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江湖夜雨92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田园之诗并不难,难在写景状物之中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妙语哲思,写出自成一派的诗意与境界,成为自己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外化。陶渊明的这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写景状物,重在写意。这首《饮酒》,诗人选取的都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景物,

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自己追求悠然闲适的精神追求与朴素淡雅的田园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达出守拙归真和返璞归真的哲学思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首句即表明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诗人居住在这尘世间,却没有感受到俗世的纷扰,耳边全无车水马龙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紧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到处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的原因。只要自己的内心不被俗世的追名逐利所束缚,纵使身处闹市,也能宁静悠然,如同身在方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只是在东篱之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一俯一仰之间,总能望见那悠然的南山。而这一切,源于诗人自己就拥有那悠然闲适的心态,饱含着诗人对于超尘脱俗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时分,岚气氤氲,如烟似雾,让人沉醉。夕阳西下,鸟倦飞而知还,成群结队地归向山林。此句看似简单地描绘山林之景,却融入了诗人平淡冲和的精神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充满了人生的意趣。诗人陶醉于其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此处无声胜有声,悠然淡雅、超然物外和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已经传达出来。

品读这首《饮酒》,犹如品尝一杯清茶,清淡平和之中,氤氲着一种芬芳,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物我两忘和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诗人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传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理与意境。

这首《饮酒》,每一句诗都很经典,尤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成为陶渊明冲淡平和与自然淡远美学风格的代表性诗句,而且成为后世追求返璞归真和田园隐逸情怀的经典之句。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充满了诗人唯美而诗意的哲学化思考,言近旨远,语浅清深。这样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正是元好问笔下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正如苏轼所云,“平淡,绚烂之极也”。


此笺


大家好我是绝诗妙句言汗青,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可谓是经典之作,那时的陶渊明摒弃了对当时社会的一切不满,毅然决然放下官帽,选择归隐深山。东晋灭亡前夕,诗人写下这首《饮酒》,借饮酒之作,写自己的志向,同时也感慨着时间的纷纷扰扰。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家住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尽管听着人世间的喧嚣,却丝毫不会被打扰。倘若问我,为什么我可以做到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你的志向高远,就不会被这些繁琐的小事所干扰。

选一个凉爽的晴天,在那东篱之下采摘开的正好的菊花,抬头发现高耸的南山忽然间映入眼帘。傍晚时分的南山环境可真是优美啊,看着云雾缭绕间结伴而归的飞鸟,感觉心情十分舒畅。这种生活才有这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出来,却发现语言始终无法描述这人生的真谛。

王国维老师的《人间词话》曾提出过,陶渊明的这首《饮酒》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也就是超出了人们普遍的三观,从“无我”的出发点看世界万物。能把自己寄托在花草间,让自己也融入这大自然,也就是说自己就是这世间的一部分。只有心境无比开阔,超脱凡尘的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绝诗妙句言汗青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共写了二十首,饮酒诗文,这是第五,单独的看这一首诗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五柳先生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何等惬意,何等悠闲,让人为之向往。但如果我们在结合此前的饮酒诗,我们就能观其心路的变化,看到一位放下一切包袱,追求心目中的青松的隐者。


饮酒·其一

魏晋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其一里,我们能看到一位饮酒沉思作决定的诗人,此刻考虑最多的是:衰荣没有固定常在的,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随之变化,我的思想只有乐观豁达的人才能理会,我将不再持疑,跟随自己的本心而行。

饮酒·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下定决心归隐了,但是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让人胆寒,好在历史上还有同样值得学习借鉴的人,这才让自己过了心里的那道坎。都说积善有善报,夷叔却饿死在西山,善恶如果不报应的话,就不会有人说这样的话,荣公九十岁高龄还以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时期,但是人如果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怎流传百世,因此守节成为陶渊明归隐的动力之一。

饮酒·其三

魏晋: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陶渊明归隐的第二动力支撑点,他认为儒道衰微近千载,人变得自私自利,只顾着追逐世俗虚浮名。一生短暂,快的似闪电令人心惊,如此珍贵的自身,怎么能去为追逐名利,如此又能有什么成就呢。

饮酒·其四

魏晋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此时的陶渊明就好像一只离群的独鸟,日暮了依然独自飞,犹豫徘徊没有固定巢,因此夜夜哀鸣声渐悲,这时的陶渊明内心的痛苦谁又能知道,想来想去自己还是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始终未变,我将找到一棵孤独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寒风强劲能使树木凋零,但是繁茂青松始终不衰。既然得此青松寄身,那么就永远相依不违弃。佛家有云,人生八苦,最后一苦就是放不下,诗人放下一切所背负的名利枷锁,就得到青松得以寄身,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生轻松,一生逍遥。


中天月孤流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陶渊明创作的《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出隐居时生活的情趣,全诗写诗人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看到的山中美景。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的内容大致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地方,却没有烦神去应酬那些车马的喧闹。如果问为什么我如此超凡洒脱,那是因为心灵避离了尘俗那么自然就会幽静远邈。在东篱下采自己喜欢的菊花,转身无意间见到了南山的美丽景色。当暮色开始降临的时候,那成群结队的鸟儿也回归深山的怀抱。此时此景不禁让人感慨人生的真义,想要感叹一声却已无需多言。

读完全诗,不禁在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南山中夕阳下采菊人怡然自得的画面,让人觉得浑然一体。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看到此时此景,诗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阔达心态,万千语言想要说却无须再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我个人觉得抛开全诗的深层含义不说,只从表面理解其含义,这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乐观的生活状态呢?现在社会有多少人忙于各种事物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有时候停下来放松一下自己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保持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精彩。


妙哉书道


我先说俩点结论,首先,这个诗大部分人都解错了,其次,陶渊明这个人真的是很喜欢种地啊。

先把《饮酒·结庐在人境》整个诗抄在这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接下来,我们来解这个诗,或者说叫做鉴赏。


前四句,不能分开,是一个整体。


结庐在人境,庐是什么?简陋的房子,茅庐,草庐之类,人境呢?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尘世间,这里有邻居,有鸡犬,有烟火气,而不是那种世外仙山,蓬莱仙境之类的所在。

而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人声的鼎沸。

问君何能尔?你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啊?

心远地自偏。我的心放下了,远离功名富贵了,自然我就返回我的田园了。


很多人解错,就解错在这四句,说什么我住在闹市,为啥没有车马的喧嚣,因为我不为名利所束缚,所以我自然能宁静悠然。完全不对。


那么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我把我简陋的屋舍建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我没有去避世隐居,这里恬淡自然,怡人心神,没有车马往来的喧闹,人声的鼎沸,多好啊,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告诉你啊,我的心放下功名利禄了,心不含名利之场,情不牵富贵之门,什么仕途啊,功业啊,全被我抛弃了,我返回我乡下的家啦。

采菊东篱下:想想看,秋天,一片菊花盛开的田野,或者是几丛几丛的菊花盛开在篱下,诗人自己看到了也觉得美啊,于是他想,不如采几只装饰我的书房吧。


悠然见南山:俯身采了几只菊花,诗人的内心是欢喜的,这么多的菊花,不仅可以装饰书房,还可以装饰娘子的鬓边,这样想着,一丝幸福的笑意爬上了诗人的嘴角,心头。慢慢抬起身,南山闯进了眼里,一个见字,把诗人此刻看见南山的惊喜全部表达出来了,诗经说:既见君子,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就那么容易就见到了。真的是好啊。


山气日夕佳: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

飞鸟相与还:飞鸟结伴而归。诗人看着飞鸟,又想到自己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心远,不放下功名利禄,我怎么能置身此景,产生此情呢?


此中有真意:这一切的一切之中包含着人生,生命的真意啊

欲辨已忘言:可是我怎么能和你说的清楚呢?我想说明白告诉你,可是我已经不知道怎么拿言语来说它了,我不想说了啊。


这个诗,平淡自然,情在景中,不落痕迹,浑然一体,真是好!

读这个诗,忽然就想到四个字:风日洒然。紧接着又想到八个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吴公子燎


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的志向,怎奈他在官场失意,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权贵,又不愿同流合污,壮志难酬,于是决定辞官归隐,躬耕僻野,饮酒作诗,开山水田园诗派之先河,留下不朽佳作《饮酒·结庐在人境》。



一、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年—427年),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公元405年,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公元405年之后,归隐田园的二十几年,是他创作的黄金期,其中一首就是《饮酒·结庐在人境》。

二、田园诗的那些事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三、《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2、诗文及大意

(1)诗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诗人心境

(1)自由平等

这首诗主要写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特别是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向往,又勾起了多少人归隐田园的情结。一个人,一座山,半亩田,喝点酒,采点菊花,沐浴着晚霞,遥望着雾气笼罩的南山,美哉!美哉!整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嘈杂世事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陶渊明是一个自由不羁的人,不受束缚,从大家耳熟能详《桃花源记》就可以看出,他对安宁自由平等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心中一直有个田园梦!



(2)孤独清苦

归隐生活,在我们看来,不问世事,自由自在,恬静舒适,无忧无虑。这些只是其中美好一面,归隐者还要面对现实的另一面,就是孤独和清苦。陶渊明在《咏贫士其二》中也有写道:“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南面地头里没剩下一点可吃的菜蔬,北边园子里满是枯枝败叶;把酒壶提起来倒尽了残余的几滴酒,已经是灶无炊烟、没饭可作了。这种状态实在有点凄凉,正所谓大师满腹经纶在归隐,小人尔虞我诈在庙堂,在那个惨淡的时道下确实埋没委屈了一大批人才。

虽然他归隐生活很清苦,但他传递给后人的大部分还是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团圆生活的洒脱和闲适。这也多少给在现实中挣扎的人们给了一丝欣慰,让他们心中有一个自由平等的梦,心中有点念想,不至于对现实太绝望。即使失去了所有又咋样,至少我心中还有一个田园:一座山,一间屋,一缕阳光……


煮酒辩春秋


陶渊明是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厌倦官场,隐居田园,著有《陶渊明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饮酒其五全文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词大意:

我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周边邻居很多;平日往来,没有车马的喧嚣,更没有随之飞扬的尘土,一切都很宁静。假如要问我,为何能这样呢?我认为,心要远远的避开尘嚣, 那么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幽远的境地。

在东篱下,我俯下身子,采摘着菊花,慢悠悠的看见了高远的南山。日暮夕斜,山中弥漫着缕缕霞烟,几只鸟儿都渐渐的飞了回来。这里边有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我想要表达出来,却想不到要怎么说了。

简要赏析

这首诗,先描写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虽周边人多,房屋简陋,但是清幽高雅,没有喧嚣,表明了诗人大隐隐于市的情怀,身在江湖,心却飘在江湖之上,没有尘土之气。

其后自问自答,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有心的宁静平和,无论在哪里都能翩然脱俗。正应了那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间见了南山,这一见,是心中的"见",没有刻意去望,也没有一见之后的一惊,自然而然,浑然不觉,仿若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一样。这时,山里的暮色和飞鸟的归还,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诗人好似沉醉其中,翩然悠然,自得而无声,欲辨已忘言。诗人的心境和自然融为一体,刹那就是永远。那一刻的悟,是"不悟";那一刻的悠然,是"不悠然"。随意就好。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然宁静的心态和对大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名家赏析

司空图《诗品》的《含蓄》一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句没有一字是写意境的,到意境那就哪里,就在每一个字的意象里。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不经意的"见",见出了真章,见出了神气。


孤崖青松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把这首诗当作田园诗,而今大了,也愈发能够体味出这首诗的玄学意味。

首先,这首词的内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次,这首诗的大致意境画像是:

第三、我们来品读一下白话文翻译:

我在村子里盖了简易的房子,这里还有其他村民居住,偶尔有鸡鸭狗吠之声传来,但是我觉得这里没有车子经过的轱辘声,没有马的嘶鸣,更没有熙熙攘攘的吵闹声。

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避世而居就可以有这样的心境?哈哈,那当然是因为我的心已远离俗世,因此无论我住在哪里都是在避世罢了!

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刚刚盛开的菊花,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山雾笼罩,日头西垂,鸟儿们都成群结伴的飞回了自己的巢穴。

这副光景似乎隐含着某种趣味,我想要确认那是什么,发现自己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

第四、为什么我说它有玄学意味?

诗人居住在人来人往的俗世,却说自己听不见熙熙攘攘的吵闹,他的理由是,因为他的心在远方。这句话很有意思,猛然一听有点王阳明的“心学”的感觉,很像唯心主义的常用说辞。但依笔者理解,它还有玄学的体现:诗人说这话时,他实际上是没有离开这人群聚居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却成了偏远的地方,像不像致虚守静?

再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它有两个读音。一读“jian”,意思是诗人抬眼去看,南山才入眼;另一个读“xian”,意思是南山主动出现让诗人看见。依实际情况而论,山肯定是一直在那里,诗人在今天采菊之前也肯定见过了。诗人擅于创造意境,后一种读音显然更有意趣,是不是像动静之辩?

无论是草庐、诗人还是南山,实际上都是寂静不动的,甚至在诗人心里亦有亦无。诗人想通过“言”和“象”来表达“意”,显然最后他没有表达出来。

玄学在魏晋时期盛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个背景下,玄学的理论成果和诗词成就早已成为文化界的一种底色,陶渊明不可能不染其色。在陶渊明身上,能看到的是儒家正统的积极进取精神、道家的乐天知命,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又体现了魏晋风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粗粮馒头O


陶渊明的这首诗好像在初中课本就有吧?初中老师的讲解估计大家都忘了。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一生都在诗、酒、田中浸淫的隐士之宗,陶渊明在诗词史上地位相当高,大抵能和屈原、李白共谈。

关于陶渊明和他这首耳熟能详的《饮酒·其五》的解读也是比比皆是,我们说一点在初中课堂上老师讲不透的内容。

其实五柳先生的诗,真的不是初中生能领悟得透的。他的诗字词简单,意义却极其深远。就算是天纵英才,十五六岁年纪又如何能读通他字里行间的世事沧桑?陶渊明的云淡风轻都是来自于“千帆过尽”,绝不是仅有聪慧头脑的少年能理解的。

因为平仄始于唐,在陶渊明时期甚至“四声韵”也还没有入诗,所以我们不用看平仄。古体诗,念得顺畅,抑扬顿挫就是好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说陶渊明是隐士,可他并没有归隐山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可为什么我们都认为他是隐士呢?因为他的诗句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隐士的形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就明确点出自己是在心灵上归隐了。

心灵一放逐,天下皆深山。住在哪儿重要吗?没人来叨扰,不与世间俗务发生关系,就算住在紫禁城,也是个隐士。这简直就是在啪啪打那些跑到终南山里隐居的人的脸啊。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塑造心灵超脱隐居形象,传达出自身成功“大隐隐于市”的愉悦感。后面六句进一步描写隐居后景色以及和自然和谐所达到的境界,说明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是真爱,而这种真爱来源于诗人自身的品性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日常生活,偶尔采菊花做茶,采菊的时候,不经意之间就看到了南山。不经意地看到,就代入了内心的喜悦感、轻松感。

这种不经意,正是陶渊明的山水景物描写的特点。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不是有意去欣赏的,而仅仅是不经意看到的。山中的风光,天天都很好,傍晚更加棒,并且有飞鸟到处飞,回到巢穴。

陶渊明的诗好就好在这里,他的诗不好学也就是在这里。王维算是学到了一些门道,加上对佛道禅境的理解,走出另外一条路子来。其实他们都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们的诗在对风景、生活的描写中带了一丝丝抽离的味道,就好像是赏画的人,在看着这人世画卷的云舒云卷,与我无关却表达了我心所想。

这相对于强烈感情带入的“有我”之境,别有一番意味,也很难做到。因为作品于人,本来就是反映作者的感情和志向,再通过文字来打动读者。人人都能“有我”,“无我”就更难能可贵。

有我之人看风景,是有意的,带有欣赏的,或者带有寄托的目光。

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个孟浩然,景物也是自带欢喜,没有寄托的。所以我们说孟浩然就是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庄园主,但他的诗写景身在其中,自带欢喜。

而陶渊明完全没有这些。陶渊明的心和景则是带有一种疏离感。景色好吧,你好你的,我也是偶尔一见。甚至没见也没什么关系。

他的这种“不经意”贯穿了整首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么美的景色,好像有些深意在里面,本想说说,再一想算了。懒得跟你们讲,你们自己体会,这种疏离感、不经意的味道,那是已经写在脸上了。

最后两句是很明显的魏晋诗风,也就是玄言诗的尾巴。在玄学风头正盛的时候,诗作也受到影响,所以在魏晋早期所有诗歌的最后一联基本上都是讲道理,这是玄言诗的特色,一直到谢朓,才慢慢去除这种特点,逐渐为唐诗意在言外做好了基础铺垫。所以,我们后来在唐诗中就看不到这种总结式的说理句子了。

但是陶渊明和其他诗人还是不同,他不再说什么道理,什么也不说了,一切都在其中,就是不说了。这是一种诗歌走向的进步,虽然没有完全跳出“玄言诗”的窠臼,但是已经初露端倪,反而更加明白的是表达出他这种懒得讲理的意思。我看到的景色是不经意的,我领悟到的真意也是不经意的,我表达出来也是不经意的。

你能不能懂,关我菊花事?

其实陶渊明走的是“山水诗”、“玄言诗”的路子,但他写的东西大都是身边的事,眼前的事。而他身居田园,所以人们专门给他一个名词叫“田园诗”。

要读懂他这首经典田园诗,那就放下俗事,放下感动,静静地去看一下身边的景色,于不经意之中,我们就懂了他了。

记住苏轼临终遗言:“着力即差”。

这种不经意,绝不是小孩子能体会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陶渊明平淡如水,醇厚如酒,为山水田园诗歌之祖,人们心中永远的男神。陶渊明生乱世,东晋政权摇摇欲坠。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做官主要看出身,靠推荐。穷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陶渊明也是官宦世家,父亲官居太守,曾祖陶侃曾做过宰相,如果想做官,对于官二代来说,不是难事,他很快就做了彭泽令。可率性,洒脱的他怎能忍受黑暗官场的束缚,适逢州官来巡视,他撂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脱了官服,不干了。

于是,陶渊明回到家乡。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一边劳作,自食其力,一边读书。临清流而赋诗,登东皋以舒啸。农闲时间看看美景,写写诗,唱唱歌,多么享受,多么舒心惬意的生活。《饮酒》,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而结庐在人境,又是经典中的经典。原诗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感受陶公高格,领悟无我妙境。

先看一则笑话,一人大雾天气乘舟前行,突然撞在一只船上,船夫火冒三丈,是谁这班无礼?正欲大骂,仔细一看,妈呀,对面是空船?顿时火气消了一半。这就叫虚舟,任你雷霆震怒,我自虚舟前行。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无我。

你看陶渊明凭空发语,在熙来攘往的闹市,在喧嚣的人群之中,我并不会受到车马之声的一丝干扰,该干嘛干嘛,内心很平和。何以能如此?还在于修养身心,使之达到冲淡,平和,高远的境界。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都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本来有朋友约陶渊明到更加幽静之处去隐居,陶公写了这两句话,算做了回答。毛泽东少年时代也曾在集市上读书,以陶冶性情。现在,公共场所读书的人,都拥有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心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诗人到南山自己的花园里,采菊酿酒,所偶然觅得的佳句。造语之圆融,使人疑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人所做。清,王国维称其达到了诗词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与黄花,碧树,南山,飞鸟,蓝天,白云浑然融为一体。

诗人摘累了,站起来直直腰,苍然的南山如老朋友,无意间映入眼帘。苏东坡赞曰,着一见字,便境界全出。一个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醉翁形象便跃然眼前,呼之欲出。

转眼间,已夕阳在山,远山近水,云气氤氲。飞鸟鸣声上下,结伴而返。诗人携带着菊花,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感受到生活的满足与幸福,这里的美妙,怎么能用语言表述得清楚呢?



二,欣赏陶公风范,平凡成就伟大。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公是真正的田园歌者,别的诗人都是写田园之美的,而陶渊明锄地,躬耕,自食其力,写的是农桑之事。也只有陶渊明能摆脱物质的诱惑,轻看世俗,甘于淡泊。诗人忙碌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读,喝酒,读书,写作。他在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的路。难怪一向孤高,傲视群雄的李清照也视他为男神,自名号曰,易安居士。易安两字,就取于陶公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结束语:陶渊明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淡化自我,融于自然,才能找到心灵的慰安,生命的快乐,人生的归宿。

别的诗人都以雄壮,伟大而著名,而陶渊明却如一股潺潺的清流,靠平凡,平淡,悠然而震铄古今,流传不朽。这恐怕与天人合一的大道有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