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三位帝王晚年誰最狠?

小龍女5505


導語: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三個永垂青史的人物,至今仍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漢武帝北擊匈奴,為後世徹底解決了匈奴這個邊患問題。唐太宗平定天下建立大唐,開創貞觀之治建立大唐300年基業。明太祖北擊蒙古推翻元朝,建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打一統王朝。

傳統的史書對於這三位皇帝的功績,是大加讚揚的,對他們總體上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對於他們晚年的一些政策,以及對待官員對待百姓的態度,基本沒有什麼詳細的介紹和描述。這就容易讓人們對這三個皇帝的認識不足,對他們缺乏理性的認識和評價!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列數一下漢武帝、唐太祖、明太祖這三位皇帝在晚年都做了些什麼事!


01漢武帝的晚年――巫蠱之禍、《輪臺罪己詔》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概括漢武帝的晚年,那我覺得北擊匈奴、巫蠱之禍、《輪臺罪己詔》這三個詞來概括漢武帝的晚年再合適不過了!漢武帝的晚年基本上是圍繞著三件事展開的。這三件事也為漢武帝的一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這三件事:

北擊匈奴!

北擊匈奴可以說是漢武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標籤。漢武帝與匈奴周旋了一生,也是和匈奴打了一生!從漢武帝剛剛繼位之時,就開始籌劃者打擊匈奴,以此來回應匈奴的冒頓單于對呂后的侮辱!漢武帝有自己的雄心壯志,同時又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驍勇善戰的大將軍。所以在早期漢武帝對匈奴的鬥爭當中,有非常大的優勢而且多次打敗匈奴,在這些眾多的戰役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場:

  1. 河南戰役。元朔二年漢武帝命令衛青為大將軍,率領漢朝軍隊,在河南地大敗匈奴,奪回了河套地區。從此之後漢武帝在這裡設置了五元和朔方兩個郡,而且修補秦朝的長城,有移民戍邊。鞏固了對這裡的統治!

  2. 隴右戰役。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領漢朝軍隊,西出隴右,擊敗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這次戰役中霍去病殺擄匈奴四萬多人,是一次少有的大勝利。從此之後河西走廊地區再也沒有匈奴了。
  3. 漠北戰役。元狩四年,漢武帝命令霍去病和衛青分兵兩路,跨過沙漠追擊匈奴的軍隊。在這場戰役當中衛青和匈奴的單于大戰於龍庭附近,大敗匈奴單于。霍去病和匈奴的左賢王交戰,在這場戰役當中霍去病殺擄匈奴八萬餘人,衛青殺戮匈奴四萬餘人!從此之後匈奴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匈奴也很難再對漢王朝形成大的威脅。
上面的三個戰役主要是在漢武帝比較年輕的時候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等到漢武帝老了之後,仍然是對匈奴耿耿於懷,想要徹底消滅匈奴來解決這個邊患問題。但是漢武帝老年,對匈奴的作戰當中並不順利。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雖然也有一些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長期對匈奴的作戰,使得漢朝人力物力財力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國內的各種社會矛盾也是逐漸的激化。經過文景之治,在經過漢武帝多次的揮霍,文景之治時期形成的家業基本上被漢武帝敗光了。漢王朝又一次處在搖搖欲墜的險境當中。

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晚年的一場大的宮廷內亂。因為漢武帝晚年多病,他認為是朝中的官員巫蠱所致,而且當時流傳著在地下埋上木偶人並且用咒語阻咒可以害人。因此漢武帝認為有人是想這樣害他。可能是漢武帝晚年比較糊塗了吧,再加上又有小人在他身邊吹耳邊風。使得漢武帝引起了一場宮廷的內亂。

這場內亂首先由丞相公孫賀引起,因為當時有人告發公孫賀,在馳道埋木偶人陷害漢武帝,最終漢武帝逮捕了公孫賀,公孫賀不久便死在獄中。但是這場內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隨後江衝告發太子宮中木偶人甚多,太子害怕被殺,因此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死了江衝。漢武帝派人追殺太子,太子也發兵拒捕,雙方激戰數日四者數萬人。最後太子兵敗自殺。太子兵敗後追隨太子的一些政治勢力基本上被殺,而且就連太子的後人也基本上沒有人生還。

太子嘗謁皇后,移日乃出。文與小黃門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過,輒增加白之。太子曰:“第勿為過,何畏文等!上聰明,不信邪佞,不足憂也”上嘗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處,而佯語笑,上怪之;更微問,知其情,乃誅融。――《資治通鑑》

巫蠱之禍,作為漢武帝時期一場重大的宮廷內亂,深刻地影響了漢朝的歷史走向,以及皇位的繼承權。雖然事後漢武帝搞清了真相,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十分的悔恨,但是為時已晚太子已經沒有了。

《輪臺罪己詔》

如果說有什麼事件能夠表明漢武帝的過人之處,那恐怕首屈一指的就是《輪臺罪己詔》。經歷過巫蠱之禍之後,漢武帝對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而且對待武力征伐匈奴這些事件上都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他逐漸意識到,如果再這樣不惜人力財力物力征伐匈奴的話,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崩潰,人民就會爆發起義。到那時漢王朝就會垮臺。

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輪臺罪己詔》

上面是《輪臺罪己詔》的原文。大體意思就是說,因為多年征伐匈奴,而且對國內的百姓橫徵暴斂,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所以漢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大規模的用兵,而是在國內與民休息,休養生息。《輪臺罪己詔》有名漢武帝的政策已經由國外轉向國內,開始重視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輪臺罪己詔》也是漢武帝在位時期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使得漢武帝和窮兵黷武的暴君畫上了界限。這是漢武帝的過人之處。



02唐太宗的晚年――少於納諫、濫用刑罰、大修宮殿

唐太宗的晚年相對來說有些膨脹。唐太宗晚年時期很少納諫,而且經常大修宮殿。相比於青年時期的虛心納諫,重用賢才這方面的優點來說,漢武帝的晚年時期確實有點退步了。但是唐太宗晚年的膨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唐太宗青壯年時期,基本上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1. 在政權方面: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經鞏固了唐朝的政權。而且唐朝的繁盛,也讓百姓對唐朝很有歸屬感。已經改變了唐高祖李淵時期政權不穩的局面。
  2. 在民族方面:唐太宗可以說是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典範,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吾獨愛之如一”相比於漢武帝的征伐,唐太宗主要通過羈靡政策來解決民族問題。因此唐太宗也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3. 在軍事方面:唐太宗前期基本上已經把軍事問題解決的非常好,唐太宗早期征服了突厥和吐谷渾,而且還對西域用兵,把西域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正是因為取得了上述幾個方面的成就,所以唐太宗在晚年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再加上唐太宗晚年時失去了魏徵這樣的直言不諱的大臣。對於唐太宗的皇權的限制更加少了,所以唐太宗行為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少於納諫、濫用刑罰、濫用民力、大修宮殿、求仙煉丹等。

雖然晚年的唐太宗存在上述的一些缺點,但是他並沒有濫殺大臣和濫殺無辜。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大錯誤。而且對於上述的一些缺點唐太宗在晚年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

“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帝範》



03明太祖的晚年――屠戮大臣,濫殺無辜!

明太祖朱元璋的晚年,相比於漢武帝和唐太宗來說是心狠手辣的。在明太祖的晚年,為了能夠使大明的江山傳至萬代,他選擇了對自己身邊的一些建國元勳痛下殺手。以此來防止他們專權擅政,威脅到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越老越恨,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薑還是老的辣。跟著他一塊打天下的元勳基本上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基本上都死在朱元璋的刀口之下。明太祖的晚年主要圍繞兩件事來開展,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消滅蒙古勢力。第二件事便是消滅這些元勳!

打擊蒙古勢力

隨著朱元璋漸漸老去,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後事,他覺得在自己死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蒙古問題。因為他清楚地認識到雖然自己有能力能夠打敗蒙古,但是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後世子孫能夠打敗蒙古。因此他想趁著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徹底消滅蒙古,解決這個大明朝的隱患。在這種動機的指使下,朱元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對蒙古征伐!

由於朱元璋已經老去,主要負責指揮打擊蒙古勢力的藩王是朱元璋之子朱棣。說到朱棣其實也是一狠人,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晚年的奪嫡之爭當中失敗。所以朱棣在這次對蒙古的征伐當中,使勁了吃奶的力氣,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在蒙古身上。而且一口氣把人家蒙古的老巢給端了。在朱棣徹底打敗蒙古之後,讓朱元璋一直耿耿於懷的蒙古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誅殺功臣

在解決了蒙古人的威脅之後,老年的朱元璋將焦點放在明朝的功臣身上,朱元璋認為大明朝除了來自蒙古的威脅之外,第二個隱患就是功臣,因此朱元璋也開始了誅殺功臣的行動。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賜死、有處死、有暗殺致死!

處死的功臣:

  1. 韓國公李善長――死於胡惟庸案
  2. 吉安侯陸仲亨――死於胡惟庸案
  3. 延安侯唐勝宗――死於胡惟庸案
  4. 平涼侯費聚――謀反處死
  5. 南雄侯趙庸――死於胡惟庸案
  6. 滎陽侯鄭遇春――死於胡惟庸案
  7. 靖寧侯葉升――死於胡惟庸案
  8. 永嘉侯朱亮祖――謀反罪被殺

  9. 涼國公藍玉――謀反罪

賜死的官員:

  1. 宋國公馮勝
  2. 穎國公傅友德
  3. 德慶侯廖永忠
  4. 臨川侯胡美
  5. 定遠侯王弼
死因存疑的功臣
  1. 魏國公徐達
  2. 曹國公李文忠
  3. 誠意伯劉伯溫
  4. 淮安侯華雲龍

朱元璋殺死這些官員大多是明朝的開國元勳,經過這三場屠殺,明朝建立之初有資歷,有威望官員所剩不多了。在完成了這一系列屠殺之後,朱元璋也完成了他最後的心願,之後不久便撒手而去!那他到死也沒想到,雖然蒙古和功臣的威脅沒有了,結果他的兒子朱棣卻造反了!



結語:三位皇帝中最狠的還是朱元璋

雖然三位皇帝在年輕時期都有各自的功績,但是他們在晚年卻走了不同的路,漢武帝和唐太宗屬於改過自新類型的,他們在晚年時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都有一些清楚的認識。而且在晚年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比較客觀的。比如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唐太宗在晚年也寫了相應的反思自己不足的作品。

相比於前兩位皇帝,朱元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心狠手辣的。他為了維持大明的江山。對自己的功臣也毫不出軟。明朝的建國元勳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戮殆盡!

《史記》

《輪臺罪己詔》


遊史無終


說起晚年的狠毒,當然是明太祖>漢武帝>唐太宗。

這三位皇帝的晚年,都談不上有多英明神武,反倒是做了一連串的蠢事。只是論及破壞力和危害,還是有個順序的。

首當其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大案不是開玩笑的,朱元璋每次興大案就搞瘋狂株連,一共能處決好幾萬人。

其中發生在朱元璋晚年的大案是“藍玉案”,此案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首逆藍玉更是被活活剝皮。

朱元璋搞出這手是想要徹底消滅開國功臣,為自己孫子朱允炆保駕護航。但命運給朱元璋開了個玩笑,他怎麼也想不到功臣都倒了,也就沒人能遏制朱棣了吧。

排在第二位的是漢武帝。

巫蠱之禍絕對不是開玩笑的,這是在西漢徵和二年(前91)漢武帝66歲時發生的。

漢武帝的繼承人皇太子劉據,還有劉據的兒子、女兒,都在巫蠱之禍中喪命。此外,漢武帝還誅殺了自己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等等,更不用說在巫蠱之亂中長安街巷的激戰所導致的血流成河。

巫蠱之禍實屬漢武帝晚年昏庸的象徵。

唐太宗李世民與其他兩位相比,還算是小巫見大巫了。魏徵曾經勸諫李世民“漸不克終”,李世民的晚年固然有各種過失,但造成的危害還是可控的。


HuiNanHistory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都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帝王,他們在位期間都是為國為民,抵禦外敵,捍衛中國領土。

然而,他們在晚年時都糊塗了一把,都沒能畫上帝王一生的完美句號。那麼我們先看看他們晚年都幹了些什麼事。

帝王的晚年都幹了什麼?

(1)漢武帝

漢武帝是普及推廣儒家思想的第一位帝王,那時他成立了最高學府叫“太學”,不知道現在的“大學”是不是根據那時候來的。

漢武帝重用英才,平定了南邊的閩越國,北方的匈奴,打開河西走廊,開拓了歷史第一次正規的外貿“絲綢之路”。

漢武帝晚年時,迷信蠱術,因為夢到有木頭人攻擊他,就懷疑有人給他施展巫術,於是就命奸臣江允調查此事。

江允藉機發揮,陷害忠良,涉及人員達幾十萬人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

此案中,太子劉據被迫造反,帶領幾萬民間百姓武裝與朝廷軍搏殺,血流成河。以衛子夫為首的衛氏家族,功臣衛青死後,衛氏家族因“巫蠱之禍”,全族被誅。

太子劉據屈死後,在一些忠臣的勸說下,漢武帝醒悟了過來,才知道犯錯,於是又對搬弄是非的江允一干人誅殺,牽連人數之多。

可以說,題目所說的三個帝王晚年,導致死人最多的就是漢武帝了。

漢武帝那時已經迷糊了,六親不認,不管是皇后還是兒子,只要被懷疑,直接誅殺。

(2)唐太宗

唐太宗,盛世大唐的奠基人。唐太宗在位期間重民生,用良臣,抵禦外敵,算是比較英明的帝王了。

後人對其的評價也是比較高,如司馬光說的“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之未有也。”

遺憾的是,唐太宗晚年時也飄了,他變得奢侈淫亂,殘殺忠臣。武則天就是那時被他納為小妻的。

有對比就有高低,唐太宗相對於漢武帝和明太祖的晚年所為來說,唐太宗好的多了!

(3)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推翻了元朝暴政。他一生基本都是在戰鬥,到他位置穩定後,尤其是他的晚年,為了自家的利益,把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兄弟,基本都殺了。

那時,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就問他,為什麼要殺這些戰功赫赫的叔叔?

朱元璋沒說話,命人拿來一根荊棘,上面佈滿了刺,朱元璋就遞給朱彪說“你用手握住它”。

朱標疑惑的把荊棘接了過來,用手一握,手扎的很痛,便說“這麼多刺,手痛,我握不住”。

這時,朱元璋把朱標手裡的荊棘接過來,一手握住,一手猛的往荊棘上一捋,只見荊棘把朱元璋的手扎的鮮血直流,可是上面的刺已經給捋平了。

朱元璋再次把刺捋平的荊棘遞給朱標說“你再握住看?”。

朱標接過了朱元璋手中帶著鮮血的荊棘,朱元璋這時就跟他說“這下你該明白我為什麼要殺他們了吧?”。

雖然是野史,但也看的出朱元璋之狠!正史記載朱元璋的狠是在整治貪官上,據相關學者統計,朱元璋在位時間殺的貪官人員達十萬人次以上,且酷刑百變,手段殘忍。

綜上所述,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三位帝王晚年誰最狠,就顯而易見了。從造成的結果來看,漢武帝排第一,從手段上看,明太祖更狠一籌!


歷史小地主


漢武帝最狠!朱元璋屈居第二,唐太宗叼陪未座。

漢武帝晚年發生的“巫蠱之案”,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它持續的時間長達數年。涉案人員中死亡了幾萬人!其中包括皇后、太子、公主等皇室成員,也包括了丞相、御使大夫等朝廷重臣,既有三教九流的地痞無賴,也有死囚,牽涉面之廣,影響之大,即使該案終結了,但為此而受到的傷害,遠遠沒有癒合。

漢代的“巫風”猛烈的刮過關中平原,久久盤旋在漢武大帝住的西宮(未央宮)和太皇太后住的長樂宮等處。

“巫蠱”的“蠱”古音通“鬼”,又通“詛”,是當時社會時興的詛咒之術,具體作法是,用桐木製作的小木偶人上刻著被詛咒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通過一定的儀式施以魔法和詛咒,然後將其埋在被詛咒者的住所或者經常必去之地。大家十分迷信的認為:行巫蠱可以控制和攝取被詛咒者的靈魂。

漢武帝晚年時,宮廷上下因忌恨和恐懼,發生的巫蠱事件此起彼伏,恐懼和猜疑之風瀰漫整個皇宮,武帝的第一個皇帝陳阿嬌首先動手,她用上述辦法行巫蠱詛咒衛夫子,因為衛夫子有孕而封為夫人,這是僅次於皇后的級別。

衛夫子生下兒子劉據後,阿嬌地位一落千丈,阿嬌只有用一個使用了幾千年的名詞罵她:“狐狸精”,又用巫蠱之術咒“狐狸精”。漢武帝發現了這件事,他本身就想擺脫姑姑兼岳母劉螵的控制,當然就趁機發難,經過審案天才張湯的審問,宮中巫蠱案迅速告破,阿嬌宮中三百多人全部判罪誅殺,陳阿嬌另案處理。

這個案子其實沒有贏家,陳阿嬌母親劉嫖從此消沉下去,耽於享樂,不問世事,被封為皇后的衛子夫也因巫蠱案上吊自殺,權傾天下的衛氏家族集體沉淪。所以巫蠱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線,事件的背後是各方勢力的博弈和榮譽沉浮。

太子劉據是衛子夫的兒子,漢武帝29歲才有的他。劉據長大成人後,其思想和價值觀不同於漢武帝,他處世公瑾仁恕,而漢武大帝“略輸文采”,溫良的劉據實在是不合大帝的胃口,新寵的王夫人和李夫人都為皇帝生下男孩,於是衛子夫和劉據娘倆失寵後心生不安之意。但是有衛青這根支柱的存在,衛氏家族暫時無憂。

最大的問題是因為太子是將來的皇帝,身邊自然有一群人聚集,《資治通鑑》說“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武帝周圍的人都是所謂的“文法吏”, 他們出身底層,要想光宗耀祖,只有立功,立功就要殺人,於是嚴刑逼供、誘供,造成大片死亡人數,嚴刑峻法自然合符專橫的武帝胃口。

而太子劉據寬厚的作風直接扺觸了漢武大帝的嚴刑峻法,而且太子為寃案平反,這就堵住了文法吏立功之路,劉據得罪了這批人。

這批人千方百計挑撥武帝和劉據的關係。己經老年的漢武大帝越來越迷信,總是認為有人詛咒他,文法吏為此又立大功,他們在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的住處挖出不少木偶人......

衛氏家族不甘束手,奮起抵抗,殺了首要份子江充,於是有人上報漢武大帝,漢武帝半信半疑中任用名聲不好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屈㲠填䃼相位,漢武帝又下詔令:“捕斬反者,自有賞罰.....緊閉城門,毋令反者得出”。

劉據帶著兩個兒子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在官兵的追捕下,雙雙吊死。時年37歲。天道循環,劉屈㲠也因為詛咒漢武大帝早死而案發被捕,在長安遊街示眾後拖到東市腰斬,其妻被梟首,長安百姓暗中拍手叫好。

漢武帝徹底清查謀害太子一夥人後,心中愧疚,震怒之下一路殺得朝中大臣腳𤆵手軟,面無血色。

為害數年的巫蠱之禍終於了結,漢武帝也老了,問心有愧,於是下“輪臺罪己詔”。此後,朝政趨於穩定,平和,武帝駕崩後,七歲的弗陵即帝位,由權臣霍光輔佐。

自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開始反腐敗貪汙,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已經殺了幾萬人。

他巧妙的利用胡惟庸殺了劉伯溫,幾年後權勢越大的胡惟庸在如日中天時,又被朱元璋一個突襲,利用胡惟庸兒子殺人的案件為由,徹底清查了胡惟庸一黨,殺人數萬,丞相一職永遠不設,皇權最終還是戰勝相權。

李善長這個被朱元璋賜予免死的“丹書鐵券”,只要他急流勇退,小隱於野的話,自然可以安渡己晚的晚年,但是這個人心胸狹窄,他仗恃自己是朱元璋“淮西集團”的代表人物,凡是對他有不同意見的大臣,他必須報復,如對參議李飲冰、楊希聖二人,割去李的胸部,對楊施以劓刑(割鼻),胡惟庸案中,李善長是有牽連的,但朱元璋放了他一馬,本應就此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卻恃權違法,犯了皇帝大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77歲,因為蓋房向湯和私借三百多兵士,湯和向朱元璋告發,聯想到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判決李善長全家七十多口人死刑,只有身為駙馬的兒子得以倖免。

洪武26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蔣脩上告藍玉謀反,朱元璋震怒下滿門抄斬、滅其三族。其實藍玉是否謀反,史無記載,疑似寃案,但是,藍玉恃權逞強,目中無人,口無遮攔,朱元璋這個十分專制的帝王都忍了,一聽有謀反之舉,馬上逮捕藍玉入獄,滅其滿門,殺其黨羽一萬五千人,明朝的胡藍二案影響之大,屬於明朝洪武“四大案”。

唐太宗李世民是因為“玄武門之變”而登上皇位的,在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後,他的心中還是有愧的,為了平衡自己的心態,他事後又諡號二人為王,又為太上皇父親修建舉世聞名的“大明宮含元殿”供其養老居住。

甚至皇太子李承乾密謀兵變,齊王李佑實際造反的情況下,也留下太子一命,只處死了李元昌、侯君集等人。

對於爭奪皇位的李泰也僅僅是流放均州,李治正式立為太子。在交接皇位的問題上,李世民做得十分得體,避免了自己身後大事的爭奪。

所以李世民謙虛的禮讓漢武大帝和明太祖位列冠亞軍,那個雞肋季軍誰喜歡送給誰。


良人執戟2


個人感覺漢武帝最狠。

殺了太子,又把孫子扔了。

這個孫子還是後來的漢宣帝劉病已,也是開創一個盛世的皇帝。這樣的孫子都沒要,漢武帝太狠了。而且還殺了勾陳夫人,那可是他最喜愛的女人,只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

這樣的人不狠麼?


八零後愛做夢


▲漢武帝

漢武帝早年掃清四海擊破匈奴,堪稱天下無敵,但他晚年沉迷修仙脾氣古怪,並幹出了自滅三族的荒唐事,當他悔悟了也為時已晚。

▲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但明君也有昏庸的時候,比如唐太宗晚年反感魏徵還蒐集天下美女大興土木,不過算不上狠。

▲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貧苦,在經過一番艱苦的創業後創立了大明朝,其晚年殺人無數,一度殺死了徐達等功臣和貪官。

▲殺死功臣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晚年堪稱狠過前面兩位,雖說虎毒不食子,但在帝王之家根本不講這一套,其他的不說,至少在狠這一塊,朱元璋沒錯了。


南政昔風


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三個人所面對的政治局面不同,在晚年時所針對的對象也不同,殺一批人的目的卻是基本相同的,穩固江山社稷。

我覺著這三個人都說不上多麼狠毒來啊!都是根據當時的政局做出的正當反應而已!

漢武帝殺劉據、鉤也夫人?

一、漢武帝的心理陰影。

漢武帝即位之後,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希望大展宏圖,因為小事差點被自己的祖母竇太后廢了。漢武帝的祖母竇氏一族逐漸掌握了很多朝廷中的大權,威脅到了君主的地位和權威,雖然沒有呂后那樣讓呂氏後人封王,但也讓漢武帝夠害怕的了。

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當時在中央政府中最大的政治威脅來自於外戚,他們依靠皇帝的庇護,能夠迅速壯大,進而威脅君主的地位。

二、殺戾太子劉據。

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和就只衛青在北征匈奴之時立了大功,最終又娶了漢武帝的姐姐為妻子。看似穩固的政治同盟,漢武帝卻越發警惕起來。

衛青在征討匈奴之後,他和他的部下都沒有受到封賞,反而霍去病及其部下封賞頗多。為何?漢武帝這是要控制衛青這個外戚的成長,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怕威脅漢朝的國祚,政治上的事情,將來的發展是很容易預料到的。

戾太子劉據在危及自己的地位之時,奮起組織百姓與宰相劉屈氂率領的軍隊作戰,雙方打了五天,死傷數萬人。劉據兵敗之後被迫自殺。

試想一下,如果劉據勝利了,漢武帝的地位如何處理?

漢武帝的目的就是快刀斬亂麻,首先穩固自己的權力,然後抽絲剝繭處理以後的事情,這是正常的帝王權術,這一做法經常被後世帝王學習。譬如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胤礽之時,就是先處理涉

事的太子胤礽及其其他幾個王子,穩定局勢,事後再做詳細處理。

況且漢武帝的太子舉兵對抗,死了幾萬人 。

三、殺鉤也夫人。

漢武帝末年,劉弗陵被推上太子之位,鑑於自己的王子們和母親經常互相勾連,互為援助的情況,往往在帝王死後,外戚會上位掌權。

漢武帝知道劉弗陵年幼,必然讓其母親鉤也夫人上位,其家族也會迅速壯大,除掉鉤也夫人,外戚的增長勢頭會受到遏制,外戚已經失去了核心權力人物。

因此,漢武帝的恨是總結前幾代帝王的經驗教訓做出的政治決定,沒有什麼恨不恨的。他的這一做法,後世帝王們也有很多學習的,畢竟面臨的同時一樣的政治背景。譬如北魏,就有兒子立為帝王,母親身死的慣例。

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在嫡長子李承乾很小的時候就封他為太子。李世民晚年之時,李承乾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有立魏王李泰的想法,這事也是李世民惹起的事端,畢竟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承乾的東宮內,李世民曾經讓京城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入駐東宮,輔佐他。李承乾感覺到危機之後,正好大將侯君集的女婿在自己手下,於是太子李承乾、侯君集、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女婿杜荷(杜如晦的兒子)勾結謀反,不小心事情敗露了。

除了李承乾之外,其他參與謀反的主要人物都被誅殺,而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這事李世民是有很大責任的 !(侯君集劇照,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殺)

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從地位最卑賤的農民開始,最後成長為帝王,自然有其成功之道。他誅殺了不少的功臣,其中難免有一些無辜的人,不過他喜歡斬草除根形式的政治操作,明白一個道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也是朱元璋從戰爭年代學來的,非常行之有效。

有人說,朱元璋是濫殺,我看未必。試看一下明朝後期的政治格局,仁慈的結果就是朝廷上朋黨林立,各自為政,大廈將傾,各自尋找出路,真正為大明出力的人是非常少的。

其實朱元璋最擔心的是朝廷之上的朋黨,其次則是掌握軍權的實力派人物。

一、明初四大案劍指何人?

朱元璋是個非常有魄力的政治人物,他痛恨貪汙腐敗,對朋黨、掌握軍權的人物非常注意,盯得非常緊。

1、空印案。

明朝初年,各地的省、地、縣各級單位要彙報收入,戶部要進行核實後才可以。各地官員為了圖方便,加蓋了一些空的官府印章用紙,一旦出現紕漏,可以省去麻煩,重新填寫。

這事本來是元朝的舊有制度,朱元璋知道此事之後大怒,因為空白的政府印章紙為作弊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他要糾正過去的習慣,一切按照明朝的規定來。

各地官員的主管政府印章的官員大都被處死,副職被杖刑100下,流放。這個政府的空白印章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漏洞,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濫用了,確實應該制止。

這一案件,明朝全國死了應該幾百官員!這個案件也基本翻不了案。

2、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典型的朋黨案件,官員們聚集在胡惟庸的羽翼之下,朋比為奸,形成了著名的淮西政治大集團。如果朱元璋不予以處理,估計胡惟庸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或者去世之後會發生什麼狀況吶?保守估計,後來的大明朝有可能換了,不是“朱”家的天下了!

讓任何一位君主瞭解到這樣的情況,誰不擔驚受怕?有鑑於此,朱元璋廢了宰相和中書省的設置。

朱元璋採取的方式是斬草除根,可以連坐,絕對不放過任何一個漏網之魚。對胡惟庸案的謀反細節,在史書上有爭議,不過朱元璋防微杜漸,不能放任。(胡惟庸劇照)

此案長達10年,牽連被殺的人有30000餘人,有不少無辜之人。

3、郭恆案。

1385年,戶部侍郎郭恆等官員和各省的官員勾結,倒賣國家的官糧,共計倒賣國家糧食2400多萬石,約合28.8億斤糧食。朱元璋殺了很多涉案人員,六部的左右侍郎也統統被處斬了。

為了杜絕做賬本時作弊,戶部的上的數字進行了改革,原來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成: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

樣就不能在賬本之上隨意改動了,杜絕貪汙改賬本的隱患。這事翻不了案的!

4、藍玉案。

藍玉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太子朱標則是常遇春的女婿,關係比較特殊。

藍玉藉助姻親和自己的戰功,在朱元璋末期成為統領軍隊的主要大將,藍玉犯了幾個大錯:

第一,北征元朝歸來,長城喜峰口城門的官吏沒有打開城門迎接,這是慣例。沒想到藍玉命令手下攻破了大門,直接闖入。俘獲元朝的妃子之後,藍玉還和這個妃子有染。

第二,藍玉的乾兒子有幾百個,搞個人小集團,這一小集團還經常侵佔農田,飛揚跋扈。

第三,藍玉自認為功高蓋世,要求封賞到最高級別的官職,沒有得到後,在私下裡大放厥詞。

第四、有人告發藍玉謀反。這事沒有確鑿的證據,有爭議。

此時,朱元璋病重,太子朱標也去世了,建文帝還小,面對飛揚跋扈的藍玉處理是一個棘手問題。他手中握有重兵,黨羽非常之多,朱元璋去世之後的局面恐怕難以控制了。

朱元璋畢竟老謀深算,在藍玉謀反模稜兩可之時發動了對藍玉的打擊。藍玉案牽連了15000人被處死。(朱元璋和藍玉劇照,藍玉的軍權太大,黨羽太多,不能留下,會遺禍大明的)

三者之中誰最狠?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三個人面對不同的政治局面都是大開殺戒,說不上誰更狠,都是政治決定。

朱元璋喜歡斬草除根,縱容處理案件的官員牽連的目的就是這樣的。案件的擴大化是一種政治手段,只針對官員及其家屬,將威脅王朝君主權威和王朝安定的不利因素全部剷除乾淨,以利於明朝的長治久安,不然明朝的享國時間不可能這麼長。


穿越再現彼岸



朱元璋最狠吧,把“敵國破謀臣亡”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把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幾乎全部送上西天了,殺一個功臣必須要幾萬人陪葬算完,殺伐之氣太狠連太子朱標都看不過去,勸諫朱元璋沒勸明白到把自己嚇癱了,可見朱元璋的狠絕。


其次朱元璋一生殺貪官殺了十五萬人,還把貪官的皮扒下來塞上稻草放在下一任官員的辦公桌旁起到震懾的作用,可以說若論狠朱元璋當屬第一。


其次就是漢武帝了,漢武帝晚年前兵黷武百姓困苦不堪,又來了兩次巫蠱之禍,受牽連的人也有幾萬最後連太子劉據與皇后衛子夫也都搭進去了,漢武帝晚年做事也是昏庸過度啊。

三位裡面只有唐太宗稍好一些吧。


婉兮歷史


漢武帝、唐太宗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無疑都在那個壽命即將終結,時日無多之際做出了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抉擇,說是安享晚年,其實也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為自己的子孫謀求更多的福祉罷了,歷任帝王在位期間謀江山社稷,即將離開人世,無非就是王位傳承。

這裡的狠不狠,都僅僅是相對而言的

其實廣受爭議的還是朱元璋,畢竟相比較於其他兩位,老朱留給世人的普遍印象要遜色不少,為什麼會這樣,究其根本,無非就是老朱更護犢子,為何這樣說,其實朱元璋內心的是極其不安的。

老朱家初來乍到成為皇室,也不過短短數十載,沒有根深蒂固的帝王家室,萬丈高樓平地起,朱元璋又是何德何能?出盡風頭不說,還要獨享這創業大餅呢?儘管身為功臣,其實在朱元璋那裡,也不得不為了大明王朝的穩固,為了老朱家的安危,進行必要的政治清洗,原因為何?因為蛋糕就那麼多,但是功臣卻更多。

因為邀功請賞,被朱元璋殺死的,其實也算是極其憋屈的

明明建國有功,但是最後的結果卻屬實令人意外,老朱有點過河拆橋的意思,從大明王朝的建立開始,老朱就一直在進行著自己的政治清洗,畢竟老朱可是對自己的家底認識很清楚,曾經的功臣想要安享晚年,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要不是常遇春死的早,指不定還會出什麼事兒。

常遇春是早死倖免了,但是藍玉就不能倖免了,早年跟隨常遇春勇猛無敵,但就是因為後來建功立業之後,行為稍微有點放肆,而且在當時,做出了玷汙元朝王妃的舉動,一次次讓老朱抓到了修理他的把柄,胡惟庸在當時最致命的一點,就是他權利太大了,朱元璋想搞他也不是一兩天了,實際上朱元璋臨走前也是最慌的。

畢竟辛辛苦苦培養的兒子,朱標就那樣離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感受太深切了

同樣基於自己對孫子的愛,狠心對自己身邊的功臣痛下殺手,其實朱元璋離世時,當年跟隨自己的大功臣,也基本上消耗殆盡了,老朱栽培起朱家的勢力也都成氣候了,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窩裡鬥還是發生了,老朱對別人狠是真的,但是對於自己的 子孫還是相當仁慈,包容的。

漢武帝的狠,那就有點不一樣了,對事不對人

無論是什麼關係,只要是牽連到了,該死的還是得死,不知大家可否記得當年的“巫蠱之案”?漢武帝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可以算得上零容忍,再加之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也廣,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同樣和朱元璋當時的政治清洗一樣,最終的傷亡人數高達幾萬人,但是兩者在本質上還存在很大區別,宮鬥劇中最為狠毒的巫蠱之術,廣泛流行於皇宮之中,造成的恐慌可想而知,關鍵是最終玩過了火,波及到了漢武帝頭上,那怎麼可以善罷甘休?

起初就是因為陳阿嬌詛咒懷有身孕的衛子夫,可為在當時為了爭寵,無所不用其極,後來事發,當時與陳阿嬌有關的才三百多人被盡數誅殺,隨後呢,這場鬧劇遠沒有結束,畢竟人們對於未知,在那個年代對於神靈的崇拜是尤甚的,所以越是被制止,越就氾濫。

起初僅僅是後宮鬧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已經變了味。

皇子公主們都已經長大,對於皇位的渴望,顯然也與日俱增,而這一切直接代表的就是各個皇親國戚家族背後苦苦的博弈,誰是最後的贏家,當然就處處佔盡先機,也更加有主動權,但是這對於晚年的漢武帝來說,可就傷腦經了,本來選定的太子,卻因為政治觀念與自己不同,而遭到他人利用,從中作梗,挑撥離間。

後來儘管漢武帝明白了一切,但是曾經因為誤會,而造成的失誤和隔閡也已經難以消除了,最終在漢武帝去世之後,也就只能由年僅七歲的劉弗陵草草即位,確實就有點尷尬了,這一點朱元璋看似好點,但兩人其實也同為天涯淪落人。

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較明太祖和漢武帝,還是相對幸運的

並沒有發生太過於極端的案例,畢竟李世民當年對於皇位交接這件事也深有感觸,自己的皇位如何得來,與兄弟們之間的鬥爭也都心知肚明,顯然處理方式更加老道幹練,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既有朱元璋的護犢子性格,但是同樣也是非分明。

作為三人中最大的人生贏家,唐太宗李世民儘管也有一些瑕疵,但是三人之中,顯然是不狠的一個,不知您怎麼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歷史紅塵


小僧有禮了!

三位皇帝,在我看來,晚年最狠的當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其次是漢武帝,唐太宗,老末了。

朱元璋晚年的狠事,那就是大殺功臣,株連之廣,讓人驚駭。不過,這可不是因為年老昏聵犯,相反,這分明就是有計劃剷除帝國隱患,鞏固朱家大業的舉動。就比如胡惟庸案,不過就是借題發揮,反映的也是君權與相權的衝突,老朱此舉,不過就是想徹底廢除相權以加強皇權。大殺勳貴,說白了就是給後繼者鋪路,老朱明白,自己百年之後,恐怕沒什麼人震得了那幫勳貴,一代人幹一代事,不如統統把帝國的不穩定因素隨著自己帶下墳墓,一了百了,可謂為朱家大業是操碎了心。

朱元璋晚年殺人,那是計劃性的大規模殺人,殺得井井有條,心裡跟明鏡似的,明明白白,漢武帝跟這比就相形見絀了。

再說漢武帝吧,晚年最狠心的大概就是巫蠱之禍了,這事兒,徹頭徹尾都是糊塗事,是被矇蔽的,搞死了兒孫老婆等一大票人,最後弄得自己追悔莫及。武帝這種操作是因昏聵而殺人,所以我才覺得朱元璋揣著明白殺人才更可怕,更心狠。當然,朱元璋有一點不及劉徹,那就是沒搞到到六親不認的地步。劉徹除了糊里糊塗搞死了兒孫老婆,殺鉤弋夫人也是一件狠事,不過,這一次殺人,算得上是明明白白,不算糊塗事,外戚干政專權劉徹深有感觸,殺鉤弋夫人以絕外戚,似乎很有必要。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吧,狠字應該還談不上,因為最狠的事,都在年富力強時期幹了,晚年充其量就是昏聵,有點窮兵黷武的意思,也開始了貪奢淫逸,求仙問藥了。我記得,晚年有件狠事,應該是砸了魏徵墓碑。晚年最狠皇帝,我懷疑,太宗怕是來湊數的。

所以,以小僧之見,三位皇帝,論晚年最狠,明太祖第一,漢武帝老二,唐太宗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