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清清涌赣南

一口口示范井工程相继建设,一户户农家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一个个蔬菜大棚描绘着丰收的希望……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江西省赣州市,进村入户,处处都能感受到自然资源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做好“水”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感谢您让我和同学们喝上了甘甜的深井水,解决了困扰我校1300余师生多年的饮用水问题……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不久前,一封来自赣南的感谢信,寄到了自然资源部。

新春走基层 | 活水清清涌赣南

写信人是江西省宁都县青塘中学九(二)班学生何嘉怡。

青塘中学地处青塘镇青塘村牛皮岗。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被饮用水问题困扰。去年,江西遭遇了罕见的大旱,连续4个多月没有下过雨。受旱情影响,学校自建的储水塘干涸了,自打的6口普通井也没有水了。

去年7月,青塘中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自然资源部派驻宁都县挂职副县长张巨华,带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专家到校勘测选址、找水打井。当年12月,项目技术人员建造完成示范井工程,并铺设了供水管网,修建了井房,开始试供水。

终于,青塘中学这一持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了!

“有了深井水,孩子们可高兴啦,我们再也不会为喝水用水发愁了。”采访时,青塘中学副校长李先华难掩兴奋。

“解渴”的“希望水”

眼下正是荸荠收获的时节。走进宁都县洛口镇灵村刘均前组,今年72岁的村民刘宗龙正与老伴在家门口清洗刚从田里挖出来的荸荠。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进装满荸荠的水缸。

新春走基层 | 活水清清涌赣南

“水好!水甜!我一把年纪了,还能用上这样的水!共产党的政策好啊!”像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场景,放到两个月前,刘宗龙做梦都不敢想。

刘均前组的地质条件在水文地质图上被列为“极贫乏”。该组有107户301人,其中贫困户17户53人。几十年来,村民们一直以山泉水为主要水源,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水质也很不稳定。

尽管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让村民们看到了曙光,然而清洁、稳定的水源始终是压在村民们心头的一块巨石。

该村组组长刘永华回忆:“我们曾经自己筹钱,先后组织人员打了4口井,但都打不出来水。”由于去年大旱,山泉接近断流,老井几乎见底,村民只能翻山去2公里外的地方挑水。

了解到村民们的困难后,自然资源部迅速部署,派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包”该村找水打井任务。

宁都县找水打井项目负责人、南京地调中心工程师刘林介绍,该中心联合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组建了找水打井突击队,以导水、储水构造为主攻方向,通过遥感解译初选工作靶区,通过地面调查寻找蛛丝马迹,通过综合物探最终确定井位,最后采用空气潜孔锤技术实施快速钻探。

经过找水打井突击队连夜奋战,2019年10月1日清晨6时,刘均前组的探采结合井成功出水。

“终于可以吃上放心水啦!”期待已久的村民们纷纷赶来,并通过微信朋友圈传递喜讯。

对于这个村,这口“国庆井”,不仅是“健康水”,也是“希望水”。由于灵村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老乡们种出的荸荠个大、汁多、甘甜,每斤荸荠的收购价在5元左右,亩产值约2万元。在解了“渴”的灵村,小小荸荠就是他们的“致富果”。

“致富水”甜到心坎上

1月14日,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迎来了一场绵绵细雨,干涸了许久的大地贪婪地吮吸着雨水。“快过年了,这时候下场雨是个好兆头!”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感慨地说。

夏潭村位于部分石灰岩、红层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过去每家每户都是自己接塑料管子,从山上河里取水喝。但管子总断,水质也存在问题。

自然资源部几任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都在为夏潭村脱贫和发展谋划,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实事。打井找水就是其中之一。

武汉地调中心赣南找水打井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立德介绍说,在了解到村子里的安全饮水需求后,他们开展了大量地面调查、物探勘查等工作。2017年,该村“夏潭1井”“夏潭2井”两口探采结合水井成功出水。夏潭村按照“一户一表一龙头”的要求通管到户,每家每户都喝上了放心、甘甜的自来水,全村安全饮水率达到了100%。

新春走基层 | 活水清清涌赣南

望着家中水龙头流出的涓涓清水,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向记者称赞自然资源部的扶贫政策好。

“活水”畅通特色产业路

1月15日,一场喜雨过后,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空气格外清新。走进村里,亭台轩榭、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老乡们正兴高采烈地排练着农民春晚节目。

2017年,潭头村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1.1%,面貌焕然一新。

潭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由于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发展一直受阻。水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该村通过在远处山间溪谷中建坝蓄水作为自来水水源,实现集中供水,但此类山泉水水质和水量经常无法保障,尤其是在秋冬旱季。

去年10月,于都县找水打井项目负责人、武汉地调中心工程师邵长生带领技术人员,在潭头村成功实施碳酸盐岩地层钻井工程,钻孔水量大于每日200吨,解决了该社区1200余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需求。

对于有着红色基因的潭头村来说,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介绍,2017年,梓山镇成立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将农户的土地流转给3家公司,由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支持和保底销售,带动农户一起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在产业园务工每个月也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此外还有种菜的收入,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1年可以有1万多元的利润。

“现在村里成立了种养合作社,种植了富硒水稻和富硒蔬菜。”刘连云说,“我们的富硒大米卖到了8块钱一斤,还常常脱销,目前正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未来,潭头村还计划依靠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扶持特色产业。

(文章:朱彧 滑晓晖 曾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