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風險

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風險 | 薈萃分析

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風險 | 薈萃分析

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風險:一項薈萃分析

文獻來源: Inflamm Bowel Dis. 2020 Jan 1;26(1):33-42.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膠囊內鏡檢查(CE)是一種可以觀察整個小腸(SB)黏膜情況的、侵入性很小的內鏡檢查方法,是診斷小腸克羅恩病(CD)的理想工具。

多年來,膠囊內鏡在疑似(SCD)和確診CD(ECD)患者中的作用不斷擴大,包括:診斷小腸CD,評估疾病活動和治療效果,評估黏膜癒合以及觀察術後復發。

通過一次膠囊內鏡檢查,可以整體評估小腸和結腸黏膜,因此膠囊內鏡正在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IBD疾病活動監測的潛在工具。

但是,限制膠囊內鏡在臨床廣泛使用的主要因素,是膠囊滯留在腸道的潛在風險。

膠囊滯留的定義,膠囊內鏡在胃腸道中滯留超過2周無法自行排出。

膠囊內鏡的滯留有時被認為是輕微的不良事件,因為患者通常是無症狀的,其中大約1/3在滯留2周後可以自然排出。

但是在某些患者中,滯留的膠囊內鏡可能會導致急性腸阻塞或穿孔,可能需要內鏡操作和/或手術才能取出。

膠囊內鏡的滯留風險大小,主要取決於潛在的小腸疾病,例如在克羅恩病(CD)、非甾體抗炎藥(NSAID)腸病、小腸腫瘤、小腸手術吻合、疑似小腸出血和放射性腸病。

在CD患者中,疑似和已確診患者膠囊內鏡滯留風險差異很大,確診的CD患者風險明顯更高。

早期的一些研究顯示,確診CD患者中的膠囊內鏡滯留率高達13%。而最近的研究報告了的滯留率較低,約2.1%至7.8%,可能主要是由於高風險人群避免膠囊內鏡檢查的結果。

先前的一項薈萃分析報告,在疑似CD的患者中膠囊內鏡的滯留率為3.6%,在確診CD患者中為8.2%。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醫生在進行膠囊內鏡檢查前對於腸道通暢性評估更加謹慎,因此有必要了解在臨床實踐中CD患者的“真實”膠囊內鏡滯留率。

同時,是否有必要通過使用探路膠囊(PC)或小腸影像學檢查(小腸CT/磁共振)來降低膠囊滯留的風險,也是臨床醫生關心的問題。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這項系統評價的目的是評估成人和兒科CD的膠囊滯留率,並確定通過開放式膠囊(PC)或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掃描(MR / CT)腸鏡檢查確定的CD(ECD)保留風險是否降低。

這是一項Meta分析,納入例如分析CD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相關研究,計算疑似和確診CD患者的膠囊內鏡滯留率。

在整個CD患者中膠囊內鏡滯留率為3.32%,確診和疑似CD患者分別為4.63%(95%CI: 3.42%–6.25%)和2.35%(95%CI: 1.31%–4.19%)。

克罗恩病患者胶囊内镜滞留的风险 | 荟萃分析

成年和兒童CD患者的囊內鏡滯留率,分別為3.49%(95% CI: 2.73%–4.46%)和1.64%(95%CI: 0.68%–3.89%)。

在成年患者中,確診的CD患者膠囊內鏡滯留風險比CD疑似患者高3.4倍。但在兒童CD患者中,確診和疑似患者的滯留風險沒有顯著差異。

克罗恩病患者胶囊内镜滞留的风险 | 荟萃分析

探路膠囊(2.88%, 95% CI: 1.74%–4.74%)和小腸影像學(MR/CT腸造影)(2.32%;95%CI,0.87%–6.03%)檢查,會顯著降低確診CD患者的膠囊內鏡滯留風險。

克罗恩病患者胶囊内镜滞留的风险 | 荟萃分析

因此,這項薈萃分析研究表明,無論是疑似還是確診的CD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的發生率較低。兒童CD患者滯留率低於成年患者。

在成年CD患者中,確診患者的膠囊內鏡滯留率高於疑似患者,但在兒童CD患者中未觀察到這一差異。

經過探路膠囊或者小腸影像學檢查(MR / CT)陰性的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率較低。

啟示和影響:

這項薈萃分析結果表明,疑似CD患者的膠囊內鏡滯留率為2%,CD確診患者膠囊滯留率為5%,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的相對保留風險比為3.5。

儘管確診CD患者的滯留風險更高,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CD患者總體膠囊內鏡滯留率仍然較低。

事先使用探路膠囊或影像學檢查進行評估,可有效降低CD確診患者膠囊內鏡的滯留風險,而且影像學檢查和探路膠囊在這方面的作用沒有差異。

影像學的檢查,可以提前排除已存在的腸道狹窄。而探路膠囊更是可以直接測試是否存在膠囊滯留的風險。

之前有回顧性數據表明,在排除滯留風險方面探路膠囊可能比影像學檢查更有效。未來進行一些“頭對頭”比較試驗,將有助於確定哪種方式更加有效。

之前有研究回顧性分析了CT 和磁共振腸造影(MRE)的結果,試圖確定與膠囊內鏡滯留相關的風險特徵(如部分小腸梗阻)。但這就要求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對檢查結果進行仔細審閱。

鑑於CD患者人群中確實存在膠囊內鏡滯留的風險,而且僅憑臨床表現無法區分高危和低危患者。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在所有計劃接受膠囊內鏡檢查的CD患者中,進行腸道通暢性測試。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探路膠囊可能是首選的測試方法,因為成本更低、不存在評估結果的主觀判斷,並且避免了靜脈造影劑和放射線照射的不利影響。

而對於需要影像學檢查以評估穿透性併發症的CD患者,首選影像學檢查(CT / MRE),然後對其中存在NSAID用藥史、小腸手術、梗阻性症狀或小腸管腔狹窄影像學證據的高危患者,進行探路膠囊的附加檢查。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大多數膠囊內鏡滯留的CD患者不需要手術。大多數患者保持無症狀,膠囊可以自發、或使用瀉藥,使用抗炎藥物控制疾病後排出,或藉助腸鏡輔助排出。

總之在臨床實踐中,CD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率沒有之前報道的高,這可能是由於近年來重視小腸通暢性測試的結果。

探路膠囊和影像學檢查對於降低CD患者膠囊內鏡滯留率方面是有效且實用的。

與成年CD患者相比,兒童CD患者的膠囊滯留率較低,並且在疑似和確診患者中沒有明顯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