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大云顶北壁石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大云顶南壁题刻

云门山除了精美的佛教造像,还有历代官宦文人留下的四十余处题记石刻,大都位于大云顶云门洞两侧,遍布悬崖峭壁,镌刻年代为隋至清,最著名的是明代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摩崖“寿”字。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云门山“寿”字

云门山“寿”字位于云门山阴大云顶北壁,云门洞西侧。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庆贺衡康王朱载圭寿辰,楷书“寿”字,并雕凿于大云顶北壁。“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其中“寸”部就高2.3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云门“寿”字笔法古朴苍劲,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北宋富弼题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北宋卢士宗、宋立仁等题刻

云门山石刻以唐北海太守赵居贞投龙壁诗纪年时间最早,为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此后,历代任职青州的官员、知名文人、书法家也多在云门山留有题记,如北宋名臣富弼,龙图阁大学士卢士宗、曾布,金代益都少尹夹谷璋、怀远大将军阿鲁欢,元代不忽木,明代雪蓑、刘珝、乔宇等,多为登山留念之作。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元代不忽木题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明代雪蓑“神在”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明代曹祖儒题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明代张继孟、成周等题刻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马丹阳打坐图

在云门山阴“寿”字西侧下方,还有一浅浮雕,为纪念金代“全真七子”中的马丹阳而雕,像高80厘米,最宽处60厘米,浮雕凸起石壁约半厘米,头部侧面像,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静,正凝神东望。左侧楷书题“马丹阳祖师打座真相”9字。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云门仙境碑

在云门山顶,还立有“云门仙境”碑,石灰石质,边砌青砖,正中刻“云门仙境”4字,为明代万历年间山东按察司副使高第所立,清代顺治年间重建。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天仙玉女祠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三皇殿

此外,在云门山顶还有古建筑三处,分别为天仙玉女祠、三皇殿和迎旭门。天仙玉女祠为坐北面南,进深5米,面阔3间,属石质无梁硬山式双拱建筑;三皇殿为青石木质结构,红柱绿瓦,面阔3间,进深5米,坐北面南,前出厦,顶飞檐,背临峭壁,远望非凡。以上两处始建年代无考。迎旭门,俗称“天门”,为单层硬山石门,青石结构,明隆庆四年衡王府建迎旭门覆压“天池”以防水涝,原覆压在“天池”之上,2005年移于现址。

海岱遗珍•石窟寺及石刻篇(四):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下)

迎旭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