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這句名人名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此句作者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出自他晚年的一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全詩如下:


冬夜讀書示子聿(yù)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詩很短,我們先從標題看起。標題"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冬夜"二字,點明瞭寫詩的時間,是在一個冬天的夜裡。陸游有一個孩子名叫陸聿,那麼,這首詩就是陸游冬夜讀書的時候有所感悟,寫出來訓示兒子陸聿的。


儘管如此,此詩中的哲理,卻不僅僅只對陸聿適用,對於我們普通大眾,其實也有很多的啟發。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古人學問無遺力"——古人做學問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陸游於我們而言是"古人",但是,於陸遊而言,"古人"可能就是唐朝文人如李白、杜甫,漢代學者如賈誼、班固,前秦諸子如孔孟、老莊……這些古代人,做起學問來十分拼命。


比如說,《戰國策·秦策一》中就記載了了蘇秦錐刺股的故事:"(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宋朝祝穆所著的《方輿勝覽》中也記載了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大概意思就是,李白小時候不好好讀書,看到老奶奶磨鐵杵,從而領悟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因此奮發圖強。


前人這種用功讀書的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少壯工夫老始成"——年輕時候下的苦功夫,到年長才能有所成就。


"少壯"可以理解成年輕力壯,指的是青少年時期,跟《長歌行》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壯"是一個意思。


"工夫"可以理解成"時間"的意思。在本詩中,"工夫"指的是讀書、做學問所花費的時間。在辛棄疾《西江月·遣興》的"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之句中,"工夫"指的是用來發愁的時間


前兩句,陸游揭示了讀書的兩個要點:一是要下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二是不能浮躁,需要持之以恆,才能在一定時間後得到結果。


在寫完這兩句後,可能陸游擔心兒子只知道待在書籍的象牙塔裡,讀成了書呆子,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句中,開始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學來的道理到底太淺,若要深入地認識事理還得親身實踐。


這句話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就不過多解釋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詩的最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馬克思所認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不謀而合,但是,卻比馬克思早了幾百年。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儘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句流傳甚廣,對比之下,"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之句有點默默無聞,但是,大家也不能因此忽略用功讀書的重要性。

陸游富於哲理的一首詩,最後兩句人盡皆知,卻不知前兩句也很重要

讀書與實踐不是相對立的兩極,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助力的。多多讀書,才能知道書裡有哪些理論,實踐中具體要做哪些事,用來驗證這些理論;多多實踐,才能有寫書的素材來源,將人類進步的階梯搭得更寬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