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文化經得起「疫情」這塊照妖鏡嗎?


你的企業文化經得起「疫情」這塊照妖鏡嗎?


“新冠”疫情來得太突然!


更準確的說,人們對疫情的反應來得太突然。好像事實並不重要,人們對事實的認知才是關鍵。


前一天還在聚餐、買車票、收拾行裝,後一天就消毒、搶口罩、閉門不出。大多數企業的年度工作計劃都要重做了,甚至不少老闆都在考慮,還要不要做計劃了,散夥可能才是更好的解脫。


還是那句老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快。


疫情對於每一個在市場中自力更生的中小企業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春節未過,管理學界就迫不及待給各企業家支招、吶喊、抱不平,為節後可預見的更大風暴吹響前奏,讓剛剛躲過了疫情的打工者,為將要面對的同樣殘酷的現實做好心理準備。


對於市場來說,“黑天鵝”不完全是壞事,剛好淘汰一批“風口的豬”和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的組織,淘汰落後產能,用另一種方式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因此,突發的疫情對於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來說影響不會太大,但對企業的文化來說才是一次真正地考驗。


1、危機是價值觀的試金石


組織表達的價值觀通常是在企業順風順水、蒸蒸日上的時候提煉出來的,出發點是要有崇高感,落腳點是要有優美感。盈利都不好意思說得太白,只有使命和理想才能是企業文化的標準詞彙。


你的企業文化經得起「疫情」這塊照妖鏡嗎?

沙因的企業文化三層次理論


在沙因的企業文化三層次理論中,這部分稱之為Espoused Values,即表達的價值觀或擁護的價值取向。Espoused Values是基本假設與外顯結構之間的橋樑。從外顯的形式很難判斷組織文化的真實內涵,表達的價值觀通常會被過分美化,但組織最深層的基本假設騙不了人。“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需要表達的才是最真實的。


企業在危機時刻的一言一行必是最深層基本假設的表現,生死搏殺的時候顧不了臉面。企業是技術導向還是專業導向,是產品導向還是客戶導向,是市場導向還是銷售導向一目瞭然。


“在生存面前,那純潔的理想,原來是那麼脆弱不堪”。


這時候,企業家們再把各自掛在牆上的企業價值觀拿出來擺弄擺弄,就能知道哪個才是最真實的,哪個才是組織基本假設的反映。


2、扒下往自己臉上貼的金


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以盈利為目的。中小企業對於解決就業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企業不養閒人,以任何名義對企業進行道德綁架,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它們在創造利潤、對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在社會危機、員工危難時刻給予關愛,不放棄。


但不少企業就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標語掛在牆上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


聲稱“以人為本”的企業會不會拿員工的身體健康做賭注,逼迫員工出現在人員聚集的場所?


企業有沒有籌劃著為疫區做些專業上的援助?


“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企業會不會在就業環境最慘淡的時候,把員工推向社會?


企業不得不減員的時候,是留下“物美價廉”的員工,還是堅守價值觀的模範?


3、企業文化在危機中昇華


偉大的企業必是經歷過生死劫難,經受過社會和市場危機考驗的組織。


沙因在《企業文化生存指南》中提到,組織文化的力量和深度體現在:

1、組織締造者的力量和聲望;

2、組織成員共同經歷的多少;

3、組織已經取得成功的程度。


一起走過的平淡日子不算真的經歷,風雨飄搖的歲月價值千金。


能走出危機的企業,必有一批真正能創造價值、能為企業著想的員工站出來,他們攜手接受了危機的洗禮,培養出了與企業不可割捨的情感,逐步成長為企業的核心力量。


渡過危機,企業昇華,企業精神在烈火中實現永生。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