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在哪個階段開始走下坡路的?為何一泱泱大國到最後飽受小國欺凌?

古人趣說



餘海上岸



很多人都把清朝的沒落歸咎於嘉慶王朝,而事實上清朝的沒落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

嚴格的講,乾隆皇帝確實也能算是帝王中的英主,在他年輕的時候勵精圖治,為國家建設做了不少努力和貢獻。但是由於其好大喜功,總想文治武功前無古人,慢慢的就變得有些狂妄自大、驕傲自滿、政務荒梳,最後吏治不斷敗壞了。

嘉慶皇帝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皇帝,一生節儉樸素、體察民情,還一心想著整肅吏治,實現大清中興。但是乾隆皇帝留給他的遺產除了腐敗的吏治和空虛的國庫,就是一堆因循守舊的規矩,讓他欲振乏力。


最關鍵的是,隨著西方科技、航海技術的大發展,一個葡萄牙這樣的小國都可以憑藉幾百人的航海隊伍和掌握的火器橫行世界了,而大清還沉浸在天朝上國、天下無敵的美夢之中。

乾隆時期,原本有一個很好的平等的與世界接軌的機會,那就是英國公使馬戈爾尼攜帶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武器興高采烈的來到大清,想要跟大清建立商務、外交聯繫,但是乾隆卻以為這些化外之民、撮爾小邦根本沒有資格跟天朝上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因為大中華在歷史上還沒有跟別人平起平坐的習慣而拒絕了。

至於馬戈爾尼帶來的那些新技術、新武器,卻被他輕描淡寫的以一句“奇技淫巧”給否決了。那個時候,他沒有總結他老子雍正帝發起的和通泊戰役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敗的,而他又是如何利用強大國力和巨大的代價打下準噶爾部落的。


在和通泊戰役中,準噶爾部只不過是利用了中亞穆斯林從奧斯曼帝國弄來的重型火繩槍就以少勝多,差不多以全殲的方式打敗了當時戰鬥力還在巔峰期的滿八旗精銳部隊。乾隆在意的只是他用強大的國力、幅員、人口最終戰勝了準噶爾,所以自認天下第一雄主,自號“十全老人”,他不知道,正是他的孤陋寡聞、驕傲自大、閉關鎖國在將昔日強大無比的大清王朝一步一步推向懸崖。

嘉慶帝接位的時候,大清的吏治已經腐朽無比,雖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扳倒了和珅,但是積重難返,為時已晚了。關鍵的是,在世界的另一面,那個大英帝國並沒有忘記驕傲的東方神秘古國,已經將堅船利炮的下一個目標設定為大清王朝。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便業已進入滅亡的快車道中,歷史的潮流已經不可逆轉了……


謝金澎


所謂的從清朝走下坡路走向衰敗,相對的是所謂的唐朝的"盛世"。評價“盛世”總以國庫豐盛、疆域擴大、外來讚賞為標準,卻漠視“民生”,這種“盛世”並不是以人為本的盛世。“大唐盛世”只是封建城牆內的盛世,它存在的意義是呼籲我們更注重底層百姓的疾苦。而“康乾盛世”這個概念的出現,則讓我們反思為什麼中國到了近代就落後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康乾盛世”,繁榮的都只是規模,中國的政治體制沒有絲毫要跟世界與時俱進的跡象。當時清政府竟然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違背歷史潮流。導致中國商業資本發展首限,將明末以來出現的資本主義發展的萌芽扼殺於搖籃。

清政府為了禁錮了人民的思想,還大興文字獄,殘害了很多文人志士。嚴重損害言論自由,中國從此進入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這都是封建極權的表現!

英國為什麼能夠在近代領先世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是:英國每向跨一步都伴隨著政治制度的創新,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革新的根本是要革新生產關係,從而解放生產力!只有制度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如果單純依靠皇帝的意志或者新的政策,那並不是真正的革新!

而中國的盛世依靠什麼呢?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中國每次的盛世必有君主,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往往過於依賴素質超強的君主締造,比如唐太宗、康熙等,但是在封建極端的皇權之下,個人的英明並不是那麼靠譜,比如628年六月,首都鬧旱災、蝗災。唐太宗抓了一隻蝗蟲吃掉,表示由他一人承擔“天譴”。於是,官員們紛紛宣稱蝗蟲不為災了。

更何況,一個國家的興亡、數萬萬百姓的安危怎麼能交於一人之手去打理?其次,盛世單純依靠某一個帝王的英明還是不夠的。往往是幾代明君互相努力、順利接力的結果。因此這種盛世也是很容易出現週期和規律:英明強悍的開國帝王為新王朝打下江山,開國帝王和開國元勳去世後,往往會出現各種磨合和動盪,然後在眾多皇子皇孫中,總會出現有能力的人,這個有能力的子孫往往會運用各種手段掃清帝國發展的障礙,圖片王朝的瓶頸期,從而繼往開來將王朝推上盛世,但是他死後,經過幾代安逸的皇帝之後,很多又會陷入到四分五裂狀態……這就是中國式盛世的本質。不信你再去看看中國歷史的盛世,沒有一個逃脫這個規律。

東西方“盛世”大PK,揭示中國近代衰落的真正原因!

這也就是:“天道極即反,盈則損,物盛則衰,日中而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中國先哲一再強調:“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所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宿命。

綜上所述:封建社會出現的“盛世”並不是真正的“盛世”。它只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只是歷史循環的結點而已。

而真正的盛世應該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一場由量變引起的質變。共產主義社會肯定是一種盛世,但是它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而在盛世的社會里,不好存在剝削,也不存在等級,這將是一種全新的生產關係。

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是要透過表象看本質。什麼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官場腐敗、農業大國沒有進入工業化等等,都是表象。不是從清朝哪個階段走向衰敗,而是由於政治體制沒有與時俱進造成的落後,落後就必然捱打。




老檀說車


任何一個王朝都會盛極而衰,這是歷史的自然規律!滿清王朝自然避免不了這個歷史規律,清朝鼎盛的時期是康雍乾三朝,在乾隆時期達到最鼎盛時期,但是乾隆晚年大清王朝已經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衰弱!

清朝的這種衰敗,從康乾盛世的後期,也就是乾隆皇帝執政的後期就開始顯現了,只不過到嘉慶一朝發展到了高潮。嘉慶執掌大清二十五年,在這二十五年的時間內,嘉慶皇帝非常勤勉,他繼承了自己的先祖的勤奮,同樣是一個勤勤懇懇的皇帝,可是,大清在他的手裡確實已經積弊難返,已經走下坡路了。

嘉慶執政後,九年的時間都是在和白蓮教做鬥爭的,對付白蓮教,需要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支撐,這讓清朝受到了大大的傷害,而清朝的這種元氣受損,不是嘉慶一朝的努力就能夠挽回的,所以,康乾盛世也徹底在嘉慶時代毀掉了。無論和康熙還是雍正相比,嘉慶在謀略、改革力度還是政治勇氣上,都是無法和這些先祖相比的,再加上沒有治世能臣的幫助,所以清朝從嘉慶一朝就開始衰落了。

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滿清王朝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堂堂華夏,不齒於列幫,被輕於異族。


Sylar弈


清朝是從嘉慶開始走下坡路的。

這一時期,西方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增強,資本主義的擴張,需要更多資源和市場,西方國家開始開拓海外殖民地。

清朝後期,一大批有識之士看到了問題,也經過了洋務運動、變法改革、君主立憲制改革等多次尋求發展的探索,但是都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落後的局面。

其根本原因一是政治制度,封建主義在中國曆經兩千多年發展,早已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的情況,嚴重製約了國家的發展。

二是思想落後,“師夷長技以制夷”,很多有識之士雖然倡導改革,也進行了很多嘗試,但都是在保留封建王朝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流於形式和方法上的改革,沒有認識到體制的問題,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

三是外界因素的制約,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嚴重阻撓和干擾了中國自己尋求改革發展之路,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當然不希望中國變強。清朝晚期,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三座大山為中國的自我革新增加了重重障礙。

同時期的鄰國日本,也有過被殖民統治的經歷,但是日本統一了思想,堅定向西方學習,進行了明治維新,一舉走上強國之路。之後又通過甲午戰爭,獲得了巨大的賠款,完成了原始積累,也改變了中日實力對比,所以清朝晚期飽受欺凌也就不足為奇。

好在中國人民通過近百年不屈不撓的鬥爭和嘗試,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強國發展之路。


老劉雜學館


清朝盛世眾所周知就是康雍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到了乾隆中後期,一方面清朝國內表面的極度繁華的同時,隱藏在內部深層次的各類矛盾日益突出,並呈現隨時激化的態勢。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

題外話一句,史學界普遍認為乾隆之後的嘉慶時期,農民起義隊伍白蓮教攻進皇宮,就是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現。

當然,就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歷史進入明朝中後期起,閉關鎖國的中國就與世界歷史潮流——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工業化背道而馳了。整個中國就開始滑向了深淵。








柴創6


縱觀清史,你會覺得滿清入關就像一個貧困撩倒的窮漢偶然得到了本家族一斷後的財主的大筆遺產,哇!好幾輩子吃不完了!前幾代還有點保護家產的意識,後輩乾脆坐吃山空,不守家業了,反正我家大業大,你們拿就拿,還比你們多,不思進取,吃喝玩樂,以乾隆為界每況愈下,到光緒上下,意識到了也無能為力了,只能眼看家業敗落,無力迴天。


老山羊74802553


清朝的衰落,開始於乾隆中期。

清朝自從順治入關、康熙拓土、雍正改革,清朝的社會、經濟、疆土達到了鼎盛時期,乾隆皇帝繼位以後,憑藉著祖父兩代建立的基礎,繼續完成邊疆的鞏固,徹底解決西藏新疆問題,促進了多民族的統一,在社會經濟上,五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使得康雍乾盛世達到了鼎盛。

但從乾隆中期開始,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生活奢侈,驕傲自大,窮兵黷武,寵幸奸臣,清王朝逐漸開始走下坡。關鍵是乾隆皇帝還那麼長壽,使得清王朝的統治更加的腐化,其驕傲自大的性格,與其祖父崇尚西學的性格也截然相反,乾隆22年,乾隆皇帝下詔開始閉關鎖國,關閉康熙時期在沿海四省設置的海關衙門,僅保留廣州十三行處通海,讓清王朝迅速的與世界各國脫節,再加上乾隆寵幸奸臣和珅幾十年,讓整個宮廷官僚變的烏煙瘴氣,滋生出了後世以曹振墉“多磕頭少說話”為代表的愚昧大臣。

乾隆皇帝去世後,嘉慶皇帝資質更差,雖然勤儉敬業,但依然保守盲目,沒有魄力,執政二十多年,不僅沒有解決乾隆朝中後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到了道光時期,已經無法逆轉,直到被西方國家群毆,清王朝才被迫接受世界。


不過清王朝還不至於被小國欺凌,19世紀歐洲那些國家,都是殖民大國,沒有一個小國,但清王朝不得不說是中國唯一一個不懂得居安思危的王朝。


曹老師xixi


所謂盛極而衰,“康乾盛世”,清朝到乾隆達到頂峰,同時也是清王朝走向下坡路的開始!

乾隆是個敗家子,他是清朝皇帝中活的最幸福的皇帝,而代價就是敗光了整個國家,尤其是乾隆晚期整個王朝貪汙成風,官僚尸位素餐,整天只管撈錢,民眾生活很苦,各地民眾由於不堪官府的壓迫和壓榨,紛紛起義,著名的白蓮教起義就是社會矛盾尖銳的產物!乾隆後期寵信和珅這個歷史第一大貪官,和珅的能力確實不錯,有和珅在,乾隆從不愁銀子花,可就是因為寵信和珅,搞得朝廷上下是貪汙成風,腐化墮落,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員吃香喝辣的銀子不就是從老百姓身上壓榨嘛,乾隆自己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墮落,導致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員也是隻求享受,不幹正事,拼命壓榨老百姓。而清王朝在乾隆後期走下坡路,英國正是最好的見證者。1793年英國以慶賀乾隆八十大壽的機會,出使清朝,摸清這個東方強國的底細。英國使團的頭目馬戛尼爾來到清朝見到了乾隆,經過幾個月的考察,馬戛尼爾終於摸清了清王朝的底細,他回到英國是這樣對英國國王彙報的。他說清朝根本沒有盛世的樣子,乾隆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老百姓生活的很苦,處處被官府壓迫,社會沒有平等民主可言,而清朝的軍事科技已經嚴重落後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火炮和火槍,最搞笑的是他還說和珅這個人不錯,是個清廉的官員,正是有和珅的那樣成熟的官員才維持了清朝的統治。當然馬戛尼爾對和珅有著讓人掉眼睛的看法,那是因為和珅接待他很周到,讓他很舒服,所以被和珅矇騙了!不過除了這一點外,馬戛尼爾有一樣說對了,就是清朝已經走下坡路了,這個東方強國,已經開始沒落了,最後馬戛尼爾還斷言,清王朝就像腐朽的牆,只要用力一推就倒!馬戛尼爾說對了,四十多年後的鴉片戰爭,讓清王場的沒落暴露在陽光之下!



都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嘉慶沒吃飽,吃飽的是整個王朝的貪官,乾隆死後,王朝弊端日益嚴重,嘉慶根本沒能力改變這個重病纏身的王朝,八年的白蓮教起義,足足消耗掉了王朝的元氣,從和珅抄來的銀子全部花在了鎮壓白蓮教起義當中,銀子花完了,國庫空空如也。到了道光皇帝,爆發了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後期的皇帝也沒有大作為,咸豐更是被列強逼的逃跑,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被小日本打敗,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最後清王朝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甚至一個歐洲小國隨便說幾句話嚇唬嚇唬清朝,清朝都乖乖服軟給錢,窩囊如清朝也沒誰了!清朝一切衰落都是從那個自詡“十全老人”狂妄自大的乾隆開始的!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從財政出發,直觀的就是嘉慶。嘉慶一開始中央財政就遇到了明顯困難,嘉慶初年戶部存銀還有兩千多萬兩。可根本不夠花,一通折騰剩不下啥。到了道光戶部存銀每年也就幾百萬,有學者計算平均下來每年存銀二百多萬。

而且因為滿清建國之初就沒有堅實基層行政,靠一兩千員根本不能滿足治理需要。沒法經常的成規模的打擊系統腐敗,那就只有靠官員及家屬自己“夫人率婢妾以下紡織給魚菜”。

吏治這個東西就得天天抓,不抓也可以,那就大家拉倒。清初高壓之下還有不少地方官因為不能完納正課自殺的,後來你根本找不到有幾個,說沒有都可以。只有老百姓賣女兒交稅的,賣妻子當驛卒的,沒有官吏“毀家紓難”的。

嘉慶道光因經濟原因判罪而死二品以上的就只有四個了,嘉慶四個,道光一個沒有。這個東西說一千道一萬,什麼制度程序,法治人治,離了開刀就是鬼扯。“亂世官威易行,平世官威轉損”,所以永遠在路上,保持高壓是絕對支柱之一。

一個無能的清朝中央。隨著地方財政“靈活性”的增加和被默許。權力的轉移或者說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這個從財政史上很明確,地方的錢給中央的越來越少了。而之所以如此,就是朝廷無能並且沒錢。

從這其實就能找到滿清入主中原的精神。發現別人留下的寶藏,佔住了,僅此而已。它做不了什麼,沒有更多的意願和能力。也就是說,滿清是一個守家賊,一個對明代根本問題缺乏揚棄的自守之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