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2020庚子开年,原本是万象更新之际,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让人们坐困愁城,企业家们则是愁上加愁:开工延迟、成本提升、资金链能否承压?需求下滑、产业链失序,经营何时回归正轨?

疫情当下,面临“生死线跨越”的企业占比多大尚不可知,但短期内经济的冲击已扑面而来:春节假期全国共发送旅客量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游相关行业陷入冰冻状态,餐饮亦是如此;1月24日武汉封城后次日全国电影票房才180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猝不及防的疫情冲击,哪些区域面临更重承压,哪些区域可以相对平稳过渡?我们聚焦30个核心都市圈,在复盘SARS影响的基础上,立足产业规模、结构,对疫情将带来的可能影响做一初步评估。

SARS复盘:区域和产业视角

2019-nCov疫情很容易把人带回17年前那场SARS的记忆,虽然经济形势和面临的内外环境已大为不同,但当年疫情对经济冲击,特别是各个区域的影响差异,对我们评估当前疫情会带来的后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区域经济影响与疫情严重程度高度相关

与当前疫情的大范围扩散不同,SARS疫情主要集中于北京、广东、山西、天津等六个省市,其余省市的确诊病例数均不高于35人。其中,疫情最严重的北京当年二季度GDP增速较一季度下滑3.1个百分点,天津、广州、深圳也分别下降了1.3、0.5和0.6个百分点;而身处非疫情区或轻疫情区的城市如上海、重庆等,GDP增速的下降幅度均在0.5个百分点以内。

图1. SARS对重疫情区的经济影响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图2. SARS对轻疫情区的经济影响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第三产业首当其冲,第二产业相对平稳

具体到各个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显著。由于疫情传播的特殊性,SARS期间多数疫情发生地采取了停课、隔离等强制性措施,而由此产生的需求抑制直接导致了国内第三产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低迷。

以北京为例,2003年第一季度三产增速下降1.2%,二季度继续下降3.7%,这种低迷的现象持续到了年底;其他地区中,上海一季度下降5个百分点,成都、重庆等轻疫情区在二季度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而天津在第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图3. SARS前后各地第三产业增速变化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相比之下,SARS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冲击仅表现在疫情当期,短暂的冲击并没有对经济上行的大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同样以北京为例,2003年第二季度的二产增速相比上一季度下降2%,但全年共增长4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的二产增速均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图4. SARS前后各地第二产业增速变化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无论从传播范围还是确诊人数上,都已全面超越了当年的SARS。截止目前,包含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区均已出现确诊病例。也就是说,此次疫情对30个主要都市圈的经济都将产生一定的冲击,我们将从商业服务业、交通物流、制造业等领域分别评估各区域可能受疫情影响的程度。

商业服务业冲击评估:生活性服务业占比高区域影响更大

疫情直接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高频接触,首当其冲的便是商业服务业,特别是以批发零售、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需求受到极大抑制,而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受冲击相对较小,以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等为代表的线上服务业更是迎来新的机遇。

●商业服务业结构疫情影响评估

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可能遭受冲击的程度。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比,将30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划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象限汇聚了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较高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使这些城市面临更大的经济冲击可能,但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疫情期间对经济同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第二象限以深圳、杭州为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大,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小,疫情冲击影响相对较小;在第三象限中,以石家庄、合肥为代表的多数中低能级都市圈核心城市服务业占比较低,疫情对经济影响更多来自于制造业的延期开工;而处在第四象限的城市如武汉、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又聚集大量的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加之疫情严重,经济发展与就业影响较大。

图5.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横纵坐标交点(10.75%,11.42%)为30城平均值

表1.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服务业细分行业从业人员占比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批发零业和旅游业疫情冲击评估

为评估在本次疫情中受到显著影响的批发零售业和旅游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我们分别计算了两个行业在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疫情冲击指数,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参考相关文献,选取社消总额占GDP比重与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数作为批发零售业的评价维度,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次及区位指数作为旅游业的评价维度,并将当前疫情严重程度(以确诊人数代表)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作为影响因子,综合评估批发零售业可能面临的冲击大小与旅游业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从批发零售业的疫情冲击指数结果上看,除疫情中心武汉外,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可能受到的冲击最大;南宁、哈尔滨、福州、沈阳,由于社消占比较高,批发零售业影响较大,与之对应地,天津、贵阳、厦门等城市的社消占比较低,影响也相对较小。

除武汉外,国内几大主要旅游城市北京、重庆、上海的旅游业受疫情冲击程度最高,也意味着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可能在本次疫情中承受更大的损失;而厦门、海口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与太原、乌鲁木齐等疫情相对较轻的区域受本次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表2.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批发零售业受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表3.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旅游业受疫情冲击损失程度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交通物流冲击评估:枢纽度高区域承压更重

针对疫情的不同影响机制,我们将交通物流产业分为“生产性物流”“生活性物流”和“旅客运输”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生产性物流疫情冲击评估

从生产性物流来看,区域间交通管制级别的上升,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而推迟复工、生产活动的滞后,也影响了产业链上下游物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流动,从而对生产性物流业构成较大冲击。我们从“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城市枢纽度”、“二产比例”以及“确诊人数”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对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生产性物流损失指数进行评价,可以看到,除武汉外,二产比重高和枢纽度高的城市如上海、深圳、重庆和宁波所承受的冲击均较高。

表4. 30个都市圈生产性物流活动受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活性物流疫情冲击评估

相对于“生产性物流”,基于城市居民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生活性物流”所起到更多的是一种补偿和促进作用。综合社零总额、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枢纽度和确诊人数等几方面因素,对30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的评分和排名显示,上海、北京、南京、沈阳等一线城市及区域枢纽城市的排名更高,补偿作用更强。

表5.30个都市圈生活性物流受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旅客运输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的扩散大大减少了人员流动和出行需求,客运成为最直接受冲击的行业。基于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旅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游客数量、二三产比例以及确诊人数等对区域客运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除武汉外,高等级或高枢纽度的都市圈受到的冲击更大,而疫情相对稳定的地区受影响较小。

表6. 30个都市圈客运受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制造业冲击评估:贸易依存度高区域直面更大挑战

短期看,疫情重点影响人与人紧密接触的生活性服务业,但大环境下对制造业的波及亦不可避免。

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卫生防护、医药制造等相关制造需求在短期内呈爆发式增长,“宅生活”也刺激了包装食品等刚需类消费品的需求;其次,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用工、订单、库存、生产和运输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金链承压,形成供给冲击,若元宵节过后大部分地区都开工复业,生产影响将逐步削弱;第三,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阻碍货物进出口贸易,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电路板及其他组装加工类电子产品、机电类产品等出口主体行业受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将可能导致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弱化。

●制造业结构疫情冲击评估

评估疫情对区域制造业的影响,需要重点分析各地制造业结构是否更易受疫情冲击。我们梳理了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制造业中排名前五位的主导产业,认为上海、深圳、厦门、成都、郑州、重庆、杭州、合肥等外向型制造及非刚需消费品制造占比高的城市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

表7. 预估冲击较大的15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制造业前5行业构成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备注: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根据行业统计标准对各地2017年数据进行整理)

而北京、西安、沈阳、石家庄等生产资料型制造及刚需消费品制造占比高的城市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表8. 预估影响较小的15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制造业前5行业构成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备注: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根据行业统计标准对各地2017年数据进行整理)

●制造业疫情冲击评估

根据制造业结构叠加对外依存度以及当前各区域的疫情,构建制造业疫情冲击指数,可以看出除武汉外,深圳、上海、厦门等由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高,在出口总额和出口依赖度方面遥遥领先,在疫情影响下出口订单受影响较大。而内陆城市在制造业出口方面受影响相对较小。

表9.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制造业疫情冲击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数据年份为2018年)

总体评估

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是对区域产业结构承压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综合疫情对商业服务业、交通物流及制造业的影响,我们计算了核心都市圈受疫情冲击的评估指数,可以看出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面临的经济冲击风险极大。而北上广深杭作为人口流入大市、与其他区域经济联系密切,不可避免也面临深度挑战。重庆、成都、长沙、郑州等临近武汉的大都市圈,受疫情冲击也较大。

结合2003年SARS的区域影响机制以及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初步预测武汉等疫情核心区1季度GDP增速下降幅度有可能达到2个百分点左右,全年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受冲击较大的前10大都市圈一季度GDP增速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全年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都市圈短期有一定影响,但全年疫情的影响会被“熨平”。

表10. 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经济受疫情影响综合评估

疫情下的“大考”:哪些都市圈和行业受冲击最大?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几何,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和成效,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在这场与疫情的战斗中,不管是政府及时的政策支持还是企业的积极应变,都已经凝聚成一股力量,开启了我国经济的保卫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