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清晨6点

寒冷的风还有些刺骨

在武汉临空港的大街小巷

身穿马甲的环卫工人们

已经戴好口罩拿着工具开始清扫


春节人手不够

垃圾还比平时多了15吨

2月5日下午,48岁的环卫车队队长谢军峰穿着一件密封式雨衣,蹬着一双套鞋站在垃圾压缩台上工作,分拣、压缩,动作一气呵成。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一辆装有七八吨垃圾的车抵达辛安渡垃圾站,下货、消毒、分类、消毒、上压缩台,流程并不复杂,但谢军峰完成这项工作却需要十到十二个小时,一站就是一整天。“穿的太严实了,动作不方便,效率比轻装上阵要低,可也是没有办法,安全第一。”谢军峰有些无奈。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谢军峰告诉记者,在辛安渡环卫队工作了27年,他经历过所有的岗位,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逢新年,武汉又爆发疫情,每天的垃圾从日常20吨增加到了35吨左右,工作量的剧增,导致人手压力也随之翻倍,他现在就成了环卫队的“应急人员”。


患过肠癌的65岁环卫工坚守岗位

“垃圾中转站的环卫工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这样超量的垃圾,我得去顶着。”谢军峰的额头上闷出了汗,汗水往眼睛里流,有些涩,他狠眨了两下眼睛,手上分拣着厨余垃圾的动作却一秒未停。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在谢军峰的旁边站着一位“手速惊人”的爹爹,瓶子、纸巾、鱼刺、骨头,没几分钟就能全部分出来。如果不是他自我介绍说今年已经65岁了,相信任何人都看不出来这个被雨衣包裹严实、动作麻利的环卫工是一位花甲老人。

“这是陈远年,我们环卫队的老宝贝。”

“老宝贝”陈远年在辛安渡垃圾站工作四年了,原本退休的他因为在家里待不住,又跑出来找了份活干。5点起床,6点到岗,六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周只休一天,每天面对散发着恶臭的各种垃圾。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工作,但这个曾做过肠癌手术的老人说,“这个活没有年轻人愿意干,但总得有人做吧,我不嫌弃。”

陈远年还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突发疫情,我原本2月初就要做手术割息肉,现在‘大敌’当前,先放着吧。”

从1月22日起到现在,陈远年没有休息过一天。垃圾堆里滋生无数的细菌,因为担心陈远年的身体,孩子和老伴都强烈反对他继续在垃圾堆里工作。

陈远年只是淡淡地说:“医生护士不分日夜在救人,我还不能给武汉做点小事了?年轻人都去一线,那我就死守后方。”


“怕也怕,但我不干谁干”

垃圾中转站的工作继续着,有一辆垃圾车从远处开了回来,环卫车队年纪最大的戴双龙从驾驶室里探出头,叫了声:“到货了!”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戴双龙的小环卫车上装着8个垃圾桶,来自街道7个大队、社区的共1000斤厨余垃圾和废弃口罩。他从车上下来,等着中转站的工作人员给他的驾驶室和垃圾桶消毒。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记者注意到,戴双龙双手撑着腰,微微佝偻,时不时找个柱子靠一下。“开一趟车要4个小时,现在每天至少两趟,腰椎病发了,就缠个腰带。”他戴着口罩,笑声爽朗,丝毫看不出正备受腰椎疼痛的折磨。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戴双龙是环卫队里需要接触废弃口罩的一位工作人员,日常情况下,他只需要将辛安渡街道7个大队、社区的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就行,而在武汉疫情期,他还承担了收集废弃口罩的工作,危险系数相当大。

“怕也怕,但是我不干谁干,我们发了专用的垃圾袋,装进去就好了。”戴双龙要运送废弃口罩的事情并没有告知家里人,他一个人住进了辛安渡的小房子里,除了初三回吴家山看过一眼两个小孙子以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除了戴双龙,吴家山城管所的垃圾车司机陈贤杰,将军路街城管所垃圾分类小组组长陈世辉,都是废弃口罩战线的“逆行者”。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因为陈贤杰所开的垃圾车密封性极好、安全性高,就承担了废弃口罩的运送工作,为了准时将废弃口罩送到垃圾处理厂,陈贤杰早上6点便要开始出门工作,力争在下午2点30分前将12个街道跑遍,因此路上是一刻也不敢耽误。

3100余名环卫工人迎风“逆行”!

“有时候吃中饭的时间都没有。”陈贤杰说,“自己就在外面买点零食吃吃,填填肚子。”


疫情发生以来

东西湖区3100余名环卫工人

像他们一样始终坚守在街头


来源 - 肖梓熠 王露 彭劲松

通讯员 - 刘寒冰 明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