力。

因此,早期的韩信,特别地穷困。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韩信所掌握的军事指挥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只是提及了韩信早期的相关经历,并没有提及他是怎么掌握那些军事知识的。

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猜想:韩信所掌握的那些军事指挥知识,源于他刻苦地读书,通过自学而掌握的。

这是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并未提及韩信的老师是谁,而所做的一个猜想。

韩信有一定的打仗经验。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由此可知,早期的韩信,后来是去参军了。而且,投靠的是当时声势浩大的项梁、项羽率领的楚军。一直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韩信才离开项羽,转而投靠刘邦。

那么,韩信在项羽军队的这段时间里,跟随楚军四处征战,最终还能够活下来,肯定是积累了一定的打仗经验。

因此,韩信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而且还积累了一定的打仗经验。

02.韩信能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原因:

韩信能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萧何的极力推荐。

起初,韩信投靠刘邦军营的时候,也没有被刘邦所重视。做的官职也只是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军中粮食的。韩信感到自己没有被重用,于是,在一个夜晚离开了汉军营地。

萧何知道消息后,来不及禀报刘邦,就骑马去追韩信,最终将韩信追回来了汉军营地,并且允诺让刘邦重用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在萧何追回韩信后,和刘邦有过一番对话,其中这几句话,是比较重要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对于韩信的评价,可见非常之高,用了“国士无双”四个字。

第二,刘邦的亲自面试。

在听了萧何对韩信的评价后,刘邦的内心也是大感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萧何做出如此评价。于是,刘邦在拜了韩信为大将军后,再亲自面试他一番。

在听完韩信的一番建议后,刘邦的反应“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由此可见,韩信能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原因,一个是萧何的极力推荐,一个是刘邦亲自面试后,确认韩信真的是有真才实学。

03.总结:

韩信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而且在跟随楚军四处征战的那段时间里,也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刘邦能够任用韩信为大将军,一个是因为萧何的极力推荐,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历;一个是因为韩信通过了刘邦的亲自面试,韩信真的有真才实学。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

老爹有话说


韩信虽然没有所谓的实战经验的,但不一定没有真的去立足实践构思过,早期浑浑噩噩的生活,让韩信接触到了许多人,他知道各个阶级的人有什么想法,这才能让士兵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兵打仗也就能运用自如,再加上他熟读兵书以及他的天赋,最后再日积月累的努力,这才能练就一身的本领,成为“兵仙”。






心灵放映室


古代的兵家是有传承的,韩信是落魄贵族。韩信虽然没有带兵经验,但是他手下的大将个个身经百战。哪个挑出来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况且有萧何在后方做补给。刘邦当时把自己的精锐都交给他了。韩信擅长奇袭,别人也看不起他容易轻敌,所以屡屡得手。


史力亿


首先,当韩信以前流落街头的时候,他可能会读一些军事书籍。虽然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录,但从韩信与张良一起整理军事书籍汇编来看,他应该对军事书籍并不陌生。

其次,我们不得不承认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对于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来说,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韩信的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他认为这件事应该这样做,这样做,就行了。但是普通人很难有这样的判断。所以可以认为韩信是一个打仗的天才。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战场有着自然而敏锐的把握能力。

最后,虽然韩信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跟随项羽打过很多仗,因为他是一名军事参谋,所以他对战争也做过非常仔细的分析。后来投靠了刘邦,为了推销自己也做了很多功课。他做的这些功课是为他后来的带兵打仗做准备的。然而,除了这三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可能被大家所忽略了,这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韩信之战如此强大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是刘邦。韩信在进行背水一战的时候,为什么士兵都听他的话?关键是韩信有声望和能够指挥的。而韩信的声望和指挥能力,就是刘邦给他的。我们知道,古代军队中的将军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很强的号召力的,必须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士兵们才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你是强大的,并且服从于你。或者与士兵们待了很长时间,把他们视为兄弟,士兵们会因为感激而听命于你。

一个指挥官在军队中没有权威,是绝对不能够打胜仗的。虽然韩信刚领兵打仗的时候没有什么权威,但是刘邦给他树了权威。刘邦筑了一个封将台,并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交给韩信。这样就把韩信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谁都得听韩信的命令。同时,刘邦又绝对相信韩信,把军队交给了他,这就让韩信具有了极大的权威。因此韩信才能在带兵打仗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