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正确的做法是啥?

京东李达康


以乐毅(时,乐毅以在赵国避难,虽已过巅峰,但要面对白起,我还是选择同为“武庙十哲”的乐毅)为主将,接手的上党山区,坚壁清野,节节退守,缩短自身补给线,延长秦军补给线;由平原君、蔺相如出使诸国,稳住齐、燕,争取楚、魏兵列边境;请回庞煖(长平后,此人于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曾经成功的于浦阪渡黄河,击蕞,吕不韦领军击退楚军,庞煖手中兵力不足,无秦军精锐,不得已退军,时,赵国精锐已尽丧长平,然,庞煖回军仍拔齐一城),以庞煖为主将,李牧、廉颇为副,将武灵王胡服后的骑兵精锐出北地,绕过函谷三路袭扰关中,就粮于敌,将战火烧到关中;此时可谋划合纵抗秦,楚、魏两国是争取的重点,一有郢都之耻,一有河西之败;形成僵持后,可考虑与秦苟合,借口韩国挑拨秦赵关系,平分韩国,增加人口土地,于上党筑要塞防御秦国,翻身先拿下燕国,再与秦协议平分魏国,如此三晋之地大部在手,春秋时秦国难出关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晋”的阻挡,可惜三家分晋,三国国力不足以阻止商鞅变法后的秦,复得三晋大部后,可考虑与楚攻伐齐国,如此可保百年吧!


谭小龙29


正确评价长平之战,赵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接受上党是正确的做法。

上党是赵国西南部的屏障,离赵国的首都邯郸很近,假如上党落入秦国之手,邯郸时刻都处于秦国的攻击之下,对赵国构成极大威胁。

从韩国手中接受上党,当然会激怒秦国,招致秦国的攻打,但是,秦国是个好战且欲兼并六国的国家,赵国一味的害怕、逃避,消极对待,并不是好办法。秦国只要愿意,它随时都可以攻打赵国,不需要任何借口。它得到了上党,想攻打赵国,照样可以攻打,并不是它得到了上党,赵国就从此天下太平了。所以,对秦国积极防御、在防御中进攻才是正确的策略。

而且,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上党大片土地,把西南部国境防线向外扩展百余里,将会极大地提高赵国的安全系数。

二、广泛缔结巩固的军事同盟。

赵国要与齐楚燕韩魏搞好关系,建立巩固的军事同盟,不互相攻击,不四面树敌,把秦国当做主要敌人。赵国要把巩固同盟友好关系,当做长期国策来实施,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三、任人唯贤,在战场上选拔将帅。

赵王要树立任人唯贤的思想,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上来,使赵国后继有人。选拔将帅,自然要在战场上选拔人才,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远离奸佞小人、讨好奉承之辈。

第二、三两点是要从日常的治理措施上就要贯彻实行的,并非是开战了才去实行,那只会是马后炮。

四、发布战争动员令,全国进入战备状态。

在秦国还在进攻韩国的时候,赵国就应该预见到秦国会继续向上党地区及赵国境内深入,就应该预先向全国发布战争动员令,全民备战,严阵以待。

上党边境地区应该充实廉颇的军事力量,派遣多名将领协助廉颇进行防守,而不是只让廉颇的边防军孤军奋战。

如果这样实行了,廉颇的边防军也不会前期防守节节失利,甚至还有可能,秦国见到赵国重兵把守、严阵以待,看到讨不到什么便宜,而暂时退兵,另寻战机。

五、放手任用廉颇。

廉颇将军的军事才能是经历了长期战争考验的,应该相信廉颇将军,这时候需要的是对廉颇将军的支持,充实其军事力量,而不是削弱甚至剥夺廉颇将军的权利。在兵法上,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会导致士兵离心离德。

实际上,廉颇将军的以逸待劳,待机出击的战略是正确的。如果贯彻实行下去,必然会耗竭秦军的锐气和士气,最终打退秦军。

五、组建增援部队,启用乐毅将军,整装待命。

赵王还需要组建后援部队,视前线战场情况,随时驰援。

这时期,赵国望诸君乐毅大约六七十岁,没有得到重用,(孟尝君田文已死),这时可以启用乐毅将军,率领军队辅佐廉颇将军与秦军周旋;或者留在赵王身边参谋军事,会大有助益。

六、派出外交使节,出使山东五国,以取得其支援。

分派外交使节,出使齐、楚、韩、魏、燕国,争取他们出兵支援,只要有一两个国家支援,秦国还是很害怕的,会退兵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不是秦国的离间计,楚、韩、魏都有可能出兵援助。

以前,上党守冯亭投降赵国时,就是希望韩赵结成同盟,共同抗击秦国,只可惜,在这次秦国攻打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时,就是威慑韩国不要插手长平战争,但赵国并没有意识到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派兵支援韩国,形成韩赵共同抗秦。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长平之战了。

七、派出浩荡、威严的外交使节团和说客,出使秦国。

目的:1、威慑秦国心理,打击其嚣张气势;2、打探秦国军队调拨情报;3、收买内奸,左右秦国决策;4、向秦王说明上党归赵情形,打消其愤怒心理;5,表明山东五国联合抗秦的态势;6、说明赵军严阵以待及抗秦的决心和信心等。


南宫外史


导语:

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秦赵两国对垒三年之久,赵国虽然有所损伤,却没有动摇根本。廉颇作为主将,尽管在小规模战斗中节节败退,可是在大局的把控上,廉颇十分周到,这也是为什么廉颇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重要原因。

可惜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将廉颇给换了下来,听信谗言,启用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虽然饱读兵书,可是他从来没有指挥过战斗。所谓纸上谈兵不是没有道理。

结局我们都知道,

赵国战败,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军被秦将白起给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那么,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战争,赵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01选择一:赵国用黄金城池换取魏国韩国甚至楚国的联盟军队。

我认为这是赵国最理想的选择方案,因为赵国当时非常自负,他们认为以自己一国的力量就能够对付秦国。

想来也是,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在北方就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尤其是战斗力上,是三晋中最突出的一个。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

他们也是北方唯一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诸侯国。这一战如果赵国打赢了,那灭亡的当然就是秦国,赵国是不想跟其他诸侯国瓜分胜利果实的。

然而赵孝成王低估了秦国的实力,此刻的秦国也没有采取结盟的方法,他们也是孤注一掷,两国在对赌国运,谁赢了就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赵国察觉到了自己的弱点,一定要采取结盟的手段来对付秦国。当年苏秦执掌六国相印的时候,就是察觉到了秦国的强大。

其实周围还有很多诸侯国被秦国欺凌:

  1. 比如说过去十分强大的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那是把秦国踩在脚底下碾压的,可到了魏惠王时期,秦国逐渐强大,不断攻占魏国的领地,逼迫魏国迁都大梁。
  2. 还有就是韩国,韩国丢了宜阳以后,上党地区成为了一块飞地,这也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赵国完全可以联合韩国,重新夺回宜阳地区。
  3. 包括楚国也是秦国的对手,过去楚国掌控着汉中地区,切断秦国吞并蜀地的路线。结果这里不仅被秦国攻占,蜀地也落在了秦国手里。他们早就想一雪前耻。

这些诸侯国若是都能联合起来的话,秦国铁定是要完蛋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对了,因为他们不结盟,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02选择二:赵国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守城。

赵国如果不寻求任何结盟,以他们当时的实力,的确还是可以跟秦国一较高下的。因为赵国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不过进攻绝对不是赵国的强项。

  • 至少在秦国面前,赵国的进攻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他们缺少一位敢于进攻的将领。但是赵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有一位强大的守城之将廉颇。
  • 廉颇的战绩的确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他在长平之战前,坚守住赵国的阵地长达三年之久,一般将领根本就做不到。
  • 强秦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每拖延一天,他们所消耗的粮草都是数以万计的。谁都拖不起,到最后秦国就算获胜,或许损失都比获得的利益要多得多。

这笔账秦国在算,赵国也在算。赵孝成王一直认为,举全国之力来守住长平,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他是第一个打退堂鼓的。

其实他忘记了一点,自己消耗多少粮草,对方同样也要消耗相应的粮草。而且对赵国有利的是,长平距离赵国邯郸非常近,而距离秦国咸阳比较远,相比较之下,运输更加方便的,其实是赵国。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

在古代战场,运输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物资多少,因为运输的过程中,每个运输人员都要吃粮食,多耽搁一天就少一天的粮食。

显然这是对秦国非常不利的,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哪怕赵国内部出现一定时期的饥荒,相比后来被坑杀40万男子来说,也要好得多。况且秦国也未必能吃得消。

03选择三:赵国割地求和,放弃这次与秦国交锋的机会。

两国之所以交锋,主要为的就是韩国的上党地区。当时秦国和韩国打了一仗,韩国输掉以后,索性就将上党地区割让给了秦国。

  1. 但是上党地区的官员们表示很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与其送给秦国,倒不如送给更靠近自己的赵国。毕竟三晋集团本是一家,所以上党的官员私自将赵军接进了城中。
  2. 赵孝成王当然非常高兴,因为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如此大的一块地盘。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彻底惹怒了秦昭襄王。
  3. 于是战争就这么被挑起了。其实此前赵国和秦国之间并没有爆发多少战争,秦昭襄王能够上台,还多亏了赵武灵王当年的鼎力相助,所以秦赵之间,还是有点感情的。

这次秦国与赵国决战,实在是始料未及的事情。若是赵孝成王认识到自己实力的不足,甘心割地求和,至少是将上党地区还给秦国的话,说不定可以暂时避免这场大战。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

毕竟谁也不想树敌太多,秦国得了上党地区以后,自然也知道收手。而赵国则能够避免被坑杀40万战士的厄运。

当然了割地求和是赵国退无可退的一招了,这是前面两招都没有用的情况下,所使出的最无奈的一招。

总结:不管哪种选择,都比主动进攻秦国强。

秦昭襄王是一代雄主,他早就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灭了东周自立为帝就是最好的象征,所以他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打赢赵国。

而赵孝成王,显然是没有这个远大志向的,他只是想要占据一点地盘罢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跟秦国这种强大对手对决,光靠赵国是不够的,所以如果非要进攻,赵国必然要寻求盟友一起进攻。否则就不能动。

一旦动了,那就等于是落入秦国的圈套了。结果我们清楚,赵国的赵括主动出击秦军,结果落入了别人的陷阱,数十万人因此而丧生,得不偿失。


江湖小晓生


赵国作为战国时期唯一有实力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但长平之战大败,此后赵国便一蹶不振。如果历史重来一次,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有一线生机呢?

事实证明,秦国的反间计奏效了,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身经百战的廉颇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赵国的败局。

当时,秦赵双方兵力悬殊不大。按照孙子兵法,5倍兵力才敢攻城,少则坚守不出,所以别看秦军有碾压赵军之势,但却无攻下赵国之实。

相反,赵国表面上被秦国压着打,其实损失不及秦国,如果加以时日,双方的局势即将扭转。秦昭王为此心急如焚,范睢及时使出离间计,将廉颇换下,其实就是为了破解此招。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不但换下廉颇,还弃用一众名将乐毅、田单等,偏偏听秦人的话,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廉颇辛苦经营的作战攻略毁于一旦,以致于全军覆没。

所以,要打赢此役,赵孝成王不应该换将,更不应该干涉前线,应该把指挥权还给廉颇。

二、采纳虞卿的合纵之术

长平之战的第二个败笔就是赵孝成王用和谈替代了合纵。虞卿在一开始便提出联合楚魏等国,和秦国一较高低,而赵孝成王偏偏不用,派人前去秦国和谈,秦国将计就计,一边假意同意和谈,让其他国家以为两国战事即将停止,一边不断增兵。等到赵国幡然醒悟之时,秦国已大兵压境,其他国家即使想出兵营救,可惜为时已晚。

所以,赵孝成王不听虞卿之计,自断后援,如果要想获胜,当立刻求助于楚、魏等国。秦国一旦看到赵国的外援赶到,必然会退兵。具体可参考邯郸之战。

三、 解决粮食危机

有很多人纠结长平之战,赵括背水一战,是因为赵国面临粮食危机。其实,秦国何尝不是如此。孙子曾说过,从来没听说一个国家长期围困另一个国家这种打法。所以秦国倾巢出动围攻赵国,当然要束战速决。否则,如果前方只要有一点点不利,那么做壁上观的楚、魏等国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勾践偷袭吴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秦昭王为何如此着急使出离间计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就算秦国粮草供应充足,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赵国能及早与楚、魏两国合纵,即便真有粮食短缺,联盟之后,所谓的粮食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所以,如果赵国想要赢得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赵孝成王不要干预前线,而是要设法解决前线的后顾之忧。


历史TOP榜


长平之战中,赵国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派赵括代替了廉颇,打了一场不可能打赢的仗!

蜥蜴断尾,而不是举国沦陷!

若论长平之战的起因,那没有对错之分,很多人说赵国当初就不应该接受上党郡。

这显然是站在了上帝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虽然当初赵国内也有不少反对者,但是接受上党郡是赵孝成王跟大臣们商议的最终结果。

而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跟管理者们,显然不是三岁小孩,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制订了后续计划的一件事。

只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赵国的计划进行下去,当然也没有按照秦国的计划进行下去,这才有了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

有的人说了,赵国真是自不量力,敢惹强大的秦国!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平原君的话。

在商量要不要接受上党的时候,平原君对赵孝成王说:“发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了,有多大胆儿,发多大财!这种诱惑对于赵孝成王来说显然是无法抵挡,这才冒着危险强行吞下了上党,然后提心吊胆的等待着,期盼能抵御住秦国。

只可惜他错了,“大利”面前,秦国也忍不了,更可况还是从人家嘴里夺得这款肉,这一下,双方展开了较量!

让秦国没想的是,廉颇居然坚守不出,跟他们打起了消耗战!

这一耗就是三年之久,这耗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更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

战争到了这里,其实赵国只有两种结果了,要么投降,要么被秦国灭国,打是打不赢了,耗又耗不起了,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

赵国想跟秦国打吗?不想!虽然很多人说当时战场上白起没在,有可能打赢,但是你仔细想想,调兵遣将难道不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吗?这算个什么理由?!

但是赵国能不跟秦国打吗?当然也不能!这个时候必须打一架,不仅要分胜负,还要分生死,否则耗了这么多年,两国都无法给百姓一个交代!

既然如此,那赵国就只能打一场了!至少能尽早结束这场战争,保的住赵国!

打是必须打了,怎么打,派谁去?这又是一个问题。

不能派重要的将领去,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在去送死!也不能随便派个无能之人去,否则不会服众!

选来选去,赵括这人就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赵括虽然没有出名的战役,但是跟着他爹赵奢也打过几场胜仗。就是这样一个人,说上不上,说下不下,自然而然就成了大家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史书记载,赵括母亲还强烈否定赵括的才能,说什么派他去就是误国之类的。其实这不难理解,谁愿意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但是赵括却欣然接受,奉命前往前线,替换下了廉颇!

说到这,我还挺佩服赵括的。很多人都说赵括像个傻子一样,但是赵括真的不知道这是去送死吗?很显然他是知道的,但是不管是爱国还是功名,他都甘愿前去冒险,哪怕是死亡!

赵括这家伙,至少是不怂!

奉命出击的赵括,在最后一战中,却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才能!

在面对战神白起的战场上,毫不畏惧,决断果敢!更是在被白起围困断粮之下,硬是稳定军心坚守46天而没发生动乱!单凭这一点,赵国就要肠子都悔青了!

这场不对等的战役,在赵括的指挥下,硬是让白起方损失了20万之多,要知道白起可是百战百胜的战神级别,而赵括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也许赵括只适合这种最后拼命的打法,所以虽然展现出超高的军事才能,但仍没有得到后人的认可。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赵国断尾自救,用失败,用数十万将士的命平息了秦国的怒火,得以自保!

所以说,整个长平之战,赵国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这场“蜥蜴断尾”!


历史小厨


长平之战败在赵国中了秦国的连环之计,一计接一计,环环相扣。


坚持合纵抗秦,不要相信秦国会和解


虽然赵国的蔺相如死了,赵奢也死了。可是赵国还有虞卿,廉颇,李牧,秦国虽强,要想攻灭赵国或攻下上党,实际上是不太容易的。


从思想上达成一致,丢掉与秦这个虎狼之国求和的幻想。全心全意与其他五国达成合纵抗秦的的战略,为是最重要的。真实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就答应秦国假意和解的的要求,磨磨蹭蹭边打边谈,给盟国一个造成了一个假象。既然你要和解了,那盟国还有什么好着急的。一方面失去了先机。没有时刻做好战前准备。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其他盟国与秦国勾勾搭搭。整个合纵联盟瓦解。这就是秦国所需要的结果。


抛开成见,与匈奴和解,送一些礼物收买匈奴,让其从北面骚扰秦国


当然,这在当时言,可能是一个很无耻的策略,因为当时战国七雄内部间无论怎么斗争,都视把匈奴视为共同的敌人。排除于华夏文明之外的民族。

当时的情况,一直到长平被攻下,李牧还赵国边疆在打匈奴。


坚信廉颇一定能守住长平,做好后勤工作即可


廉颇老成持重,虽不愿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双方遂在长平之地筑垒对峙,整整相持了两年,耗费的粮草数以亿计。但是秦国的粮草损耗也是相当的大。单从赵、秦两国综合实力进行比较,秦国的粮食供应能力肯定强于赵国。

所以,赵国要做的是鼓励本国人民多种粮、交粮。在这种关系到国家存亡的特殊时期,老百姓一定会支持,他们的子女都在上平抗秦呢。

向其他没有有遭受战争国家购买和借粮,搞好外交关系。

而实际上,秦国当时采用了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破坏了赵国与其他五国的关系。在赵国打了败仗,不仅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情,反而燕、齐二国还趁火打劫,攻打赵国。说明赵国的外交政策相当失败。

<strong>


当然,统一六国其实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以剧情发展总是利于秦的方向发展,在外交上没有采用主动出击,盲目换将,长平之战赵国失败是必然的。在这个问题里也只是做一次假设而已了。也可以说是“事后诸葛”而已。

<strong>


国内ERP专题


记得刘国正先生在一篇文章里面讲过那样一句话——“潮流不可阻挡!”长平之战至于赵国,就是历史的潮流到了眼前,天下一统是历史潮流,逆着潮流而动,即便是长平之战赵国胜利,赵国也会再败到“中平之战”“短平之战”。所以,一切后人看似正确的做法,在历史的洪流跟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涉江人


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也并非因为赵括一个人而导致的失败。赵国自始至终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之中最终走向了失败。这种结果从唯物角度的理论来看,根本没有最优解。

首先长平之战起始于秦国对于韩国上党地区的争夺,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私自献于赵国从而挑起了这两大强国之间的军事战争。在此之前赵国并没有将国内的主力放在与秦国对峙之上。但是双方的非主力却在有限的战场空间中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战果。这对于胡服骑射以后的赵国而言极大地树立了自己的信心,而秦国也逐渐重视了这个北方邻国对自己的军事压力和挑战。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秦国将自己的用兵方向放到了北边的义渠,放到了南方的楚国,致力于巴蜀的治理以及对中原韩魏两国的侵蚀,所以一时之间也无法全力对付这一新崛起的国家。而在长平之战前赵国也并未安分守己,也并未团结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而是对周边国家用兵占据了齐国魏国和燕国的很大一片土地。所以赵国与其他五国都结了梁子,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赵军被围以后,赵国的一系列外交都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原因之一。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一原因,之后详加论述。

在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国,就出现了两派。

一派主张接受上党,一派主张不得因上党而与秦国发生正面决战。但最终赵王选择了前一个办法接受上党,并且迅速派驻军队进入上党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由此爆发。说廉颇善于守城,将赵国骑兵的特长隐蔽起来而与秦国进行壁垒对峙是不明确的战法的人,确实可以歇歇了。廉颇在战争初期构筑了三道壁垒,与秦军交战可惜秦之坚韧并非赵国的铁骑能一战而胜的。在对方还不是白起统军的时候廉颇就连败,被迫坚守最后一道也是最顽强的赵军壁垒与之对峙。

这也说明廉颇曾经并不想要依靠壁垒对峙的方式与秦军交战,但是主动出兵的结果都是失败。在战争初期,赵国并不认为秦国能在这一战场之上费多少时间,总认为对峙一段时间以后秦国就能退兵,知难而退。最多是双方和谈在边境的几座城邑上下功夫。但当时的秦王并没有这么想,而是选择向上党长平一地增派援军,加强运输粮草,赵国毫不退缩。

最初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大

廉颇在小的进攻和战场上,虽然败于秦军,但是秦国根本无法突破,廉颇所构筑的壁垒。表面上赵国可以以逸待劳,秦军远来疲敝,战场似乎有利于赵国。但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动员能力与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根本比不了。秦国军事动员能力使得秦王一声令下整个秦国官民可以将国家的所有资源倾注到战场之上。赵国虽然也可以进行战争动员,并且同样聚集了与秦国数量相等的军队。但是赵国的战备物资以及粮草的储备是最致命的缺陷。

当时赵国作为与秦国相差无几的军事强国,同时也是山东六国当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总有一种高傲之心。在与秦国争夺六国支持的时候,并没有对周边国家做出让步,而秦国为了保证其他国家不直接援助与赵国主动交还土地。将原先秦国所占领的土地主动,还给这些国家,同时恩威并施。而赵国对其他国家的外交主要说的都是场面话,还自认为外交比秦国成功。这是赵国长平战败的第一次彻底失败。

在决定进攻长平之时,秦国君臣上下一致。而赵国的始终是两派相互斗争,一派主张打一派主张和。这也是为什么赵国对其他五国外交并没有实际诚意的原因,最终赵国被孤立了。其他国家既饱受秦国的军事压力,也保受赵国的军事进攻。两强对决局势并不明显,而且秦国有主动退还土地。其他各国自然保持沉默,静观其变。而正在此时天下大旱最严重的地区就是关中和赵国地区,可以说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军粮所剩无几。

秦国关中地区虽然也受到大旱的威胁,但是一方面秦国高价购买粮草,另一方面通过四川盆地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输战略物资。虽然秦国远来疲敝,赵国本土作战,但是赵国并没有军事物资储备能力,而秦国即便也面临大旱,但是川蜀地区依然能够供给粮草,秦国的两大粮仓并未因为天下大旱而同时受到影响。

赵国日子显然不好过

总说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替换廉颇任用赵括。但如果赵国真的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为何战场局势要拖延三年。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反间计是否成功,而是在于赵国已经没有其物质实力去承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进入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君臣才不断催促廉颇进攻,而廉颇依然坚守壁垒不与秦军交战,所以最终不仅仅是赵王,是赵国整个政府的决定,由赵括取代廉颇。

而在取代之前赵国君臣也十分谨慎,让赵括在朝堂之上阐述自己的进攻方略。当时赵王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赵国君臣都认为可行,就连廉颇也无话可说。这可以说是赵括纸上谈兵,没有人能够说得过他。,也可以说赵国君臣都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拖不起了。


世界史图鉴


关于这个问题,有的说怨廉颇,有的说怨赵括,有的说怨赵王,我认为天要赵败!


消消462


赵孝成王应该象其父亲赵惠文王一样信任廉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