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我們現在看名家的書畫用印,如果仔經觀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則多用來刻其他內容,齋號,或者其他相關的詞語。一幅書畫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標記作者姓名,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吳昌碩的篆書)

吳昌碩的篆書“德寓齋”橫幅,三方印清一色全部用了白文印,再比如: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啟功的行草書)

啟功的行草書“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實際上也是三方印全部用了白文印,這個現象可以以後再討論,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姓名印,大家都一致地選用了白文印?因為——

古有法式

其實,最早的根源,也是起源於吾丘衍的《三十五舉》,你看,《三十五舉》有多重要!

二十六舉曰:凡姓名錶字,古有法式。不可隨俗用雜篆及朱文。

在吾丘衍眼裡,只要涉及姓名錶字,應當嚴格遵循“古有法式”,“不可隨俗用雜篆及朱文”。這裡的“古有法式”,實際上還是秦漢印的“法式”,如圖: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秦白文私印)

在大多數秦私印中,用於印章的文字是摹印篆,文字多用白文,但我們知道,之所以秦印用白文是限於當時印章的鈐蓋方式,那時紙張遠沒有普及,印章多用於鈐蓋封泥。比如: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秦私印:令狐拳)

而到了漢代,受官印封泥的影響,漢私印仍是白文印佔絕大多數,比如: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漢白文私印)

用於印章的文字是繆篆,繆篆雖然在字形特徵上不同於摹印篆,但實際上它仍是摹印篆的發展,只是更加規整,更加方正,之所以大量是白文印,原因也是受官印封泥的影響,紙張遠沒有普及、帛用於書寫鈐蓋,實在是太昂貴了。所以,漢印裡的私印大多數(只是大多數,因為還有很多朱白相間印,甚至還有不少的純漢朱文印)仍然是白文印,用篆是繆篆,如圖: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漢私印:戴鹹私印)

吾丘衍是崇漢的,這跟趙孟頫的理念完全一致,他們認為,用於私印,最標準的樣式就是秦漢私印的樣式:特徵一:白文;特徵二:摹印篆或繆篆(在他們眼裡,摹印篆與繆篆基本等同,甚至他們乾脆統稱摹印篆)。

也就是說,從趙孟頫、吾丘衍的元代開始,文人篆刻的白文私印審美樣式就確定了,大家以後都遵循這樣的法則:吳門篆刻一眾人大多是吾衍的徒子徒孫,其中的文徵明又是文彭的父親,而文彭則是公認的文人篆刻鼻祖,其後明代影響最大的雪漁派和泗水派開派宗師都是文彭的弟子,於是,大家一脈相承,陳陳相因,白文私印的定式就這樣傳了下來。

書畫作品上用白文印真的好看嗎?

有這樣幾件事可以提前定下來:

1、白文印呈現的色彩紅色比朱文印更加突出。白文印,就算是東漢之後的滿白印式的白文印,其呈現的色彩特徵也比較朱文印更“紅” 。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白文漢印與朱文漢印的色彩對比)

2、中國書畫的主要色彩來源於墨,其色彩特徵是黑色。就算中國畫所謂的“墨分五色”,墨的基礎色調仍然是黑色的。

黑色與白色的色彩特徵是:白其實是全部可見光均勻混合而成的,也稱為全色光,又是陽光的色,是光明色,白色明亮、乾淨、暢快、樸素、雅潔。黑色即無光,是無色的色,在生活中,只要光照弱或物體反射光的能力弱,都會呈現出相對黑色的面貌,因此,黑色陰暗、冷漠、壓抑、端正、嚴肅。黑白兩色是對比最為強烈的兩色,也是衝突最大的兩色,黑白是對立的,一個最暗一個最亮,很難中和到一起,黑色和白色放到一起,會給人一種成熟沉穩的感覺,不會像純白色一樣太過於空洞,也不會像純黑色一樣太深沉。

因此,白色的宣紙,配上黑色的墨,是經典的中國式的審美組合。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光譜曲線)

如上所述,黑白配是真正的符合中國審美的典型配色。那麼,紅色呢,它如何進入黑與白這個框架呢?

紅色是紅色是七色光譜中最內層的顏色,就是排序在首的顏色,也是波長最長的色,從色彩心理來說,黑紅組合之美源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經驗。黑紅組合是黑夜中的火的色彩組合,它既有原始宗教色彩,又有足夠的神秘感。因此,黑紅組合又成為一對經典的審美,不論是東方審美和西方審美。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黑夜裡的篝火)

比如2008年奧運會的會標,比如中國過年的對聯,比如有一本小說叫《紅與黑》,比如運動品牌裡的李寧與喬丹,比如奧迪的大量黑紅組合……太多了……

實際上,白紙、黑墨、紅印是經過千萬年積累而形成的符合美學原理的經典的中國審美樣式。所以,白文印所呈現出來的紅色強於朱文印所呈現出來的紅色,而這種紅色放在中國書畫作品裡常常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一方白文印突入黑白對比的書畫作品,這種美是醒目的。

從這一點上說,吾丘衍的說法很有道理:白文印用於書畫落款印真的好看!

所謂的雜體篆

實際上,吾丘衍所說的雜體篆,指的是除摹印篆和繆篆之外的大篆(包括金文、石鼓文)、懸針篆、韭葉篆、蝌蚪篆、磚瓦篆、錢幣篆,甚至還包括後來標準的正體小篆(因為它不適合入白文印),在吾丘衍的理論裡,它們都不適合進入姓名錶字印。實際上,吾丘衍的時代,因為考古發現還未長足發展,戰國古璽發現的少,戰國文字的白文印還沒有走入吾大師的視野,而漢朱文私印的發現則更晚一些,它們都未走入吾丘衍的審美定式裡。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這是金文的代表作,《大盂鼎》的篆書。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石鼓文》)

這是石鼓文篆書。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蝌蚪文)

這是蝌蚪文篆書。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鳥篆)

這是鳥蟲篆的鳥篆。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磚瓦篆)

這是磚瓦上的篆書……就不再一一列舉圖片了,總之,這些雜體篆,在吾丘衍這裡,都不適合放在姓名印裡,因為姓名印要端端正正,不激不厲,要符合“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要“文質彬彬”,要符合儒家的中庸之美。

質勝文則野:質樸勝於文彩就陋略。過分的質樸,沒有相應的雕琢,就會表現的過於陋略;文勝質則史:文彩勝於質樸就雕琢。過分的雕琢,沒有相應的質樸,就會表現的過於匠氣。所以,要文彩、質樸兼備。既要有樸素,又要富於文彩,既要有稚拙,又要有雕琢。這樣才會呈現經典的儒家“中庸”之美。

其實也就是漢印之美:大方、樸實、渾厚、凝重、典雅。

吾丘衍這句話的影響力

綜合以上兩點,吾丘衍所認為的“不可隨俗用雜篆及朱文。”既不能用雜體篆,也不能用朱文印。為什麼會說那些雜體篆是“隨俗”呢?因為經過唐宋兩朝漫長時期的發展,秦漢印的端正篆書摹印篆和繆篆正被各種雜體篆取代,吾丘衍所說的雜體篆指的正是這些不端正的篆書,這些篆書正是他所處的時代,世俗大眾所廣泛應用的篆書。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吾丘衍像)

歸復正統的篆書,迴歸雅正的氣息,正是吾衍和趙孟頫倡導的“復古”理念的主要內涵,所以,他才會在《三十五舉》裡堂堂正正地列了出來這一條,這一條也在以後很長的時間段裡成為文人印“姓名印”的標準,繼而影響深遠——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漢印:範昌私印)

我們來理一下篆刻的發展脈絡:

吳門派印人大多是吾丘衍的徒子徒孫,而這些吳門派印人中,文徵明是極有代表性的一位,被文人公認為篆刻鼻祖的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此後影響最大的“雪漁派”和“泗水派”開派宗師何震和蘇宣都是文彭的弟子。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篆刻起源上的幾個人物)

也就是說,後世的篆刻,根兒,都在吾丘衍這裡,《三十五舉》影響深遠,不言自明!

事實上,就算如此,後世的篆刻中,姓名印也沒有被白文印一統天下,還是有一些有創造力的篆刻大師開始控索性地將朱文用於姓名印,並且不拘於後來的戰國朱文璽印式和漢朱文印式,如吳昌碩的姓名朱文印:

學篆刻,為什麼要從白文私印學起?

(吳昌碩的朱文私印)

我們看,如果說第一方吳昌碩的自用印“俊卿印信”還是漢朱文印的風格,那麼第二方他刻贈葛書徵的私印卻已大部是吳大師的風格了。我們相信,後世會有更多的偉大篆刻家創造出更有影響力的私印印式。

儘管如此,姓名私印以白文、繆篆面目出現,仍然是現當代文人篆刻的一般標準。所以,初學篆刻,刻好一方白文私印,是入門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