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為何“中堂”不好當?

用戶64325649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關於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為何“中堂”不好當?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中堂”一詞的由來。

我覺得唐、宋置政事堂於中書省內,為宰相處 理政務之處,中堂因宰相在中書省內辦公而得名,後稱宰相亦為中堂。元代沿稱。明代大學士實際掌握宰相的權力,其辦公處在內閣,中書居東西兩房,大學士居中,故稱中堂。清代大學士原系空名,為滿足大學士 對權力的要求,往往要管一個部,京官一般有一滿一漢分坐於東西,當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學士在場,便坐在中間,故亦稱中堂。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

我認為“中堂”是清朝對大學士的尊稱。清代共設有三殿三閣大學士,按地位高低排列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大學士的品級為正一品。

清朝最高的實權機構是六部,各部都設有滿、漢兩名一把手,稱為尚書(從一品)。為了避免兩名尚書之間互相推諉情況的發生,皇帝往往會任命大學士專管一部,協調兩名尚書的工作。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各部滿漢官員分坐左右,大學士獨坐大堂中間,因此也就被稱為“中堂”。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為何“中堂”不好當?

雍正登基之前,內閣大學士還勉強能夠稱為“宰相”,但是在雍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再次遭到削弱,雖然還是稱為“中堂”但已經嚴重的名不符實。

雖然劉羅鍋被尊為“劉中堂”,也勉強被稱為“濃墨宰相”,但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只有身兼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官員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宰相”。

就像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深受重用,身兼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才是真正的宰相。

所以這一時期的內閣大學士,所謂的“中堂”們,沒有“宰相”的權力,卻有著“文官之首”的地位,比較不好當。

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上谷丁公子


這個問題有兩個點:

一、“中堂”並不是正式的官階名稱,而是種尊稱、代稱。

中堂,顧名思義,坐在堂屋正中間的那個人,身份比坐在左右兩側的高。

唐朝時皇宮裡宰相的辦事機構被稱為政事堂,是中書省的一個常設機構,有時候也被稱謂中書門下,宰相坐最中間,慢慢的就被尊稱為中堂。

明朝時沒有宰相這個官職了,但有更為先進的內閣,內閣中有大學士,通常是四人或五人,權力最大的被稱為首輔,這幾人的權責就和宰相相似,他們的辦公區域也在中間,同樣被稱為“中堂”。

清朝很多地方延續明制,也是沒有宰相有內閣,入閣的大學士們被稱為“中堂”,但自從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後,內閣的地位就逐漸弱化了。軍機處下面設置了六部,每部設主管尚書兩名,通常是滿、漢各一名,辦公時相對而坐,中堂是空的。所以不能稱尚書為中堂。

不過如果皇帝派某位大臣長期指導或考核該部工作,那麼他就會坐在中間,也被稱為“中堂”。

當然啦,一般能被稱為“中堂”的官員,品級肯定不會低,都是正一品或從一品、正二品。

二、為什麼中堂不好當?

最出名的中堂當屬李鴻章,他這中堂當得焦頭爛額,拆東牆補西牆,左一把右一把糊牆。可是清朝這面牆是真糊不上了,他這個大清裱糊匠累得半死也於事無補。

所以中堂是真不好當,例子就在這裡擺著呢。

不過就算不是清朝晚期,想當好“中堂”也是件難事兒。

外國電影裡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對於中堂來說則是“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責任大了,做事情就不輕鬆了。

其實也不只是中堂,所有官員,不管是站在金鑾殿上還是偏遠縣份的七品小縣令,想要當個好官都不容易。如果只想著揮霍權力那就簡單了,憑著性子來就行。

總之,我認為要想當好中堂,除了需要有過人的智慧、堅強的意志之外,有時候還需要點好運氣,不要遇到昏君,不要遇到亡國,否則涼涼。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們看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或是其它的清宮戲,經常聽到稱呼和珅為和中堂,稱呼劉墉叫劉中堂。這個中堂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咱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中堂這個詞的起源是來自於唐朝,唐朝當時的宰相們在“中書省”的政事堂辦公,所以唐朝的宰相就有了中堂這個別稱。到了明朝以後,內閣的大學士們被稱作是中堂。

清代詩人王漁洋在《池北偶談》一書記載:“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翰院中設閣老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到了清朝以後,內閣這個制度被延續了下來,但是由於在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來處理政務,內閣被架空,內閣的大學士變成了一種榮譽稱呼。時間一久,清朝的這些大學士就開始抗議,要求皇帝分配給他們具體的權力。為了滿足大學士們的要求,皇帝一般會指派這些大學士去具體分管一個部。

清朝的京官在設置的時候,一般是一滿一漢這麼配置,在部門辦公的時候滿漢分坐在大堂兩邊,中間是空的,如果皇帝具體指派了大學士主管這個部,大學士就要坐在中間,人們按照習慣就會把分管部的大學士稱為中堂。


後來,見人抬三分的習慣讓大家把所有的大學士都叫做中堂,不管這個大學士是不是有具體的分管部門。中堂的品級並不固定,但是不會低於三品。在歷史上,和珅曾官拜文華殿大學士,身兼內閣首席大學士,所以才會在電視劇中被叫做“和中堂”。

中堂不好乾這個是因為中堂實質上已經是大官,很多都算得上是官場的領袖。別看是個領袖,這個領袖可不好做,因為他是夾在皇帝和整個官場的中間,有時候皇帝和官場有了矛盾,就要這些中堂來調和。


作為中堂,上要能領會皇帝的意思,辦好皇帝交代的事情,下要統御好官場,讓下面的官員們盡心辦事不要惹出麻煩。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裡就描寫過當時的首輔申時行的難處,皇帝和整個官場鬧彆扭,申時行夾在中間兩頭勸架,還要保證帝國的運行不出亂子。當時整個官場給申時行壓力,讓他找皇上立長子做太子,皇上又希望申時行站在自己這邊去說服整個大明官場,夾在中間的中堂申時行就可想而知有多難做了。


西山講歷史


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為何“中堂”不好當?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是必須要了解“中堂”是什麼意思,中堂最早是隋朝~唐朝期間設立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其擔任的是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的重任,也許是地理位置和權利中心的意義,所以民間把中書省就叫中堂,而且多個朝代把中書令叫做中堂。

中書令

西漢時期開始有中書這一機構,因為中書屬於宦官機構,負責整理皇帝的書房,所以最早中書令(即後面的民間最早叫的中堂)是應為宦官主官,司馬遷便曾經擔任過此職位,但因為是內官,所以幣不能為準。三國時期,曹魏的中書開始不再侷限於宦官,也有士人,隋朝時期,中書令為中書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宰相一個級別的職位,曾經因為其他的事情改中書令為內史、中書省為鳳閣。唐朝最初定的品級是正三品,唐代宗升為正二品。元朝時中書省已經是統領百官最高機的機構,明朝沿襲的是元朝政府的中書省、中書令的建制。所以元、明、清朝初實際上中堂的官職已經很高了。

身居要職統管六部相當於一個公司的總經理,雖然上面還有董事長,但下面很多事都是先給六部管,下面的人都看著“中堂”這個位置,上面還有個老大給壓力,自然是不好做了。

到了清朝早期延用明朝的內閣制度,但逐漸的清朝皇室就開始削弱大學士的權利,後來尚書房、軍機處的崛起,清朝的權利重心逐漸從內閣轉移,雖然大學士(中堂)都是一品,但和軍機處的大臣地位完全不同,除非以大學士的身份兼任軍機大臣,這時候的大學士也就類似於現狀的學歷證明了。想想之前大學士們應該沒少欺負人吧,等到失勢肯定各種被還擊,所以如果僅僅是一個大學士(中堂)一個身份,自然辦事就會不好當了。


歷史風物誌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會對臣子的官階進行區分,按照官階的不同,所擁有的權利和地位也會有所不同,在不少的電視劇中,對於當朝的重臣,都會稱之為中堂大人,以此顯示對這些大臣的尊敬,那麼中堂在清朝時期,定位為幾品大員呢?

其實中堂一詞,在唐代的時候就開始流行,這些人因為在“中樞省”“政事堂”辦公,所以被稱之為中堂,地位相當於宰相,但是隨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為了集中權利,取消了中樞省,因此稱宰相為中堂的叫法就消失了,此時大學士控制了實權,所以大學士被稱之為中堂,到了清朝,繼續延續了大學士輔佐君王的局面,

不過此時的統治者為了削弱中堂的權利,在大學士人數上進行了調整,分別設立了七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共計10餘人,這些人分管各部門,平時辦公的時候,坐在公堂的正中間,其餘輔助官員坐在旁邊,

但是在清朝末期,設立了軍機大臣一職,而大學士不一定兼任軍機大臣,所以大學士的中堂稱號,已經形同虛設。

中堂的官階,也有不小的區分,並不是都是正一品大員,不過也不會低於正三品官階,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實際的官階卻只是正二品,因為曾國藩的正式官職,是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直到死後,追封為一等公毅勇候,才躋身為正一品,雖然兼任大學士,但是隻是一個虛名,可是同為晚晴名臣的李鴻章,卻是正一品大員。

不過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中堂這一個職位卻並不好當,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中堂無實權,到了清朝,隨著軍機處的設立,軍機大臣成為了皇帝的心腹,而中堂不過是個擺設,能夠進入內閣議事的中堂也不多,如:紀昀曾經官至協辦大學士,位列七殿大學士之一,但是紀昀議事的機會很少。相反,和珅貴為軍機大臣領班,真正的控制大權,所以關於紀昀與和珅之間的爭鬥,切不可誇誇而談。

二,中堂經常輪換,晚清時期,統治者為了平衡朝廷各部門間的權利,對於各個部門的領班(多為大學士)進行隔三差五的輪換,不少的中堂大人,都無法真正的實施自己的才能,同時晚清時期,滿臣為主,漢臣為輔,滿臣在兼任大學士的同時,多為親王,這些官員對於同級別的大學士,更多的是處於一種控制的局面。

三,晚清衰敗,晚清因為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西方列強能夠入侵,朝廷被慈禧把持,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即使後期出現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雖然有心振興清朝,但是受到各路的阻礙,最終以失敗告終,同時晚清慈禧,雖然重用這些中堂,但是將大權交給了親王奕欣,奕欣雖然有心復國,但是在後期,因為權利過於集中,受到了慈禧的牽制,至於奕欣手下的中堂,就更加只能服從了。


歷史上的小秘密


每一位“中堂”都位高權重,是真正的皇帝親信,為什麼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呢?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

“中堂”一詞的由來。

自從唐朝設置中書省以後,中書省政事堂就成為了宰相的專屬“辦公室”,實際上也就是整個國家的權力中樞。

自此之後,“中堂”也就成為了宰相的另一個專屬稱呼,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的終極夢想。

雖然歷經戰亂,但後來的宋朝也一直沿用這一制度,“中堂”的地位一直沒有人能撼動。

<strong>

“中堂”職權的演變。

直到明朝時期,這一制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太祖朱元璋藉著丞相胡惟庸案的大好時機,正式廢除了中書省,將國家的所有權利抓在自己手中。

但後世的皇帝可不是都像朱元璋這麼勤政,所以逐漸有了內閣大學士替皇帝打理朝政,雖然內閣大學士這些名義上的“宰相”,權力遭到了嚴重削弱,但後世依然以“中堂”來稱呼。

可惜這些名義上的“中堂”,所謂內閣大學士只有正五品,雖然有一些尷尬但也逐漸提高到與權力相符的地位。

清朝以後繼續沿用了內閣大學士執掌朝政,並且地位逐漸提高,成為文官之首正二品、正一品成為常例。

“中堂”這一稱呼,當然繼續跟隨著內閣大學士。

“中堂”位尊權微的尷尬。

雍正登基之前,內閣大學士還勉強能夠稱為“宰相”,但是在雍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再次遭到削弱,雖然還是稱為“中堂”但已經嚴重的名不符實。

雖然劉羅鍋被尊為“劉中堂”,也勉強被稱為“濃墨宰相”,但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只有身兼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官員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宰相”。

就像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深受重用,身兼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才是真正的宰相。

所以這一時期的內閣大學士,所謂的“中堂”們,沒有“宰相”的權力,卻有著“文官之首”的地位,比較“尷尬”。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清代的中堂指內閣大學士,由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四名殿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名稱六個)和兩名從一品協辦大學士組成,滿漢各半!雍正時成立了軍機處行成了皇帝的直屬軍政核心辦事機構!大學士漸漸位尊權輕了,成了資深總督和尚書的加銜。只有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才叫位高權重形同宰相!但能擔任大學士漢官要進士出身滿員也要有學識。左宗棠是個例憑舉人出身恩賜同進士出身入了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