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將社會劃分成

"禮俗社會""法理社會"兩個範疇。禮俗社會原意為 "社區社會",意指重視個人之間、朋友之間和親屬之間關係的社會。中國是傳統的"禮俗社會",人情構成了日常禮俗的精神基礎,禮俗社會圍繞著人情展開,人情成為了一種社會聚合的文化表象人們以"人情"的方式建立互動關係

冉永平認為人情原則是交際雙方或多方之間情感與情緒的通曉、移位與移情, 進而影響人際關係建構與維護的一種人際語用原則。表現為交際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幫助以維護對人際關係及另一方的回報與補償。

這些中國式的"人情原則"在舊社會更加凸顯。受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很多行為習慣和準則是依靠著"互利互惠"或者"禮尚往來"延續,我們將這些行為稱為中國式的"人情原則"。

本文選取話劇《雷雨》,剖析其中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一、《雷雨》:對傳統中國社會和家庭矛盾的反抗

話劇《雷雨》以一九二五年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這部劇作在兩個場景、劇中情節發展不到二十四小時內,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家庭矛盾、身世矛盾、階級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也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從《雷雨》的創作背景來看,它創作於一九三三年,此時的中國,剛剛擺脫清王朝的統治,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的曹禺先生,青少年時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

讓曹先生充滿反抗情緒的傳統家庭和社會中不外乎存在著"中國式"人情原則。

他曾在《雷雨》的序言中寫道"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湧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洩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二、矛盾關係下人物對話

《雷雨》劇本中八個主要角色關係可以人物間矛盾劃分三類:第一類是家庭矛盾,魯貴—四鳳—魯大海、周樸園—蘩漪;第二類是身世矛盾,周樸園—侍萍;第三類是階級矛盾,表現魯大海—周樸園、魯大海—周衝—四鳳。下文江根據這三類矛盾來分析對話中的中國式人情。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雷雨》人物關係圖

(1) 血緣關係

《雷雨》中家庭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家庭內部中魯貴魯大海之間(通過魯貴和四鳳的對話來表達的),周樸園蘩漪之間。

第一幕,魯貴和四鳳在周公館談論魯大海時:

那他敢怎麼樣,(高聲地)他媽嫁給我,我就是他爸爸。

……

哼!(滔滔地)我跟你說,我娶你媽,我還抱老大的委屈呢。你看我這麼個機靈人,這周家上上下下幾十口子,那一個不說我魯貴刮刮叫。來這裡不到兩個月,我的女兒就在這公館找上事;就說你哥哥,沒有我,能在周家的礦上當工人麼?……別看她替我養女兒,外帶來你這個倒黴蛋哥哥。

(不願聽)爸爸。

哼,(罵得高興了)誰知道那個王八蛋養的兒子。

……

(著急)鳳兒,你這孩子是什麼心事?你可是我的親生孩子。

第一幕,魯大海向魯貴要求見周樸園談論礦上的事時:

我看,你先回家去。(有把握地)礦上的事有你爸爸在這兒替你張羅。回頭跟你媽、妹妹聚兩天,等你媽去,你回到礦上,事情還是有的。

所選對話中可見,魯貴和四鳳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了魯大海和四鳳的身世關係。魯貴認為自己娶侍萍,撫養魯大海是一種施恩的行為,抱怨非親生的魯大海不領自己幫忙之情,還意指自己在周公館頗有面子,可以利用人際關係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人情原則"也可以認為是"人的情感原則",在社會交往中就是指人際之間的情感。 這種人情原則是始發於血緣和親緣關係的。沾染了"親緣關係"的人情,就帶上了義務和責任的意味。就如魯貴成為了魯大海的養父,在人情原則上,他即便抱怨,依然願意為魯大海"提供幫助"。而從魯貴的"張羅"之意中也可看出,人情原則還交雜這"人緣",這種"人緣"成為一種"資本", 可以換取等價的幫助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魯貴向四鳳要錢時:

(笑著接下錢,數)只十二塊?

(坦白地)現錢我只有這麼一點。

那麼,這堵著周公館跟我要帳的,怎麼打發呢?

(忍著氣)您叫他們晚上到我們家裡要吧。回頭,見著媽,再想別的法子,這錢,您留著自己用吧。

(高興地)這給我啦,那我只當你這是孝順父親的。--哦,好孩子,我早知道你是個孝順孩子。

……

  我不要臉?我沒有在家養私孩子,還帶著個(指大海)嫁人

同樣,當魯貴向四鳳要錢時,

再次強調父女間的親緣關係。可見,在中國式人情原則中"人情"也包含了部分"人倫"關係,即親疏遠近的分別,強調血緣關係。根據傳統的倫理的觀念,血緣是一種穩定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不會隨著地理位置或者職位而變動的。

當"人情"處於血緣關係以內時,事物的原則性就會變弱,冠以理所當然的名目。當"人情"超出血緣關係以外,人情行為就成為一種變相的施恩行為或者要求回報的互換行為(如"送人情")。我們也可以認為,在親緣關係下的"人情"是一種特殊的"人情原則",它表現為一方向另一方的義務性的給予

就如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在費老看來,差序格局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倫,

"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波紋的差序"。也就是在中國傳統倫理關係下,人情,人緣,人倫三位一體,相互包含構成"中國式"人情原則。

(二)身世矛盾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周樸園和周萍談論侍萍時:

(擦著眼鏡,看四周的傢俱)這屋子的傢俱多半是你生母頂喜歡的東西。我從南邊移到北邊,搬了多少次家,總是不肯丟下的。(戴上眼鏡,咳嗽一聲)這屋子排的樣子,我願意總是三十年前的老樣子,這叫我的眼看著舒服一點。(踱到桌前,看桌上的相片)你的生母永遠喜歡夏天把窗戶關上的。

(強笑著)不過,爸爸,紀念母親也不必--

周樸園和侍萍相認後:

(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現在要多少錢吧?

什麼?

留著你養老。

……

好得很,那麼一切路費,用費,都歸我擔負。

什麼?

這於我的心也安一點。

……

(由衣內取出皮夾的支票簽好)很好,這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擬補我一點罪過。

(接過支票)謝謝你。(慢慢撕碎支票)

上述兩段對話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周樸園在以為侍萍過世的三十年裡,在家中保存著關於侍萍的物件,紀念侍萍,但當他一旦知道侍萍還活著的時候,情緒逐漸轉變為惶恐和憤怒,一再提出用基於金錢來"彌補"

周樸園同周萍及侍萍的對話中都出現了"讓我舒服""讓我心安"的字眼。可以看出,周樸園的紀念行為是

對侍萍過世(欠下人情)的彌補。在相認後,提出金錢補償是希望她和兒子遠離,其目的都是"讓自己心安"

由此可見,中國式"人情原則"是基於個人的道德層面上的相互的行為,在於一方和另一方的接受和回饋的關係之間。這種關係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一方"欠下人情",一方回饋以"補償";另一則是一方"給予人情"以換取另一方的某種行為

(三)階級矛盾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當魯大海和周樸園就礦上事情爭執時:

對了,傻小子,沒有經驗只會胡喊是不成的。

那三個代表呢?

昨天晚車就回去了。

(如夢初醒)他們三個就騙了我了,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他們就把礦上的工人們賣了。哼,你們這些不要臉的董事長,你們的錢這次又靈了。

(怒)你混帳!

語境中可見,周樸園利用了某種關係,周萍因父親被罵而生氣。周樸園和魯大海的話語暗示了周萍利用"人情"(金錢)達成目的

當週衝到魯家贈錢時:

  (忽然)對了,我忘了我為什麼來的了。媽跟我說,你們離開我家,她很不放心;她怕你們找不著事情,叫我送給你一百塊錢。(拿出錢)

  什麼?

……

  不,二少爺,你替我謝謝太太,我們好好過日子。拿回去吧。

  (向四鳳)你看你,哪有你這麼說話的?太太叫二少爺親自送來,這點意思我們好意思不領下麼?(收下鈔票)你回頭跟太太回一聲,我們都挺好的。請太太放心,謝謝太太。

  (固執地)爸爸,這不成。

……

  (走到衝面前)什麼,你剛才是給我們送錢來的。

  (向大海)你現在才明白!

  (向大海--臉上露出了卑下的顏色)你看,人家周家都是好人。

  (調過臉來向貴)把錢給我!

上述對話是發生在周衝得知四鳳和魯貴要離開周家時,到魯家贈予金錢時。很顯然,周衝贈錢的行為是出於"人情",用禮物(金錢)來表示自己對他人的"人情"。四鳳和魯大海的拒絕也是處於"人情",認為這是不應得的。

上述兩個片段都可見,"人情"是可以物化的。"人情"本是虛無的非物質的一種精神聯繫,但在人際交往間,它常常被物化。即人情的表達不足以通過精神上的聯繫來體現(或交換),需要用實物(禮物,金錢)來承載,這也是在人情原則中常提及的"禮尚往來"。

《雷雨》:探究劇本人物對話中暗藏的中國式“人情原則”

但人情的物化也是需要區分場合的。在一些場合,人情的物化,可以視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如周樸園的金錢交換,可以加速問題的解決。不可否認,周沖和四鳳間存在"人情",但如周衝贈予金錢的行為,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往往不易讓人接受(不領情)。

三、小結

作品的創作源自生活,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運用語言文字實現了複雜人物關係的建構。《雷雨》折射出的是社會變更階段時期家庭和社會的矛盾,中國式的人情原則也亦隱藏在這些矛盾裡。現代社會,雖然揚棄很多舊社會時期的弊病,但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當代法理社會中依然留存著這些"人情原則",但更多時候這種中國式"人情原則"是在道德的基礎上,對"禮俗社會"原則的"理性化"

參考文獻:

《雷雨》 曹禺

《鄉土中國》費孝通

《人際語用學視角下人際關係管理的人情原則》冉永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